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弹一星”到人工智能,央、国企从未缺席!

作者:雷头五 来源:国研笔记本 2025-02-20 2371

从“两弹一星”到人工智能,央、国企从未缺席!

若没有央国企筑牢的算力基建、数据底座和产业生态,中国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又能在谁的肩膀上跳舞?

一、质疑者的逻辑陷阱:用“市场神话”否定“国家使命”

当有人嘲讽“央国企造不出DeepSeek”时,其潜台词是将“创新”狭隘地等同于“硅谷式创业”——几个程序员在车库敲代码、资本热钱催熟、最终上市套现。

这种逻辑本质上是将技术革命的复杂性简化为一场资本游戏,却刻意忽略了一个根本事实:真正改变人类社会的颠覆性技术,从来不是单靠“市场自由竞争”诞生的。

互联网的底层协议源于美国军方的阿帕网(ARPANET);GPS技术由美国国防部主导研发;OpenAI的GPT-3训练依赖政府资助的超算中心……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

重大原创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国家意志的长周期投入、跨领域资源整合以及对战略性风险的承受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央国企的天然使命。

二、历史不会说谎:央国企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第一发动机”

那些质疑央国企“缺乏创新基因”的人,似乎集体患上了历史健忘症:

- “两弹一星”:在西方封锁下,央国企体系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了原子弹、氢弹、卫星的从无到有;

- 高铁逆袭:中国中车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10年内攻克IGBT芯片、永磁牵引系统等核心技术,专利数全球第一;

- 航天奇迹:航天科技集团实现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宫空间站,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举国协作。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央国企承担的“不计短期盈亏”的战略责任:它们要解决的不是“如何让投资人3年退出”,而是“如何让中国在30年后不受制于人”。

三、DeepSeek的本质:非“天才神话”,而需“系统作战”

当前对DeepSeek的盲目崇拜,掩盖了一个关键问题——人工智能的竞争绝非个体公司的单打独斗,而是算力、数据、算法、场景、政策五大要素的系统性竞争。而这五大要素中,央国企具备民营企业难以比拟的三大优势:

1. 数据主权优势:金融、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的数据资源高度集中于央国企,这是训练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富矿”;

2. 算力基建能力:国家主导的“东数西算”工程、自主可控的超算中心,为AI训练提供底层支撑;

3. 场景落地深度:从电网调度到高端制造,央国企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场景,是AI技术工业化的最佳试验场。

中国电科研发的“智算”系列AI芯片、国家电网的“能源大脑”、中国移动的“九天”AI平台,早已证明央国企在AI领域的深耕。某些人看不到这些成果,只因他们只愿盯着“明星创业公司”的光环,却对“沉默的国之重器”选择性失明。

四、警惕“创新双标”:为何西方国企是“国家冠军”,中国国企却是“低效代表”?

讽刺的是,那些抨击中国央国企的人,却对西方同类机构极尽宽容:

-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被称为“工业4.0大脑”;

- 法国阿尔斯通(国家持股)掌握全球顶尖高铁技术;

- 美国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长期接受国防订单,却被视为“创新标杆”。

这种双标背后,是某些人潜意识里的“制度自卑”:他们默认“西方模式”等于先进,却对中国特色的“新型举国体制”充满怀疑。

但现实是,在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6G等前沿领域,中国央国企与科研机构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正在复制“两弹一星”模式的当代升级版。

五、展望未来:央国企需要怎样的“创新范式革命”?

我们当然要正视问题:部分央国企存在市场灵敏度不足、激励机制僵化等弊端。但解决问题的方向绝非否定其存在价值,而是推动“三个升级”:

1. 组织模式升级:建立“尖刀连”机制,以项目制打破部门墙,允许“揭榜挂帅”“赛马制”;

2. 生态协同升级:与民营企业共建创新联盟(如华为与央企合作的“军团模式”),让国企的“资源力”嫁接民企的“敏捷力”;

3. 评价体系升级:从“资产保值增值”单一指标,转向“核心技术自主度”“产业链控制力”等多维标准。

创新的定义权,该回到中国人手中了

中国不需要第二个OpenAI的模仿者,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中国场景、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战略的原创技术。而这,正是央国企不可替代的使命:它们不是“创新荒漠”,而是“战略创新的压舱石”;它们或许跑得不快,但一定走得最远。

当质疑者嘲笑“央国企造不出DeepSeek”时,不妨反问一句:

——若没有央国企筑牢的算力基建、数据底座和产业生态,中国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又能在谁的肩膀上跳舞?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7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