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建林: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求全党同志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关于30多年来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走向,可以做出如下判断。
一、这是一个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导致混乱、动荡,绝大多数人灾难深重的时代
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国际垄断资本的新阶段。通过私有化抢劫自然资源和人民财富,用“小政府”摧毁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的第三世界自卫的最后防线,取消政府保障社会公共福利的职能,以及“金融自由”、“贸易自由”、“市场自由”为资本全球无限扩张,国际垄断资本首先在西方和拉美推开,然后以东欧演变、苏联解体为其最高成就,强行推向全球。
200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承认,过去15年,一百多个国家人均收入减少。联合国发布的《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称为“令人绝望的10年”。2005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进一步披露,总人口有近9亿的50个国家至少在联合国的一个“千年发展目标”上正在后退,另外共有约12亿人口的65个国家直到2040年以后还将至少不能实现一个“千年发展目标”,共有约4.6亿人口的18个国家2003年综合收入、预测寿命和教育等关键指标的人类发展指数,低于1990年的水平。对此,葡萄牙社会学家博阿文图拉·德索萨·桑托斯指出:“新自由主义是最近50年来最违反社会和人性的资本主义。”
二、这是一个人民的艰辛劳动从未有过财富巨大增长的时代,又是一个两极分化和不平等空前加剧的时代
199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最富的250人的财产相当于世界2.5亿最穷人口的一年所得,处于顶端的三位富翁的财产超过48个第三世界国家国民收入的总和。世界最富国家和最穷国家人均收入差距,从1973年的44∶1扩大到2000年的227∶1。在第三世界之外,全球出现了“第四世界”、“第五世界”。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了“第三世界”。在世界70亿人口中,30亿人的日均生活开支不足2.5美元,每年因贫穷疾病死亡人数高达1000万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的基尼系数连续40年上升,从1980年的0.403增加到2010年的0.469,最富的20%家庭收入占居民总收入比例从30年前4.4%上升到50.2%,但最穷的20%家庭收入比重却从4.2%下降到3.3%。在2012年的总统竞选辩论中,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说,47%的国民没有交纳过所得税,他对这部分人毫不关心。他说了“老实话”——美国47%的人的贫困状态已到了一个世纪以来贫富分化的最高点。
三、2001年“9·11”事件成为“美国世纪”终结和美国走上下坡路的历史里程碑
“反恐战争”越反越“恐”,政坛高层丑闻不断,国家体制瘫痪,政治、经济、文化愈益分裂,“华尔街精神”崩溃。“民主”异化为金钱游戏和“富豪民主”,80%居民不信任政府。中产阶级神话破产,“美国梦”成为“美国噩梦”。自2009年起,美国媒体这样概述他们的经历和未来:“最糟糕的10年”、“最令人沮丧、最令人失望的10年”、“地狱里的10年”、“美国梦行将破碎的10年”、“在惊恐中开始,又在惊恐中结束的10年”、“大零蛋的10年”、“还不能保证下一个10年会比这个10年好的10年”。2011年“阿拉伯之春”因为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被认为走到“美国之秋”,到2012年阿拉伯世界的反美群众斗争兴起,新的提法已经是进入“美国之冬”。
美国从资本主义的灯塔变为展览资本主义走向衰落的橱窗。当把全球的一切权力和利益集中于自己的时候,它也就把全球的怨愤、不满、仇恨集中于自己,孑然一身成为世界“一切危机之母”。“财政悬崖”和更大的实体经济悬崖步步逼近,将导致美国最大的国难。
四、2008年以来“百年不遇”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是资本主义体系深层的、整体的、结构性的和制度性的危机
自我修复能力和发展多样性的丧失,决定了危机是掠夺,救市是掠夺,复苏同样是掠夺。美国国会2012年11月14日的报告称,“复苏疲软”将成为美国的“新常态”。所谓复苏,有两大亮点:一个是军火,2011年占全球军售78%;另一个是金融资本,2012年第三季度高盛公司、富国银行、摩根大通公司“回到生意兴隆的大好时期”。至于全球总体经济形势,2012年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全球金融风险增大,美、日面临长期风险;10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东京年会闭幕,预测全球经济可能进一步恶化,解决债务危机仍无良方。
五、社会动荡和灾难引发全球抗议,从否定新自由主义到质疑资本主义
1991年6月,美国国务卿贝克访问一个社会主义垮台的欧洲国家,那里万人空巷、满城悬挂美国国旗,高呼“布什爸爸”、“美国,我们的父亲”。然而,在经历了全球狂乱膜拜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20年后,曾经宣布美国胜利即历史将以资本主义为终结的福山,调门变为美国将“跌下神坛”,整个资本主义神坛将崩毁。对人的剥削走到同人类绝大多数为敌,对自然的剥削走到地球灾害频发和加重。两位美国学者评价道,西方生产率增长达到顶峰,财政和生态达到极端,“我们的体制破裂了”。新自由主义正在成为资本主义命运临界点的标志。对资本主义丧失信心,质疑资本主义,正成为最广泛的世界性思潮。
