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艳: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征

作者:李艳艳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0 2015-08-03 793

     历史虚无主义是对唯心史观指导下各种解构历史观点的总称。近年来,经过一批国内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悉心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问题渐渐清晰。在研究立场上,它主张建立一种超阶级的新的历史评价标准;在主要观点方面,它主张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告别革命、重新反思历史及其领袖人物;在研究方法方面,它认为唯物史观是一种已经过时的机械的历史决定论,主张用人性分析的方法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这些关键问题在学术上已经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对于解答人们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迷惑具有很大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没有因大量的揭批而沉寂。2014年以来,它出现了一些新特征,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从学术思想进一步转化为政治主张 

  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近代史、新中国建设史及其中的杰出人物一直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的重点对象。例如,认为党的暴力革命压制了思想启蒙,认为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是在穷山沟里瞎胡闹,否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否认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历史功绩,同情慈禧李鸿章等反面历史人物的卖国行为。这些林林总总的所谓揭秘历史真相、为历史翻案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在通过否定党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功绩,消解这些历史功绩在人们头脑中的神圣地位,造成人们政治思想的混乱,进而试图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当前,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学术观点到政治主张的转向十分明显。这集中体现在,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上纲上线为否定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种片面夸大问题、全盘否定成绩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思潮,相较于其他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而言,更具有现实性的政治诉求。 

  在当今社会舆论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着被污名化的危险。虽然,在客观上,腐败官员的负面形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民生、生态、道德等问题,的确影响了社会民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认同。但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介入这些具体问题之后,其夸大其词的叙述手法,往往使对具体问题的揭露批评上纲上线,转变为对整个改革开放实践、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全盘否定。其中,最为典型的两种观点是:一方面,错误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从而彻底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错误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离了自由民主的“普世道路”,从而彻底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二、历史虚无主义话语权出现激烈争夺的态势 

  从2014年开始,思想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本质、产生原因、现实表现、社会影响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论争急剧升温,并出现了鲜明的分歧。在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视阈中,学者们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已经形成共识,具体表现在,一是,在概念与本质方面,梁柱、龚云等总结出,历史虚无主义是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历史哲学思想,是放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它集中表现为,对中国近现代史采取了历史相对主义的态度,对历史研究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1]二是,在思想起源与演进方面,方艳华等学者提出,历史虚无主义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论,它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中共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和转入现代化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则是历史虚无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波及范围加宽,涉及历史学研究、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及教育等多个领域;[2]三是,在现实表现方面,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梁柱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表现,其一,颂扬改良,否定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其二,轻蔑黄土文明、颂扬海洋文明的普世价值,其三,颂扬侵略有功,否定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救亡斗争,其四,颂扬旧中国,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其五,集中攻击、诬蔑、抹黑毛泽东;[3] 

  四是,在社会影响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危害。其一,搞乱人们的思想,瓦解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企图动摇中华民族做人立国的根基。其二,适应西方“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企图,是和平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企图把中国引到邪路上去。其四,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基,强国之梦。 

  然而,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视阈中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学说本身的歪曲虚无,已经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等学科中出现。这些学者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理论针锋相对,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概念与本质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对象未必存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热衷于投入没有对手的历史虚无主义之战”;[4] 

  二是,在思想起源与演进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源远流长。自19世纪末以降,一百多年来它以庸俗社会学为理论根基”,历史虚无主义与民粹主义、庸俗社会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5] 

  三是,在现实表现问题上,有学者认为,“清算历史虚无主义的矛头,应当清楚指向企图重拾文革旧梦的虚无主义思潮”,因为“与此相比,对某些领袖人物功过和某些历史时期成就的所谓‘否定性’评价,尚不足以标识为清算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目标”。[5] 

  另有学者认为,“有人会打着‘反历史虚无主义’的口号维护教条主义,这势必对全面深化改革造成种种思想阻力”;[6] 

  四是,在社会影响方面,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时期“教条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使“整个意识形态深深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泥潭并已经构建了一个与现代文明对立的苏联模式框架”。[6]

三、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遭到虚无 

  有学者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一文中写道,历史虚无主义“穿着‘革命’的外衣,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却是一种小资产阶级左倾幼稚病的根源之一”。[5] 

  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理论武器,就变成了历史虚无主义抨击的靶子。 

  所谓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主观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视为历史的终结,于是它“把一个不存在的、仅仅是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作为评判事务的唯一标准,不仅否定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漫长的人类历史,也否定了现实世界中的文明榜样。它自信地宣布,从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历史上就没有好的事物,充满了剥削、压迫、不平等和阶级斗争,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后才会获得彻底解放。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完全解释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观,陷入极端的历史虚无主义”。[6] 

  这种观点进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它“严重地扭曲了社会历史观,使人们不能对历史和现实做出恰当的理解和判断,从而构成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思想动力”。[6] 

  这种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是试图在根本上掘除马克思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科学性和道义进步性。

