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胆英雄到叛国者--美国舆论为何转向

作者:张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07-07 475

  “棱镜”项目曝光已经一月有余,对于爆料者斯诺登的态度,美国舆论则从最初的矛盾模糊到如今的逐渐严厉。“爱国者”的说法已经难得见到,“叛国者”的论调逐渐升温。美国一向强调自己的道德制高点,享受自身的“例外论”,揭露政府过度使用权力的斯诺登基本符合美国大片中“孤胆英雄”的条件,可是,为何他却落得个“穷途末路”?

  “不负责任的叛国者”

  爆料之初,美国舆论掀起了斯诺登爱国还是叛国的争论大潮。更深层次的争论则把斯诺登的命运与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国例外论”和美式价值观联系到一起。那时,对斯诺登的支持和赞美声不绝于耳。

  然而,随着事态发展,美国舆论渐渐变了风向。斯诺登选择的“逃亡”路线尤其成为媒体批评的重点。更糟糕的是,斯诺登希望自己的爆料能够触发社会讨论监控行为应该扮演何种角色,而如今,舆论的重点已经

  转移到他本人的命运上。

  华盛顿邮报网站专栏文章直白地指责斯诺登为“叛国者”,因为他选择了中国和俄罗斯作为落脚点,而这样的做法极有可能不利于美国。彭博社的报道也强调,斯诺登在俄罗斯机场中转站的逗留让人禁不住会猜测他与俄罗斯情报人员之间可能会有的交流,而这一点“无可挽回地损害了斯诺登追寻真相的名声”。

  《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爆料者揭露非法或者滥用权力的内部信息,但是在涉及国家安全信息时,爆料者必须采取“负责任”的做法,而斯诺登选择了“不负责任”的做法,所以美国追究其法律责任是对的。洛杉矶时报网站文章则指出,斯诺登的做法在大多数他申请政治庇护的国家都已构成叛国罪。

  此外,有的媒体则奉劝斯诺登回国接受审判,认为审判会引发全社会共同讨论如何平衡个人自由、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这才是斯诺登爱国的真正表现。

  毫不掩饰的双重标准

  不管美国媒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对斯诺登的“讨伐”声中,他爆料的内容反而不再那么受关注。这无疑能让美国政府悄悄松口气。

  长久以来,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美国一直以“受害者”的身份控诉别国,将自

  己置于道德制高点。斯诺登的爆料让美国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着实尴尬了一把。然而,在全世界要求美国“给一个解释”的呼声面前,美国政府淡定得令人惊诧。事实上,美国不仅是淡定,甚至有些满不在乎的傲气。

  斯诺登手中的一份安全局机密资料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局不仅对欧盟驻华盛顿和纽约代表处进行监听,还曾侵入代表处内部的网络。这一爆料惹怒美国的欧洲伙伴们,不过,奥巴马没有丝毫道歉之意:“我们应该很清楚,所有的情报机构,不仅我们的,也包括所有欧洲的、亚洲的情报机构,事实上,凡是有情报机构的地方,都一定会这么做:他们会努力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各个国家首都都在发生什么。”他更进一步表示:“我向你保证,在欧洲国家的首都,也有一些人,即使他们对我早饭吃什么不感兴趣,起码也想提前知道我与他们的领导人会面时会持怎样的观点。所谓的情报部门就是干这个的。”

  奥巴马的淡定背后是美国在网络领域无人能挑战的“霸主”地位。根据斯诺登的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在犹他州建立了一个数据中心,数据存储能力大概是5ZB。它相当于全世界海滩上沙子数量总和的5倍!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超过6.1万项。

  无人撼动的霸权地位

  美国舆论究竟会对斯诺登的命运带来怎样的影响?

  目前看来,美国政府态度强硬。《纽约时报》称,奥巴马政府已接触过每个有可能庇护斯诺登的政府,告诉他们这么做“成本巨大”。

  美国政府的态度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斯诺登的选择越来越少了。迄今为止,他已经向21个国家申请政治庇护,但依然没有找到一个明确表示愿意“领养”的答复。

  分析指出,如果美国政府继续保持如此强硬的态度,那么斯诺登命运堪忧。不过,如果美国舆论中同情斯诺登的声音能够被重新放大,或许有可能使美国政府态度软化。

  斯诺登的支持者仍然在努力。最近,《华盛顿邮报》全文刊登了斯诺登父亲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由老斯诺登和他的律师费恩撰写,并由两人签字署名。信中引用美国《常识》的作者托马斯·潘恩之语“一个爱国者应将国家从政府手中解救出来”。

  费恩表示,希望这封公开信能有助于让公众继续关注斯诺登泄密事件的辩论,这也是斯诺登本人决定泄密时最初的动机。

  斯诺登事件虽然将美国政府置于尴尬境地,却再一次让世界看到了它不加掩饰的霸权。而一向以“独立”自诩的美国舆论能够在斯诺登事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世界擦亮眼睛等待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