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正确认识斯大林,科学评价斯大林(下)
四、围绕着斯大林功过是非评价的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种社会制度的生死博弈
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特别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要政治人物的评价,绝不能单凭个人恩怨,也不能单独以个人善恶角度来看待其功过是非,而是应当放在大的历史时代、历史条件上来认识。对斯大林的评价绝不是其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俄罗斯一个民族的事情,更不是苏联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大事,国际共产主义的大事,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大事,绝不是简单的学术之争。看起来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定位问题、盖棺定论问题,实质是与现实斗争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相关联,说到底是关系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方必定战胜另一方生死命运的博弈问题,千万不可小视,不能大意失荆州。
第一,彻底否定斯大林,其实质就是西方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意识形态进攻。
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引起资本主义世界的慌恐和不安,他们担心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全世界变成现实。妖魔化斯大林是阻止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成功的秘密手段,是西方在冷战时期“人心之争”阴谋得手的重要手段。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试图通过科技、经济、社会等快速发展获得与社会主义竞争的优势,开启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冷战。持续进行的反斯大林运动,恰恰迎合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需要,在动荡中扰乱社会主义的阵脚,在本已日渐巩固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领域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其必然的结局是造成社会主义国家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日益混乱和各类矛盾冲突凸显。美国把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看作是“空前未有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中情局长杜勒斯曾出价100万美元四处悬赏搞到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并率先在《纽约时报》发表这一文件,试图以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作为武器来摧毁共产党运动的威望和影响”。苏共二十大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更加严厉紧密、有计划的颠覆渗透和“和平演变”的产物。值得我们今天仍然高度警惕的是,这种颠覆意图和活动至今仍然在加紧进行,并没有减弱,而是更为加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诸新型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诸国,对中东、北非、中南美、东欧、中亚等国家的形形色色“颜色革命”活动就是明证。
第二,彻底否定斯大林,其实质就是以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替代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利益。
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力量,是历史的主人、主体,是社会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革命变革的推动者。社会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及其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新的社会形态。资本家是靠攫取工人阶级劳动的剩余价值获生,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最后一个剥削社会,资本主义是代表资产阶级阶级利益的落后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是两个根本对立阶级利益之争。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已经进入总体衰退落后阶段,资产阶级已由资本主义上升期的革命阶级堕落为反动的、没落的、落后的阶级。随着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的不断激化,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会日益走向腐朽堕落,但它们从来不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拼死加大了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压制打击的力度。社会主义是最大程度维护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制度。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需要的不是好逸恶劳,而是所有的人都诚实地劳动,不是为别人劳动,不是为富豪和剥削者劳动,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劳动。”他认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是不能撇开个人利益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此外,社会主义社会是保护个人利益的唯一可靠的保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实现了国家实力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极大改善,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赫鲁晓夫完全置这些基本事实于不顾,彻底否定斯大林,在立场上发生了大逆转,在鼓吹利益和谐和动荡转型中重新培植投向西方资产阶级怀抱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特权集团,干了敌人想干而干不成的事情,给整个苏联社会主义和世界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诚如普兰姆佩所言:“赫鲁晓夫1956年2月的秘密报告带来一个巨大的讽刺性运动,寻求移去斯大林形象和声誉在苏联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痕迹。由于将斯大林变成一个符号,以下这些先河变得有了意义——这个符号是一个意义的集中地——他代表的是一个符号而不是斯大林本人:苏联式共产主义,苏联的国家政策,苏联的宗教政策,以及其他更多。但这些大众和国家的讽刺性运动都没能导致意义的终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对苏联及一切社会主义力量大打出手,从根本上来说,是为着两个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根本博弈。
第三,彻底否定斯大林,其实质就是否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
彻底否定斯大林的反斯大林思潮的实质,就是借反对斯大林来彻底否定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从而彻底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规律,代表不同阶级利益,就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按照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家编造的理论,胡说什么资本及其利润是人类本性和自然秩序的需要,资本对社会和劳动的统治具有永恒的合理性,保护以资本为代表的私人利益是现代社会神圣不可侵犯的核心秩序,资本就是永恒的。这完全是资本的理性逻辑。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历史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资本主义通过对劳动的剥削的持续扩大致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日益激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阶级的灭亡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虽然以各种臆想理由编造出资本主义不朽的神话,以各种措施调整、变革、完善、延续或延迟自身命运的衰落,强化与社会主义的斗争,对社会主义采取从军事到经济、政治、文化的打压举措,乃至采取某些让步与合作以挽救自身不可避免的衰败和灭亡的趋势,但是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的必然趋向,即使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公开承认这一点。十月革命的伟大成功,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苏联失败之后而后发成功,都充分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一切反对斯大林的敌对势力主张彻底否定斯大林,实质是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就,彻底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五、中国共产党一贯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斯大林评价问题,
