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微型颜色革命

作者:吴铭 来源:人文智库 2025-08-05 61

警惕微型颜色革命

应朋友之约,简要谈谈对某大学杨某媛诬告案的看法。

第一,以前,中国公知的公开宣言,是“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显然,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人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第二,公开的、大规模的“颜色革命”,已经被现实证明“此路不通”,几乎完全失败。比如2011年的王府井“散步”,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被中国青年当场“活捉”并拍了视频,全互联网都传播,弄得美国鬼子和中国的买办手忙脚乱,立即删除相关视频。最终,这场“颜色革命”还是没有成功,美国人赔了夫人又折兵。2019年的香港动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基本法》第23条重新释法,强调爱国者治港,结果,这场旷日持久的动乱就很快平息了,相关中坚分子纷纷落网,部分逃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还有我国台湾的乱港分子,日子过得不如鬼。再比如“A4纸”事件,最终也没有得逞,还暴露了很多人,可谓得不偿失。这样大规模“颜色革命”的组织难度大大增加,效果也不好。相关人等,可能不愿意冒这种险,买办势力也不愿意承受这种损失。这种情况下,采取“微型颜色革命”的办法,就显得非常“策略”。

第三,6月初,蒋雨融哈佛毕业演讲,可以视为颜色革命的“总动员”,而杨某媛诬告肖同学事件这种“微型颜色革命”,其实与蒋雨融哈佛演讲,有内在的联系。

第四,杨某媛诬告案,也与南京“彭宇案”、笑果公司李HOUSE辱军案、大同订婚强奸案、李某蒔“巴西牛排”案、频频发生的“交通碰瓷”案等一样,都意在恶化中国的社会环境,破坏中国社会“互帮、互助、互爱”的社会气氛,抹黑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第五,这种“微型颜色革命”,有很多“优点”。一是成本很低。只要鼓动一个杨某媛,找个借口、机会,抓住某一个人持续诬陷,即可。所有经费,都可以从学费里出,基本上不用花额外经费。

第六,第二个优点,就是成功率高。整个过程,都在学校纪律、法治的掩护之下,其他人很难干预,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意外。

第七,第三个优点,就是非常安全!这么操作,基本上看不出外来女权势力、非政府组织的深度策划、参与、支持,基本上抓不住杨某媛的大错,谁也不能拿杨某媛怎么着。而且,即使是被人看出端倪,也无法从女权的角度对杨某媛进行处置。这样,杨某媛就基本可以全身而退。即使杨某媛被中国社会反感,但是,不能对其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若干年之后,事件被社会淡忘,杨某媛就可以“复出”,所以,杨某媛非常嚣张。更加重要的是,杨某媛背后的指使者,根本不可能暴露,即使是杨某媛被中国社会指责、批判,对杨某媛背后的势力,也无可奈何。相关方,比如大学、NGO组织,则可以以“作风不严”给自己掩饰,不容易发现其罪责,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容易搪塞过去。

第八,第四个优点,有利于发挥买办势力的优势。中国的买办势力、间谍势力的长处,在于对教育体系、媒体舆论的控制力、影响力超强,尤其是具体到武汉大学这样的学校。老牌女权分子杨某媛以“性骚扰”为借口,对不谙世事的陌生人肖同学发起攻击,由买办势力控制的媒体配合进行大规模炒作,引发社会影响,然后在学校的庇护、支持下,对肖同学进行处分,顺利制造了社会对女权势力的恐惧。整个方案非常完美,几乎无懈可击。

第九,第五个优点,隐蔽性强。整个过程,尤其是事件发生的前一阶段,基本上看不出外部势力、台湾分裂势力、女权势力、媒体势力参与的迹象,看不出某大学的刻意配合,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觉,让人防不胜防。尤其是无辜的肖同学,更加不会想到这事居然和“颜色革命”有关,想不到这是某势力处心积虑的结果,应对起来一定会手忙脚乱,一步步掉进陷阱。再加上中国许多基层机构,严重缺乏对“颜色革命”的警惕意识,多少都有些官僚主义,所以,通常不会有什么针对性的防范对策。等中国人民看出端倪了,社会影响也已经造就。

第十,第六个优点,组织难度大大降低。“主角”通常只有一个人,就可以实施这类“颜色革命”。具体到这个案子,只要杨某媛愿意配合,基本上就可以顺利实施。显然,收买培养一个人、让其扮演这类“角色”,是非常容易的。

第十一,第七个优点,是虽然成本低、隐蔽性强、组织难度低,但是,社会效果却又相当之“好”。肖同学的损失,已经是不可挽回了。以后,鉴于肖同学的教训,对于女权主义,中国人就不敢反抗。通过成功诬陷肖同学,制造了全社会人与人之互相提防、互相仇视、互不关心的社会心理,离间中国人与人的团结、互助,恶化中国社会风气,削弱中国社会凝聚力。如此,当中国真的面临外敌侵略之类的大灾难时,中国人民就很难动员起来、组织起来。

第十二,第八个优点,就是处置难度、成本太高,而且,不容易清理干净。即使是某大学有心处置此案,但是,要调查、确定杨某媛的真实意图其实是很难的!短期内不容易做到。诸如学校这样的机构,有没有能力调查,还不好说。即使是调查此事的真相,处置相关人员,也会牵扯巨大的精力。机关、单位、学校、企业,出于“爱面子”“怕麻烦”的考虑,倾向于“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丑不可外扬”,通常不愿意深入、细致处置这类事件。这就让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钻了空子。

第十三,某大学杨某媛的这个案子,其实是分寸没有把握好,“用力过猛”,结果导致舆论高度关注,肖同学才有可能“翻身”。否则,这事不可能有转机。即使肖同学“翻身”了,影响和损失也无法挽回。我相信,其他媒体关注度不太高的案子,可能被委屈者,就没有“翻身”的可能了,就只能忍气吞声了。

第十四,这是一场“持久战”。这类事件,一定不会仅仅限于大学里面,在我们党、政、军、民、学等所有系统中,都可能发生。可以推断,这种事情,以后应该会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反“颜色革命”的斗争,必然要向基层延伸。这需要各级组织树立强烈的敌友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克服自由主义思想,提高警惕,锻炼党性原则,培养辨识能力、斗争意识、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