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皮凯蒂:设想一个没有美国的世界
原编者按: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 皮凯蒂的文章在宏阔的历史视野下,以严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揭示了美国霸权面临的三大根本性矛盾。其一,萎缩经济基础与霸权成本失衡。美国长期依赖金融特权维系其全球地位,如今却深陷债务陷阱——外债占GDP比重将突破70%的历史高位,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激进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对这一困境的恐慌性反应,暴露出美国既无法维持现有消费水平,又不愿放弃霸权红利的战略两难。其二,强制治理频仍,道德权威瓦解。从伊拉克战争到乌克兰资源掠夺,美国不断重蹈"军事-金融"扩张的覆辙,却未能意识到后殖民时代国际伦理的根本转变。其单边主义行径正在加速消耗二战以来积累的政治信誉,导致全球南方国家集体转向金砖机制等替代性架构。其三,制度僵化与发展格局脱节。美国仍试图通过IMF、世行等战后机制维持排他性霸权,但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全球GDP占比(PPP)不断超越,这套体系已显陈旧。欧洲的骑墙态度更凸显西方阵营的战略短视——他们既无力改革现有体系,又拒绝接受权力转移的现实。
“设想一个没有美国的世界”,不是简单的反美叙事,而是在历史结构的维度指出:美国霸权的衰落不是偶然的失败,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周期性更迭的必然。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当美国沉溺于霸权回响,当欧洲在“小圈子特权”与多极世界间首鼠两端,全球南方早已在贸易剥削、教育赤字的残酷现实中积蓄变革力量。重建国际秩序,或将从拆解这套榨取式的旧体系开始。
美国已不再是值得信赖的国家。对许多人而言,这种认知并不新鲜。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造成逾10万人丧生,不仅导致地区局势长期动荡,更使俄罗斯的影响力借机重返中东——这场战争早已暴露出美国军事霸权主义的灾难性后果。但当前的危机之所以不同,因为它直接冲击着美国经济、金融和政治权力的核心。如今的美国深陷迷茫,领导者行事飘忽且难以预测,而民主制度却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力量。
漫画《关税帝君》
要预见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转折点。如果特朗普主义者推行如此粗暴而孤注一掷的政策,正是因为他们无力应对国家的经济衰退。以购买力平价衡量(即每年生产的商品、服务和设备的实际总量),中国的GDP已在2016年超越美国。目前其规模已超出美国30%以上,到2035年将达到美国的两倍。现实是美国正在失去对世界的控制权。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美国长期积累的贸易逆差已将其公私外债推至创纪录水平(预计到2025年将达GDP的70%)。随着利率持续攀升,美国或将被迫向全球支付天量利息——这种局面原本可凭美国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掌控得以缓解。正是在这种压力下,特朗普阵营经济学家抛出极具争议的提案:向持有美国证券的外国投资者征收利息税。而特朗普本人则采取了更赤裸裸的手段——通过强占乌克兰矿产资源(甚至意图将格陵兰和巴拿马资源纳入掠夺范围)来填补国库空虚。
该图为美国联邦债务(占GDP百分比)至2035年的预测趋势,数据来自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1月17日警告称,美国政府的债务将在短短四年内超过二战后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到2035年,债务水平将接近二战后的历史最高点。
从历史维度审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1995-2025年期间年均占GDP的3%-4%)在同等规模经济体中极为特殊——唯一可比的是1880-1914年间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德国及荷兰)的贸易逆差水平。但关键区别在于:上述欧洲国家依托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资产,其产生的利息与股息收入不仅能完全抵消逆差,更持续扩大了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债权。
乌克兰矿产分布图,图据乌克兰官方媒体Unired24 Media
特朗普本质上不过是一个受挫的殖民主义式领袖。如同过去的欧洲列强,他期望「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能从对美国“感恩”的国家中获得“经济补贴”,从而持续填补其财政赤字。问题在于,美国的实力已处于衰退期,且当今时代已不容许此类粗暴无度的殖民主义行径。沉溺于历史回响的特朗普似乎没有意识到:美国在1945年正是通过打破欧洲殖民秩序、建立基于民主理想和对世界教育优势的差异化发展模式而崛起。通过此举,他正在瓦解其国家领导地位赖以维系的道德与政治威望。
漫画《就不跪》,乌合麒麟发表于2025年4月11日,讽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
面对这种崩塌,我们该如何应对?首先,应面向全球南方国家,提议建立一种新的社会与环境多边主义,以取代如今失效的自由主义多边主义。欧洲必须最终支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治理体系进行彻底改革,摒弃当前按出资额分配投票权的制度,给予巴西、印度、南非等国家应有的地位。若欧洲继续与美国结盟阻挠这一不可避免的变革,那么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将必然建立起由中国和俄罗斯主导的平行国际架构。
2025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将于7月6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巴西作为轮值主席国,将会徽设计为象征亚马逊雨林团结的木棉树,巴西总统卢拉高调宣称:“金砖有权讨论不依赖美元的贸易形式!”。这场峰会被视为“全球南方”向西方经济霸权发出的有力宣言。
假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过去几十年能获得更公平的贸易条件,那他们本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基建、教育和医疗领域。但现实却是,这些国家不得不在极度匮乏中艰难维持: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当地每个中小学生年均教育投入经费仅约200欧元(按当前汇率仅60欧元),而发达国家儿童的投入是其40到50倍——欧洲达8000欧元,美国更突破10000欧元。
欧洲在2024年接连犯下战略性错误:既在G20峰会上阻挠巴西提出的全球税收正义倡议,又与美国联手在联合国否决制定公平征税国际框架公约的动议。这些行径的实质,是要维护经合组织及富国"小圈子"对全球治理核心议题的排他性掌控——在他们眼中,税收规则制定权这类关键事务,绝不允许最不发达国家染指。
欧洲必须正视自身在全球贸易失衡中的角色。其内需疲软与投资不足加剧着全球经济失衡。数据显示:2014-2024年间,美国商品服务贸易逆差年均达8000亿美元,而欧洲却实现3500亿美元顺差,规模直逼中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总和(4500亿美元)。若欧洲当真致力于构建社会包容、环境友好、公平正义的新型发展范式,仅靠德国提升军费预算或当前讨论中有限度的碳边境税提案,恐怕还远远不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