始终坚持科学评价斯大林
我们党从毛泽东同志开始,就始终坚持对斯大林的全面、客观、辩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评价。我们党关于斯大林评价问题的态度和观点集中体现在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由《人民日报》编辑部1956年4月5日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1956年12月29日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1963年9月13日由《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的《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公开信(1963年9月13日)》(以下简称《关于斯大林问题》)的三篇文献中。毛泽东同志指出说:“斯大林同志在理论的活动上和在实际的活动上所给予我们当代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毛泽东同志在修改《关于斯大林问题》一文时指出:“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但是,在国际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范围之内,多数人的意见其实是相同的,他们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而且越来越怀念斯大林。就是在苏联,也是如此。”“对于斯大林的只占第二位的一些错误方面,应当作为历史教训,使苏联共产党人和各国共产党人引以为戒,不再重犯,或者少犯一些,这也是有益的。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只要是总结得正确,合乎历史实际,而不加以任何歪曲,对于一切共产党人,都是有益的。”“倍倍尔、卢森堡等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远不能同斯大林相比。斯大林是一个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的领导人,对他的评价,应当更加慎重些。”“绝大多数苏联人,不赞成这样谩骂斯大林。他们越来越怀念斯大林。苏共领导人严重地脱离了群众。他们时时刻刻感觉到斯大林的阴魂不散,在威胁着他们,其实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全盘否定斯大林表示非常不满意。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至今不敢拿出来同苏联人民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见面,其原因就在于是这个报告是一个见不得人的报告,是一个严重脱离实际的报告。”
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撰写的《关于斯大林问题》一文指出:“斯大林作为十月革命开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有近30年之久;他在列宁逝世以后,不仅是苏联党和政府的领导人,而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公认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历来认为,斯大林是有过一些错误的”;但是,“斯大林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斯大林的功绩同他的错误比较起来,是功大过小的。他的主要方面是正确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是完全错误的,是别有用心的。”“所谓‘反对个人迷信’,是违反列宁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完整学说的,是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的”;“赫鲁晓夫这样咒骂斯大林,是对伟大的苏联人民的莫大污辱,是对苏联共产党的莫大污辱,是对苏联军队的莫大污辱,是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莫大污辱,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莫大污辱,是对全世界革命人民的莫大污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莫大污辱”;“中国共产党一贯认为,怎样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问题,不只是斯大林的个人评价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总结列宁逝世以后无产阶级的历史经验的问题,怎样总结列宁逝世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问题”;“每一个正直的、尊重历史的共产党人,在总结斯大林的全部思想和工作的时候,一定会首先看到斯大林的主要方面。”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指出,“把斯大林丑化,除了其他原因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斯大林坚决同帝国主义斗争。他们把自己和斯大林区别开来,是要得到帝国主义的赏识。”
当然中国共产党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并没有忌讳、无视、隐蔽斯大林的错误,而是采取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态度正确对待斯大林的错误,正确地分析了斯大林的错误及其产生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历来认为,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分析斯大林的功绩和错误;而不应当用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任意歪曲和篡改历史,主观地、粗暴地全盘否定斯大林。”我们党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指出:“当着斯大林正确地运用列宁主义的路线而在国内外人民中获得很高的荣誉的时候,他却错误地把自己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地位,把他个人的权力放在和集体领导相对立的地位,结果也就使自己的某些行动和自己原来所宣传的某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处于相对立的地位。一方面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党必须永远地联系群众,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发展自我批评和自下而上的批评,另一方面却又接受和鼓励个人崇拜,实行个人专断,这就使得斯大林后一时期在这个问题上陷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斯大林在他一生的后期,愈陷愈深地欣赏个人崇拜,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违反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因而发生了例如以下的一些重大的错误:在肃反问题上扩大化;在反法西斯战争前夜缺乏必要的警惕,对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的物质福利缺乏应有的注意;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特别是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作了错误的决定。斯大林在这些问题上,陷入了主观性和片面性,脱离了客观实际状况,脱离了群众”。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斯大林所犯错误的历史原因。“一个在世界上史无前例的首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能够设想它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呢?”“为着战胜强大的敌人,无产阶级专政要求权力的高度集中。这个高度集中的权力,是必须和高度的民主相结合的。