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大搞“国有化”

作者:风雨如歌 来源:卢克文工作室 2025-08-25

特朗普要大搞“国有化”

当地时间周五,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宣布了一则爆炸性的消息:美国政府已获得英特尔10%的股份,成了英特尔的第一大股东。

此次被纳入入股考量范围的,并非仅有英特尔,三星也在评估之列。在美国这个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特朗普竟然要大搞“国有化”,明显违背了祖宗之法。

那么,这一极不寻常举措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

拜登执政期间,为扶持本土芯片制造,美国国会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简称《芯片法案》),计划向芯片生产企业提供总计390亿美元的专项补贴。

但这一法案始终遭到特朗普的反对,例如今年3月,他就在国会演讲中直言“《芯片法案》是个糟糕透顶的东西,应该废除”。

若《芯片法案》真被废除,失去补贴的吸引力,相关芯片企业不愿赴美建厂,该怎么办?

对此,特朗普早有应对之策。

他表示“让他们(芯片企业)面临25%、50%甚至100%的关税压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钱建厂,没必要给补贴”。

在他看来,加征关税逼迫企业赴美建厂的效果,远胜于直接发放补贴。更何况以美国当前的财政状况,几百亿美元的补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然而,《芯片法案》已获国会通过,废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特朗普只能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已获得或有望获得法案补贴的芯片企业,要求它们接受美国政府的入股。

按照卢特尼克的表述,政府入股的具体比例,将以“企业获得的补贴资金与自身市值的比值”来计算。

以英特尔为例,英特尔可从《芯片法案》中,申领约109亿美元补贴,而该公司当前市值约为1028亿美元,补贴金额恰好相当于其市值的十分之一。

美国政府据此获得英特尔10%的股份,超越了持股8.92%的贝莱德,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

三星获得了47.5亿美元补贴,目前,其市值约3212.64亿美元,按上述公式计算,美国政府将获得三星1.56%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仅次于持股1.65%的李在镕。

有人说,这些企业能不能不接受?对此,美国政府有的是办法。

最简单的一招,便是停止发放《芯片法案》的补贴。

尽管法案由国会通过,无法轻易废除,但补贴的具体发放工作,由美国商务部下属的“芯片计划办公室”负责,这就给了政府操作空间。

从企业提交的材料是否合格、是否具备申请资质,到芯片生产进度是否符合法案规定,每一环节都可严格审查,想从中找出些许瑕疵并非难事。

只要有一点瑕疵,就别想拿到补贴。

即便企业的申请毫无瑕疵,也未必能顺利拿到补贴,卢特尼克完全可以对“芯片计划办公室”动手 。

今年3月,他解雇了该办公室30%的工作人员,剩余70%的员工随时可能走人,若办公室被彻底裁撤,企业连申请补贴的对接人都找不到。

而这笔补贴,对英特尔还是挺重要的。

2024 年,该公司巨亏188亿美元,2025年亏损态势仍未扭转,仅上半年亏损就超过37亿美元,至今已连续六个季度陷入亏损。

面对巨大的经营压力,CEO陈立武不得不降本增效,在全球范围内裁员两万人,并取消了在波兰、德国的建厂项目。

眼下,《芯片法案》为英特尔提供的109亿美元补贴,还有一半尚未拨付。对深陷亏损泥潭的英特尔来说,若不接受美国政府入股,这笔钱便拿不到,无疑是雪上加霜。

无奈的英特尔,只能同意入股。

对于三星这种“非美国企业”,直接入股有难度,但特朗普可以加征关税,逼迫他们要么接受入股,要么通过其他途径(比如加大投资美国的力度),满足美国政府的诉求。

总之,不脱层皮,别想过关。

事实上,美国政府“国有化”的目标,远不止芯片企业这一个领域。

在此之前,特朗普政府已推进过两次“国有化”行动。

第一次行动发生在今年6月。

当时,美国政府批准日本新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简称“美钢”)。这场收购的达成,背后藏着美国政府的强硬条件。

