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周喜俊:看人家怀特是怎样改造“城中村”的

作者:周喜俊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7-12-19 4840

陈玉信与怀特精神

周喜俊

著名作家周喜俊:看人家怀特是怎样改造“城中村”的

石家庄市槐底村党委书记陈玉信

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我走进了槐底村,在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牌楼上一幅对联:“民不富,心不安,同心创下千秋业;公生明,廉生威,勤政务实百姓赞。”两行字经过雨水的冲刷显得格外醒目,我想,这大概是以陈玉信为首的槐底领导班子几十年遵循的执政理念,也是向村民的集体宣言。

槐底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城中村,距我就职的单位很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我亲眼目睹了这个村庄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的全过程,却从来没想过为他们写篇文章。我觉得这个楼房越盖越高,商业区越来越繁华,服务设施越来越齐全、就业群体越来越庞大、经营辐射面越来越宽的村庄发展迅猛的有些让人目不暇接。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河北百强企业”等耀眼光环的城中村,我觉得太神秘了。

听不少人讲过槐底村党委书记、怀特集团董事长陈玉信的故事,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去采访他。在我心中,一个拥有上千亿固定资产,能够包几十架专机、包专列、包轮船,组织上千名统一着装的村民集体赴香港、澳门、苏州、上海、杭州、大连等地旅游观光,在全国产生巨大轰动的当家人,该是多么的不可一世!

在槐底村委会见到陈玉信的第一眼,我想象中的“大老板”形象顿时一扫而光。他没有高大魁梧的身材,没有财大气粗的傲慢,一头黑发,满面红光,两眼炯炯有神,看上去比实际岁数年轻很多。尤其是那朴实真诚的微笑,让人感到就像多年熟知的朋友,没有丝毫距离感。

一个把事业做得如此辉煌之人,有着这样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断定,他不仅具有超常的智慧和魄力,而且长期保持着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谈起槐底村的发展史,陈玉信如数家珍,任村里一把手24年的经历,桩桩件件都在脑子里装着呢,没有穿鞋戴帽儿的官话套话,没有云山雾罩的的大话空话,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娓娓道来的平实讲述中,透露出昂扬向上的正气,还有势不可挡的豪迈之气。

尽管陈玉信始终面带微笑,语气平静的如拉家常,我凭着职业习惯,仍能从中感受到这个“城中村”涅槃的阵痛以及在变革中求发展的艰难跋涉。

著名作家周喜俊:看人家怀特是怎样改造“城中村”的

陈玉信在工地亲自指挥

槐底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考证,早在周代,槐底村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明朝万历年间,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不少移民从山西迁到槐底。以农耕为主的村民因人多地少,始终过着食不果腹的贫穷生活。

“穷槐底,槐底穷,不打长工打短工”。

“金谈固,银白佛,玉石高家营。推煤车,卖砂壶,槐底最穷”。

这些流传至今的民谣是对解放前槐底村民生存状态的具体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槐底村在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探索科学种田经验,五十年代,创下华北地区小麦高产纪录,成了石家庄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1959年麦收时节,周恩来总理到槐底视察,在烈日炎炎的大田里与农民拉家常,了解村民的生活情况,询问粮食亩产多少?并带走了试验田里一株独根多蘖的“小麦王”,说要让专家们好好研究研究。

这令槐底人热血沸腾的场面,当时还在母亲怀抱中的陈玉信不记得。但从他记事起,经常听老人们绘声绘色讲述周总理视察槐底村的情景。那是令村民引以为豪的光荣历史,陈玉信每次听都受到触动。他想,前辈们靠科学种田为槐底争得了荣誉,将来我能为村里做些什么呢?

1975年,陈玉信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他亲眼看到,随着村里人口逐年增长,土地越来越少,村民生活越来越穷。他强烈意识到,农民仅靠种地很难走上富裕之路,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拓宽发展渠道。

梦想就是目标。陈玉信二十二岁被推选为生产队长,迈上了实现梦想的第一个台阶。在大多数农民都以种地为生的年代,他便一手抓农业,一手搞经营,利用农村资源,为城市提供服务。年终分红,其他生产队一个工最多四、五毛钱,他们生产队一个工达到一块八毛钱,在全村八个生产队中排第一。

榜样是无声的引领。陈玉信思维的多元化让村里人受到启发,不少人开始琢磨如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利用城中村的优势,走多种经营发展之路。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改革开放为槐底发展搭建了平台。八十年代初,村里率先成立起华燕实业总公司,村办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最多时达到近50家。这些企业凭着“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槐底村一度成为石家庄发展乡镇企业的排头兵。