当着集中制被片面地强调了的时候,就会出现许多错误。”“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斯大林,在他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中所以犯了某些严重的错误,就是因为他没有这样做。他骄傲了,不谨慎了,他的思想里产生了主观主义,产生了片面性,对于某些重大问题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由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走的独特道路,使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事业与斯大林所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而与斯大林的一生作为,有着一定的紧密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曾受到苏联党和人民的影响和支持,中苏两党、两国和人民长期保持友好协作关系。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求大同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为基础的,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主潮大势。如何看待斯大林,实际是如何科学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沉痛教训问题。在对待斯大林问题上,要像对待国际共产主义发展史上的其他重要历史人物一样,要采取爱惜与反思、总结经验与汲取教训并重的态度,必须力求科学、全面、客观、准确。
对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保持清醒头脑,主张对斯大林要采取科学的站得住脚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做了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之后,中国共产党立刻公开表示了对斯大林评价的马克思主义态度,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历来认为,斯大林是有过一些错误的。这些错误,有思想认识的根源,也有社会历史的根源。如果站在正确的立场,采取正确的方法,批判斯大林确实犯过的错误,而不是凭空加给他的所谓错误,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历来反对采取错误的立场、错误的方法,对斯大林进行不正确的批评。”“斯大林的错误,有些是原则性的错误,有些是具体工作中的错误;有些是可以避免的错误,有些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没有先例的情况下难以避免的错误。”“中国共产党为斯大林辩护,是为斯大林的正确声誉辩护,是为十月革命创造出来的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光荣斗争历史辩护,是为苏联共产党的光荣斗争历史辩护,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劳动人民中的光荣斗争历史辩护。一句话,是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辩护。不仅中国共产党人要这样做,一切忠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党人,一切坚决革命的人,一切正直的人,也都已经或者正在这样做。”
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同志在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时多次谈到对斯大林的评价,他说:“苏联建设时期,斯大林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应明确加以肯定。有缺点,是难以避免的,可以理解的。斯大林过分强调专政,破坏了一部分法制,但他没有破坏全部法制;破坏了一部分宪法,但民法、刑事诉讼法只破坏了一部分。没有完全破坏。他过分强调专政,但苏联的专政基本上还是对的。民主不够,但也有苏维埃民主。有缺点,有官僚主义,但他终究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打败了希特勒。如果都是官僚主义,都是官僚机构,怎么能做到这些呢?说苏联是由官僚主义者统治不能说服人。”“所谓非斯大林主义化就是非马克思主义化,就是搞修正主义。”“我们现在要为苏联两个阶段辩护,既为它的革命阶段辩护,又为它的建设阶段辩护。苏联的革命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现象,而是一种国际现象,是带有时代特点的国际现象。所以无论它的成就和挫折,都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财富。如果苏联的革命和建设是所谓‘斯大林主义’,这种‘斯大林主义’就是好的主义,所谓斯大林主义分子就是好的共产党人。如果苏联的这种革命和建设是所谓‘官僚主义’,那么所谓这种‘官僚主义’也是好的,因为它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和胜利,可见它不是百分之百的官僚主义。百分之百的官僚主义是绝不会取得这么伟大成就的。所以我们要为苏联的两个阶段辩护,这是我们的义务。”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我们国内也有人跟着转。中央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对中国做了一些错事……可是,我们还认为他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这是公正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个人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崇拜,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另一种是不正确的崇拜,不加分析,盲目服从,这就不对了。”“反个人崇拜的目的也有两种,一种是反对不正确的崇拜,一种反对崇拜别人,要求崇拜自己。”中国共产党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表现出辩证全面的客观态度,提出了“三七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评价,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任领导人对斯大林和苏联问题的评价都注意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全面态度。1981年10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著作是我们行动的指针,但是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邓小平同志结合改革开放条件下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提出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这都是在充分吸收列宁、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慎重提出和推行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他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等失误作出过批判,对苏联东欧剧变的严重后果作出过评价,但从来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的历史成就。在他的主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了对斯大林“三七开”的科学评价,摈弃了对于斯大林评价的错误,坚持了对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的评价,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江泽民同志多次谈到对苏联东欧剧变要全面认识,他指出:“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给我们许多启迪。”“总结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可以看出,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同志确实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把世界变了样。同时,也应该看到,某些人在一些国家丢掉社会主义事业上也起了关键作用。”胡锦涛同志分析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我们党面临着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前事不忘,后世可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正确对待历史,特别是正确对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时刻注意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习近平同志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的……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
