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作者:江 山 来源: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2018-11-15 5791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国画: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位于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的杨开慧故居。(中红网江山摄)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杨开慧父亲杨昌济。(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杨开慧母亲向振熙。(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长沙福湘女子中学旧址,杨开慧曾在这里上学。(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湖南一师附小,杨开慧和毛泽东在这里结婚。(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杨开慧和毛泽东在长沙清水塘的故居。(中红网江山摄)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国画:结婚后,杨开慧细心照料毛泽东的生活。(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1924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上海的故居。(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杨开慧在广东。(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1924年,杨开慧和儿子岸英、岸青在长沙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国画:同甘共苦。(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国画:坚持斗争。(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木刻:杨开慧在狱中。(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杨开慧狱中的对话。(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国画:杨开慧英勇就义。(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位于韶山的杨开慧烈士塑像。(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位于长沙县开慧镇的杨开慧陵墓。(中红网江山摄)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陵墓顶部是杨开慧和母亲的合葬墓。背后屏壁是毛主席怀念夫人杨开慧写下的《蝶恋花》词。(中红网江山摄)

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杨开慧烈士生平业绩陈列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杨开慧故乡。(中红网江山摄)

  中红网北京2018年11月14日电(江山)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88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英勇牺牲在湖南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的刑场上。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0月14日),毛泽东夫人。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父亲杨昌济,母亲向振熙。1920年下半年,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0年初,她的父亲杨昌济不幸病逝。1920年冬,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除协助做机要和交通联联络工作外,还参与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按照中共党组织的安排,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板仓,继续坚持地下斗争,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斗争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坚贞不屈、大义秉然,于10月14日在长沙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地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杨开慧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一、大家闺秀

  杨开慧,字云锦,号霞,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人(今开慧镇开慧村),生于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父亲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她取了名、字、号。

  杨开慧的父亲是闻名三湘的学者杨昌济(1871年4月21日-1920年1月17日),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人,名怀中,字华。杨昌济两次乡试不中,后在家设馆授徒,常与密友杨守仁讨论国事,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曾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德国,是一位伦理学教授、教育家、思想家,毛泽东的老师和岳父。

  1898年,杨昌济就读于岳麓书院,不顾山长阻挠,毅然加入进步团体南学会,努力宣传新学、新政,赞同谭嗣同的“以民为主”的政治思想。戊戌政变失败后,避居家乡,研究经世之学。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做人,都具有坚忍精神。他说:“吾无过人者,惟于坚忍二字颇为着力,常欲以久制胜。”他的这种精神,学子们称为“达化斋法门”而竞相仿效。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东渡日本留学,主攻教育学。宣统元年(1909),他留学英国,专攻哲学、伦理学。1913年后,他先后任教于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商专、一中等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他痛恨封建制度,向往社会改良,追求民生自由,崇尚众庶平等。

  1918年6月,杨昌济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他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促成了爱女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五四运动时,他发表《告学生》一文,表达对青年的热切期望,并参与发起北大哲学研究会,著文号召青年敢说敢做。杨昌济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欲栽大木柱长天”。支持成立新民学会,筹备创立湖南大学。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归葬长沙县板仓。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著作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曾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并联系国内实际,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毛泽东对杨昌济评价极高,称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他一生以发展教育为己任,“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家,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名闻天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他们实现了导师的“欲栽大木柱长天”的宏愿。

  正是杨昌济的言传身教,赐给了女儿杨开慧最宝贵的思想财富。杨开慧长到7岁时,遵循父命,进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她成为该校的第一批女学生,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杨开慧此举开了当时板仓风气之先。

  杨开慧的母亲叫向振熙(1870年——1962年11月)。向振熙是杨昌济的表姐,出身大家闺秀。丈夫杨昌济逝世后,她一直跟着女儿和女婿生活,帮助照看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三兄弟。杨开慧牺牲后,向振熙按照党的指示,和儿媳一道千里迢迢,把毛岸英三兄弟送到上海毛泽民处。毛泽东母亲去世早,毛泽东一直把岳母当亲生母亲对待,建国后给老夫人送钱送物,百般照顾。1950年4月,向振熙八十大寿,毛泽东派大儿子毛岸英回家乡为外婆祝寿。4月13日,毛泽东给向振熙老太太写了封祝寿信,全文如下:

  向老太太尊鉴: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

  敬颂康吉!