陈玉信由生产队长转任木器加工厂厂长,他学过木工,有经营头脑,内行当领导,一切顺风顺水,很快就把木器厂经营的红红火火。员工们钱袋子日渐鼓胀起来,他也成为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厂里配上了当时还很稀缺的伏尔加轿车。

陈玉信没有自满,他清醒地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中村”融入城市已是必然趋势,农民变市民,不是有了钱就行,还需要总体素质的提高。他在带领大家致富的同时,有意识地从一点一滴做起,引领村民转变不良传统习惯,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

农村人祖祖辈辈睡土炕,陈玉信告诉员工们,以后住进楼房,不可能再盘土炕了,咱得习惯睡床。他亲手设计了美观实用的木床,制作出一批,给员工们每家分一张床,青年人非常喜欢,很快就在村里普及开了,好多人都到木器厂来定做床。

过去农村女人分娩都是在村里找接生婆,这些没有任何医学常识的家庭妇女凭的是经验,一旦出现难产问题束手无策,悲剧时有发生。陈玉信爱人临产时,他坚持送到石家庄市妇产医院,确保母子健康平安。村里女人们受到启发,纷纷效仿,谁也不肯再拿生命当儿戏。

陈玉信的超前意识来自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不服输的倔强性格。他从小生长在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尊心很强,最不能容忍一些城里人对农民的蔑视,尤其是对农村孩子的歧视,多年前他就曾经发誓,总有一天让槐底村民过上比城里人还富有的日子,让槐底村的孩子们上石家庄最好的学校!

这掷地有声的赌气话,成了陈玉信的奋斗目标。

著名作家周喜俊:看人家怀特是怎样改造“城中村”的

陈玉信在建设工地

和陈玉信熟悉的人普遍认为,这是个大能人,只要他想干的事都能成功。也有人说,陈玉信是个福星,凡事总能逢凶化吉。陈玉信说,要做事总会有困难,只要挺直腰杆往前走,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改革开放后的十年间,槐底村是颗耀眼的明星,到八十年代末,这颗明星逐渐黯然失色。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逐年缩减。说是农民,无地可种,说是市民,无法就业。村办企业效益滑坡,集体经济入不敷出,再加上村里收入的征地补偿款花项不明,群众怨声载道,矛盾犹如随时可点燃的炸药包,两委班子谁也不敢触动。

九十年代初,村里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房基地管理混乱,盖新房不交旧地,乱搭乱建现象严重,随便搭个简易房出租给收废品捡垃圾的就能赚钱。村容村貌脏乱差,到了夏季,苍蝇蚊子四处飞,遍地污水没人管,村里连一条路都修不通。殡葬管理混乱到极致,有人竟然在育才街的村口堆起多个坟头。计划生育严重失控,打架斗殴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聚众上访成了家常便饭……

这种乱象持续了四五年,乡领导出面做工作,想让陈玉信收拾这个残局。

他还没考虑好是否答应,先遭到亲朋好友一致反对,大家都觉得,槐底村就像生命垂危的癌症患者,已经没救了,说啥也不能去沾这晦气。

乡领导的期望和亲朋好友的反对声交织在一起,让陈玉信心情烦乱。那天吃过晚饭,他独自走出家门,在村外散步。没有路灯的街道坑坑洼洼,私搭乱建的简易房里摇曳着微弱的灯光,堆积如山的废品和垃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儿。狗的吠叫和孩子的哭声混杂在一起,男人的吼喊女人的叫骂不时从村里传出。城市的美丽夜景与槐底的阴暗杂乱形成了鲜明对比,让陈玉信的心如针扎般刺痛。

“槐底村就这样乱下去、垮下去、穷下去吗?”

“这个肌体疑难杂症太多了,要治愈是会付出代价的,也会有很大风险,自己能承受的了吗?”