正确评价斯大林,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对苏联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科学的态度,这个科学的态度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科学态度。在苏联东欧剧变之后,经历艰难曲折的努力奋斗,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这种科学的态度,才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治党有方、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正在稳步迈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世界上那些既想加速发展又不想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世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类文明和平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今,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和2019年爆发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的衰落已成定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欣欣向荣的生机活力,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极端反动保守势力崛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呈现更加复杂多变的态势,重新认识斯大林,科学评价斯大林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六、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必须坚持“三七开”,充分肯定斯大林及其历史功绩
对于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首先要看他在历史上是起进步作用的,还是起促退作用的。起进步作用的就是正面的、肯定的,起促退作用的就是反面的、否定的。在这个大前提下,就可以判断一个历史人物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问题是主要的。
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把握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判断标准,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判断一个政党及其政策与实践是不是肯定的、正面的、进步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一个历史人物是肯定的、正面的、进步的根本标准。凡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进步的、革命的,否则就是反动的、落后的。这个标准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唯物史观的判断标准,是唯物的、辩证的、全面的标准,而不是否定一切、抹黑一切的标准。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曾经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切实实现和保护了苏联无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也体现和代表了世界无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斯大林的历史功绩不可抹杀,也抹杀不了,他的历史功绩是第一位、主要的,永远值得肯定和怀念。斯大林不愧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继承者、实践者和探索者,他注意坚持和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和主导作用,注意坚持和加强共产党的长期全面领导,注意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和异己分子对苏联社会主义的侵袭,领导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取得了科学、技术、国防、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全面突破性进展,带领苏联人民获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彻底击败了希特勒法西斯,保卫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领土完整。米尔斯海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只剩下惟一的大国,那就是‘苏联’。”杨格提出:“以世界性野心为标准,斯大林是现代历史中伟大的成功故事之一。”“即使在今天他仍体现为惊奇和神秘式存在,这解释了他为何仍是镌刻在苏联文化中最强力的人物。”“斯大林在确定苏联社会形态和社会类型方面作出了巨大的个人贡献。”就连丘吉尔也对斯大林如此评价:“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斯大林具有深刻的、逻辑性极强的、清新的智慧,绝不会惊慌失措。他是无人能比的大师,能够在困难时刻找到摆脱绝境的出路……他是一个能够假敌人之手消灭敌人的人,他迫使我们这些被他公然称为帝国主义者的人去同帝国主义者作战……斯大林接受的是还在使用木犁的俄罗斯,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了原子武器的俄罗斯”。
第一,继续列宁的事业建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在十月革命时期就坚定地站在列宁的立场上,支持、拥护、积极参与列宁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胜利后,支持、拥护并积极参与列宁领导的苏俄社会主义政权的保卫和建设。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根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列宁关于在苏联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五条原则,积极推行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人类历史上新型社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已经被推翻而代之以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的政权;(二)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即土地和工厂等已经从资本家那里夺取过来并转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所有;(三)生产的发展所服从的不是竞争和保证资本主义利润的原则,而是计划领导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原则;(四)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为了保证剥削阶级及其为数众多的寄生仆役发财致富,而是为了不断提高工农的物质生活和扩大城乡社会主义生产;(五)劳动者的物质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和劳动者的需求(购买力)的不断增长既然是扩大生产的日益增长的源泉,因而也就保证劳动者免遭生产过剩的危机,免受失业增长和贫困的痛苦。(六)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不是为资本家而是为自己劳动做工的。斯大林主持制定了1936年苏联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社会主义制度固定下来。对于如何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提出并实施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农业集体化、工业国有化、纯洁党的队伍等的一系列重要且有效的战略举措。
第二,统帅苏联军队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斯大林是苏联卫国战争的最高统帅,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保卫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保卫了世界和平。他领导苏联红军成为战胜德日意法西斯的主力,最终攻克柏林,战胜了德国法西斯,起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斯大林领导苏联与英、美、中等国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团结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和支持社会主义的进步力量,团结了世界上一切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力量。拯救了社会主义苏联,也拯救了世界,凝聚了苏联党和人民,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威望。
