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怒海轻骑》创作的前前后后

作者:朱安平 来源:党史博采 2022-02-11 579

电影《怒海轻骑》创作的前前后后

新生的共和国需要强大的国防军队保卫,以新型军兵种组建为标志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开启了人民解放军的崭新征程。被誉为第一部反映海军军事斗争生活影片的《怒海轻骑》,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该片通过我一支炮艇大队胜利完成侦察敌火力部署任务,成功配合大部队解放敌占岛屿的生动描写,真实反映了人民海军初创时期边建边打、以劣胜优的显著特征,充分体现了我海军指战员机智、勇敢的英雄风貌,不仅故事情节惊险曲折,而且海战场面激烈壮观,具有首创意义。

小艇打败大舰

人民海军创建始于我百万雄师过大江、革命狂飙席卷山陬海隅之时。1949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与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原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官兵起义复电中指出: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立自己的空军和海军。4月23日,就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同时,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成立。以原第三野战军教导师为基础,接受国民党起义舰艇,组建起第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部队。一年后,海军最高领导机构在北京设立,中央军委任命萧劲光为海军司令员,海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人民海军刚诞生,即面临由解放大陆作战转向解放海岛及东南沿海的反封锁、反袭扰作战,最先组建的海上武装 ─— 华东海军首当其冲。国民党政权不甘在中国大陆统治被推翻,依仗残余军事力量逃窜台湾等沿海岛屿,以大海为沟壑、以岛屿为锁钥,利用地方惯匪和武装特务,并直接出动海军,对大陆沿岸海域窜扰破坏,进行军事、政治、经济的顽抗。我海军部队在党的坚强领导与沿海人民群众积极支援下,一边组建、一边战斗,把人民解放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运用到海上作战,以己之长、击彼之短,采用突袭、近战、夜战等打法,弥补与敌舰装备差距,屡建战功、打出了军威,涌现出一批英名远扬的战斗模范和功臣。

电影《怒海轻骑》创作的前前后后

◆陈雪江

以陈雪江为首的华东军区海军第1纵队炮艇大队,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影片《怒海轻骑》即以此为原型创作。人民海军初期指战员大都从陆军部队选调,陈雪江原系三野25军74师221团副团长,是华东海军司令员张爱萍亲自点的“将”。陈雪江在设于南京的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学习3个月后上了舰艇,被任命为新中国海军第一支炮艇大队第一任大队长。

炮艇大队首战即是奉命攻占位于杭州湾中部的滩浒山岛。该岛虽离大陆沿岸不远,但易守难攻,有100多敌人,司令是诨名“双枪老太婆”的黄八妹。华东海军司令部决定拔掉这个钉子,解除对我航运和渔业生产威胁,拉开华东海军冲出长江口进行海上作战的序幕。炮艇大队投入战斗的8艘炮艇和4艘登陆艇,均为接收国民党起义海军,只有25吨的排水量,武器配备也是简单的13毫米双联装机炮和127毫米机枪,限于江河湖泊巡逻使用。战斗任务下达后,一些原国民党海军人员很有顾虑,说“简直是‘拿着黄牛当马骑’”,“这些小艇不要说打仗,连海上风浪也吃不消,不用出长江口就翻船”。陈雪江按照我军传统,先党内后党外,认真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大家打好出海第一仗,为人民海军争光,他说:“出海翻船的危险可能存在,我在指挥艇上,走在最前头,要翻先翻我的艇。”

艇队正式出发后,由于是第一次出海,对气象掌握又不准确,遇到狂风巨浪航行困难,舰艇颠簸晃荡厉害,大部分人员都晕船了。陈雪江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指挥,果断下令就近抢滩搁浅,高潮风浪减小后续航,不失时机发起突袭,未费一枪一弹就占领滩浒山岛,俘获敌大队长以下46人、船只4艘及部分武器弹药、物资。得到战果报告,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亲自给张爱萍打电话祝贺,高兴地说:“这次海战说明小艇不仅可以出海,还可以在海上打胜仗!”

