什么大事,能让“导弹之父”钱学森开怀大笑与激动不已?
前言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溘然长逝,享年98岁。
消息传出,举国上下无不沉浸在悲痛之中,人们自发以各种方式纪念钱学森,用以缅怀他为祖国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随着钱学森的逝世,有关于他的一些往事被逐渐公之于众。
据钱老本人回忆,他这一生共有三次激动时刻,另有三次开怀大笑。
那究竟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情,能让钱学森如此激动?
一、三次激动时刻
1911年12月,钱学森生于上海。
1934年,钱学森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无非两条路,首先继续留在国内任教或深造;其次赴西方国家留学。
对于钱学森而言,他无时无刻不想着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大业中。无奈人微言轻,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并不明朗,钱学森于是考取了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公费生,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仅用一年时间,钱学森就获得硕士学位,并逐渐在西方科学界崭露头角。
获得硕士学位后,钱学森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
三年后,即1939年,钱学森便获得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钱学森的研究重心从此前的航空工业转向了火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麦卡锡主义”让美国科学界受到重创,在随之而来的“清查运动”中,钱学森受到牵连。
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次毫无理由地逮捕钱学森,并询问他是不是中国共产党员?
钱学森回答不是,却仍然无法为自己洗脱指责。
结果,美国政府强行阻止钱学森参加涉及美国军方机密科研项目。
恰在此时,钱学森在报纸上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于是对妻子蒋英说:“现在我们应该回国了。”
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美国军方坚决予以阻挠。甚至还放出这样的言论:“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把他放回中国!”
1950年,钱学森无端遭到美国司法部非法拘留。保释出狱后,又被软禁五年时间。
在五年时间里,美国政府给钱学森划定自由行动的区域是以家为中心半径大约15英里。
五年后,1955年10月,经过党和政府多方努力,钱学森一家终于通突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返回国内。
当被允许回国后,钱学森拿着一本在美国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送给冯·卡门教授,对方感慨地说道:“你现在在学术上的成就已经超过了我。”
钱学森听到这话心里不禁暗暗感慨:“经过二十年的奋斗,我终于在学术上超过了一位世界闻名的权威专家,为中国人争气。”
再联想到马上就要返回国内,钱学森当时激动极了。
回国之后,钱学森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
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大力关注下,力学研究所仅用时一个月便宣告成立,钱学森当仁不让地担任所长。
后来在周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一份决定中国未来航空与导弹事业的重要计划《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
这份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大家一致同意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立即组建国防部五院。
当时中国在航空工业、导弹事业等方面处于一穷二白,钱学森不仅要投入紧张地工作,他还得抽出时间为年轻的科研人员讲解一些技术问题。
经过钱学森等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1960年11月,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号发射试验成功。
此前的1959年11月,即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钱学森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成为党员的这一刻,钱学森心情非常激动,按照他老人家的话说:“几天几夜激动得睡不好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情绪非常激动。”
近几年公开的钱学森入党申请书里赫然写道:“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体会到党的伟大,我愿意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奉献所有,并忠于党的一切事业。”
钱学森用往后几十余载的风风雨雨,证明了他的这句承诺绝非空口虚言。
在往后的时间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身为“两弹一星”工程的创建者与实施者之一,钱学森在这一项伟大的工程中所立下的功劳,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
每当前线遇到重大问题,钱学森不顾劳累,负责分析调查具体故障原因,总结经验。
时间转眼来到20世纪90年代,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面对这一项最高荣誉,钱学森谦虚地说道:“这项荣誉不应该只属于我,应该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我只是恰逢其时,回到祖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不久后的1991年5月,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看到王任重同志写的一篇文章。
该文章称:中共中央组织部把史来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同时定为在广大群众中享有较高声望的优秀共产党员。
已年过八旬的钱学森看到这篇文章后情绪格外激动。他对身边人称:“我现在也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优秀分子联系在一起,这如何不让我心情激动高兴?”
二、三次开怀大笑
1960年,开国十大元帅之一聂荣臻委托党委负责人会见钱学森,希望他能够专注于技术问题。
因为钱学森繁琐行政工作早已超出他的能力范围,最终钱学森被任命为五院副院长,主要负责技术研究。
不久之后,即1960年10月8日,在回国近五年的钱学森主持研制之下,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顺利升空。
在那一刻,钱学森不仅开怀大笑,更加体悟了党中央与聂荣臻元帅对自己的关怀以及对中国导弹事业的关心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聂荣臻对科研人员居住环境,日常饮食条件格外关注。
老元帅亲自与各大军区各兵种领导通话,请求他们调拨粮食志愿支援五院的发展。
同时在钱学森的有力带领与号召下,五院的科研事业没有停滞不前,反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正因如此,钱学森不禁开怀大笑,这意味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中国人造卫星工程起源于钱学森回国后的第十年,即1965年。
这一年1月,钱学森提出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因此,我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被命名为“651工程”。
在钱学森的合理安排与带领下,我国只用五年时间就成功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那一刻,钱学森不由得开怀大笑,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式敲开了太空的大门。
1991年,钱学森正式退休,退居二线的钱老时时刻关注党与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在不影响整体工作的前提下,会经常向有关领导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与建议。
新一代的中国国防科研工作人员,沿着前辈的足迹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杨立伟成功升天,圆了中国人多年的飞天梦。
全程关注的钱学森对家人说道:“我终于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这一闪光时刻。”并为之哈哈大笑。
结语
纵观钱学森一生的三次激动时刻与三次开怀大笑,皆与中国航天与导弹事业有关。
第一次激动:被学术认可
第二次激动:被组织认可
第三次激动:被人民认可
第一次大笑:第一枚导弹试验成功
第二次大笑: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第三次大笑:圆中国人的飞天梦
踏上回国的邮轮时,钱学森说过一句话:“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
可见,钱学森早已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学业与祖国的事业息息相关。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