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从一座纪念馆看克敌制胜法宝

作者:佚名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8-17 243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从一座纪念馆看克敌制胜法宝

  解放战争中有一场战役,标志着“中国人民革命的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这就是辽沈战役。

  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回顾东北解放战争历史和辽沈战役胜利进程。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探寻这场“转折之战”的制胜密码。

  战略决战 揭幕之战

  1948年,在东北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拉开了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决战的序幕。

  对于东北的战略作用,毛泽东同志曾在党的七大上作过这样的表述:“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在东北门户锦州打响。辽沈战役能不能胜利,关键在锦州,锦州能不能攻克,关键在塔山。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残酷的一场阵地防御战。

  在这个无塔也无山,只有百余人的小村庄,我军以8个师抵挡国民党11个师的海陆空立体进攻。坚守塔山的解放军官兵,从进入阵地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准备活着下来。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从一座纪念馆看克敌制胜法宝
△辽宁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

  已故军旅作家高玉宝当时是一名通信员,战斗最激烈时,团长让他去九连送达“六号阵地没人了,九连要赶快上”的命令。九连官兵正在吃饭,接到任务后,指导员手拿吃了一半的高粱饼子,对全连官兵说:“同志们,大家要吃饱,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顿饭了。”不到一天,九连同志也全部牺牲了。此后几十年中,高玉宝时常惦念:“也不知道九连的弟兄们,最后一顿饭吃饱了没有?”

  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在塔山浴血奋战六昼夜,粉碎了国民党军增援锦州的图谋,成为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辽沈战役历时50余天,以解放东北全境而告终。辽沈战役胜利后,解放军的总兵力增加到310万人,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中国人民革命的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得人心者得天下

  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先上战场。

  在广阔的东北战场上,有许多这样的感人事例。延边朝鲜族特等烈属模范李玉今,在参军热潮中先后送4位亲人入伍。在她的积极带动下,大批青年踊跃投身革命。

  在塔山阻击战中,为帮助部队构筑工事,塔山村周围群众纷纷卸下自家门板,有的连炕沿、柜盖也都拆了下来。他们还冒着纷飞的炮火,修筑交通壕、抢救运转伤员、送水送饭。群众说:“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从一座纪念馆看克敌制胜法宝
△辽沈战役纪念馆中的“塔山英雄树”。它本是塔山地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榆树,当地地势平坦,战士们就是以这棵大树作为掩体,击退了国民党军的一次次进攻。如今,这棵“英雄树”上布满了弹孔和烧痕。(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据统计,辽沈战役中共出动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抢修公路2185公里,筹集运送粮食5.5万吨。军民团结,鱼水情深,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伟力。

  战场上,国共双方也形成鲜明对比。解放军指挥员带头冲锋陷阵,士兵们身前总是传来“跟我上”的铿锵话语;而国民党军的身后,却是督战队的举枪催促“给我上”。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

  锦州地区盛产苹果,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前夕,正是瓜果飘香时。东北野战军要求部队“保证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无论是挂在树上的、收获在家里的、掉在地上的,都不要吃,这是一条纪律,要坚决做到”。解放军战士们严守纪律,无论是路过还是借住在老乡家,无论如何饥渴难耐,都自觉地不吃不拿一个苹果。

  毛泽东同志后来从电报中得知此事,很受感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屡次提及“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的故事,将其作为党风建设的典型范例。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一代代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严明的纪律、优良的作风。

  历史告诉我们,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支军队的力量,不仅要看其人数,不仅要看其武器装备,还要看其纪律性。人民军队必须用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从一座纪念馆看克敌制胜法宝
△辽沈战役纪念馆,英烈馆。(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历史应当为人民所铭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纪念馆,回望历史,缅怀英烈。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