第三,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斯大林接过列宁的交接棒,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二战前,苏联工业从一个落后国家迅速上升到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欣欣向荣的巨大活力。1913-1940年间,苏联工业增长6.6倍,美国同期增长20%,英国为13.3%,德国为31.6%。苏联重工业产值已由美国的6.8%提高到33%。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等口号,以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斐然成就。苏联研发运用新兴科技的能力快速提升,掌握现代科技的专家和人才大量增加,对外科技援助加大,极大增强了科技和国防实力。苏联1943年就开始研制原子弹,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8月又先于美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航空航天技术、军事技术等不断取得突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来,俄罗斯出版了经济学家亚历山大·加卢什卡的新书《经济增长结晶——迈向俄罗斯经济奇迹》。作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创造了迄今为止仍未被打破的苏联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记录。到1955年,苏联经济增长近14倍,平均增长率13.8%(二战时期除外),是20世纪经济体增速最高的国家。而1956年开始,也就从赫鲁晓夫抛出秘密报告开始,苏联已经进入“衰退期”。作者以一系列确凿有力的论据和数字彻底推翻了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精华和封闭的结论说法。
第四,支持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斯大林认为,苏联革命是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苏联无产阶级的民族任务和国际任务融合成一个共同的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任务,苏联社会主义的利益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利益融合成一个共同的世界革命的利益。无产阶级革命的“民族”任务是取得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胜利,而国际任务则是动员和支持全世界无产者与资本主义做斗争,两者存在着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以此为基础,斯大林大力支持第三国际发挥作用,以各种方式支持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在本国开展革命运动。战后,全力组织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反对帝国主义国家集团。
第五,给予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国家与人民反帝反殖民统治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极大支持。斯大林遵循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一般原则。他强调:“一分钟也不能忘记东方,至少因为它是世界帝国主义‘取之不尽的’后备力量和‘最可靠的’后方。”“必须彻底领会这个真理:谁想要社会主义胜利,谁就不能忘记东方。”在他的领导下,对东方各国包括中国革命给予了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和援助。
第六,坚持、捍卫、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坚持和理论创新,有多大程度上的理论创新,对其理论贡献如何评价,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宏阔视野、无私立场和辩证方法来作出准确综合评判,得出可资借鉴的历史结论。斯大林毫无疑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者、坚持者、运用者和发展者。
其一,充分肯定列宁的功绩,全面阐述、坚决捍卫列宁主义。1920年斯大林在列宁五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发表了《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对列宁的功绩作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是“一身兼备理论力量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组织经验。”他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中从历史根源、方法、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农民问题、民族问题、战略和策略、党、工作作风九个方面阐述了列宁主义。他认为:“列宁主义不仅复活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更进一步,在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斯大林给列宁主义作出科学的定义。他论述了列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四个要点:一是消灭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状态,创立具有革命理论武装的真正无产阶级政党,二是根据第二国际各党的实际行动而不是口号和决议来检查政策,三是按新的革命方式,用教育群众和训练群众去进行革命斗争的精神改造全部党的工作,四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自我批评,培养出党的真正干部和真正领导者。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他又对这四个基本点作了进一步论述。1931年12月,他在和德国作家路德维希的谈话中说:“我不过是列宁的学生,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不愧为列宁的学生。”斯大林一生的实践和所创造的功绩,证明他努力做到了自己所说的这一点。
其二,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他指出,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承认绝对适应于一切时代和时期的不变的结论和公式。马克思主义是一切教条主义的敌人。”
其三,坚持列宁一国胜利论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并深入系统论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十月革命的成功,证实了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可行性。列宁领导俄国党成功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成功后,社会主义能否在俄国这样的相对落后的一个国家首先建成,却有较大争议。托洛茨基主张不断革命论和世界分工论,反对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季诺维也夫断言一个国家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1924年底,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一文中阐述了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含义、国内外的条件和最终胜利的问题。斯大林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争论和批判中论证了社会主义在苏联首先建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刚刚从战争中新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信心,明确了战略重点。他指出:“被资本家包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不但能够用自身的力量解决内部的矛盾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而且还能够、还必须建成社会主义,在本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和建立一支武装力量,以便帮助周围各国的无产者去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斗争。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我们有克服所有一切内部困难而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因为我们能够而且必须用自身的力量来克服这些困难。”“谁否认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建成的可能性,谁也就一定要否认十月革命的合理性。”