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为自己立功德碑种摇钱树是杨继绳造《墓碑》的根本目的

作者:鹤龄333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1 2619

鹤龄:为自己立功德碑种摇钱树是杨继绳造《墓碑》的根本目的   

 2009年1月8日 发表于华商杂坛  

   

杨继绳这部惊世之作取名《墓碑》,据他自己解释,有四重意思:这第四就是“写此书有很大的政治风险,如因此书而遭不测,也算是为理念而献身,自然也就成了自己的一个墓碑。”   

为理念而献身,果真如此吗?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我们从他那个“穷十年之力”可以看出,这块《墓碑》他应该是着手于1998年的。这时候,改革开放已经整整二十年,而毛主席则已经死去22年了。谁不知道,改革开放以后,揭露毛主席和毛泽东时代的阴暗面早已不是什么忌讳的事,诋毁毛主席和毛泽东时代的言论满天飞,诋毁毛主席和毛泽东时代的出版物也不是一本两本,从未见政府对此出台过任何的查禁文件,更没见政府对此有过任何的查禁和惩处行为。三十年前即已如此,更不要说三十年后的2008年了。  

杨继绳的《墓碑》选择了这个时候剪彩启墓,究竟会给他带来多大的政治风险和“而遭不测”?谁的心里都有数:政治风险等于零!“而遭不测”的几率同样等于零。这两个零,杨继绳自己心里当然也有数。明明有数他故意装傻装没数,目的就是为了导出后面那个“为理念而献身”的自我标榜!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为自己立墓碑的真实意图——立功德碑,立丰碑!  

在这样一个时候,面对这样一个“理念”,竟然会想起“而遭不测”而且还准备为之献身,岂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哄谁哟。三十一年前你杨继绳敢为这个“理念”献身的话,哪怕你的书全是假的,我也敬你是天下第一英雄豪杰,敬你是天下第一的“大哥大”!  

一句话,杨继绳选择《墓碑》立项,是经过了认真的仔细的周密的“风险评估” 和利益测算的。零风险,高回报,大实惠,这是《墓碑》立项的大前提。杨继绳正是看准了《墓碑》潜在的实惠和无风险。所以才毅然决定开发这个不可多得的“商机”。  

   

还是看他说的:“即使我在这个世界消失了,这个文字表达的心声,将存留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大图书馆中。”  

你看他为自己算计得多到位!他要将他的《墓碑》存进世界各地的一些大图书馆!一旦达此目的!他就会从中得到两个大实惠:  

一是杨继绳就随同他的《墓碑》一道一举成名天下知而永垂不朽于千秋万代!二是这块《墓碑》存留费的收取执行的是“倒计时”,必须由他向世界各地的一些大图书馆“代收”的,天知道他的口袋将会因此增加进项多少个亿!  

不过,杨继绳也非常清楚,他的《墓碑》要存留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大图书馆也并非易事,因为有关中国三年大饥荒的“力作”,早已有人捷足先登,而且可能也早已有“力作”存留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大图书馆了。他要再祭起这面旗子上阵,首行就必须具有想他人之不敢想、为他人之不敢为的精神,以保证他的力作成为超他人的“超力作”,否则,他的穷十年之力哪怕是穷百年之力也都会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为了达到这个宏伟目标,所以,杨继绳不但穷尽了十年之力气,也费尽了十年之心机,同时还穷尽了自己的形象思维,也用尽了世上的恐怖字眼。  

然而,尽管他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做了,但话还是不能这么直白的说。他的鼓吹者曾慧燕在评《墓碑》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  

   

“因此,杨继绳决心为历史作见证,记录这一旷世灾难,以警后世。他强调,把真相公诸于众,不是为了唤起仇恨,而是希望今后不再出现这样的悲剧。大饥荒始终是巨大的历史包袱,迟早要卸掉,并要从中汲取教训。”  

   

杨继绳开发这个“商机”的目的,真如曾慧燕所言吗?  

若真如其言,那么,类似的大悲剧和应该吸取教训的,现实之中,在杨的眼皮底下,日复一日不断发生的悲剧不知有多少。作为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研究现实,反映现实,正是他的专责,也是他的专长。为什么他却回避了现实而选择了历史! 选择了已经过去了五十年,早已成了半个世纪未再复发的这段历史,而且这段历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复发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譬如官煤勾结导致矿难频发而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问题。很多新闻界的志士仁人对此竭尽了全力,特别是华商报的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揭露山西河津市天龙煤矿的瞒报矿难的行为,更是令我感动不已,新华社也有很多记者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遗憾的是,“正直的新闻工作者”杨继绳对此却并不感丝毫兴趣。  

理由很简单,选择五十年前这段历史已经没有任何政治风险而且还有很大的经济利益。谁不知道,如今曝毛泽东的“暴”,是可以发大财的。早已有人开发了这个“商机”,李锐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个——杨继绳只是李家一个拜师门下的弟子而已 。  

而如果他把目光盯住现实中的这类问题,那就绝对不合算了。先不说政治风险吧。单就经济利益而言,那是肯定赚不到钱的!弄不好人家还会要求赔偿名誉损失的!杨继绳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经过了精打细算的。  

《墓碑》的落成,不但验证了杨的预测,也完全达到了杨的预期!——他为自己树起了一座“功德碑”,同时又培植了一棵摇钱树!  

“此书在香港一上市,西方的好几家大报刊即用严肃书评予以反应,对它评价极高。”这是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丁学良说的。  

这个上市的“评价很高”,就是一个名利双收的代名词,也就是杨继绳的“穷十年之力”的回报。   

什么“对中国现代政治史的一大贡献”、“大胆敢言的作家” 、“这是一部力透纸背的信史”之类的美誉也随之而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徐友渔更是把杨吹得肉麻吹得天花乱坠:“这是一部可以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忍尼辛(又译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相媲美的巨著”。  

接下来,在这位仁兄的眼里,连索忍尼辛也比不上杨继绳了:“像杨继绳这样出身于体制内而为正义冒险犯难、孤注一掷,虽不是绝无仅有,也只有顾准、李慎之等少数前例”。  

可惜的是,赞的夸的也就这么几位自家仁兄而已,而且,报刊也就是几家。还冠上了“西方”呢。所以,为杨继绳带来的实惠毕竟有限得很,无法填满他的贪婪欲望。于是,他便狂呼乱叫,要在全国各地树起他的《墓碑》,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真要是他的“壮志”得酬,到了那时,十三亿人民人手一“碑”供他受用,我们的这位大学者一觉醒来,岂不就是一个“亿亿”富翁了吗!  

大家看一看,这位大学者的牛皮大不大,这位大牛皮的胃口大不大呀!难怪,在徐友渔的眼里,连彭德怀居然也没挂不上号了,只提到了顾准、李慎之等少数前例!  

我们知道,索忍尼辛在斯大林在世时即因批评斯大林而获刑8年,彭德怀更是敢于当面向毛主席提出意见的人,顾准、李慎之也都是在毛主席在世时的持不同意见者。不管他们的观点怎样。他们的人品,我敬!  

这个杨继绳算什么?当年他是热捧毛主席的老积极,今日他是冷冻毛泽东的大冰柜!当年他是盛赞文革大跃进的大火炉,今日他是裁污文革大跃进的大粪缸!这样反复无常的小人。恕我直言,即使他的力作“力透狗皮牛皮铁皮钢皮”,其人品却只能给他用上“德薄蝉翼”而已——他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一个时代的弄潮儿,一个为了名利可以将父亲当作造假原料的政治投机商和忤逆不孝子!  

他的“侠气”,就是打死老虎!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