  毛泽东 江 青

  一九五○年四月十三日

  1960年,向振熙90岁。4月25日,毛泽东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写信,为老太太祝寿。信中说,老太太“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200元,烦为转致”。他并嘱杨开英:“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200元寄去,由你决定。”1962年11月15日,毛泽东得知93岁高龄的向振熙老太太高龄逝世,十分哀痛,给杨开智写信:“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500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毛泽东的亲情溢于言表。

 

  二、追求进步

  1904年,杨昌济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去留学。杨开慧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度过了童年。

  1908年,杨昌济从国外来信,嘱咐杨开慧的母亲一定要送开慧上学,随后七岁的杨开慧,破例进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在当时的板仓女孩子,还没有上学读书的先例,杨开慧开了风气之先,成为该校第一批女学生,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杨开慧在杨公庙小学读了三个学期后,转到离板仓五里路的储能学校。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杨开慧回家动员不识字的妈妈也进学校读书,便和妈妈一起转到离家20多里的衡粹女校,妈妈读实业班,她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读书一时被传为佳话。后因衡粹女校要迁到长沙,杨开慧又转到麻林桥附近的县立第一女子高校,一直读到毕业。

  1913年,杨昌济任教于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杨开慧跟随母亲,陪伴从国外留学回湘的父亲,从乡下到长沙大鹅塘居住。

  杨昌济先生学贯中西,才华横溢。他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吸引着向上有为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经常去杨家向老师请教救国救民的道理。

  师生们高谈阔论吸引了一旁的杨开慧。她经常搬一条小板凳,坐在旁边,听他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朝代兴衰,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和杨开慧日渐熟悉。

  从迁居长沙到杨昌济病逝,杨开慧没有再进入学校,一直在家里由父亲指导自学。

  1920年,杨开慧回到长沙,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入教会学校福湘女中,和后来成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寝室。

  杨开慧在学校期间,不做礼拜,破坏校规,还经常出去搞学生运动,奔走于各校组织讲演队走上街头,宣传学联的主张。因此,不久被保守的福湘女中开除。

 

  三、润霞相恋

  1918年6月,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举家北迁。同年秋,为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前去看往老师杨昌济并在杨家小住,并经恩师介绍,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

  毛泽东住在杨家,每天清晨起来坚持洗冷水澡锻炼身体,而且寒冬腊月都是这样坚持着,这也使得杨开慧从内心深处对他产生了一种敬佩。正是在这时,毛泽东和杨开慧开始相爱。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同斯诺回忆对杨开慧的印象:“ 那年夏天(注:1918年),我决定北平去,当时叫北京。当时湖南许多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到法国去留学。…… 我协助了这个运动。…… 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候……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

  毛泽东还谈到他对北京的第一次印象:“在公园里和故宫广场上,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花盛开,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悬挂着品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而当时和毛泽东一道享受这美景的,则是一位18岁的姑娘,她就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正是在北京的公园和名胜,一同观赏冬春景色的日子里,毛泽东和杨开慧确立了恋爱关系。

  1919年12月8日,毛泽东率驱张(敬尧)代表团第二次到了北京,也住在杨家。不久,杨昌济染病,杨开慧日夜侍于病榻之侧,并为父亲读书读报。每期《新青年》是必读之书,从这里,杨开慧汲取了许多新思想新道德。

  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病逝。北京和长沙的教育界都为杨昌济开了追悼会,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守灵,帮助料理后事。父亲病逝后,杨开慧随母亲、哥哥回湖南。

  杨开慧回到长沙,得到父亲生前好友的关照,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入教会学校福湘女中读书,和后来成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寝室。杨开慧在校期间不做礼拜,破坏校规,还经常出去搞学生运动,奔走于各校组织讲演队走上街头,宣传学联的主张。因此不久被保守的福湘女中开除。

