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中国为什么没有鲁滨逊的形象?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2018-06-23 1356

中国为什么没有鲁滨逊的形象?

郭松民

  【核心提要】2015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火星救援》,讲述了一个让人感到地老天荒的故事。世界将重返十九世纪。用《火星救援》这种科幻的形式,重新讲述鲁滨逊故事,微妙地折射了西方在调整心理状态,为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开始新的殖民扩张做准备,这和《无问西东》试图让中国人怀着一种感恩的心跪下来接受西方的再殖民形成引人注目的对应关系。中国的新资产阶级,是不可能像西方的资产阶级那样,带领各自的民族国家参与到新一轮的民族斗争中来的,相反,由于他们对本国人民的仇恨和恐惧(因为他们把他们盗窃一空)远远超过了对西方竞争者的恐惧,所以他们一定会和鲁滨逊们的后代站在一起共同对付中国人民,即便陷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也在所不惜! 

郭松民:中国为什么没有鲁滨逊的形象?

  2015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火星救援》,讲述了一个让人感到地老天荒的故事:一个受伤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Matt Damon 饰)因为飞船突遇火星风暴紧急撤离,被只身留在火星上了——

  这里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也有四亿公里;

  这个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的星球上只有他一个人;

  下一班从地球飞来的宇宙飞船要四年后才能抵达。

  对马克来说,郁闷或沮丧不解决任何问题,必须生存下来。

  他躲进了残破的火星基地,发现基地内的补给仅够他维持31天。短暂的绝望后,马克决定利用队友们遗下的粪便,在这颗空无一人的星球上种植土豆,以维持自己的需求。与此同时,地球总部也很快发现马克生还的事实,经过一系列的紧张努力,马克终于获救。

  《火星救援》可以说是一部相当质朴、沉实、粗犷的科幻片,没有刻意渲染宇宙的崇高华美,也有意弱化了科幻电影常见的那些对未来以及未知宇宙的恐惧,而是大谈人定胜天,强调靠意志、理性与科学获得拯救。

  影片有技术宅独有的蠢萌与乐观(当然,这也与马特·达蒙出色的表演密不可分)。即便影片在情感设定上略嫌套路,却仍能在关键时刻打动观众。

  熟悉西方文化的人都知道,《火星救援》是《鲁滨逊漂流记》的科幻版,只是地球上已经没有不能抵达的孤岛,人类要体验鲁滨逊那样的生活,就只能到火星了。

  正如笔者多次指出的那样,和当代中国电影同中国的革命传统极力切割不同,好莱坞电影具有不断回到西方文化源头或辉煌时刻汲取力量的习惯。

  现实主义作家笛福1719年发表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冒险故事——

  19 岁的青年鲁滨逊 ,不安于其中产阶级家庭悠闲平庸的小康生活,一心向往出海经商。他远航非洲的目标很实际:给自己兴旺的巴西种植园再买回一些奴隶 。由于触礁,他独自一人幸免于难,漂流至南美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在那儿,他凭借自己的劳动顽强地生活了28 年。

  他把自己落难的小岛视同自己的财产,亲手建造棚舍,制作粗陋炊具,打猎觅食,还想方设法种植粮食,制作面包,驯养牲畜,缝制衣服 。他以顽强的意志、机敏的头脑、充沛的精力 、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文明生活的条件。

郭松民:中国为什么没有鲁滨逊的形象?

  鲁滨逊虽身处荒凉的孤岛之上,但他的所作所为充分表现了一种新兴资产阶级积极向上的典型人物的特征,或者说他是一个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尤其是中小资产阶级的理想化身。作者笛福赋予了鲁滨逊种种人类优良品质,如勇敢、智慧、热情、坚强、乐观,既有冒险者不断的追求与探索,又有求实苦干的精神。

  鲁滨逊除了劳动、创造、经济利益外,似乎从未有过其它感情或与别人有过其它的关系。获取利润是鲁滨逊的唯一使命。爱情在鲁滨逊的个人生活中几乎没有位置,甚至在他获得最大胜利的场面中,性的诱惑仍然被排斥在外。当鲁滨逊过了一段荒岛上离群索居的生活后,开始注意到他的荒岛缺乏“社会”时,他为求得“同伴”的安慰而祈祷,然而读者却发现他所渴望的是一个男性奴隶。

