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真的要建1000年吗?

作者:佚名 来源:国是直通车 2017-04-06 310

雄县、容城、安新,这三个县城的“名号”在201741日之前,远不如它们紧密围绕的“白洋淀”响亮。

但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消息一出,这三个县变得人尽皆知。随之而来的,是“炒房”、“迁都”、“副都”等等略带“八卦”的话题。但众说纷纭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于这个新区持续的关注与期待。

但你真的了解雄安新区吗?河北那么大,为何偏偏选在这设新区?“千年大计”真的要建1000年吗?都要去买房,万一将来它是产业园呢?盲目的涌入极可能让你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起点低成中选优势?

想做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必得有过人之处。

首先,地理位置很重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公共管理项目学术主任郑振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京津冀地区,距离北京城区100公里以上实乃兴建次级中心和卫星城的必然要求,否则太近的话势必重蹈以前北京周边的河北市县的经济要素为北京过度吸引的老路。京津雄三角地带的三边距离均在110-130公里范围内,完美符合这个距离推理。

因此,雄安新区具备反磁力中心的能力。也就是说,要通过完善新区的基础设施、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其比北京和天津有更大的吸引力。

现有人口密度低也是一个取胜条件。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人口密度低、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如同一张白纸,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根据百度百科数据显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三县总面积约1576平方公里,总人口126万人左右,人口密度约为799/平方公里。

而截至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密度已为1311/平方公里,是三县人口密度的两倍。

此外,资源承载能力也是城市建设和区域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

郑振清表示,当前来看,雄安新区地处华北平原和湖泊湿地,交通便利,有良好的经济开发条件。

怎么建?

建筑“接地气”,理念“高大上”

设立新区消息一出,有人说,这是迁都的第一步;有人说,建好之后雄安新区就是副都……

众说纷纭也是“抢房”风潮的始作俑者。

不过,很快就辟了谣。44日,人民日报评论称,雄安新区既不是一些人一厢情愿认定的“声东击西的迁都”,也不是在通州北京副中心之外再建一个“首都副中心”。

但是这似乎还是没能完全打消“炒房族”的念头,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也站出来发话了,“新区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地和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地,不是大搞房地产开发,更不是炒房淘金的地方。”

那么,对于购房潮,新区怎么管?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近日表示,房地产除了传统的模式,实际上还有很多思路。比如像新加坡,有些土地是政府直接管理、直接建设,再通过廉租房、公租房让需要住房的人来住。在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要防止雄安新区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应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惠民政策,使年轻创业者有房可住,保障投资热情。

当然,新区建设重点还在“承接北京疏解”上。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并非第一次提出,近年来,北京动批、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迁往河北,北京市委市政府即将迁入通州,但既然说雄安新区是张白纸,那对于此次将有哪些事业单位、央企迁往雄安新区备受大家关注。

邬贺铨表示,雄安新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城市病,但并不是说把所有的非首都功能都迁出去,而且这个疏解是逐步的。国家也不会一刀切地把央企在北京的总部全部搬过去。同时,国家不会对雄安新区所有传统行业进行驱逐,而是对其进行生态、经济效应等多方面评估。对本地发展有利的行业予以保留,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使相关产业更具竞争力。

除了迁入,自身发展能力极为重要。徐匡迪认为,要增强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是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建好之后怎么用?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建城容易,可持续发展不易。千年大计真的要建千年?并非如此。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周期来看,起步区即使是100平方公里建设也需要一个非常长的周期,从动工到完成要10年左右的周期,完全建成2000平方公里的远期控制区需要20年,到时候将会建立起2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

有外媒分析认为,雄安新区缺乏水路运输,也没有足够的淡水供应去支持大规模的工业,而主要的金融与行政机构也将留在北京,故可能搬迁的机构包括教育、科研、非金融等的行业。

国内有专家亦认为,雄安新区建设后可与京津工业经济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道路,重点发展创新、智能和生态产业,例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技术、环保技术等最前沿的产业。

创新,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头。通过建设充满现代化和未来感的国家级新区,不仅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更为整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事关国家长远战略,所谓“千年大计”。

同时,在建筑风格上规划也明确要“千年传承”。规划表示,新区要达到国际一流城市的水平,在建筑上要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元素,在建设过程当中要精雕细琢,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建筑,留下千年传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