1936年11月,斯大林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宣布:“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这一宣布从现在看是过早地下了结论。但斯大林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的确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快速巩固强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四,从理论上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性。斯大林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工业化的重要观点,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实践,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丰富。他阐述了对于社会主义生产率的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打破和战胜了封建制度呢?因为它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它使社会有可能得到比在封建制度下多得多的产品。因为它使社会更加富足了。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应当而且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呢?因为它能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典范,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它能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给予社会更多的产品,使社会更加富足起来。”关于如何抓住重点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赶超资本主义社会,斯大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领导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工业化任务,他提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的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1946年2月,斯大林说:“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在这方面,工业国有化和银行国有化大大帮助了我们,使我们能够迅速地聚集资金,并使它流入重工业。”
其五,针对苏联实际,阐述了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斯大林认为,“共产党决不能走上资本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出于原则上的考虑,而且因为这条道路需要有一个过长的发展过程,而且先要使农民破产,使他们变成雇农。因此,共产党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走上了把农户联合为集体农庄,以扩大农业规模的道路。结果表明,集体化的方法是最进步的方法,这不仅是因为它并不要让农民破产,而特别是因为它使我们能够在几年以内就使全国各地布满了能够采用新技术、利用农艺上的一切成就和向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产品的巨大集体农庄。毫无疑问,如果不实行集体化政策,我们就不能在这样短的时期内消灭我国农业历来落后的状况。”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想法和做法,出发点是好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提出和实践了不少新思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当然,由于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出现问题和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贬低斯大林的思想和做法,并对其进行彻底的批判否定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其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商品、市场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创新观点。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市场等重要问题,斯大林一度曾忽视过,但后期也作出了一定思考,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1952年,斯大林发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把科学规律——无论指自然科学规律或政治经济学规律都是一样——了解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到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但是人们不能改变或废除这些规律,尤其不能制定或创造新的科学规律。”“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其七,重视无产阶级的政权建设、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面领导,注重培养合格的接班人。1925年6月9日,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只是暴力,而且是对非无产阶级的劳动群众实行领导,是建设比资本主义经济类型更高的、具有比资本主义经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社会主义经济。无产阶级专政是:(一)对资本家和地主使用不受法律限制的暴力,(二)无产阶级对农民实行领导,(三)对整个社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阐述党的建设的着力点,强调“必须有新的党,战斗的党,革命的党。”这个新的党具有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意志的统一等特点。他非常重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问题,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铁一般”的要求,他提出:“在正确的政治路线提出以后,组织工作就决定一切,其中也决定政治路线本身的命运,即决定它的实现或失败。”
其八,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问题作出了新思考。他认为,1924年苏联第一个宪法中各族人民关系没有得到应有调整,对大俄罗斯人的不信任心理残余尚未消失,当时必须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互助基础上调整,联合成一个多民族的联盟国家,得出这一结论,是以资产阶级国家建立多民族国家的失败经验、旧奥匈帝国瓦解经验等为基础的。在1936年,他指出:“制造民族纠纷的主要势力即剥削阶级已不存在,培植民族互不信任心理和燃起民族主义狂热的剥削制度已不存在,反对一切奴役而忠实地实现国际主义思想的工人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各族人民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已经切实实行互助,最后,苏联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即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文化,已经有了蓬勃的发展,——所有这些因素以及诸如此类的因素,导致苏联各族人民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他们中间互不信任的心理已经消失,而相互友爱的感情已经发展,因而建立了各族人民在统一的国家体系中真正兄弟合作的关系。”当然,斯大林关于制造民族纠纷的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存在,各民族已经实现了切实的团结互助的基本判断是基本正确的;但对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利因素估计不足,对民族关系的存在问题过于乐观。
其九,还作出了其他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创造。1950年5-7月,《真理报》组织了语言学问题讨论。他针对一些青年的提问写了一系列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为书名出版。他提出:“马克思主义者不能认为语言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他认为,语言和上层建筑根本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语言是同人的生产活动直接联系,比上层建筑的活动范围要广泛得多、方面也多得多。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对社会是统一的,方言和习惯语的存在并不否定而是肯定全民语言的存在。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斯大林对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有清醒的认识。他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同时也开始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复杂联系,认为“只要有资本主义存在,资产者和无产者相互之间便有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他们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两个部分。”