电影《怒海轻骑》创作的前前后后

◆陈雪江与部分参战人员合影。

小试锋芒成功之后,炮艇大队迎来更为艰巨的任务,受命协同陆军21军第62师解放上、下大陈岛。这比攻克滩浒岛困难得多,因从大陆逃到该岛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和海匪多达7000余人,而且拥有军舰3艘、炮艇5艘,吨位都大,跑得又快。陆军首长开始对陈雪江所率小炮艇能否与敌人军舰作战颇不放心。陈雪江召集分队长、艇长等悉心研究制定作战方案:利用我艇小、机动性好的优势,采取突然袭击战术,与敌舰打近战、夜战;以集束手榴弹、炸药包及火箭筒并用,弥补艇装火炮口径小、打不沉敌舰的不足;舰艇分散编队配置,航渡时在陆军机帆船队前面和两侧警戒,步兵登陆前先行偷袭锚地驱逐敌舰艇等。陈雪江动员号召全体参战人员:“在陆军老大哥面前,打出自己的风格来,胜利完成好各自的任务,为人民海军争光。”

先行舰队秘密进驻琅玑山岛时,突然敌一艘军舰驶来,担任巡逻警戒的我第3号炮艇,面对敌舰步步逼近怒火中烧,遂孤艇出击,在激战中失利,被大12倍的300多吨重的敌舰击沉,也暴露了我军意图。陈雪江随机应变,与陆军首长商定奔袭敌人防御较薄弱的披山岛,制定了“佯攻大陈,牵制住敌舰,主攻披山”的作战方案。我军即以1个炮艇分队和不载部队的机帆船30余艘,浩浩荡荡向大陈方向佯动,另以两个炮艇分队(炮艇4艘、登陆艇 2艘)和装载两个步兵营的30多艘机帆船为第二路,入夜直奔披山岛,发起突然攻击。我4艘炮艇首先围攻敌“精忠1号”炮艇,击毙敌大队长,残敌挂白旗投降。敌“新宝顺”号炮艇自恃吨位大、火力强疯狂反扑,被我107号炮艇堵在锚地。因我火炮口径小无法一下将其击沉,便先撞裂对方艇尾,再使用手榴弹、炸药包将其炸沉。陆军部队迅速登陆出击,仅一小时就全歼披山之敌,俘600余人。溃散敌人仓皇乘机帆船逃跑,我炮艇乘胜追击连人带船全部俘获。此战规模虽小,但以奇取胜影响甚大,成为劣势装备的人民海军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经典战例。受到华东军区首长通令表扬。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海军舰艇部队,听到介绍很为高兴,写下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怒海轻骑》电影剧本由海军政治部、文化部组织创作,参与者艾扬、辛可久、单文、赵忠、关世楠等,为拍好电影,都到海军中体验生活。他们对陈雪江等为代表的我年轻的人民海军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自我牺牲的崇高品德感受深刻,融入到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场面描写之中。剧中我第三炮艇大队大队长李龙江,即为陈雪江化身;解放卧鱼山岛,乃滩浒山岛、披山岛两次战斗合成;以七里岛牵制敌运输船掩护实趋卧鱼山侦察,更是再现“佯攻大陈,主攻披山”,成为人民海军初创时期战斗业绩的真实生动写照。

“救场”焕发生机

促成《怒海轻骑》投入拍摄,是重提解放台湾形势使然。早在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胜利之际,毛泽东就开始筹划解决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陆以外的海岛,由于预见到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不仅需要考虑国民党的残余力量,还要注意美国的干预,适遇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遣海军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宣布将“阻止”我军解放台湾的作战行动。中共中央决定“支援朝鲜人民,推迟解放台湾”,沿海部队遂转入守势。朝鲜战争结束,朝鲜南北分裂成为定局,印度支那停战结局,又是越南南北划界而治,美国伺机策划《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企图把台湾海峡两岸分裂局面固定化。毛泽东从国际国内形势出发,重新突出提出“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问题,从政治上打破分裂中国的阴谋。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方向展开一系列军事行动。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提议尽快将《怒海轻骑》拍成影片,以配合宣传激励士气,中央电影局全力支持,将任务下达给东影(拍摄中改名“长影”),指派曾拍摄过人民电影第一部故事片《桥》、新中国初期故事片代表作《白毛女》(与水华联合导演)的著名导演王滨执导。

