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水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偏心眼(完整版)

作者:云淡水暖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252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偏心眼:无视扭转了濒临崩溃边缘的,死盯没法阻止崩溃的

 

云淡水暖

 

10月12日下午CCTV的新闻有这样的内容“根据汤森-路透最新的调查预测,在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中,研究行为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研究这三大领域的几位学者均有可能登上荣誉巅峰…”(CCTV《第一时间》)。

 

被列入热门人选的有: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马修·拉宾、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学实证研究学院教授兼院长恩斯特·费尔(行为经济学);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魏茨曼(环境经济学);约翰泰勒、豪尔迪加利、马克格特勒(货币政策理论)。

 

看了这些热门人选,觉得有些遗憾,就是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其源头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多的美国这样的背景下,媒体们还是死死盯住美国经济学界不放,是不是说在预测家们看来,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结果,本来就是不搭界的,经济学家们再怎么“研究”,资本家们就是不肯就范,你唱你的调,我走我的道,互不相干。就像亚当.斯密百年前就大讲“道德情操论”,而当代西方政客、商贾,还有西化鹦鹉却只认“国富论”一样。

 

到了晚上,轮到预测家们遗憾了,因为,其们预测的所谓“热门”,一个也没有上榜。但是,之前的遗憾还是依然,因为得奖的还是两位美国经济学家,一位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女教授艾利诺-奥斯特罗姆、一位是奥利弗·威廉森。据新华社报道,二位得主的研究领域都是“经济管理”,而且“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介绍说,这些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使经济管理学科从经济学研究的边缘走向前沿。”

 

看到这里,似乎觉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评委们有些“亡羊补牢”的意思,美国是经济学研究、教学水平最高的国度,还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无论是研究的样本、案例,还是实践参与,都是其它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美国盛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马克思百年前就成功地预见而且有著述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百年围剿中,马克思的理论愈发显得准确,乃至于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人又热衷于读《资本论》了。

 

但是,就是盛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美国,始终摆脱不了经济危机的困扰,乃至于著名的大师级鹦鹉、耶鲁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用这样的话语描述: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必然的,但没有什么了不起,危机过后“更好”(大意如此)。

 

如今把诺贝尔奖授予二位“经济管理”研究学者,还断言“使经济管理学科从经济学研究的边缘走向前沿”,是不是有二个缘由:其一,美国的经济管理“一团糟”,乃至于多家世界级的金融业、制造业巨头轰然倒下,在一片怒斥声中,“管理”属最被诟病的元素之一。其二,原本在世界级的经济学界,“管理”被“边缘化”了,所以才有一大堆骗子借“创新”为名,以“虚拟”搞垮现实,把美国经济搞到了崩溃的境地。

 

所以,在没有能够阻止美国经济中最核心的金融业的崩溃这件事情上,美国的政客、经济学界、商贾们,都有不可忽略的责任。

 

这里,草民自然想起一个反例,就是咱们,主流经济学家、“鼓与呼”家、“辅佐”家们30年来一直在高唱低吟一个旋律,就是曾经有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危机被挽狂澜于顷刻之间,扶大厦于既倒之时。这个功劳非同小可,当时人口已经近10亿,如果一旦“经济崩溃”,其后果不堪设想。

 

好在“小岗村”出现了,好在“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了,人人争先富、个个摸石头,“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成就斐然,业绩辉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眼看着要进第二大),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神话”和“奇迹”也不足以溢美这样的一个逻辑:从“濒临崩溃”到盛世华彩之间的转型,也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神话”和“奇迹”。这样的一个范例,实在是应该进入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们的视野。

 

没有哪一个经济体能够与涉及10亿人的经济体相若,影响了10亿人乃至于13亿人的经济实践和设计,怎么能够被视为无物呢。

 

比如,关于“经济管理”,有一个最具震撼力的群体,前23年一直不交公粮,亩产计算下来,每年只有20来斤,比农业生产自然环境最恶劣的西藏地区在农奴制时期的粮食亩产还要低,靠吃别人生产的粮食——救济粮生存。但是,一旦冒着“杀头”的危险按下“血手印”立下生死文书,仅靠彻底改变人的生产行为的管理方式和分配模式,一下子就把粮食产量从20几斤提高到几百斤,而且引发了几亿农民的相同的改变。这里面有“管理学”、有“行为经济学”,就其影响面和颠覆性,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在一个“神话”、“奇迹”迸发的年代,经济学意义上的“时势造英雄”,也不应该例外,如“向国有资产吐痰论”、如“几千万工人下岗失业必须论”、如“国有企业靓女先嫁论”、如如“富人养活穷人论”、如“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论”、如“腐败是经济发展润滑剂论”……,这些“理论成果”,恐怕在美国也是少见的,还有“鼓与呼”者、“辅佐家”者,太多的时代贤达值得大受褒奖了。

 

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委们似乎还不够与时俱进,没有真正的“国际视野”,明明那边已经搞出经济崩溃的后果来了,还是死盯住那边不放,这边已经扭转了“处于崩溃的边缘”了,却还是一种偏心眼的思维。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云淡水暖
云淡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