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波:中国对日应经冷文热

作者:林治波 来源:环球时报 2014-08-11 309

 在日本日趋右倾,加紧复活军国主义,死抱美国大腿竭力反华之际,有人说:“中日关系要过坎儿,过不去中国损失最大!甚至会倒退到某个历史阶段!”说得挺吓人,情况真是这样吗?对这种危言耸听,笔者不以为然,不敢苟同。

  笔者的观点是:中日在经济上的竞争性越来越强,互补性越来越弱,因此中日经济交往越少,对中国越有利;但在文化领域,情况恰恰相反。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建立起来。而日本的工业化早于中国,其工业体系在战前已经形成。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同质化的问题:中国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日本也有;中国进行科技研发,日本也搞;中国产品外销,日本也是;中国需要进口资源,日本也需要。两个大致相同的经济体系必然产生竞争。

  但这种竞争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并不激烈。那时中国产品的质量与日本尚有明显差距,产品档次不同,满足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并且,中国那时的资源基本可以自给,在这方面也不构成和日本的竞争。但90年代之后,情形大变:“中国制造”的规模更大、质量提升,而价格却低于日货,竞争由此变得激烈起来:两国在科技研发、产品制造、争夺国际市场与海外资源方面,形成了全面竞争,日本在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这也正是日本与中国对立逐渐加剧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么,中日经济关系有无互补性呢?当然有,互补性就在技术上。日本在不少领域的技术水平依然领先于中国,但由于日本对中国实行最严厉的技术封锁,技术互补性根本无从实现。因此两国经济关系所余下的就只有竞争性了。

  对于构成整体竞争性的日本经济体系而言,中国应少往来——少买日货,可以为国货腾出更大空间;少引进日资企业,可以为民族产业提供更大空间,我们的税收和就业也会因此而更好。在国内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对于日本减少对华投资,我们大可不必担心。

  文化领域的情形,则与经济领域的情形相反。由于中日两国,一个很大一个较小,一个大陆一个海岛,在学习西方和工业化方面一个较晚一个较早,因此两国在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上大相径庭。

  比如,日本人以认真精细著称,中国人则以粗率马虎出名;日本人比较小气,中国人则相对大气;日本人精于战术,中国则长于战略;日本人比较团结,中国人则经常内讧;日本人多悍勇之气,中国人则少尚武之风;日本人讲究规矩,中国人则十分灵活;日本人往往危机感强、敏感过度,中国人则常常麻痹大意、满不在乎;等等。可见,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上反差鲜明、长短互补。如果两国人民在文化上多往来、多交流,双方相互学习,必将大有裨益。

  是故,中国对日本,经济上应保持距离,以减少损害;文化上要多加交流,以取长补短。▲(作者是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