“是放下势头正旺的木器厂,投入全部精力为槐底村做这个大手术?还是远离是非之地,安心赚钱过自家的幸福生活?”陈玉信内心很纠结。

这是他生活了37年的村庄,这里有他的追求和梦想,也有快乐和忧伤,还有他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陈玉信围着村子转了一圈又一圈,自己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夜深了,走累了,他坐在路边的台阶上,仰望星空,试图找到答案。一轮明月挂在树梢儿,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走过的人生之路,让他繁乱的思绪开始变得清晰。

作为土生土长的槐底人,陈玉信从小过着贫穷的日子,到了结婚年龄,因家里弟兄多,房子少,找对象成了难题。父母四处托人保媒,好不容易有人给物色到一个,在方北村办企业工作。姑娘漂亮能干,温柔贤惠,两人一见钟情。可女方父亲是吃商品粮的正式工,嫌他家穷,又是农村户口,说什么也不愿意。媒人极力撮合,历经曲折,总算促成了这桩美满婚姻,可这件事对陈玉信的刺激是刻骨铭心的。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槐底人虽生活在城市一隅,城乡之间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青年人结婚、就业、孩子入托、上学等一系列问题都与城市人有着天壤之别。

只有让村民走上集体富裕的道路,才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有尊严的生活,这是陈玉信多年的梦想。如今槐底村已乱到了极致,乱必然导致村里更加贫穷,最终受害的是老百姓。要治理这种乱象,需要魄力,需要奉献精神,更需要责任和担当。为了槐底村的父老乡亲不再受穷,为让子孙后代融入到这座城市,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应该站出来,哪怕干上三五年,只要扭转了这种混乱局面,槐底村就有救了。

1994年4月10日,槐底村经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陈玉信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尽管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还是没有料到,矛盾会像疾风暴雨般迅猛。

第二天早上,他还没去办公室,四五百名村民已堵在家门口,吵闹着让他处理过去的遗留问题。他苦口婆心劝说,刚把群众安抚下来,乡里来电话通知,让他马上去市政府门口接访。他匆匆赶到现场,好说歹说总算把这拨群众劝走,还没顾上喘口气,又接到通知,另一拨村民已聚集到省政府门口拦车告状……

多年积累的矛盾,像又臭又长的裹脚布,缠的人透不过气来,干群关系已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他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不停嘴的做说服工作,连坐下来喝杯水的时间都没有。连日的着急上火,他起了满嘴的燎泡,患上了严重的咽炎。两个月过去了,整天忙于接待上访群众,根本进入不了工作状态。

陈玉信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过去当生产队长,因聪明能干,社员们对他刮目相看。在木器厂当厂长,企业效益好,员工收入高,无论到哪儿,领导和群众都是笑脸相迎。自从当了这个村官儿,不是被群众堵着门大吵大闹,就是挨上级的批评,整天四处磕头作揖说好话,他觉得特别窝囊。

妻子看他吃不好睡不安,晚上说梦话都是在给上访群众做工作,非常心疼,劝他别受这份罪了。他也有些灰心丧气,随口说:“不干了,明天找乡领导辞职。”

一觉醒来,妻子把纸和笔已准备好,催促道:“赶紧写辞职报告吧,吃完饭马上送到乡里去。”

陈玉信坐在床沿上沉思了一会儿说:“不行,还得干,那么多党员投票把我选上来,是希望我把村里治理好,刚上阵就举了白旗,不是让大伙失望吗?”

妻子生气地说:“你这是过什么官儿瘾?凭你的能力,随便干点啥都能轻轻松松赚大钱,为啥非要蹚这浑水?你这样吃苦受罪到底图个啥?”

陈玉信幽默地说:“天降大任于斯,不干连老天爷都对不起。要说图啥,就图让村里能早点稳定下来,走上正路,咱不能让外人笑话,槐底村几千口子人,连个当家主事的男人都找不出来吧?”

贤惠的妻子劝说没用,只能把家务承包下来,让他全身心去处理村里的事情。

著名作家周喜俊:看人家怀特是怎样改造“城中村”的

陈玉信在建筑工地

如何从矛盾的漩涡中抽出身来,尽快走上发展之路,是陈玉信那段时间思考的主要问题。他召集两委班子开会,对同事们说:“我们整天被旧矛盾缠着可不行,老百姓看不到希望,就会对新班子失望。要想打破目前的僵局,必须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疾,只有这样,才能给群众以信心和力量。”

宅基地和违章建筑是最大的难题。当时全村1800多户,涉及私搭乱建、盖新不拆旧、抢占多占宅基地的高达430户。因涉及到好多“硬茬儿”,前几届领导班子都不敢碰。陈玉信认为,私搭乱建之风不刹,树不起正气,民心聚不到一起,不可能有健康发展的氛围。不管阻力多大,都要迎难而上,只有刹住歪风邪气,才能解决遗留问题。

决策是正确的,但执行起来太难了。拆除违章建筑的通告贴出去半月了,规定的期限已到,竟然没有一户动工,村干部的话如同空气,连个气泡都没有。

身不正,何以正人?陈玉信说:“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干部必须率先带头。我家没有违章建筑,先从我大伯家拆起!”

