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镇南:27年前忆路遥

作者:曾镇南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0-11-27 825

漫天飞雪怀路遥

曾镇南

曾镇南:27年前忆路遥

11月17日,是作家路遥逝世一周年的忌日。一连几天,北京先是冬雨淋沥,继而大雪纷飞。我陆续读完了李星寄赠我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心情悒悒。这是作家的绝笔,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绝无仅有的优美悲壮的“天鹅之歌”。读它的时候,我几次释卷,起立低徊,透过模糊的泪眼,我在密织而抖动的雪幕中,仿佛看到了路遥的身影。那是俯在桌上写作的厚重而巨大的背影,似乎很近,但倏忽之间,又变得很远;似乎很清晰,但凝眸细看,终于还是混纯一片。

遥对这幻觉中的路遥的背影,我默默地进行我的心祭

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路遥,也是一个雪花飘飘的冬日。其时是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刚刚出版,有关方面在和平西街陕西驻京办事处召开了一次讨论会,路遥从西安赶来参加了。他稳稳地、静静地坐在我对面,很注意地听着大家的发言,神情凝重。我怀着敬重的心情,注视着这位《人生》的作者。他给我的印象,是厚重朴讷的。他胸宽肩厚,头颅园硕,络缌胡根刮得青刷刷一片,厚厚的眼镜片后头,眼睛不时闪射出睿智而又倔强的光。记得那天的会上,大家对他这刚拿出第一部的多卷本长篇小说的肯定和赞扬是比较谨慎的。这也难怪,当时正是文艺评论界新潮漫卷的时候,路遥那种看似抽重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容易被认为过于拘守传统。我已经不记得路遥对大家的评论说过些什么话了。我只是觉得,路遥本来就是那种身在稠人广众之中也带几分落宽感的人。听了大家的发言,他神态里的落寞感似乎更深了。

但是在祝酒时,路遥还是很真诚地感谢了大家冒雪光临。他来到我们桌边,说:“等这本书的第二、三部问世后,请你们再来!”说完,挥杯一饮而尽,那神情、那动作,很有一点悲壮的味道。我感到,这是一个对人生、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成熟而稳定的见解的人,他富有生活的经验和智慧,气魄宏大,全局在握,艺术创造力正处于磅礴喷发,葱笼繁茂的阶段,任何灰色的理论、饾饤之学、花巧之说,都不可能范围他、改变他。我们只能稍安勿躁,静静地等待他做完自己的工作,实现预定的目标,然后再来估量他评说他。

在这次会上,我和路遥没有任何个别的交谈。我只是在心里对他说“路遥,我想对你诉说的,都会写在文章里的!”那时,我知道自己已经卷入到《平凡的世界》所展开的人世的波涛、感情的漩流里了。路遥在这本书里所描写的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等人物的命运,不但唤醒了我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触发了我自己隐蔽地封存着的感情之泉。这部书给予我的慰藉和温暖,可能是路遥永远也想像不到的。它帮助我走出个人生活的苦难的泥潭,在煌惑苦闷之中给了我一个有力的精神支柱。为此,我对路遥怀着特殊的亲切和感激之情。作为他的读者和评论者,我早已把路遥视为自己心灵上的朋友了。

散会时,路遥把大家送到宾馆门口。外面的大雪越发下得紧了。路灯的光晕下,闪着湿润的莹光的雪花像精灵一样翩跹飞舞,似乎含有无穷的意味。我回头一望,只见路遥披雪而立,巍如大山,稳如雪野,正平伸着手掌承接落下的雪花。路人或蹒跚举步,或骑车躜行,地上是斑驳杂乱的脚印,四周是楼群里闪烁的万家灯火。平凡的世界正在路遥的周遭伸展生息,散发着大雪平添的人间暖意。

三年后,《平凡的世界》果然园满完卷了。路遥笔势健举,气吞万里,才贯牛斗,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小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听众投书如潮,盛况空前。出版这部巨著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在文联讨大楼召开研讨会,我一大早就赶去了,满以为这次能与路遥重逢。

但是,路遥没有出席。主持这次研讨会的鲍昌同志说,路遥身体不太好,不能来了,他向大家致意。鲍昌同志非常动情地给予《平凡的世界》以高度的评价,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宏伟的艺术工程”。他说:“我也在写多卷本长篇小说,只出了第一卷的《庚子风云》,一直是缠绕着我的一个恶梦。作为一个同行,我知道一口气完成120万字的长篇是多么艰苦的劳役。我钦佩路遥那种远离尘嚣、心不旁鹜的献身文学的精神。”鲍昌同志现在也已作古了,我听过他很多长篇报告,但只有关于路遥的这几句话,深深地留在我心里。我认为这是一个诚实的作家对另一个诚实的作家的理解和尊重。