为换取特朗普政府的批准,日本方面除了支付149亿美元收购款、承诺追加110亿美元对美投资外,还被迫同意美国政府在美钢持有“黄金股”。

所谓“黄金股”,核心在于掌握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

工厂是否关闭、未来新增投资额度、公司总部搬迁、名称变更等等,凡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决策,美国政府均有权直接否决,相当于美国政府变相掌控了美钢的主导权。

第二次“国有化”则指向稀土领域——入股MP材料公司。

当地时间7月10日,MP材料正式宣布接受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入股。

交易完成后,五角大楼持有该公司15%的股份,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比创始人利廷斯基高出近两倍,掌握了公司的核心话语权。

而第三次“国有化”的目标,正是前文提及的英特尔等半导体企业。

梳理这三次行动不难发现,特朗普政府的“国有化”始终锁定一个核心方向:战略性行业。

钢铁是工业的“血液”,支撑着基建、制造等关键领域;

半导体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是数字时代的基石;

MP材料公司更是美国唯一在运营的稀土加工企业,在稀土这个领域,美国若想摆脱被中国卡脖子的现状,MP材料是全村的希望。

过去多年,美国政府并非没有扶持过这些关键行业,但效果始终不佳,核心症结在于:企业的商业利益与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并不一致。

先看美钢的案例。

新日铁对美钢的收购,早在2023年末就已启动,中间多次停滞,根源在于美国国内的普遍不信任,从政界、媒体到工会,没人相信新日铁收购时的“甜言蜜语”。

新日铁曾承诺,收购后会加码对美钢的投资,不削减任何产能,也不裁员降薪。但美钢近年的经营状况,让人无法相信这份承诺。

数据显示,美钢的营收从2021年的204.45亿美元下滑至 2024年的156.4亿美元,降幅接近四分之一。

利润跌幅更甚,从2021年的41.7亿美元,暴跌至2024年的3.8亿美元,2025年一季度更是陷入1.16亿美元的净亏损,未来并不乐观。

股东们不看好前景,才愿意向新日铁出售股份。美钢的困境,源于大部分生产设备是70至80年代采购的,技术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存在严重的人员冗余,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毫无竞争力。

新日铁接手后,若想扭亏为盈,大概率要降本增效,上自动化设备、裁减冗余人员。

更让美国人担忧的是:新日铁会不会借“降本增效”之名掏空美钢?要知道,收购企业后只保留渠道、抛弃原有人员与产品,本就是商场上的常见操作。

可美钢并非普通企业,其年产能约2300万吨,占美国钢铁行业总产能的25%,是美国三大钢铁公司之一。特朗普若想振兴本土钢铁行业,美钢的健康发展是绕不开的。

如此一来,新日铁的收购意图,便可能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相悖。正因如此,特朗普政府必须出手干预:不答应让美国政府拥有“黄金股”,收购就别想通过。

对英特尔的“国有化”考量,与美钢逻辑相似,核心矛盾同样是企业利益与国家战略的冲突。

根据CNBC的报道,2025年7月24日,英特尔在一份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表示,可能彻底暂停或终止代工业务。

前文已提到,2024年英特尔巨亏188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再添37亿美元,而最大的拖油瓶,正是其重金押注的半导体代工业务(即芯片生产)。

从前任CEO基辛格到现任CEO陈立武,都曾试图将英特尔的代工部门打造成“下一个台积电”,每年在代工领域的资本支出超过百亿美元。

但巨额投入并未换得足够的回报,英特尔代工业务的市场份额始终徘徊在个位数,与台积电的差距悬殊,盈利更是遥遥无期,得靠公司其他业务输血。

放在以前,英特尔盈利稳定,输血不成问题,但如今公司连续亏损,股东的不满早已爆发,内部要求退出代工业务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所以,今年3月,英特尔推迟了两家芯片工厂的建造计划。