  1920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杨开慧得知书社缺经费后,还回家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亲友们送的奠仪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毛泽东,同时她还参加了书社的工作。

  1920年9月,杨开慧串联了福湘、周南两女校的5名女学生,毅然进入岳云男子中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在湖南教育界、学界就妇女教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男女同校”成为讨论中的热门话题。要开风气之先,需有勇敢者带头,需要非凡的魄力和胆识。杨开慧想进男校,和毛泽东商量,毛泽东非常支持。

  出身书香门第的杨开慧,从小受父亲、湖南教育界名流杨昌济先生的熏陶,有着中国女子传统的道德规范。崇尚气节,恪守信仰,乐于奉献。她又是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新女性,深受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影响。在婚姻问题上,她违背父亲的意愿,坚决选择了可能“与坎坷磨难相伴终身”的毛泽东。

  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

  这年年末,杨开慧与毛泽东成婚。她来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宿舍,以同居来表示结婚,“ 不坐花轿,不备嫁妆,没有媒妁之言,不作俗人之举。”(杨开慧语)自由地和毛泽东结了婚。这一年,杨开慧19岁,毛泽东27岁。过了一段时间,才请来一些挚友吃饭,这顿饭总共用了6块大洋,吃到最后他俩向各位客人宣布:“我们结婚了!”

 

  四、倾心相助

  杨开慧这位出身湖南著名学者之家的闺秀,不仅是一个贤妻良母,也是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的伴侣,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可以说,毛泽东与杨开慧是热恋中的情人、生活中的伴侣,更是革命道路上肩并肩的战友。

  1921年夏,毛泽东同何叔衡一起,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初,杨开慧加入中共。以党龄论,杨开慧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烈士何孟雄之妻),共产党第二个女党员的身份。

  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杨开慧负责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成了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他们把家安在了长沙市郊外清水塘22号,这也是区委所在地。杨开慧经常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秘密串连,深入到湘阴、平江边境的贫苦农家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她还经常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党的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指示,协助毛泽东收集资料,抄写文稿,同时照料毛泽东的生活起居,使他有精力从事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杨开慧当时把她母亲也接来跟着住在一起。

  1922年,毛泽东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主持图书馆的一切事务。同年10月,杨开慧生了第一个孩子,取名毛岸英。杨开慧一边带孩子,一边协助毛泽东工作。

  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同年11月,次子毛岸青在板仓家中出生。

  1924年,杨开慧带着岸英和岸青两个孩子也来到了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讲课。

  1925年2月,她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在农民夜校担任教员。她不仅一直照顾丈夫生活并带孩子,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毛泽东找资料、抄写文章。

  同年12月,离开韶山转往广州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负责联络事宜,开展革命工作。

  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

  这年3月,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上首次刊登,里面也凝聚了杨开慧的心血。同年4月,三子毛岸龙在武昌出生。

  杨开慧在婚后默默地做着丈夫的好助手、好妻子。她是三个儿子的好母亲,历尽艰辛;不慕虚荣。她不仅一人承担了全部繁重的家务,而且坚决支持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改造中国的主张。她将自己与丈夫的事业融为一体,跟着丈夫东奔西走,帮助丈夫整理文件、办刊物、搞交通、不辞辛苦。

  毛泽东要到上海、广州等地去搞革命工作,他因杨开慧带着孩子又有身孕,不想让她同去,便写了元缜的诗《菟丝》相赠。

  杨开慧读了两句:“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立即气恼地将书一扔,说:“噢,我是菟丝,我只能靠着依傍你活着,是吗?你在做事,我做的不是事呀?抄文稿、编杂志、办书社,我不是样样尽力去做吗?还要做主妇、做母亲!到头来成了菟丝啦?”

