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②

作者:佚名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2023-07-19 196

  《元史》中记载了理学家许衡的一个故事:某个炎炎夏日,许衡外出,看见行人纷纷到路边的一棵梨树下摘梨解渴,他却不去摘。有人问他,如今兵荒马乱的,这棵梨树已经没有主人了,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回答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习近平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22年3月1日)

  正值酷暑,口干舌燥,谁不知梨子香甜可口呢?梨树又无主人,摘下一只有何妨?

  对此,许衡不是不知道,但他明白,这些梨子再美味也不能吃,因为它不是自己的。梨树看似无主,但在自己心中依然有主,因为有主,所以心正,知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里的“主”,可以引申为操守、修养、定力,也就是做人的准则。《大学》曾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也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说法。这些格言,阐述了类似的道理:越是无人监督、自身独处时,越要严格律己、表里如一。

  东汉名臣杨震有一次调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路过昌邑,当地县令王密是他举荐的。为感谢提挈之恩,王密白天空手去见杨震,晚上却准备了十斤金子送他。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正色斥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愧而出”。

  没有他人约束,少了外界压力,道德修养可以说是“存乎一心”。这种时候,最见品德修为。正是由于“四知拒金”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后人尊称杨震为“四知太守”“四知先生”。直到明代,莱州府署大门内还有杨公祠、四知堂。

  清代有位官员叫叶存仁,从政30余年,甘于淡泊,从不苟取。一次离任时,他的部属在夜里送来很多礼物。叶存仁见状原封退回,并赋诗一首相赠:“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这里的“畏己知”,不就是时刻慎独慎微的生动写照吗?

  说到底,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守住内心、知行合一,在外部世界诸多诱惑面前,方能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然而也不乏一些人,在“月黑风高无人见”的自欺欺人中乱了方寸,在“暮夜无知者”的花言巧语中迷失方向,战胜不了自己的“心魔”。

  《醒世恒言》中有个人物叫薛录事。一次他发高烧,病到第7天,在昏沉睡梦中化作一尾金色鲤鱼跃入湖中。恰遇渔夫垂钓,薛录事明知饵在钩上,但耐不住饵香诱人,遂张口咬饵,终被钓去。冯梦龙的点评一针见血:“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用许衡的话来说,这就是“心无主”。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正因其“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只有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方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提到,真正的共产党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既是律己修身的追求,也是党员干部从政应有的觉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