7月24日的文件,意味着英特尔可能退出芯片制造,转而专注于芯片设计与营销。

问题在于,芯片制造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英特尔则是本土芯片制造的龙头。

《芯片法案》很大程度上是为英特尔量身定制的,它拿到的补贴远超其他企业。若英特尔真的退出代工业务,“再工业化”战略无疑会遭遇重创。

因此,美国政府不会轻易允许英特尔退出制造领域。

入股英特尔,便成了为数不多的破局办法,成为第一大股东后,英特尔再想退出代工业务,将不得不优先考虑美国政府的态度。

最后看MP材料。

我们在《美国稀土国产化,为何失败?》一文中讲过,作为美国稀土行业的希望,MP材料公司的发展进度,始终慢得让人着急。

截至2024年,其稀土年加工能力还不到5000吨,远不能满足美国本土需求。而加工能力不足的背后,是美国稀土市场规模有限,且连年缩水,这让MP材料不敢扩大产能。

MP材料80%的营收,来自向中国出售稀土精矿,精矿是初步加工的矿石,含有大量杂质,无法直接用于工业生产,必须进一步加工才能投入使用。

自美国在稀土领域被中国卡脖子后,美国政府一直希望MP材料能加大稀土加工投入,可MP材料不敢冒险。

若任由MP材料按市场规律缓慢发展,美国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急于破局的美国政府,选择直接出手:从创始人利廷斯基手中收购15%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作为交换,五角大楼也给出了定心丸:

(1)提供1.5亿美元贷款,支持MP材料建造第二家稀土加工工厂;

(2)承诺未来10年,新工厂生产的稀土氧化物由五角大楼 “包圆”采购,且每公斤采购价不低于110美元,即便未来市场价格低于这一标准,仍按110美元执行;

(3)为MP材料对接金融资源,助力其获得高盛、摩根等机构的10亿美元资金支持。

也许,有了多重保障的MP材料,会敢于扩张产能,进而缓解美国的卡脖子困境。

特朗普政府推进“国有化”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做法,必然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第一重副作用,是说话不算数,信誉碎了一地。

当初《芯片法案》说好了你们来美国建厂,钱我们补,英特尔、三星都信了,拿着真金白银往美国跑,有的甚至都把前期准备做了大半。

结果,发放补贴时,美国政府突然翻脸:想拿钱?行啊,先让我们入股。

不答应?那有的是办法卡你,这不是明摆着“先画饼、后拆台”吗?企业投资,尤其跨国投资,最看重的就是政策能不能落地、说话算不算数。

现在特朗普玩赖,大家只能认了,可往后呢?

其他行业的资本再看到美国政府的投资邀请时,第一反应怕是“别又被坑了”。

第二重副作用,是这“国有化”,怎么看都像明抢。

新日铁收购美钢,已经掏了149亿美元收购款,还答应再投 110亿美元,结果美国政府非要插一脚,逼着人家答应给“黄金股”。

英特尔亏得快扛不住了,109亿美元补贴是救命钱,政府却拿着这笔钱当要挟,试图一下子成为最大股东。这些操作表面上是入股,实际上就是变相抢劫。

今天能对芯片、钢铁、稀土企业这么干,明天保不齐轮到其他行业。

别说外资会害怕,本土企业也得慌。

当然,美国政府并非看不到“国有化”带来的副作用,只是现实的压力,早已容不得特朗普再走温和路线。

芯片、钢铁、稀土三个行业,是美国“再工业化”基石与国家安全的命脉。

英特尔若退出代工业务,《芯片法案》将沦为一纸空文,美国半导体制造的行业根基,将会崩塌;

美钢若被日本人肆意降本增效,本已处在下滑通道的美国钢铁工业,大概率遭受进一步打击;

MP材料的加工能力若裹足不前,美国在稀土领域摆脱对华依赖便遥遥无期,和中国进行贸易战的底气,就不充足。

放任他们继续按市场逻辑行事,大概率导致美国在战略层面更加被动。而入股和掌控黄金股,即便背负“干预市场”的骂名,却至少能将关键产业握在手中。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份迫不得已,正是美国当前产业困局与战略焦虑的真实写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1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