  短短几句话,十分生动地表现出杨开慧的性格和追求。

 

  五、相思三年

  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潜回湖南,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又在杨开慧陪伴下潜入长沙,住进了岳父留下的那座挂着“板仓杨”匾额的房子。毛泽东日夜进行暴动的准备,杨开慧则照料着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要堂弟杨开明送一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医生)。

  这次话别,竟成为这对夫妇的永诀。

  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随后率领队伍上了井冈山。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回到了长沙郊外的板仓老家,坚持地下斗争,抚育三个孩子。

  三年间,杨开慧面对严重白色恐怖,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牵挂。

  这几年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白色恐怖,直至死亡,杨开慧已有预料。她曾写信给堂弟杨开明,嘱咐他在自己遇到不测时,照顾孩子和母亲。

  杨开慧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北60公里的长沙县板仓乡,杨开慧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27年9月初,毛泽东把杨开慧母子三人送回板仓居住,自己则去组织秋收起义。杨开慧在此处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直到1930年10月24日她在家中被捕。

  1982年3月10日在修缮杨家老屋时,工人们在维修杨开慧卧室,在卧室离后墙地面约2米高处的泥砖缝中发现一叠杨开慧手稿。

  该手稿篇页顺序凌乱,经过有关方面的认真整理,发现手稿共有完整的材料七篇:

  1)《从六岁到二十八岁》(自传体散文,写成于1929年6月20日);

  2)《偶感》(五言诗,写于1928年10月);

  3)《给一弟的信》(没有发去,写于1929年3月);

  4)《见欣尝人头而起的悲感》(文,预备寄《京报》莫愁的,没有寄去》;

  5)《女权高于男权?》(文,预备寄莫愁的,没有寄去》;

  6)《寄一弟》(新体诗,没有发去,写于1929年古历四月初八);

  7)《寄一弟》(信)。此外,另有一篇《寄爱》(没有发去,缺文)。

  1982年3月10日发现的杨开慧手稿《偶感》。这首五言诗《偶感》,写作时间为1928年的12月上旬左右……

  “天阴起朔风,

  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

  平波突起伏。

  足疾可否痊,

  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

  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

  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翅,

  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

  惘忧无己时。

  良朋尽如此,

  数亦何卿卿。

  念我远行人,

  复及教良朋。

  心怀长郁郁,

  何日复重逢。“

  1990年8月中旬,再次修缮杨开慧故居时,又在卧室门右上角的砖缝中发现一叠手稿。

  192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36岁生日,特殊的日子里,让杨开慧更加思念自已的丈夫,她在手稿中倾吐道: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囗囗囗囗(注:字迹不清)使家人烧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他的身体实在不能做事,太肯操心,天保佑我罢,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够赚到六十元,我就可以叫回他,不要他做事了,那样随他的势,他的聪明或许还会给他一个不朽的成功呢!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手稿节选:

  “几天睡不着,我简直要疯了,许多天没有信,天天等。我不要这样悲痛,孩子也跟着难过,母亲也跟着难过。”

  “即使他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他的尸体,一个月一个月半年一年以至三年。他丟弃了我,一幕一幕地,他一定是丢弃了我。”

  “他是很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是真的非常爱他的哟。不至于丢弃我,他不来信一定有他的道理!父爱是一个迷,他难道不思念他的孩子吗?我搞不懂他。”

  “我想着假如有一天他死去了,那时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有一天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1927年9月,毛泽东自和杨开慧分手后,一直不知道妻子的行踪和消息。秋收起义,毛泽东把队伍拉到了井冈山后,曾用暗语给杨开慧写过一封信。信中的大意是:我在这里做买卖,赚了钱,生意兴隆,堪以告慰;并提到了自己的脚伤。但一直没有收到杨开慧的回信。

  毛泽东由于长期得不到杨开慧和孩子们的消息,于是在1929年11月28日,毛泽东在给当时上海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的信中提及:

  “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想念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信处。闻说(毛)泽民在上海,请见(李立三)替我通知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信处告诉我,并要她写信给我。”

  杨开慧,毛泽东自由恋爱的第一个幸福伴侣,他们在一起生活时间并不长,只有不到十年,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一种刻骨铭心,融于灵魂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生命和时空的感情。

