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已失去建构一个国家的基础

作者:庄呈展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3-20 621

  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民众公投,超过九成的选民支持加入俄罗斯联邦。笔者开始撰写这篇文章时,还是在2月底,但是冷静地来看,促成现在乌克兰分裂的元素基本在那时就已经逐渐构成了。

  第一部分:族裔与选票来源

乌克兰已失去建构一个国家的基础

图1:2010年乌克兰内部选票来源与族裔之间的关系,图片来源wiki,登录时间为2014年2月23日

  笔者过去的文章中,以及最近几个月很多专家的观点中,已经反复提到乌克兰内部两大族裔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位于西部、将乌克兰语作为第一语言使用的族裔更倾向于融入欧盟,位于东部、以俄语为第一语言的族裔则更倾向于融入俄罗斯联邦。在2010年的选举中,两位候选人(亚努科维奇和季莫申科)的选票来源在地理分化上的表现如图1所示,东西分化也是相对简单明晰的。那么是不是族裔的分化对现在乌克兰的分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呢?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解体后,这个国家能够在两大族裔背景下维持25年,说明族裔因素很难被简单归纳为这次乌克兰分裂的决定性因素。那究竟还有什么样的深层因素在起作用呢?

  第二部分:经济发展

  先从历史的角度来回顾一下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图2是1989年至2012年,乌克兰与周边国家人均GDP的增长情况。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乌克兰不但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在过去20多年中,经济发展速率都远逊于周边一些国家(图中乌克兰左边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右边是苏联解体后,摆脱了前苏联体系影响的波兰和斯洛伐克)。如果说在2003年之前,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在经济水平上还能算是难兄难弟的话,那么从2004年开始,这些“兄弟”国家的人均GDP都有了飞速地增长,而经过了颜色革命的乌克兰,人均GDP却非常“顽固”地在原地踏步。

  

乌克兰已失去建构一个国家的基础

图2:乌克兰与周边国家人均GDP增长比较

  

乌克兰已失去建构一个国家的基础

图3:2012年乌克兰与周边国家人均GDP增长地理比较,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从图3能清楚地看到,乌克兰以西的国家人均GDP规模都相对较大,但是更仔细看,就会发现人均GDP为3867美元的乌克兰和2038美元的摩尔多瓦、3490美元的格鲁吉亚以及3351美元的亚美尼亚似乎组成了一个经济上的环黑海“低速增长盆地”,而其他周边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则远高于这几个国家。如果只是乌克兰的西侧国家经济远好于乌克兰的话,也许这个由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构成的国家能够整体性地投入欧盟的怀抱。但是在2004年之后,俄罗斯本身的经济也有了大幅发展,外加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人对俄罗斯的归属感,这个问题就变得异常复杂了。

  第三部分:舞台上错误的主角

  如果将乌克兰事件的时间线重新拉回到2013年11月的话,我们能够发现,推动怀有各种诉求的民众走上“独立广场”的一个重要触发事件是,2013年11月12日,乌克兰议会投票拒绝了一个释放季莫申科并让其至德国就医的提议[1],而之前欧盟和乌克兰签订两项协议的前提条件就是能够释放季莫申科。欧盟设置的这个障碍,也对之后亚努科维奇一直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徘徊、最后于11月21日因为各种压力和利益倒向了俄罗斯并暂停和欧盟的协议[2, 3],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晚因为亚努科维奇暂停和欧盟签订协议,反对派发起的街头政治从独立广场开始翻腾。简短回顾这个过程,能很清楚地看见,季莫申科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有触发性的作用。但是在随后进一步爆发的事件中,季莫申科却退居了二线(请见图4,是Twitter上“乌克兰”和“季莫申科”两个词出现频率的对比),直到2014年2月21日,乌克兰议会以310:54的票数通过释放季莫申科的提案[4],她才回到事件舞台的中央。

  

乌克兰已失去建构一个国家的基础

图4,Twitter上提到的Ukraine和Tymoshenko的比较,检索时间2014年2月23日

  这样一个站在大舞台上的女主角,尽管在2001-2012年之间变得越来越家喻户晓(图5中绿色的线表示“不知道这个政治家”,12年中线越来越短),但是对于她的不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图5中橘红色表示“不支持”)。虽然来自于Razumkov研究中心的数据并不一定能直接反映选举的实际情况,但是这个民意研究数据至少可以证明,对于刚刚经历社会动荡、整个社会急需愈合的乌克兰,季莫申科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领导人选。

  一个可以将整个社会再次缝合起来的政治家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政见让不同诉求人群重新找到共识,或者能够巧妙地暂时回避一些族群间的主要矛盾,简单说就是要能求同存异。然而从过往的记录来看,作为一个政治符号,季莫申科并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实际上她被释放之后做的一些事情很糟糕,并且继续激化了社会分裂。

  举两个例子,比如被释放后她仍然要求反对派支持者继续抗议[5]。又比如,2014年2月25日,精英的金雕部队在西部城市利沃夫下跪求饶[6],事件发生后季莫申科仍然发出强烈信号要改组警察部队[7]。要知道,金雕部队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服从的只是上级的命令。于是身在利沃夫的前精英部队成员只能用下跪的方式来避免未来的“反攻倒算”,因为他们都是从西部招募来的兵员,很难抛家弃子投奔俄罗斯,但是那些来自于东部的兵员眼看这个不妙的趋势,当然选择在俄罗斯给出了护照之后用脚投票[8],站到了俄罗斯那边。