当然,斯大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必然受一定的历史条件局势,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出现缺点和失误,甚至严重的缺点和错误。譬如,个人崇拜、个人迷信和一言堂方面,他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斯大林关于个人崇拜问题也曾表现出冷静客观的态度,他认为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作用并不矛盾,“凡是新的一代都要遇到在他们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具备的一定的现成条件。伟大人物只有善于正确地认识这些条件,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才有一些价值。”再譬如,在民主与法制、民主与专政等重大关系问题上,他也存在严重的错误,如犯有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还譬如,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逐步形成某些僵化的认识和体制,对商品经济缺乏重视,对轻工业和直接关系民生的生活资料生产上某种程度的一度忽视等等。还有对兄弟党和兄弟国家,存在老子党和大国沙文主义倾向等。然而,缺点、失误、错误毕竟是支流,在缺乏可资借鉴的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不可能十全十美。
七、反对历史人物评价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
必须记取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的历史教训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彻底否定斯大林,抹黑斯大林,在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在世界范围内,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潮。赫鲁晓夫是否定斯大林历史虚无主义的始作俑者。“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历史中的精神、实践、案例和人物,体现了可传后世的优秀传统精华。尊重历史,尊重优秀历史人物,汲取运用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前进。忘记历史,虚无历史,必然导致对于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和实践的质疑、否定和背叛。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所领导、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来说,借鉴历史的成功实践,记取历史的沉痛教训,就能够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激烈交锋斗争中取得胜利。正是由于始自于彻底否定斯大林而掀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全面渗透到斯大林逝世后的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党执政经受了一场真刀真枪的意识形态的严峻考验,留下了漫长惨重的历史教训和记忆。智者善省己,如果对此不予以足够深刻充分的审察借鉴和超越,则将再次遭受辩证法的惩罚,使党、国家和人民蒙羞受损,在徒留叹惜中丧失历史赋予的难得机遇。
从赫鲁晓夫带头否定斯大林,掀起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到今天,西方敌对势力掀起一股又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给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也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极大的损害。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质疑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必然导致最终走到放弃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道路上。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世界一般发展规律,当然包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理论路线和战略策略的基础。坚持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不可放弃的重大政治原则。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历史的客观规律持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主观主义、极端主义态度,无视已经发生的历史进程中已见实际效果的进步做法,或采取完全否定历史事实、歪曲历史事实的否定一切的作法,或一味放大历史中一些局部性、枝节性、中断性的历史事件,轻视、鄙视乃至仇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宏大事业。表现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极尽对斯大林等无产阶级领袖及其业绩诋毁之能事,无限夸大各种失误及其后果,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常识,而且违背了一般的历史常识。俄罗斯已故著名哲学家、曾经因公开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而被捕的季诺维也夫自称经过多年科学研究后认为:“列宁与斯大林之间当然有不同之处,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共产主义建设实践中,斯大林主义都是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斯大林对作为意识形态的列宁主义进行了最好的诠释,是列宁忠实的学生和继承者,”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虚无歪曲,是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错误思想理论的根源。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抹黑否定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必然导致完全否定社会主义战胜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
历史虚无主义者是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历史领域谈论历史人物的是非,而往往是以对历史本来面貌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荒谬结论推翻现实中正确的理论、路线和举措,用虚假的评判、谬论来推翻对历史人物的定论。否定、歪曲和无限放大枝节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否定现实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抹黑革命领袖,有的打着“还原历史”口号对无产阶级领袖的生平、家庭、言论、行为乃至细节,进行不恰当的描绘,有的对毫无根据的所谓秘闻、资料加以不当披露,其本意在于毁坏领袖的形象、诋毁领袖所从事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事业,诋毁无产阶级领袖所提出的正确理论。这样的历史还原根本不是什么还原历史,而是站在错误的、甚至反动的一方,极尽歪曲之能事,动摇社会主义的政权、旗帜和方向。“美国史学家罗威尔·费尔将赫鲁晓夫报告的内容进行仔细分析,于2007年前后出版著作《反斯大林的下流做法》认为,秘密报告中关于斯大林或贝利亚的‘揭露’没一句话得到证实,几乎全是假话;并详细列出赫鲁晓夫报告中61处不实之处……因而这一被称为‘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报告其实是一场骗局。”毛泽东同志指出:“苏共二十大揭了盖子,也捅了娄子。揭了盖子之后,各国共产党都可以破除迷信,努力使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寻求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我们党正在探索,其他兄弟党也没有解决。捅了娄子的后果是全世界出现了反苏反共高潮。帝国主义幸灾乐祸,国际共产主义队伍思想混乱。”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使人民群众丧失理想信念支撑和思想理论指导,必然导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造成致命的伤害。