他去给大伯做动员,大伯说:“你小子别充能了,多年都没人敢动的事,你说拆就能拆了?想拆也行,你让别人家都拆完了我再拆也不迟。”

陈玉信好话说尽,大伯就是不肯带头。没办法,他只好把大姑请来帮着做工作。大姑费尽口舌,仍不见效。陈玉信见软的不行,悄悄溜出来把院门锁了,指挥待命的推土机快速行动,直接把大伯家院墙外的违章建筑推倒了。

大伯听见声响,从屋里冲出来,拽院门拽不开,又气又急,爬上梯子,翻过院墙,直接跳了下去。陈玉信听见“扑通”一声,扭头看见老人直挺挺躺在地上,猛扑上前去看他是否受伤,老人一抡胳膊窜起来,狠狠给了陈玉信一个耳光,开口骂道:“你个六亲不认的混账东西!别人当官儿,七大姑八大姨都跟着沾光,你刚上来,就拿咱家人开刀!我没你这样的侄子!”

我问陈玉信当时害怕不?他呵呵笑道:“要说不怕是假的,看见大伯躺在地上那会儿,我吓得两腿都软了。你想快70岁的人了,从那么高的墙头上跳下来,万一摔出个好歹,是我一辈子的愧疚。可我必须这样做,干部不带头,这事推行不下去,老百姓看不到希望,村里的乱象就没法治理。”

陈玉信率先拆了大伯家的房,并不等于一帆风顺了,村里还有几个难缠的户,要是不敢碰硬,照样不能服众。有个年轻小伙子,是出了名的“刺儿头”,陈玉信带人去做工作时,他瞪着血红的眼睛,横着身子挡在门口,手里挥舞着明晃晃的刀子吼喊:“不怕死的就过来,谁要敢拆我的房,我先捅了谁!”

陈玉信微笑着迎上前,和颜悦色说:“你要捅死我,你就是死刑!年轻轻的连命都没了,还留着房子干啥?你要捅不死我,我就得给你拆了,不能因为你家的违章建筑影响全村发展。反正迟早都是拆,早拆了还能落个好名声。”

小伙子被陈玉信柔中带刚的一番话震慑住了,心悦诚服地说:“我从来没有服过谁,这下服你了,我拆!马上就拆!”

著名作家周喜俊:看人家怀特是怎样改造“城中村”的

港澳游

几个“钉子户”一天之内全部拔掉,老百姓感受到了这届班子的气魄,觉得他们是真心想把村里搞好,积极配合,不到三个月,村里所有违章建筑全部拆除。

多年没人敢碰的难题势如破竹般解决了,干群之间的冰墙开始慢慢融化。

集体企业利润不上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另一个难题。当时槐底村有50家集体企业,一年上缴利润只有29万。有的企业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有的财务管理混乱,搞账外账。有的以总公司名义搞担保、抵押,致使村集体屡屡被告上法庭,承担违约责任。更多的是厂长们相互观望,你不交我也不交,挣了钱归自己,亏了是集体的。

“这个问题必须快刀斩乱麻!”陈玉信表了态,班子成员一致赞同。他们找市里权威部门对所有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清产核资,摸清家底,订立承包合同。对于经营不善的,不按时上缴利润的负责人一律免职,厂长免了12个。随后对集体企业进行改制,通过租赁、拍卖、兼并、“租壳卖瓤”、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只保留3家集体企业,其他25家全部改为自负盈亏的个体企业,给村里交场地租赁费。这一举措,让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仅一年时间,企业上缴款项由原来的29万元增加到240万元。

壮大集体经济,刹住分光吃净风,是陈玉信解决的第三个难题。

1994年底,河北省电力公司征地,一次性补偿占地款9600万元,钱来了矛盾也随之而来,老百姓强烈要求按人头把钱分到各家各户。

陈玉信理解大家的心情,过去村里老百姓对征地补偿款花向不清不楚,群众对村干部信不过,觉得只有把钱攥到自己手里才放心。但要把钱全部分光,村集体没有任何积蓄,如何上项目?如何发展公益事业?

