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华侨如何助力中国抗战

作者:翟亚纤 王飞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2025-07-21 27

南洋华侨如何助力中国抗战

精彩提要

在众多海外华侨群体中,南洋华侨凭借其庞大的规模、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战争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在这民族危亡之际,华侨群体挺身而出,成为凝聚抗日共识、推动全民族抗日的重要力量。

凝聚共识

华侨最多的南洋地区成立各种抗日团体,如“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由爱国侨领陈嘉庚担任主席。南侨总会将分散在南洋各地的华侨力量汇聚起来,统一组织和领导华侨的抗日救亡活动。

这些抗日团体通过组织集会、演讲、发行报刊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激发华侨的爱国热情与抗日斗志。1938年,陈嘉庚得知汪精卫有妥协投降之意,便将其回电刊登在广受华人华侨欢迎的《南洋商报》上,予以声讨。

此外,南洋华侨还积极与国内抗日力量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国内抗战形势,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广大华侨。他们组织回国慰劳团,深入抗战前线,慰问浴血奋战的将士,表达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持与敬意。1940年3月,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考察重庆,目睹国民政府在财政拮据时仍豪掷8万元宴请,贪腐享乐之风令他大失所望。随后,陈嘉庚转赴延安。毛泽东在窑洞外以露天简宴相待,简陋条件下的质朴作风让他深受触动。返回新加坡后,他公开斥责国民党腐朽堕落,盛赞共产党廉洁奉公,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同时《南洋商报(晚版)》连载《陈嘉庚先生归国后观感访问记》,打破国民党对中共的舆论封锁,使南洋华侨更全面了解国内抗战力量,进一步凝聚抗日共识。

争取国际援助

南洋华侨还以国际视野开拓宣传战线,争取国际道义支持的关键力量。

陈嘉庚利用自身影响力,与英国、美国等国的政界人士、民间团体建立联系,介绍中国抗战的艰难处境。南侨总会成立后,积极与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对接,促成其向中国战场派遣医疗队、运送药品和医疗设备。

南洋华侨创办了大量华文报刊,如新加坡的《南洋商报》《星洲日报》等,积极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战事迹、日军的暴行以及中国人民的苦难,让国际社会了解抗战的真实情况。这些报刊还刊登社论、评论文章,呼吁国际社会抵制日货、制裁日本,宣扬中国抗战的正义性。此外,华侨团体还派遣演讲团到南洋各地及欧美国家,向当地民众、政府官员、议员讲述中国抗战故事,携带日军暴行的照片、纪录片等资料,揭露日本的侵略本质。南洋华侨还积极参与国际反法西斯会议和活动,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抗战发声。他们通过书信、请愿等方式,向国际联盟等递交备忘录,要求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武器禁运等措施。

南洋华侨通过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和开展舆论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捐款捐物

南洋华侨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以捐款捐物的方式为祖国抗战构建起经济生命线。

从1938年10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3年多时间里,南侨总会发动南洋华侨为祖国抗战捐献4亿多元。1940年,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回国慰劳,一次便捐款320万元,当武汉合唱团前往南洋宣传募捐时,仅马来亚华侨就捐出1150多万元。参与捐款的阶层涵盖富商、工农、老人、孩童、学者,甚至舞女、乞丐、囚犯。华侨不仅直接捐款,还积极认购救国公债,甚至发起“焚债”活动,将自己购买的公债券烧毁,以示对祖国的无私奉献。除此之外,华侨还通过汇款助战。1937至1941年间,侨汇数额逐年增多,垫补了政府大量的军费开支。这种全民参与的支援热潮,充分展现了南洋华侨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支持。

在物资捐赠方面,南洋华侨同样不遗余力。抗战期间,华侨向国内提供的医药援助数量众多、流向复杂,具体数额难以统计。但从可查数字来看,单是奎宁一种,南洋华侨就捐献了250万元之巨。除药品外,他们还捐赠飞机、衣物等各种物资,部分缓解战时物资的短缺。陈嘉庚直接领导“南侨总会”,进行宣传与组织捐赠,对抗战作出巨大贡献。除此之外,部分爱国侨胞踊跃回国投资,开发西南、西北资源,生产矿物、药品、糖等急需物资,成为中国战时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柱。

南洋华侨的捐款捐物,为国内抗战提供了持续的经济支持,维持了战时经济的运转,构建起了一条坚实的抗战经济生命线,成为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经济支撑。

抵制日货

九一八事变后,海外华侨便将抵制日货作为抗日救亡活动的重要部分,而南洋华侨在这场抵制日货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南洋华侨中经商者众多,他们是抵制日货的发起者和主力。在马来亚和新加坡,抵制日货活动从部分华侨发展到整个行业的集体行动,众多行业纷纷响应,集体抵制日货。1938年3月,马来亚各华侨救亡团体联合发起“救国连索运动”,其主要内容包括禁买日货、不卖货给日本人、不为日本人工作等,得到各地华侨热烈拥护。

在暹罗,即便处于暹罗政府的高压管控与严密监视之下,抵货运动和锄奸运动依旧如野火燎原般蔓延至各个角落。此前,日本商品在暹罗进口商品中占据首位,而当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华侨商家一致决议,为了祖国的独立与民族的存续,宁愿舍弃唾手可得的利润,也不再推销日货。在缅甸,1937年10月成立了缅甸华侨抵制日货总会,制定了“严惩奸商”等举措,明确规定“贩卖仇货者以通敌论罪”,这使日货在缅甸各地遭受沉重打击。在菲律宾、越南、印尼等国,众多经营日货的华商纷纷转卖国货及欧美商品,他们取消了此前订购的日货,并联合签订契约,“誓不贩卖”日货。

南洋华侨的抵制日货行动呈现出时间久、规模大、范围广的特征,致使日货在南洋的销量急剧下滑。以马来亚为例,1937年6月日本商品输入额达460万元,而到1938年2月,输入额仅为77万元。南洋华侨通过持续的抵制日货行动,对日本的对外贸易造成沉重打击。

投身抗日前线

抗战期间,众多南洋华侨青年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回国支援,投身抗日前线,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祖国的尊严。

1939年,滇缅公路成为抗战物资运输“生命线”。因路况险恶、国内缺乏熟练机工,国民政府向南侨总会求助。在陈嘉庚主持下,南侨总会招募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员,派往西南。这些来自各地的华侨青年,凭借熟练的驾驶和维修技能,在横断山脉悬崖间抢运物资。面对日军轰炸与雨季泥泞,他们日夜兼程。据档案记载,1939年至1942年,南侨机工一共运输了50多万吨抗战物资以及不计其数的民用物资,日均军需输入超300吨,支撑了近半数中国军队物资运输。然而,这条“生命线”也是“死亡线”,至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时,超1000名机工壮烈牺牲,他们的忠骨永远留在了这条用生命铸就的运输线上。“海外归来志未酬,轮盘日夜无停息”,南侨机工倪鸿声的诗句,正是他们放弃优渥生活、舍生忘死的写照。

这些用生命铺就运输线的南侨机工,只是南洋华侨投身抗战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蓝天之上也有着他们的英勇身影,有的南洋华侨投身空军,驾驶战机与日军空战,捍卫祖国领空。地面战场上,南洋华侨战士同样英勇,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