电影《怒海轻骑》创作的前前后后

然而,东影方面却迟迟未能开机,形势发展却不容拖延。我军已按预定计划在浙江东部逐步实施攻岛作战,美国和台湾当局加紧勾结,公然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列入所谓“协防”范围,企图扩大侵略准备新的战争。毛泽东表示不能示弱,我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行动加快,各方面期待《怒海轻骑》早上银幕。这令电影局领导非常焦急,决定紧急增派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汤晓丹参与拍摄。

这已不是汤晓丹第一次担当“救场”重任了。3年前,当时电影指导委员会所抓重大题材、也是电影局当年下达上影唯一生产任务的《南征北战》,因剧本改来改去等原因,一再延宕开机。局、厂在急迫之下,决定充实摄制实力,在原先指派成荫导演的全套编制同时,再新增汤晓丹导演的全套编制,以两个完整摄制组共同完成这部影片,这在中国电影史上还不曾有过。汤晓丹奉命介入实际受命于危难之中,为两组精诚合作倾心尽力,发明了“黑板会议”以沟通创作意图,就是将每场戏的构想、具体要求,事先画在黑板上,各方工作人员一看就明白,无需多说多问,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从而有效加快拍摄进度,确保拍摄任务顺利完成,使这部歌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史诗性巨片如期上映并取得极大成功。这是电影局所以倚重汤晓丹推进《怒海轻骑》拍摄缘由所在,当然也与其已成功执导《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片,显示擅长军事斗争影片拍摄,与《怒海轻骑》题材接近有关。

电影《怒海轻骑》创作的前前后后

◆汤晓丹

汤晓丹“空降”长影后,与王滨和摄制组的主创人员作了细谈,了解到不能开机的真正原因,在于各方面对剧本意见很多,只是对上不敢直言,在摄制组内则众说纷纭,弄得导演难以适从。摸清主要原因后,汤晓丹试着问:“如果我们都以完成拍摄为重点,是不是大家还有信心?”大家都表示:“只要导演有信心,拍戏还是可以的。”

于是,汤晓丹从重新理戏入手,以王滨的分镜头和上面交下来的文学剧本,对照列出拍摄顺序和场景内容,组织进行集体研究,该加的加,该删的删,采取民主集中的方式,发挥摄制组每个人的智慧。经过梳理加工,确定全剧环绕我炮艇大队侦察卧鱼山岛大炮位置及其火力部署任务,展开我与敌的斗智斗勇,精心组织反复较量,最终战胜敌人。影片塑造出我海军多姿群像,着重突出大队长、政委、参谋、女民兵及其未婚夫、父亲等。

新的分镜头本搞出后,厂领导同意作为开机依据,随之进入演员排戏、服装道具等程序,摄制组内的矛盾自然减少,上下一股劲都放到了戏上。全片内外场景近180个,加上特技总计超过200个,为抢时间决定分两组实拍,汤晓丹主动提出带队拍摄外景戏,内景戏由王滨负责,因外景风浪起伏不定,怕身体不好的王滨吃不消。待到辗转长春、青岛和石岛3地外景拍摄回来,汤晓丹发现内景进度很慢,又花大力气投入,后来的补戏、配对白、录音乐、混合录音、印拷贝等,亦都是以其为主操持。后期制作片头字幕时,汤晓丹主动把自己的名字排在王滨后面,长影领导不同意,但汤晓丹仍然坚持,他向陈荒煤解释:“王滨身体不好,他以后导演影片的机会不会比我多,让他排在前面吧!”陈荒煤很为感动表示应允,王滨知道后抱着汤晓丹泪流满面。