陈玉信苦口婆心给大家做工作:“这是咱槐底村的保命钱,土地越来越少,把这笔钱分光花净了,以后怎么生存?这钱咱得用来发展集体经济,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实惠。”他掰着手指头给群众算账,“你们想想,全村近万人,要是按人头分下去,每人也没有多少钱,这钱拿在手里干什么?无非是盖房子,娶媳妇,钱花光了,就再也没有了。用这钱去做小买卖,村里有几个懂经营的?要是赔了,血本无归,一家老小怎么过?这笔钱分到个人手里,只能是消费性支出,在村集体就能变成生产性投入。咱用滚雪球的办法,上项目,搞开发,让钱生钱,利生利,把蛋糕做得越大,大家获利也就越多。”

陈玉信入情入理一番话,让村民看到了发展前景。他同时承诺,把这笔钱留给集体,每年给每人分1000元利息。群众一算账,感觉不吃亏,欣然接受。

著名作家周喜俊:看人家怀特是怎样改造“城中村”的

怀特集团文艺晚会

在石家庄体育南大街的门牌楼上,有一幅气势磅礴的对联:“招财进宝遍栽梧桐树,巨贾云集引得凤凰来。”村民们说,这是陈玉信最初的创意。

村集体拥有了9600万元占地补偿款,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项目是关键一环。槐底地处石家庄市区东南,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云集,还有大片的居民区,而商业服务业却相对落后。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中村”融入城市已是大势所趋。依托区位优势和自身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带领村民走集体化道路,让槐底村所有的沿街建筑都变成摇钱树,让寸土生出寸金来!

经过缜密的思索、讨论和专家论证,陈玉信果断决策,确定了槐底村的发展方向:吃区位饭,发展三产,融入城市、服务城市!

有思路就会有出路。1995年,村集体拿出500万元沿槐南路、育才街和体育大街扩建了第一批商业门脸儿,总面积1.2万平方米,建成后一次性竞标招租,仅这一项每年净收入300多万元。这个良好的开端,让陈玉信领导的一班人思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上项目谋发展的步伐势不可挡。

陈玉信喜欢下中国象棋,他常说:“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势,就是机遇,什么叫抢抓机遇?就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在陈玉信眼里,处处都是机遇。城中村的好处就在于,城市摊大饼摊到嘴边了,不吃不是犯傻吗?以陈玉信为首的新班子上任不久,就果断决定,不再卖地,土地全部自持,实现自主开发,自我改造的发展目标,给村民细水长流、永续发展的保障。这无疑是一个负责任的领导班子对村民未来负责的重要决策。

1998年,石家庄市政府修体育南大街时,槐底村没要一分钱征地款,而是提出享有道路两侧开发权。1999年市政府修建世纪花园,征地款由每亩10万元追加到每亩27万元,槐底村每亩只要10万元,但交换条件是,留下50亩土地由槐底村自行开发建设。

市政府要打通育才街、富强大街、槐安路等“断头路”,槐底村不但不要征地补偿款,还主动拆迁3家集体企业和143户村民住宅,提前预留出土地,不仅降低了政府拆迁成本,还保证了施工进度。陈玉信明白,道路早一天开通,老百姓就能早一天受益,这个帐是划算的。

有人说,陈玉信太有经营头脑了,他总是出其不意抓住每一个机遇,而且让政府和村民两头都高兴。

陈玉信说:“经营头脑是在干中总结出来的。有人认为我胆子太大,其实我胆子很小,槐底村发展到今天,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先从小项目做起,做成功一个总结经验,再做个大点儿的,小步快跑,一步一个台阶。我从来不搞没有把握的风险投资,也不贪大求洋,就搞实业投资,建商业门脸儿,挣租赁收入,你经营,我收租,旱涝保丰收。商户经营的越好,我们的市场越大。所以,我们最大限度让利于商户,让他们在这里生活舒心,经营放心,赚钱开心。你先赚,我后赚,你大赚,我小赚,你赚钱,我发展。在这里商户只管放心挣钱,照章纳税,按合同上缴利润,别的什么都不用操心。我常和同事们讲,谁跟商家过不去,就是跟我过不去,就是跟老百姓过不去,就是砸怀特集团的牌子,就是砸老百姓的饭碗。”

槐底村的三产开发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解决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只租金一项就收入6个多亿,怀特辖区每年上缴国家税金5个多亿。

这就是怀特集团的经营之道!

