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樊孝菊同志

作者:周战线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5-04-06 2451

 沉痛哀悼樊孝菊同志

     叶儿落了,树干枯了。您走了,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就这样静静地离开了我们!

     在这永别的时候,我还能说什么呢?祝愿您的在天之灵安好如故!

     您出生于1932年10月,2015年4月2日与世长辞,享寿84春!

     现在,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哀悼您,缅怀您短暂而又漫长、平凡而又光荣的一生。

      宽阔的修江,碧绿的峰峦,把修水大桥烘托得宏伟清晰。这座大桥,把一个女人的名字,镶嵌在牢固的钢筋水泥的构筑中,这个女人就是樊孝菊。她出生在一个苦不堪言的农民家庭,父亲樊哲运参加红军被白匪杀害。为躲避“株连”,幼小的她和母亲、外婆等5人,由家乡石坳逃荒到了今天的四都镇。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共产党救了她,是毛主席救了她。她是一个农民,在风雨中的田地里,从当互助组、小队、大队、公社负责人开始,当到了江西省妇联主任,并在1969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52年,她背着小孩步行30里到县里学习制茶技术,又背着孩子到各队进行宣传和传授,当年被评为全县做茶模范。她每天半夜三点钟起床煮饭、煮猪食、洗衣,六点钟就到了田地里劳动,晚上还要参加会议。她在1970年担任太阳升公社书记、主任期间,全公社每户农家都留有她的足迹及问寒问暖的身影。1971年她发明的糖化饲料养猪技术在全省推广。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她紧紧握着毛主席的大手热泪盈眶,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江西老俵”。1964年11月,为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她成为我县农村第一位做绝育手术的妇女。结扎1个月后,为抓冬季生产,她不顾身体虚弱下田劳动。1968年下半年,被《解放军报》作为全国三个《最新最美的三代人》之一予以报道……。她的事迹一件件、一串串,在人民的嘴边如数家珍,悠远悠远地流传。

     那时的修江,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宽广,但每到洪水季节,山洪汇集,泛滥成灾,淹死人畜,年年发生。简易的木船、木桥,根本承受不起交通发展的需要。樊孝菊同志无数次地将情况上报省里,就在上个世纪举国经济特别困难的七十年代,在那科技落后的年代,得到省里领导的高度重视,从牙缝里挤出资金修建此桥。自始至终,她亲自担沙挑土,酷暑寒冬,风里雨里,和人民一起不分日夜地修建大桥,为修水人民排忧解难,为修水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就是今天,它依然成为修水的主干桥梁之一。1964年,她见我县没有一个专门的文化场所,便向省里争取了9万元的资金,修建了电影院,为修水人民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她于“文革”结束时辞职回乡,到三都茶厂依然与老伴一起风雨同舟,耕作茶园,乐观豁达。10多年前,当我慕名来到居住在陈旧的职工宿舍的她家时,她对过去的政治风云和事业功绩只字不提,而是与我们谈人生,谈家常,谈茶叶瓜果。看到他们夫妇其乐融融的情形,让我感到一个领导的豁达和乐观,让我感到一个老年妇女的亲切和慈祥。她与普通的农民没有任何差别,由一个娇小漂亮的女孩,被无情的岁月打磨成一个苍老的婆婆。这就是一个勤劳苦干、豪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党员,尽管她的名字与修水大桥的名字一起永在。

    今天,如画的修江,在柔和的阳光里显得格外的宁静和柔美。绿荫重重的马家洲公园和远处翠绿的丛山,与林立的高楼大厦倒映水中,让我分明感到今天社会和谐的珍贵。这样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让我感到生活在今天的幸运,幸运如歌也如这修江的画卷。

    樊孝菊等老一辈同志,为今天的繁华打下了基础。而今天的繁华,正是他们终生奋斗的目标。

    现在,回顾她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我们的心情非常沉痛。党和人民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长辈,她的子孙失去了一位和蔼亲切的亲人。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她的遗志,学习她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工作作风,纤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廉政风尚,诚恳友爱、厚道高德的为人风采,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高尚情操。让她的高尚品行传承下去,让我们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各尽所能。

     永别了,樊孝菊同志。愿您在九泉安息!

                                                     2015年4月3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1
1
1
1
1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