  其实在社会极度需要重新缝合的情况下,体育和影视明星往往能够超越不同党派和族裔的成见,平衡好社会各个力量,使不同诉求的人重新回归到一个乌克兰的认同上来。或许8年前的舍甫琴科有这种影响力,拳王克利奇科如果能和各派保持距离,或许也能以一个清白的斗士形象成为这样的平衡角色。

  

乌克兰已失去建构一个国家的基础

图5,2001年至2012年季莫申科的民意支持,数据来源:Razumkov Centre,检索时间:2014年3月12日

  第四部分:社会动员和社会同化的关系

  Karl Deutsch的一个理论非常有意思,他认为从欧洲历史来看,部族可以改变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他们甚至能够吸收别的部族,并且能够通过联邦或者完全吸收对方的方式来建立一个更大的部族,甚至是一个国家[9]。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动员(social mobilization)和社会同化(social assimilation)两个相互独立的因素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如果社会同化和社会动员保持并行发展,或者社会同化快于社会动员的发展,政府更容易保持稳定,并且最终这个国家每个人都会融入到一个认同的群体中,当然这个融合的过程是需要数百年的[10]。

  乌克兰事件对这个理论有一定的验证作用,乌克兰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大族裔之间的矛盾,虽然有前苏联遗留的历史问题,但是远没有前南斯拉夫不同族裔之间的那种深仇大恨。而且这次乌克兰街头争斗中的确有极右分子组织,甚至有法西斯主义团体浑水摸鱼[11],这都是社会动员发展速度远超过社会同化所带来的问题。按照Deutsch的理论来看,如果乌克兰社会动员发展的速度略慢于社会同化的速度,国家能够在经济发展、增强服务能力和增多国民福利上下足功夫的话,现在的乌克兰很可能不会落入这样尴尬的境地。

  第五部分:地缘政治的巨大压力

  前文已经表述过,以人均GDP为3867美元的乌克兰和2038美元的摩尔多瓦、3490美元的格鲁吉亚以及3351美元的亚美尼亚组成的一个“经济低速发展盆地”,正好是划分东西方之间的地缘界限。同时,克里米亚对于俄罗斯在黑海的作用实在太重要(图3中,克里米亚在黑海一个重要的突出部),可以说俄罗斯控制了克里米亚,基本上是扼住了环黑海地区的咽喉。如果失去了这个突出部,黑海就变成了俄罗斯的“外海”,这对于讲究实惠的普京来说是底线问题。既然克里米亚人民用选票将自己投回到俄罗斯联邦的怀抱,西方国家也不要奢望俄罗斯再将这个突出部吐出来。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可能克里米亚并不是最后一个想要从乌克兰分裂出来的区域。东部的顿涅茨克州虽然未必能像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走得这么洒脱,但是如果现任乌克兰政府还是没有积极调整自己的政策,欧盟和IMF还是保持2013年下半年那种犹犹豫豫的状态,乌克兰靠东部的几个州也有可能希望成为独立性较高的自治体。

  从地区安全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和欧盟原来都希望两者之间有一个完整的乌克兰。虽然他们过去一直在乌克兰角力,也都希望乌克兰能够更倾向于自己,但他们这种角力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平衡对方在乌克兰施加的力量,并且一个独立和完整的乌克兰的确能在东西方之间起到屏障的作用,所以对于俄罗斯和欧盟来说。原本都希望乌克兰是完整的。

  但是出了一系列无可挽回的事件之后,出于地缘政治战略底线的考虑,普京在克里米亚动手,这样的平衡也随即被打破了。但是基于眼前的事实,无论是俄罗斯还是欧盟都希望乌克兰不要被一分为二,因为这是将东西方的分割线开到了对方的门口,这也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之后很可能掉入冷战的节奏中。这是无论俄罗斯还是欧盟都不愿意看到的最差结果。

  所以个人的推断是,如果继克里米亚之后,乌克兰的东部州也闹独立且成功的话,很可能东部将会碎化成几个独立的但实际由俄罗斯支撑的自治共和国。但是有一点完全可以确定,乌克兰人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走出一系列事件对他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尾注:

  [1]. Spiegel, Tymoshenko Stays: Ukraine Halts Plan to Sign EU Trade Deal. 2013.

  [2]. Zeit, Entscheidung über Timoschenko: Ukraine stoppt geplantes Abkommen mit EU. 2013.

  [3]. Laack, S., Kommentar: Ukraine führt EU an der Nase herum | tagesschau.de. 2013.

  [4]. Danilova, M. and Y. Karmanau, Ukrainian parliament moves to release Tymoshenko - Yahoo News. 2014.

  [5]. BBC, Ukraine ex-PM Tymoshenko calls for protests to continue. 2014.

  [6]. Stewart, W., Ukraine riot police beg for forgiveness after being blamed for deaths in Kiev | Mail Online. 2014.

  [7]. Holdsworth, N., Next revolutionary step in Ukraine: Reform the police - CSMonitor.com. 2014.

  [8]. Russia starts giving out passports to Ukraine’s ex-Berkut officers pelted with ‘threats’ — RT News. 2014.

  [9]. Deutsch, K.W., Soziale Mobilisierung und politische Entwicklung. 1961: Westdt. Verlag.

  [10]. Deutsch, K.W., Nationalism and its Alternatives. 1969: Knopf,[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1]. Taylor, A., Both Ukrainian and Venezuelan protesters have been called fascists. Why?. 2014.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