著名作家周喜俊:看人家怀特是怎样改造“城中村”的

槐底村农民运动会开幕式

陈玉信有晨练的习惯,每天早晨五点钟准时从家里出来,沿着槐安路、体育大街、东岗路、育才街跑走七八公里,然后回家吃早饭,7点半准时步行上班。

有人告诉我,陈玉信晨练时思维极为活跃,好多新点子都是在这时想出来,他跑步经过的这个环形地带,是怀特集团精心打造的系列杰作:怀特大厦、怀特装饰城、怀特家居城、怀特国际商城、怀特商厦、怀特古文化茶城、怀特花鸟鱼虫城、怀特饮食一条街、怀特大海乐园、石家庄市外国语学校、双语幼儿园等。这个生机勃勃的怀特黄金商圈,是陈玉信的得意之作,他和同事们用心血和汗水,开创了城中村发展之先河,带领村民走上了集体富裕的阳光大道。

城中村改造涉及到的问题最复杂,也是引发上访告状最多的领域。槐底村上万人,为什么在城中村改造中没有出现上访告状的群体?为什么槐底村能实现自己改造、自己安置、自己拆迁,和谐拆迁的奋斗目标?

我提出这个问题时,陈玉信自豪地笑了:“矛盾处处有,关键是怎么预防。老百姓就是一把尺子,量平了,心里没有疙瘩,就不会有人告状。社会主义大家庭,首先要体现公平。城中村改造,拆迁评估,村干部和群众一碗水端平,过去村里的房子有二层,有三层,面积不一样,新旧也不一样,怎么办呢?我们请评估公司对全村1800多户房子逐一进行评估,经群众讨论,给出平均价,多退少补。每个回迁户得到350平方米高层住宅,两套精装修,一套简装修。回迁房分配,当众操作,先抓顺序号,然后抓正式号。三套房高低搭配好,在分房范围内的村干部一律不参与‘作阄’,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一样‘抓阄’。所有房子都是一样的标准,一切做到阳光透明。”

村里的事怎么才能办好?老百姓怎么才能没有意见?陈玉信一句朴素的话说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村干部拿出干自家活儿的劲头干村里的事,准能干好,只要把老百姓当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群众保准满意。”

村里盖回迁楼时,陈玉信问同事们:“你们自己家盖房子,考虑最多的是什么?”同事回答:“花钱少,质量好。”陈玉信说:“好,咱就按这个标准给老百姓盖房子。”

为达到低成本高质量的标准,槐底村回迁楼拒绝用外界开发商,建筑主材自己购买,辅材全部是“怀特制造”,既保证了质量,也节约了开支。从回迁楼开槽那天起,陈玉信强调最多的就是质量问题,为保证质量,他除严格把关外,甚至不惜提高成本。比如单位体积捆扎钢筋的密度,基坑的深度和抗震强度,都远高于国家标准。“钢筋是骨头,水泥是肉,一个人少两根骨头不行,骨质疏松也不行,肉没有水分就成了僵尸。”这是陈玉信常在施工现场说的话。

为把混凝土养护好,村里不惜成本,给工人们买的胶鞋就有几万双。村干部考察到有一种陶瓷材料的新型外墙砖,隔音和保温效果特备好,但造价比较高,一般开发商很少用。陈玉信说,该省的钱一分都要省下来,该花的钱要花到刀刃上。高层建筑挨着马路,用好的外墙砖可以保证老百姓不受噪音的干扰,保温效果好,老百姓家里暖和,冬天能少开一会儿地暖,从长远看节能环保还省钱,哪怕造价多出1000多万也得用,百年怀特,就是要在质量上下功夫。施工期间,陈玉信有空就到工地看看,主体工程建起来了,他还要亲自检查一遍,确保工程质量。

槐底村由于第三产业发展快,村民基本上都有工作,男60岁,女50岁即可退休,每月领取退休金2200-2600元。为了给村里的老人们提供休闲养生的好居所,在海南的五指山,平山的天桂山以及厦门等地都修建了养老院。远处坐飞机、乘火车,近处有班车。

槐底村组织老人集体旅游,可谓震惊全国的重大举措。谈及此事,陈玉信动情地说:“老百姓在村里干了一辈子,别说坐飞机,坐轮船,有的连火车也没坐过。社会主义好,集体化道路好,得让村民亲自感受到。从1998年起,村里连续多次组织退休人员外出参观旅游,包专列去上海、苏州、杭州,包专机去香港澳门,包轮船去大连,包动车去山西。1100多名退休职工,最大的92岁,最小的55岁,他们统一穿着印有“河北怀特集团”的红马甲、戴着小红帽,走到哪儿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老人们开阔了眼界,玩得开心,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气势,传播了怀特集团的精神。