 

  六、壮烈牺牲

  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7月27日,红一方面军第3军团彭德怀部乘何键参与中原大战之际,占领长沙,何键退至沅江。

  8月5日,何键向红军反扑,在长沙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何键把对朱、毛红军的仇恨都发泄到杨开慧身上。为此,他组织 “铲共义勇队” 和 “清乡队” 四处捕人,并悬赏1000大洋捉拿 “毛泽东的妻子杨氏”。杨开慧在群众的掩护下,几次都逢凶化吉躲过了敌人的追捕。

  10月23日下午,当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时,化装成贩卖陶罐的“小商人”密探余连栅,待在板仓寻找杨开慧。傍晚,杨开慧出来提水时,被余连栅发现。

  10月24日这天晚上,余连栅领着何键武术训练班教官、长沙县福临乡乡长范瑾熙等60多个清乡队员,冲进了长沙县板仓的杨宅,将杨开慧和8岁的毛岸英以及保姆陈玉英一并抓走。他们用当时农村流行的运输工具“鸡公车”,一路吱吱呀呀地押解杨开慧、毛岸英、陈玉英等三人赶奔长沙城的司禁湾陆军监狱署……这一天,正是毛岸英的8岁生日。

  据杨开慧的同狱难友杨经武1963年6月16日回忆,当时司禁湾陆军监狱署拘禁的人很多,而且不分男女同囚一室,大家只好席地而坐。一天将晚,来了一个《晚晚报》的采访员,大喊杨开慧的名字:“我心里一动,随声看去,看到杨开慧着一件浅蓝色竹布单长衫,穿一双青布鞋,面部表情镇静而严肃。”

  采访员先是问了问杨开慧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对她说:“你为何要做共产党?你犯了法晓得么?”

  杨开慧回道:“ 我没有犯法,是何键犯了法。” 采访员又说:“ 现在你能悔过自新就无生命危险了。”

  杨开慧说:“我誓不屈服。关于政治,各有已是,我的生命早不计较,不成功便成仁。”

  采防员再问:“还有什么话要说没有?”

  杨开慧答: “我的话说完了。”

  杨开慧被捕的新闻报道。

  面对敌人要求她只要与毛泽东离婚就可交保释放的劝说,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杨开慧入狱后,其七舅向定前派同济青布店员杨振湘护送杨开慧母亲向振熙去南京,与正在南京的杨开慧的胞兄杨开智一道找到杨开慧父亲杨昌济老友章士钊、蔡元培、谭延闿等教授、名流营救杨开慧,他们曾联名向国民党当局致函。南京政府屈于外界压力,致电何键,嘱其缓刑。

  何键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没有为难在狱中的杨开慧,而是再次提出让杨开慧脱离与毛泽东的夫妻关系,就可以恢复自由之身。这时,一个中共叛徒出场了。

  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 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但杨开慧毅然回答道:“ 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劝降不了杨开慧,外部压力又很大,何键等深知事久多变。他一方面把南京政府的电报压下,另一方面通过制造谣言,策划游行示威,并叫嚣说:“毛泽东的堂客不杀,别的政治犯都可以不杀了……”

  就这样,何键将杨开慧杀害了,只不过是将杨开慧 " 斩首示众”,改为“枪决、暴尸。”

  杨开慧对来探监六舅妈严嘉交待说:“ 屋里有块青布料子,给我做一套衣服,上路时穿的,年少时,家父有训戒:‘我杨家死了人,不作俗人之举!’”

  杨开慧对儿子毛岸英叮嘱道:“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要说。如果你将来能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他了,请他多保重!”