四、网络新媒体助推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泛滥 

  当前,我国社会获取信息的形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手机作为移动网络终端使得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覆盖面和影响力上,它正在成为替代报纸、杂志及普通网站的主流媒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工具以其良好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个性化等特征而得到广大群众的迅速推崇,这些具有社群化、裂变式传播特性的网络新媒体常常能推动一个话题从小到大、从浅入深,进而引发社会关注的“蝴蝶效应”。 

  然而,网络新媒体也正在成为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积极抢占的舆论阵地。在网络世界里,一些网站、论坛中充斥着长篇累牍地重写历史、调侃历史的文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各种“发明历史”的段子盛行于世。其传播内容往往以编段子、讲故事的生动形式出现,在戏说的过程中传播碎片化的历史甚至是曲意理解的历史,这些看似很小的只言片语却在不经意间产生了累积效应,形成了一种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氛围,这些看似漫谈的小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结论,就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否定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历史事实,把开国领袖、英雄人物污名化,成为了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世界的突出表现。例如,在最近发生的中央电视台某著名节目主持人饭局门事件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光辉历史成为了被呲的对象。除此而外,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刘湖兰、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先烈几乎无一幸免地遭到质疑,雷锋、赖宁等新中国道德楷模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抹黑,种种认为他们是虚拟人物、虚拟故事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甚嚣于网络之上。网络新媒体在传播这类虚无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观点的过程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2014年以来,网络新媒体上由这些侮辱先烈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引发的舆情事件出现了高发、频发的态势,这表明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泛滥的形势逼人。

五、如何看待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征 

  相较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的上述新特征,当前存在着一种流行的观点,即历史虚无主义不过是一些戏说的故事,对于这些说说而已的事情不必太重视。对此,我们要在思想上确立四种意识: 

  一是,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想,更是一种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虽然以学术面目出现,但在实质上是学术外衣包装下的政治思潮,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甚至政权诉求。历史虚无主义以西方“普世价值”的政治意识形态为评价标准,并据此歪曲否认党和新中国的历史。对此,刘书林教授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鲜明政治目的,是通过“歪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用意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通过“丑化新中国建设历史的用意在于否定党的执政能力”,通过“贬损共产党领袖的用意在于否定我们党的政治品格”。[7]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试图制造政治意识形态危机,摧毁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因此是一种剑指执政党政权的政治思潮。对此,我们不能够仅仅停留于学术批判的维度来看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而应该秉持“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的原则,加以一分为二地区别对待。 

  二是,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全面客观地重评历史,而是有选择性地重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虽然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口号,但是它是有选择性地还原,又是有选择性地失明。对此,历史学家龚书铎教授曾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它虚无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但对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则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把已被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回去,混淆是非”。[8] 

  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目的不是还原历史,而是故意歪曲历史。它是以西方政治价值观为标准,进行有选择性地重评历史。这种重评历史的方法试图达到的目的不过是用裁减了的历史来佐证西方政治价值观的“普世性”,从而为中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历史与未来制造思想障碍。 

  三是,对待历史虚无主义不能总是被动发声,而要主动发声、积极发声。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集中呈现的“跑马场”。网络时代固然需要公共讨论的氛围,支持民意表达的自由。然而,在看似民主开放的网络舆论场上,话语权力却存在着极不平等的状况。据相关数据统计,造谣抹黑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等英雄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话题被抛出后,因其颠覆传统、耸人听闻而得到广泛传播,而辟谣的信息仅能够达到谣言10%的传播覆盖率。而且,造谣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辟谣却需要成百上千倍的时间和精力,可见,这种被动应对的局面不利于改变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泛滥的态势。这启示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要想传播好一种思想理念,首先必须建立互联网思维,建立一套适合互联网传播的话语模式,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勇于发声、善于发声,既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要积极开展舆论斗争,力争做到破与立相结合。 

  四是,要吸取苏联放任历史虚无主义终致亡党亡国的沉痛教训。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斯大林时期遭到了全面的否定,斯大林本人也遭到极度妖魔化。苏联历史上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受到全盘否定,“大清洗”运动的错误被无限放大,这种对于历史的全面改写,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根本就没有存在过”的思想观点在全社会蔓延开来,进而苏联现行社会制度和苏联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遭到全面瓦解,以至于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在听不到一声叹息之中上演。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缺乏社会民意支持的政权,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危楼。而对于社会政治人心的争夺,正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目的,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参见杨增岽.国内近期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2]方艳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及重新泛起原因论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3]梁柱.详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EB/OL].宣讲家网.http://www.71.cn/2013/0812/727463_6.shtml 

  [4]郭世佑.历史虚无主义的实与虚[J].炎黄春秋.2014.(5). 

  [5]马龙闪.历史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J].炎黄春秋.2014.(5). 

  [6]尹保云.要警惕什么样的历史虚无主义[J].炎黄春秋.2014.(5). 

  [7]刘书林.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用意[J].求是.2015.(9). 

  [8]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5).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1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