如果说组织老人外出旅游是一种短期福利,那么村里为家家户户统一供应的肉、蛋、奶、米、面、油,牙膏、牙刷、餐具洗,桶装水、卫生纸等等一系列大品牌的生活用品,则是常年的福利。一个朋友的外甥女对我说,她刚嫁到槐底村的时候,觉得好像在做梦,奶奶在世时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也没槐底这么好。

我问陈玉信:“为什么给村民操这么多心?把买福利品的钱发给村民不是一样吗?”他很干脆地回答,“不一样,发福利是为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也是培养老百姓养成健康文明习惯的过程。要是发了钱,村民省吃俭用舍不得花,有的甚至上当受骗去买所谓的保健药品,或者拿钱去赌博就麻烦了。按专家建议,牙刷三个月就得更换一次,有的老人没有刷牙的习惯,发多少钱也不肯去买牙刷牙膏。村里定时给发了,他不用就会浪费,天长日久形成文明习惯,也为健康提供了保障。”

陈玉信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发展理念,为槐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因村里始终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坚持土地自持自主开发,村民没有出现一夜暴富不知所措的现象,也没有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恶果。乡亲们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过着幸福祥和的日子。

著名作家周喜俊:看人家怀特是怎样改造“城中村”的

健全的规章制度

陈玉信喜欢看戏,有一出现代戏中的几句唱词他记得很牢:“当干部就得能吃亏,能吃亏自然有权威。当干部就得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作为。”

对于槐底村两委班子成员来说,吃亏已是常态。陈玉信要求班子成员正确看待钱的问题,他常警示大家:“当干部不能私心太重,你的小聪明赶不上群众的大聪明。想挣钱干个体去,靠本事能挣多少挣多少,当干部就得吃亏,想多捞钱,肯定是不义之财,早晚要出大事。”

1995年,省电力公司9600万元征地补偿款到位后,各家银行都来争储户。有一天,某银行负责人提着一个沉甸甸的绿色帆布旅行包找到陈玉信家,说这是52万元好处费,希望和槐底村建立长期的友好关系,以后有了款还存到我们银行,这事你知我知,没有第三人知道,绝对安全。

陈玉信猛然看到这么多钱有些不知所措,但很快就想明白了,这笔钱既然已经从银行支出来,肯定回不到公家帐上了,如果我不要,也会落到别人手里,与其让别人去腐败,还不如留给槐底村集体。于是,他对银行负责人说,我们这笔存款是村集体的,我个人收好处费不合适,如果你们有这个规则,就用支票转到槐底村的帐户上吧。

那个负责人照办了。

几年后,检察院来找陈玉信调查,问他是否吃过某银行52万元的回扣?陈玉信坦然回答:“有这事,钱都在槐底村的帐上,你们可以找会计去查。”

原来那个银行负责人已经被调查,是他交代出来的。过后有人问陈玉信:“你头脑咋那么清楚?谁见钱不动心,你当时要是收下这笔钱,这下可就倒大霉了。”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纸里包不住火,雪里埋不住人。”这些流传于民间的警世恒言,让陈玉信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老鼠被药毒死,鱼儿咬钩丧命,都是经不住“美味儿”的诱惑。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侥幸心理,腐败就是沼泽地,人只要走进去就会越陷越深。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没上过大学的陈玉信对《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常和同事们讲:“一个人不管有多少套房子,也就睡一张床,手里不管有多少钱,一日最多三顿饭。就是每顿都吃山珍海味,自己的正常收入也足够花。何况粗茶淡饭是最养人的,真要每天吃大鱼大肉喝大酒,身体肯定会出问题的。人只要有一颗平常心,才能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陈玉信用朴素的话讲出了深刻的哲理。

槐底村目前固定资产上千亿,经济发展越快,工程量越大,越容易滋生腐败。24年来,村两委班子每个周六都是雷打不动的例会,陈玉信每次开会都要掷地有声地提醒班子成员:“干部腐败比投资失败危险更大,投资这次失败了,下次还能再赚回来。干部腐败了,对这个村的伤害可能多少年都缓不过劲儿来。不要耍掩耳盗铃的小聪明,要知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规规矩矩做官,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

一个人对权力没有敬畏,内心没有信仰,就容易迷失方向。这些年怀特集团经陈玉信亲笔签字花出去的钱有100多个亿,如果没有牢固的心理防线,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怎能为这个大家庭把好关?