  杨开慧先是被关在国民党的“清乡司令部”,怕有人劫狱,又转移到长沙陆军监狱。转移时,押签上注明:“最严重的政治犯,女共党杨开慧一名,附小孩一名,女工一名。”她带着长子毛岸英坐牢,面对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和逼问,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中共地下党和杨开慧的亲属们也四处营救,许多知名人士也出面保释。何健迫于压力,对下属交代:只要杨开慧同意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交保释放,其他问题都可不再追问。杨开慧则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

  为了信仰,她拒绝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毅然割舍下老母幼儿,在一片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从容走向刑场。

  1930年11月14日,秋风肃杀。这一天,距她29岁的生日(11月6日),仅过8天。

  这天早饭以后,特务四连的值星官、也是监斩官之一的晏国务不断地吹哨子,边发号施令:“今天办人,办的是共犯要人,大家要特别注意警戒。” 士兵荷枪实弹分两列面对面,站立在清乡司令部的“法堂”里,形成了两三尺宽的一条人巷。尽头的大堂中央,摆了一张长方条桌,上面有一箭形的“标子”,白色的纸上已写好了“枪决女共犯杨开慧一名”10个粗黑的大字。“标子”旁边有一个大砚台,里面有一汪血红的墨水…… 不久,罗国林、姚楚忠、黄正榜等四五人押来了杨开慧。此时,杨开慧仍旧一副大家闺秀的风范,面不改色地穿过“人巷”,走到执法处长李琼的面前。李琼板着面孔,向扶绑的罗国林、姚楚忠做了个手势,二人给杨开慧松绑,然后,脱下杨开慧的青色毛衣和旗袍,只留下一件也是青色的单薄内衣。 李琼拿着一张状子向杨开慧宣读,接着,从桌上提起一支粗大的毛笔,在血红的砚台里蘸饱,对着“标子”上白纸黑字的“杨开慧”三字从上至下一笔勾下,随后朝上一带,丢掉笔,把滴着红墨汁的“标子”扔到地上,旁若无人地掉头走进了里屋。罗国林、姚楚忠又用麻绳重将杨开慧绑紧,站在一旁的黄正榜将“标子”从地上捡起,狠心地插到杨开慧的后颈衣服里。

  所谓的宣判过程,不到5分钟。行刑的队伍从位于教育坪的清乡司令部出来,由北正街到南正街,然后在学院街口的马路上停留了片刻。此时,特务兵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部黄包车,他们将杨开慧架到车上坐下,爬到天心阁,绕到浏阳门外,向识字岭刑场走去。 走在最前面的是号兵谭青云和唐冬初,后面是晏国务和清乡司令部的监斩官钟吕潜。他们骑着大黄马,杀气腾腾。马后,便是坐在黄包车上的杨开慧。在她的身后,是两列全副武装的士兵。 经过近一小时的示众,行刑队伍出了浏阳门。打眼一望,马路那边便是丘陵山地识字岭了。

  自始至终一声不吭、大义凛然的杨开慧用她那特有的沉默表示着心中的仇恨与愤怒。她贴身穿了一件新做的蓝色布衣,衣的外面罩着她与毛泽东分别时穿过的旗袍,脚穿灰色的袜子,黑色带边的布鞋。她从容地步下黄包车,径直走向一较高的坟堆。

  此刻,秋野一片荒凉。晏国务一声令下,尾随杨开慧的刽子手帅保云抬起了罪恶的驳壳枪,朝杨开慧的背心砰砰就是两枪。杨开慧应声扑倒在地,转脸瞪了帅保云一眼,帅低着头也看了一眼杨开慧的尸身,便将驳壳枪插到腰里,转身离开。罗国林和姚楚忠给杨开慧的尸身松开绳索,紧随大队人马而去。

  中午,行刑的人大打牙祭。刚刚吃了饭,卫兵向晏国务报告,“上边来了通知,上午打的那个女人没死!”晏国务当即命令道:“副目姚楚忠,你去补枪!”姚楚忠带了两个士兵,提着驳壳枪直奔识字岭。只见杨开慧匍匐在荒草地上,枯草上浸透了一大片血迹,血还在流,还有一丝气息。披肝沥胆的痛苦,她的嘴里已啃满了泥沙,两只手深深地抠进了泥土里,地上留下了两个大坑!但冷血的姚楚忠见此并没有半点怜悯,而是朝杨开慧举起了驳壳枪……

  杨开慧就义那天是1930年11月14日,家乡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将她的遗体运回板仓,安葬在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

  那一天的太阳红得像血。

  那一天的太阳好像老也不愿下山,带着身边的片片碎霞,好久好久都挂在山上,把天上地上涂抹得一片血红。

  那一天,我们的霞姑娘走了……29岁,一个正值大好时光的年岁,杨开慧用最热烈的感情、最悲壮的故事诠释着对丈夫的爱、对亲人的爱、对祖国的爱。让我们一起为这位伟人的妻子、英雄的母亲、党的好女儿、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杨开慧献枝花,深情纪念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逝世87周年!

