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钦:为了给烈士一个名分
2022年5月,通山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金敏(我县著名戏曲家)带着一位心事重重的女士,共同走进了通山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办公室,我给他们各自倒了一杯茶。然后,然后这位女士自我介绍说:
“我叫陈兰萍,是革命烈士陈新淮的孙女,现在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工作。我爷爷1927年6月参加革命,参加了1927年8月的攻打通山县城的战斗,是当年8月31日成立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的功臣,因立功于同年9月入党。之后成为红军战士,1930年10月在横石南城战斗中,与战友王贤盛一起负伤。之后,曾任鄂东南道委秘书等。1932年底,被组织上安排到横石等地方负责筹备军粮和土地管理工作。1933年10月,我爷爷等多人秘密运送一批军粮,来到龙燕苏区的畅周碧水一带,被国民党的反共团发现,为了掩护这批来之不易的军粮,我爷爷与王贤盛(红三师战士)二人负责断后阻击敌人,其余人继续押运粮食撤离。双方交火后,战斗持续了半个小时,我爷爷小腿受伤,被敌人捉去杀害。
解放后我爷爷被评为革命烈士,烈士证由我父亲陈义生(新中国成立后我县首批安排到公安局工作的人员)生前负责保管,我父亲陈义生去世后遗失。”
说到这里,她还当场向我分别提供了通山县革命委员会和通山县人民政府颂发的烈属光荣牌,以及由湖北省民政厅颂发给她家的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定期抚恤金领取证等证证明材料,但这些物证都没有写明烈士姓名。
最后,她心请沉重地对我说:
“近年来,我在中华英烈网的烈士英名录中没有找到我爷爷陈新淮的名字,我和我的亲人也在近十多年来多次到通山县民政局和后来分家的通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反映过此事。均被告知由于通山县政府在2005年发生火灾,县政府大楼被化为灰烬,有关烈士档案资料都被这场火灾烧毁。工作人员还说,我们没有保存好烈示证原件,现在又找不到你爷爷的评烈档案资料,暂时不能补录到中华英烈网的烈士英名录平台上去。现在你们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会,请求你们红研会一定要帮忙查找我爷爷的烈士档案,让我爷爷的英名能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我们后代不求党和政府的照顾,只要求给我爷爷一个名分,请你们红色文化研究会一定要帮这个忙。”
我们通山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对陈兰萍的要求非常重视,我自掏腰包,用作调研差旅费,先在我县档案馆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反复查找相关烈士档案资料,可都没有查到陈新淮烈士的档案资料。之后,我又多次找陈新淮烈士之孙陈光辉交谈,了解到陈淮烈士出生地原属于阳新县管辖的畅周村,他说:“我曾在龙港革命烈士纪念碑看到了我爷爷的名字(该纪念碑已改建)。我家有多位亲人参加了土地革命,我奶奶生前曾任过苏维埃妇女主任。”因此,可能陈新淮烈士的革命历史档案在阳新县有保存。我们通山红色文化研究会在2022年的11月至2024年6月期间,三次前往阳新县档案馆和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查找,同时还调访了该县相关退休领导曹仕力等,均无结果。但我们没有放弃查找。
今年,我们通山红色文化研究会怀着对烈士的愧疚感,再次组织调研组成员到县档案馆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2025年3月17日我在查阅80年代前后的陈旧烈士纸质档案资料时,突然找到了1983年焕发的陈新淮革命烈士证存根,为陈新淮烈士英名增补录入中华英烈网烈士英名录提供了关键证据。坚持三年的查找,查阅了几万份档案,才让革命烈士后代陈兰萍等人的多年心愿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给革命烈士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分,安慰了九泉之下的烈士英灵。
2025年3月17日
(作者系通山县红色文化研究会负责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