会后,我收到了路遥寄给我的《平凡的世界》第2部。只有简单的题签,字体劲健有力。没有信。这也是很自然的,我们没有任何私交,也没有通信。但我相信,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我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路遥,是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会上。我远远地望着站在麦克风旁代表获奖者发言的路遥。他形貌如前,只是略显苍老。他的声音沉稳有力,透出一种逼人的思想锋芒。这位诚挚的农民之子在发言中表达了他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深情。他说:“那种在他们身上专意寻找垢痂的眼光是一种浅薄的眼光。无论政治家还是艺术家,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有可能把握住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主流,才能使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具有真正的价值。在我们的作品中,可能有批评,有暴露,有痛惜,但绝对不能没有致敬。”他还说:“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这些话在会场上激起一阵阵掌声,也在我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路遥是以一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的良知和勇气说出这些话的。只要稍稍知道一点我们文坛上实际的思想状况的人都会感到这些话在当时几乎是空谷足音了。

会一散,路遥就陷入了记者的拥簇之中。我也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和路遥进一步结识和交谈的机会。后来,我听朋友告诉我,路遥写了一篇很长的创作手记,在西安《女友》杂志上连载,其中还提到我的评论文章。我一直想找来看看,但事情一忙乱,也就罢了。

再后来,也就是去年11月,突然听到路遥病逝的消息。那样魁梧的一条汉子,怎么会英年早逝呢?我含着泪,寻找一切能找到的悲悼文章。读到悲伤的地方,我控制不住自己地伏案痛哭。为一个既非亲人、又无私交的作家之死而痛哭,在我平生中,这要算第一次。这是一个读者和评论工作者在自己心灵的祭坛上的哭悼。

我想写一点什么,但实在想不起和路遥有什么交往,听他私下谈过什么。交浅言深,难免有谬托知已之嫌,于是终于什么也没有写。但一年来,不知为什么,我时时想起路遥,总觉得自己对他欠下了一笔心债。特别是当我读到了《清晨从中午开始》,读到路遥对柳青和秦兆阳的充满尊敬和感激的描写,读到他提到北京的几位评论家对他的《平凡的世界》的理解和支持之后,我更感到逝者的谦逊、善良和诚挚。面对这逝者并不期待回应而遗下的一片友情,我怎么还能沉默呢?

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个还在执笔写作的作家和评论家,每一个文艺界的同志,每一个关心、热爱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都来读一读《清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曾经说过:创作《平凡的世界》六年“所付出的劳动,和书中那些劳动者创造生活所付出的艰辛相比,不值一提”。其实,这“不值一提”的劳动,记录在《清晨从中午开始》中的,每一笔都是那样惊心动魄。我不知道后代的文学史家和文学读者会不会承认《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路遥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我确切地知道,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平凡的世界》是唯一一部用生命、用热血写成的小说,而路遥,则是唯一位真正用自己的生命去殉伟大的文学事业的作家。他的作品和他对待文学创作的虞诚的献身精神,是同时代人和后人都很难企及的。他的全部艺术生命,正如他的成名处女作的题目所揭示的那样,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清晨从中午开始”,这是一个多么悲壮的预示:在路遥的日常作息程序中,“清晨从中午开始”。如果在路遥的文学生涯中,清晨也是从生命的中午开始;那么,他文学事业的正午,岂不正是生命的黄昏吗?果然,路遥以自己惨烈的死,应了他自己写下的讖语。命运之神为什么对他这样严酷?

写到这里,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了。漫天皆白,遍地银装,大自然也仿佛在为一年前逝去的路遥致祭。我不禁默默读起路遥在《清晨从正午开始》中倾诉他对雨和雪的深情的一段话:

“现在,身处异乡这孤独的地方,又见雨雪纷纷,两眼便忍不住热辣辣的,无限伤感。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无数美好的过去是再也不能唤回了。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竭止的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愿窗外这雨雪构成的图画在心中永存。愿这天巅之声永远陪伴我的孤独。雨雪中,我感受到整个宇宙就是慈祥仁爱的父母,抚慰我躁动不安的心灵,启示我走出迷津,去寻找生活和艺术从未涉足过的新境界。”

我凝视着窗外密织而抖动的雪幕,仿佛看到路遥的身影站立起来,在雪地里行走。这些话,似乎就是他的喁喁独语。

1993年11月21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1
0
1
7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