六、马克思思想的回归和“重新发现社会主义”
应该说,没有哪一次历史的进步不以重大的倒退和灾难为前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大危机,不仅激起世界人民对自己历史创造伟大传统和成就的回忆,而且使资产阶级思想武库愈加暴露出虚伪和贫乏。詈骂、侮辱、背叛、曲解马克思,曾经是在新自由主义盛行时升官发财的捷径。然而,起初是全球化问题,接着是危机的爆发、蔓延,对资本主义现有秩序的自我拯救,使人们的目光重新投向马克思的学说和他的事业,马克思再度被置于人类认识领域的最前沿。
现在,“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危机,使社会主义再次成为新的历史创造活动的灵感来源。2009年5月24日,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法国《解放报》撰文指出:“人们不仅在重新找到马克思,而且还重新发现社会主义传统。”无疑,最终走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新阶段的方案,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新形式和新战略。上述判断,轮廓式地勾勒出了30多年来世界的横向与纵向的基本面貌和大致走势。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凯旋”走到历史性凋零,从美国霸权不可一世走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与文明的衰落,从苏联解体到第三世界一片废墟,世界正在迈向社会主义重新创造历史的新起点。
在当代世界历史运动进程中,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必须正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历史的演进同样深深打上了中国的印记。党的十八大指出,“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这不仅内在地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和中国人民的卓越创造,更蕴藏着党对中国人民的深切信赖以及中国人民对党的新期待。基于对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提出,宣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的时代胆魄和思想智慧!
属于第三世界又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集中着当代世界的两大主要矛盾——第三世界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无疑成为西方策动“两个冷战”的焦点。世界看得很清楚,“仅仅是因为中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变成一个独立发声体”。恰恰在中国共产党筹备和迎接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日子里,巴西《圣保罗报》在10月22日和24日的头条文章坦率地使用了这样的标题:《北京代表着美国最大的挑战》、《美国总统候选人争相表示对中国强硬》。在“重返亚洲”标题下,日本相关杂志刊发文章说,美国操纵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犹如五根手指般从五个方面围剿中国,还延长到印度、缅甸、新加坡、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这是美国要从军事、经济和外交上全面封锁中国的巧妙战略”。对于这一包围圈的西端前哨、邻近我国黄岩岛和钓鱼岛海域所制造的事端,正如一位日本前外交官所说,“与华盛顿的全球地缘政治利益密切相关”,是美国鼓励中国邻国“采取行动以遏制中国及其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战略的一部分。
然而,无论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推行,两个冷战与或明或暗的西化分化,还是自然灾害的连续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以至扫荡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狂风暴雨,都没有撼动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这无不源自党的十八大总结的最近五年来各方面工作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胜利前进的中国,已经成为我们时代每天都令世界惊讶的、创造新的奇迹的国度。
在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中共十八大的召开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是我们党在资本主义体系和新自由主义陷入重大危机时期召开的继往开来的大会,承载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新期待。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几十个人的小组织起步,已成长为今天拥有8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但十八大报告清醒地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将凝聚13亿人民的伟大力量,进一步发挥政治的、思想的、组织的、群众的优势,披荆斩棘,把握机遇,科学认识和把握世界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健康发展,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为人类历史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