陈玉信说:“财务公开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夫妻俩过日子,家庭开支没有明白账还会闹矛盾呢,何况这上万人的村庄,财务要是不能做到公开透明,老百姓心里没底,就容易产生猜疑。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一切花项都放到阳光下,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也能让村干部一身清白。”

1995年起,槐底村就在全省率先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凡村里的重大开支、投资立项、工程发包、土地租赁、人事安排等事项,都交给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酝酿、讨论、表决。为使这项制度更加透明,从2003年起,又把“月公开”改为“日公开”,每次村“两委”工作例会,村民当天晚上就能通过闭路电视看到实况录播,群众如有疑问,可以随时去查账。大到原材料采购,小到一颗螺丝钉,都要拉出详细清单,供群众监督。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方经济上了大台阶,干部倒下一大串,这是残酷的教训,也是值得反思的问题。槐底村经济快速发展,大项目一个接一个上,干部不但一个没有倒下,反而赢得了群众的高度信任。

当村干部24年的经历,让陈玉信深切体会到,真正维系一个班子团结的,不是金钱,不是待遇,而是事业,是感情。槐底村是村企合一的体制,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陈玉信常说:“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还是要靠集体的智慧。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当家人,如果自己不能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必定乱套。”

陈玉信上任伊始,就和班子成员约法三章,能骑自行车办事不坐汽车,能回家吃饭不在外边吃,能以茶待客,不到饭店吃喝。多年来他行成了习惯,上下班不是步行,就是骑自行车,群众一招手他就停下来,跟他们唠唠嗑,拉拉家常,看需要解决那些问题,老百姓心里舒坦,他也能及时听到村民的心声。

陈玉信的手机号用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换过,而且都是公开的。他说经常换手机号的人,不是为躲债就是为逃避事,我不欠谁的钱,也没做见不得人的事,有必要换来换去吗?再说换了号,老百姓有事万一找不到我呢。

有同事说他,你是一村之主,管大事就行了,那些小事没必要事必躬亲。陈玉信说,咱又不是国家领导人,没忙到那个份上。老百姓找咱,是信得过咱,跑跑腿帮着把事办了,他们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就能为村里减少麻烦。

陈玉信小时候常听母亲说:“骡子大马大人不能自大”,那时不懂是啥意思,长大后逐渐理解了其中的内涵。他当生产队长时才二十出头,个头不高,人又机灵,长着一张喜气洋洋的娃娃脸,整天像个跑堂的小伙计,群众有事随叫随到,但从来没人小瞧他。因为他从不说空话大话,总是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他当木器厂厂长,对待每个员工都像亲人一样谦恭,没有一个人对他不尊重。因为他是内行,做事大刀阔斧一马当先,生活上处处为员工着想。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一个人的威信是在工作中树起来的,不是摆架子摆出来的,你不端着架子,不等于没有威信。

多年来,陈玉信总是不厌其烦地和同事们强调,有些干部之所以出事,就是没有摆正位置,自己高高在上,贪图吃喝享受,不了解群众的疾苦。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就是老百姓,是一名普通党员,群众把我们推举到这个位置,是让为他们干实事儿,办好事,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创造美好生活,不是让我们当官做老爷的。彭德怀元帅说过:“我们要像扫把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泥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很吓人,可是经不起一扫把打。党的事业需要的不是一堆“泥菩萨”,而是一大批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好干部。

槐底村的人谈起陈玉信,话语中充满无尽的感激。一个老大爷饱含深情对我说:“陈玉信是个有真本事的人,凭他的能力,要是干个体,钱不知赚了多少,可他没有去搞单干。他舍不得甩下老百姓自己跑单帮赚大钱,为让全村老老少少都过上好日子,他吃大亏了!这才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是真正的共产党。”

这些年,陈玉信和槐底村得了很多荣誉,“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文明村”等等,他从来不在自己办公室摆放这些奖牌,但有一块1997年裕华区委组织部颁发的“优秀人民公仆”奖牌,却一直陪伴了他20年,每次搬家,他都要把这块小小的奖牌擦拭干净,摆放在客厅的显要位置。他告诉我,这是他当村党委书记后得到的第一块奖牌,也是槐底村由乱到治的转折点。这块奖牌对他来说是个不忘初心的警示牌,每天上班前看一看,就知道今天应该做什么。下班回来摸一摸,想想这一天做的事是否有愧于这个称号。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百姓对共产党更加热爱,就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让陈玉信激情澎湃,他正带领着自己的一班人,为槐底未来的发展描绘着更为宏伟的蓝图。

2017年11月15日

(作者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石家庄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9
0
2
2
0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