  在荒岛上 ,鲁滨逊几乎不给自己休息时间,甚至新劳动力“星期五”的出现也不是一个可以松懈的信号,而是一个扩大生产的契机 。对鲁滨逊来说,静坐是“生活中最不幸的部分”,业余消遣几近邪恶。这种清教精神和实干激情,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几乎是无法理解的。

  《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在问世300年后,仍然在西方被奉为经典,关键就在于鲁滨逊的形象赋予了资产阶级以道德上的合法性——他的财富、统治地位,都是靠勤劳、节俭、冒险精神等取得的,因此是正当的。

  被称为“资产阶级的马克思”的韦伯认为,勤勉、认真、机敏、精心谋划、科学管理,以节省的原则获得最多的财富,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

  鲁滨逊,就是这种“资本主义精神”的人格化。

  笛福创造的鲁滨逊的形象,当然是对资产阶级的一种美化,因为掩盖了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海外殖民的血腥残暴,但在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获取统治权的历史转折关头,鲁滨逊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资产阶级的进步作用做过淋漓尽致的描述——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于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取代了封建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获得了统治地位——

  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中国的新社会阶层,或者叫新资产阶级,已经像从瓶中被释放出来的魔鬼那样,从一小股青烟变成了恐龙一般的巨无霸,他们控制了主流话语,有无数的平台供他们使用,有无数卖身投靠的文人供他们驱使,为什么他们迄今不能创作出一个可以媲美鲁滨逊的典型来做他们的形象大使?

  以电影为例,主流的电影要么是控诉革命的伤痕电影,如《归来》、《集结号》,要么是纸醉金迷的《小时代》。《中国合伙人》倒是有一点想为新资产阶级立传的意思,可是靠宣扬殖民文化发财的形象实在难以获得公众的真正认同,因此也只能作为他们的自娱自乐罢了。

  存在决定意识。

  中国的新资产阶级和鲁滨逊们的产生路径完全不同。如果说鲁滨逊们还确实具有勤劳、节欲、开拓冒险等品格,并且确实发挥过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些进步作用等话,则中国新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刚好相反。

  鲁滨逊们的出发点是封建社会,他们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开拓了海外殖民地,以此积聚了财富。

  中国的新资产阶级则是在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基础滋生繁衍的,他们的主流是靠侵吞全民所有的财产致富的,这些财产主要是靠全体人民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通过高积累、低消费的方式从牙缝里节省出来的。

  所以,他们不是强盗,而是贼!他们没有胆量去海外开拓冒险,只能靠在替外资开拓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分一点残羹剩饭。

  如果说鲁滨逊们是“伦理的”(从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来看),则中国的新资产阶级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是“反伦理的”。正因为如此,他们从来都不具备鲁滨逊们所具有的道德优点。他们一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是骄奢淫逸、人欲横流、极度纵欲并且以纵欲为荣的。

郭松民:中国为什么没有鲁滨逊的形象?

  面对西方鲁滨逊们的后代,他们自认为道德上低人一等,是道德贱民。所以,他们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娱乐界,才会拼命地跪舔司徒雷登、陈纳德,才会拍出《无问西东》这样认贼作父的文化垃圾。

  他们无法自证财富的正当性,所以就靠咒骂老百姓、妖魔化人民来获得安全感。冯小刚在下面这个视频中的谈话,相当典型地反映了新资产阶级的这种心态。而他的两位捧哏,则极为传神地演绎了鲁迅先生在其名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所做的描述。

  

  世界将重返十九世纪。用《火星救援》这种科幻的形式,重新讲述鲁滨逊故事,微妙地折射了西方在调整心理状态,为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开始新的殖民扩张做准备,这和《无问西东》试图让中国人怀着一种感恩的心跪下来接受西方的再殖民形成引人注目的对应关系。

  总之,中国的新资产阶级,是不可能像西方的资产阶级那样,带领各自的民族国家参与到新一轮的民族斗争中来的,相反,由于他们对本国人民的仇恨和恐惧(因为他们把他们盗窃一空)远远超过了对西方竞争者的恐惧,所以他们一定会和鲁滨逊们的后代站在一起共同对付中国人民,即便陷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也在所不惜!

  这是一个真正严峻的现实,也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现实!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郭松民
郭松民
《国企》杂志社研究部主任
0
1
0
6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