经受实战历练

作为首部反映人民海军战斗生活的影片,《怒海轻骑》能够真实而生动地呈现于银幕,在于十分注重生活体验。主创人员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有的还有从军经历,饰演李大队长的郭允泰,11岁就加入了八路军,当过勤务兵、宣传队员、警卫员、侦察员、武工队员、班长、副排长、指导员等,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饰演林中队长的于洋,15岁投身革命队伍,亲历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等。但对新型军种的海军,他们却都是陌生的。为了第一次在银幕上表现人民海军能取得成功,摄制组成员在长影集中后,首先开赴位于浙江舟山海门的东海舰队体验生活。在莫斯科参加国际电影节的郭允泰,放弃参观机会提前回国,直接赶往海军部队驻地。

虽然下生活仅一个多月,主创人员体会却极为深刻。初次与汹涌澎湃的海涛和飞速急驶的鱼雷快艇打交道,晕船是首先面临的一大难关,身体好的还能适应对付,更多的则吐得七荤八索,但大家都咬牙挺了过来,坚持与海军指战员一起出海巡逻,参与执行护渔、备战等任务的全过程。因海门距离盘踞大陈岛国民党军外围重要据点的一江山岛仅隔20多海里,当时我军正在进行攻占作战准备,形势已经非常紧张,炮舰出海虽远远绕岛而行,国民党兵经常打炮过来。这样充满战斗氛围的海上生活,是深入了解海军官兵的极好机会,大家对战士们所说的“有两个敌人,就是风浪和蒋军”有了真切理解。

电影《怒海轻骑》创作的前前后后

◆电影剧照:海军第三炮艇大队大队长李龙江率舰队深入敌后,完成了对敌占岛屿卧鱼山岛地面火力配备情况的侦察任务。

就在体验生活告一段落准备返回时,部队通知“不要走,马上要有行动”,大家一听就知道要有战斗了。果然,我陆、海、空三军首次对近海之敌的解放一江山岛联合作战,于1955年1月18日打响了,40艘作战舰艇掩护70余艘登陆艇,运载5000余名指战员驶向目标。主创人员亲历了激烈鏖战情景,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多年以后于洋仍记忆犹新:“18日早饭时,部队安排我们到山洞里隐避,8点多我们看到我方几架轰炸机为一组,轮番飞向一江山岛的敌军阵地进行轰炸,一直持续了几个小时。一江山岛上烟火连天,觉得它要被炸平了似的。中午12点钟发起总攻,这是解放后第一次进行立体的海陆空联合作战。军舰、快艇参战并送上去了陆战队。计划要求一小时拿下该岛,不想侦察有误,敌方暗堡多,交叉火力凶猛,我方第一、二批身背火焰喷射器的战士都倒下了,伤处全在下半身。最后,我方改成从两边包抄上去,到下午3、4点钟终于解放了一江山岛。后来我们去搬运牺牲的将士们的尸体时,大家悲愤交织,每个人身上都染上了烈士的鲜血,受到了很深的教育。回到北京正赶上过春节,我们应邀参加了在北京饭店召开的大型化妆舞会。我们都穿着海军军服,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身处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真是感慨万千,从内心深处感到,没有前方将士的浴血奋战,就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安宁、和平与幸福!”

海上实战锻炼对主创人员促进很大,为上上下下拧成一股劲,再现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我海军指战员英勇顽强、沉着善战的形象,揭示敌军狠毒狡猾、骄横愚蠢的本质和不可挽回的必然灭亡命运,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电影《怒海轻骑》创作的前前后后

◆《怒海轻骑》海报。

全部样片拍摄出来后,即送海军司令部和电影局审查,获得积极肯定评价,认为“主题好,演员好,很满意,大队长勇敢,政委也好,接近群众,有威信”,“导演工作很好,特技配合也好”。萧劲光司令员亲自看完全片,称赞说:“拍得很成功,海空配合也可以,我军演员越演越好,敌军饰演者也不错。”

影片于1956年初由“新片展览周”隆重推出,随后在全国广为上映,银幕上第一次展现人民海军乘风破浪、英姿飒爽的威武风貌,令广大观众无比欣喜、深受鼓舞,一致反映“人民有了千千万万像李大队长这样的海军,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解放台湾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1
1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