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是毫无希望的民族,是走上毁灭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斯大林,进而否定斯大林主张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从而造成人们理想的丧失和思想的沉沦。赫鲁晓夫发起的非斯大林运动,虚无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功绩,使苏联党内和整个社会震惊,导致思想混乱,在戈尔巴乔夫掀起的所谓“公开性”和“民主化”“改革”过程中,最终酿成一股全盘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否定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恶劣思想倾向,成为彻底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执政的导火线。“改革的意识形态机器在破坏苏联社会集体的历史记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家历史上的象征和里程碑被抹上了黑,受到嘲笑,黑白被颠倒。”1986—1988 年期间苏联在改革时期开始讨论要回到列宁时,由于修正主义分子雅科夫列夫的干预,回到列宁的话题很快转变成攻击否定斯大林,把斯大林说成是一个歪曲列宁主义的党的主要责任人,到了戈尔巴乔夫所谓“改革”时期,这种观点成为苏联党的官方立场。1990 年苏共中央委员会马列主义研究所所长格·斯米尔诺夫写道: “斯大林歪曲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冒充自己是真正的列宁主义者。”苏联党内如沃多拉佐夫、布金科、普里马克、沃尔科戈诺夫、拉齐斯等人都持有这种观点。雅科夫列夫不打自招地自我表白:“我们选择一种简单的宣传列宁晚期思想的方法作为武器,一群实际的人,而不是虚伪的改革者制定了(也许是口头的)下面的计划:用列宁的权威打击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如果成功,再用普列汉诺夫和社会民主党打击列宁,然后再用自由主义和人道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打击暴力革命的主张……苏联的极权体制只能用公开性和党极权纪律来摧毁,而且要用完善社会主义的好处来遮掩……回顾过去,我可以骄傲地说,狡滑、聪明但又十分简单的策略——用权权主义反对极权主义的办法成功了”。发展到今天,在世界舆论场上,依然还有一批打着所谓“民主”或“普世价值”的“斗士”招牌、敌视社会主义的各种异见分子、资本主义的各种卫道士不时地幻想以各种手法来反对直至消灭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依然还有一批附合迎合此种危险思想的声音,这种潜在的意识形态的危险性是极其可怕的。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流毒的作用和影响呈现深层次、全方位、长期性的特点,一定要从根源上加以全面辨析批驳并最终战胜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一旦形成一股压倒性的错误思潮,就会产生冲击整个社会的黑风恶浪。战胜历史虚无主义,既要在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准确把握分析历史的实质,还历史以本来面貌,又要从长期着眼着手,铲除历史虚无的社会根源,持之以恒地宣传传播历史唯物主义,让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回顾苏联从赫鲁晓夫自二十大彻底否定斯大林起,到苏联解体,苏共解散的整个历史,可以看出,在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上一旦打开缺口,就像被打开缺口的大堤一样,任由洪水肆虐,不可避免使苏联党和整个社会发生思想意识的严重退坡,酿成了惨烈持久、不可扭转的历史悲剧。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作出“斯大林的不良性格在列宁在世时尚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的岁月里,斯大林滥用其重大的权力,给党以无法估计的毒害”的错误结论。6月30日,苏共中央作出《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定》。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赫鲁晓夫进一步全面抨击斯大林,会议通过将斯大林遗体搬出列宁墓的特别决议。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曾一度试图为斯大林恢复名誉,但由于匈牙利党中央第一书记卡达尔和波兰党中央书记哥穆尔卡对莫斯科紧急访问劝说苏共中央不要进行为斯大林恢复名誉的活动,其他一些国家共产党也有类似反应,导致没有能够公开而全面地为斯大林恢复名誉。1979年12月21日,《真理报》发表社论《纪念约·维·斯大林诞辰100周年》,称他“是一位极其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人物”,是苏联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肯定他在领导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巨大功绩,同时谴责他“破坏法制、粗暴地滥用权力、背离列宁的集体领导原则,以及由于个人迷信所造成的种种颠倒”。即便这样的评价也由于整个社会久久弥漫着否定反思的情绪,致使非斯大林化愈演愈烈,最终使得政权易手、社会危乱、国家倾覆。
历史不会永远沉沦,而总是以曲折的方式走向公正,走向理想和进步。伟人不会因遭受无数饥笑而降低成色,人民作为历史的最高评判者,必定会怀念那些与之心心相印的真正领袖。2001年7月21日,以舍宁为首的“共产党联盟——苏共”(该党经过注册、自称继承前苏联共产党。俄罗斯共产党也参加了该组织。后该党分为以舍宁、久加诺夫分别为首的两个党“共产党联盟——苏共”和“俄罗斯共产党”,也都自称继承前苏联共产党)召开该党第三十二次非常代表大会,舍宁在大会作“历史的教训:斯大林时代——人类通向共产主义最重要阶段”报告。报告充分肯定斯大林的历史功绩指出:当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所作反对个人崇拜的报告,实际上是在会议结束后,既没有通过苏共中央委员会,也没有通过大会主席团的赞同而作的。报告充满对苏共和斯大林的诬陷之词。表面上是反对个人崇拜,实际上打击了整个党、社会主义体制和马列主义学说。2007年出版的菲利波夫主编的教学参考书《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经的成就作出肯定性评价,将斯大林称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经过历史的长久沉淀之后,斯大林所遭受的不公以这种方式而被逐渐抛弃,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反映了历史规律的不可违抗,反映了人民群众经过实践的深刻教育而逐步走向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自觉成熟。
斯大林是苏联人民的领袖,但作为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千丝万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曾经受到过斯大林的一定影响,包括受到斯大林的某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某些意见的影响,斯大林自己对此也作过自我批评,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也有过出于大局的评判。但在今天,依然不乏有些人以否定斯大林为借口怀疑乃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破解,这些问题既带共性和普遍性,又带有个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理论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于一体的问题,有的是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共同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有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问题,有的是斯大林时期已经有所探索乃至开始回答的问题,有的仍需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入探索、逐步解答。然而,不论是普遍性问题,还是特殊性问题,都会归结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推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持续深入探索解答。这也是我们重新提出和研究斯大林问题的重大深远意义之所在。然而要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立场上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必须坚决地、毫不留情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本文原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7期,授权红色文化网转载。)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