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解读毛泽东的四首词

作者:何 新 来源:作者博客 2017-03-20 1868

解读毛泽东的四首词

  

何新:解读毛泽东的四首词

【序言】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诗词如其人。

毛泽东,人中之龙,中国历史中第一大英雄也。万机之暇,偶以诗词为余事,而其诗词则多为述怀抱、言志向之作。

毛泽东一生所作诗词甚多,传世者数十首。我窃以为,其中特别有四首堪称黄钟大吕,气吞日月之代表作也。但前人对兹误解及曲解亦颇多。

兹不揣浅陋,分别略为解读如次。

一、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

【读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何新按:此句为起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何新按:对眼前即景所见的精炼概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何新按:此句融入已非单纯写景而主观,借景言志,即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有我”之境界。

“万类”,不是指万物,类是有生命物。“竞”,即竞争——当时的流行语是“物竞天择”即生存竞争。霜天,是秋景也是借喻与象征,比喻严酷的生存环境也。19世纪末严复引进中国天演观念(进化论),即物竞天择,生存竞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自由”二字,也是20世纪初自西方传入中国之新潮观念。

20世纪初,英国哲人罗素访华,罗素被认为是自由主义思潮之巨擘。

1920年10月底至11月初,湖南省教育会在长沙举行中外名人学术讲演大会,邀请在中国讲学的杜威、罗素,以及著名学者蔡元培、吴稚晖、李石岑、张东荪、章太炎、杨端六等来湖南讲演,内容涉及哲学、教育、社会改造、男女平等诸问题。

其时,正值毛泽东参与发起的湖南自治运动失败,思想迷茫之际。毛泽东前往听讲演,同时应《大公报》之邀,担任特约记录员,为演讲做义务记录。只是此时的罗素绝对不会想到,眼前担任记录的这个年轻男子,日后会彻底改变中国与世界。

30多年后,罗素为毛泽东撰写了一本解释西方自由主义的哲学书——《西方的智慧》(此书是作者《西方哲学史》的简明版)。罗素把此书题辞敬献给毛泽东。)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何新按:寥廓即辽阔,指空旷苍茫而虚无的空间。毛泽东环顾上下四方一片空虚苍茫,不见人物,感到惆怅。于是毛泽东发问:眼前的这片苍茫大地——究竟谁是你们的主人,决定你们的命运而此词之下半首,就是毛泽东对此问题的回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何新按:追忆往事,当年曾与众多朋友游学此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何新按:那时我们正年轻,意气风发,无所畏惧。)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何新按:我们砥砺意志,点评时事,藐视当朝那些大人物。)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何新按: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跃入大江,奋臂纵游我们激起的浪花,改变了江船的航向

这也就是是对上阕问题的回答——谁能主宰沉浮——就是我们自己)

【解题】

独立寒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以概括此词意象。此词作于1925年,乃是毛泽东即将告别家乡整装待发之际,励志赋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而做时代主人的一首告白之作。

【译文】

独自伫立深秋的橘子洲头

眺望湘江缓缓北流

看万山群峰都已丹红,

一层层树林好像染了颜色

江水碧蓝清澈

众多船只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雄鹰搏击在长空

鱼儿翱翔在水底

万种生物在霜秋中竞争而追求着自由

惆怅面对辽阔无边的宇宙

我要问这苍茫的大地,

究竟是谁主宰着万物的命运

 

当年携手伙伴到此悠游

追忆往日,那些不平凡岁月萦绕心头

我们规划山河,抨击时事

藐看那些大人物如同粪土

可记得否

当我们纵游到大江中流——

那飞腾激起的浪花

竟挡住了飞奔而来的航舟

毛泽东:1925

【解读】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毛泽东初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中心。

1911年,毛泽东自湖南穷乡僻壤的韶山冲来到省城长沙第一师范。毛泽东在此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和世界观。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始从事早期社会活动。

1920年,周作人在北京建立乌托邦新村北京支部。4月7日,毛泽东亲赴八道湾拜访周作人。此时,毛泽东也起草了自己建设新村的计划书《学生之工作》,并拟于在长沙岳麓山实施这一乌托邦计划。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中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起这段往事,如此说道:“(我)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激进。可是当时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我正在寻找出路。”]

7月,毛泽东回湖南,参与湖南自治运动。他跑遍了岳麓山下的每个村镇,但没找到合适的新村实验基地。

9月3日,毛泽东在《大公报》刊文《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正式提出建设“湖南共和国”。

10月毛泽东担任罗素等著名学者来长沙演讲的记录人。

1921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参与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

1922年,毛泽东在安源组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领导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因之第一次被通缉而出走。

1925年春,毛泽东回到湖南。他回乡组织农民运动,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亲友的掩护下,摆脱追捕,抵达长沙,应召去广州参加国共合作,投奔国民革命运动。

这是毛泽东早年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毛泽东成为一个职业政治活动家和革命家。

此次在长沙,临行之际,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历的湘江畔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方值而立之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回顾自己人生的前30年,特别想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等等,思绪万千。感慨之余,乃赋此词,吐露激情壮志、理想和抱负。

好诗词必有名句为诗眼。此词之诗眼即在上半阕之此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而下半首的最后两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余论:比较毛泽东与胡适早期的两首沁园春】

胡适一生学而无术,尤其不懂诗词。

但是,胡适却曾与人(历史学家何炳棣)争论,讥讽云毛泽东不会写诗词——似乎胡适自己很懂很会写的样子。

其实若以诗词而论,胡适所作之诗词与毛泽东相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例如,在毛泽东写作这首《沁园春·长沙》之前不久,胡适也写过一首《沁园春·咏俄国革命》。

天下事,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不妨以之与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放在一起,两相比较一下,其优劣立即可以昭然于目也。

胡适1917年作的《沁园春》咏俄罗斯革命,原文如下:

客子何思冻雪层冰,北国名都。

想乌衣蓝帽,轩昂少年,

指挥杀贼,万众欢呼。

去独夫“沙(皇)”,张自由帜,此意于今果不虚。

论代价,有百年文字,多少头颅

冰天十万囚徒,一万里飞来大赦书。

本为自由来,今同他去;

与民贼战,毕竟谁输

拍手高歌,“新俄万岁”狂态君休笑老胡。

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

胡适此词作于1917年 俄国推翻沙皇政体的二月革命爆发之际,故题名“新俄万岁”,登载在当年的《新青年》月刊三卷四号(民国六年六月一号)。

但是,此词意境浅薄,用语生涩拗口。例如什么“本为自由来,今同他去;与民贼战,毕竟谁输拍手高歌,新俄万岁什么“去独夫‘沙’(指沙皇)”,“张自由帜,此意于今果不虚。”——乃是以政治口号直接入词,堪称20世纪流行的政治标语诗体的开山之作。后来有人指出郭沫若诗词亦多用此体,为后人所讥笑——殊不知开创此体的,恰恰是胡适。

胡适与毛泽东的这两首沁园春词,都写于20世纪初叶。但是可以看出,无论是以思想内涵还是文学词章比照,这两首词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胡词气势孱弱,想象乏力,文辞生硬。其词既无“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雄伟意象,也不具有“书生意气”,无力“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更不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而毛泽东早年的这首《沁园春》却意象雄伟,意味深长。当时的毛泽东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个草根小人物,一介平民。但是“栖凤枝头犹软弱,化龙形态已依稀”。正是写完此词后,毛泽东永远地告别了他的家园,走向革命,走向政治,走进历史,而且开始创造历史

胡适那种酸人语与青年毛泽东欲主宰天地力挽沉浮的气概,岂可以同日而语?!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9
0
3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