 

  七、深切怀念

  1930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惊闻杨开慧牺牲的噩耗,痛感“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悲痛地写下悼念亡妻的词《蝶恋花·向板仓》:

  “霞光褪去何凄楚,

  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

  奈何吾身百莫赎,

  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

  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

  恸声悲歌催战鼓,

  更起刀枪向敌仇。“

  而后,托人辗转给杨家寄回了30块银元。

  1957年1月,毛泽东诗词18首在《诗刊》创刊号首次刊发了,李淑一读后爱不释手。

  李淑一,湖南省善化县白箬铺桃林人,她和杨开慧同岁,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与杨昌济是一道留日的同学,两家十分友好。1920年杨昌济去世后,杨开慧随母亲及兄嫂护送父亲灵柩南归长沙,此后杨开慧曾居住在李肖聃在长沙的居所,与李淑一朝夕相伴,形影不离。不久,李淑一与杨开慧一起在长沙福湘女中就学,她俩同住一间寝室。因李淑一长杨开慧几个月,故杨开慧称之为淑一姐,两人无话不谈。甚至于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书信,杨开慧也拿给李淑一分享。杨开慧介绍柳直荀与李淑一认识,1924年10月30日,李淑一与柳直荀结婚。婚后三年左右,柳直荀革命离家,李淑一独自在家教书,养育儿子。柳直荀在1932年牺牲,她守了几十年的寡,一生十分坎坷。193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李淑一在梦中见到丈夫柳直荀衣衫褴褛,血迹斑斑,不禁大哭而醒,和泪写下了《菩萨蛮-惊梦》一词:“兰闺索莫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何人征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柳直荀,时任红3军政治部主任。他是湖南长沙高桥人,1924年经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共。柳直荀认识毛泽东、杨开慧夫妇后,经杨开慧介绍,1924年他与李淑一结婚。柳直荀曾任湖南农民协会秘书长。

  1927年8月柳直荀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任中央军委特派员,1929年冬担任中共长汉局秘书长兼湖北省委书记;1930年奉命到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工作,担任红2军团政治部主任、红3军政治部主任。1932年9月在肃反运动中被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诬杀,时年34岁。

  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一九三三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当年五月十一日回信,附上自己写下的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寄托自己的哀思: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毛主席在妻子杨开慧逝世27年后写下的,寄托了他对亡妻的绵绵哀思之情。

  1962年,杨开慧的母亲去世,毛泽东在唁函中嘱咐:“葬仪可以与杨开慧——我亲爱的夫人同穴。”再一次表达了对杨开慧的深切怀念。

  毛泽东对章士钊解释 “骄杨” 的含义:“ 女子革命丧其元,焉能不骄!”

  也正因为如此,杨开慧的形象永远留在毛泽东心里,杨开慧永远是青春的化身。她过早的离去,她永远给毛泽东留下了青春的靓丽!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其一生中始终深挚怀念着杨开慧。杨开慧,令毛泽东终生挚爱的女人!

  2010年11月16日,位于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人杨开慧纪念馆,正式免费向社会开放。杨开慧纪念馆景区由杨公庙、杨开慧烈士陵园、板仓故居和杨开慧纪念馆四部分组成,景区占地面积6.4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故居、陵园、杨公庙三处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是湖南省妇女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统一战线教学基地,长沙市党员教育基地,省内外40多所学校德育教育基地。

  杨开慧烈士,一位伟大的中国革命女姓!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10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