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中国最大威胁--美国文化战略及“第五纵队”

作者:戴旭 来源:作者博客 2014-04-30 3094

  一、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安全方面的双重压力,意识形态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安全的重心

  二、威胁中国“内部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主要敌人,是美国和西方的中国代理人即“第五纵队”。

  三、美国的文化帝国战略和对“第五纵队”的战略性重视

  四、核战争烟幕下的心战争:“第五纵队”是打垮苏联的主力军

  五、配合美国全球扩张,“第五纵队”在东欧、中亚颜色革命中大获全胜

  六、网络时代的心战争与第五纵队的大战场:中东茉莉花革命是美国全球文化战略的最新进展

  七、美国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和当前“第五纵队”对中国的战略总攻

  八、美国对华网络舆论战的指挥体系

  九、隐形外资军团以网权力悄悄而全面地控制中国的思想舆论阵地

  十、结语:维护政治安全的着眼点是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舆论管理思想引导

  按:2014年乌克兰危机和同步发生着的委内瑞拉、泰国社会危机,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类似骚动,其实是当代文化帝国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一种新战争样式。钢铁战争兵临城下的情形可能很遥远,但网络舆论战争及其背后的信息思想战争,已经在心理层面兵临城下。中国须警醒!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说:“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这既是美国现代战略经验的总结,又是对美国未来一个时期全球战略特别是对华战略特点的描述,值得中国重视。

  一、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安全方面的双重压力,意识形态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安全的重心

  今天在中国沿海,几乎集结了当今世界强大国家的最先进海陆空天兵器,各类战争预演从太平洋延展到印度洋,主要是对着中国来的。就在外部战鼓擂响的同时,中国互联网上也连续发生反对政府决策、质疑法律判决,甚至围攻军人和爱国人士,歪曲解读国家政策、误导公众的事件。由于国内大型门户网站几乎全被外资及接受西方价值理念的人所控制,其网络动员能力巨大,差不多到了任意制造舆论和绑架民意的程度。最紧张的时刻,笔者喊出“网络是捍卫国家利益上甘岭”的口号,与广大的自发爱国的网络义勇军,一起顽强阻击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本质的网络舆论进攻。文化搏杀、 思想争夺,网络大战虽无硝烟炮火,其实一样惊天动地,惊心动魄,对中国安全领域的启迪,将日益凸显。

  联想到二十年前拥有几万枚核弹头和近400万大军的苏军,被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的信息思想战彻底侵蚀、肢解的场景,联想到不久前被“推特”轻易推倒的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及乌克兰,国家倾覆始于思想瓦解,网络时代“政权一夜垮台”的事实,让人不寒而栗。正所 谓静水流深,中国打击网络谣言引发境外“非民间力量”大举网络攻击等,已经显露这种新形态战争的端倪。而美国总统候选人洪博培试图依靠几亿中国手机用户和网民“扳倒中国”的公开演说,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第五纵队”应该成为中国政治安全关注的焦点。

  二战以来,几乎每一次美国的战略转移都包含着一场由新技术引起的世界军事革命,冷战是核武器,海湾战争是信息化,此次美国战略东移包含着的是由网络技术引发的网电空间战和信息思想战的混合物。前者被局限在传统军事领域,而后一种隐然成形的战争形态则突破军事概念。当中国人从漫天的沙尘暴和雾霾当中抬起头来,打量逼近眼前的对手和威胁的时候,战争的模样已经似是而非:看起来常规战争和核战争的轮廓还在,但实际上真正发生着的却是信息思想战。这是一种似曾相识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战争。中国人清清楚楚地看到眼前躺着苏联的尸体、中东列国的“尸体”,但一些人就是不肯相信中国可能会遭遇同样的“战争”。

  但我不能不说,这的确是中国面临的真正的“现代”战争,而且这种战争正在不分昼夜地进行着。相当多的中国人,还在准备着飞机对飞机、航母对航母甚至卫星对卫星、导弹对导弹的战争。这也是需要的。但对于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决战来说,只准备这种金属武器的战争,有可能会像马奇诺防线里的法国军人手握枪炮,等待永远也没有的德军坦克出现。我说这话的依据是那具已成僵尸的苏军。

  在我为祖国效力的几十年中,每天枕戈待旦。但是,苏联的解体和中东北非事变让我认识到新战争已经来临。这不仅是一个需要新技术的时代,还是一个需要新思维的时代。当互联网技术出现,战争不仅从此将进入无名将时代,战争平台和战役、战术的概念都将与原来脱胎换骨。而原来泾渭分明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概念,则似乎混成为一个民族综合体。国防的界线早已被突破,战争已经超越军队和军事层面,省略肉体血战阶段,直取对方人心意志......

  二战后,美国国家战略已经根据时代的最新特点,从军事帝国主义转向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在对苏冷战胜利之后,又在中东进行了文化帝国主义和军事帝国主义配合使用的实验。现在,美国将这三种帝国主义战略同时用于对中国的立体夹击。也就是说,今日中国不仅面临着五维一体的物理空间的威胁,还面临着超物理空间的社会和心理空间的全方位合击。对此,只从纯军事的层面强调国防意识已经远远不适应新的安全现实。中国的经济需要抓住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技术特征布局发展;中国的文化、教育需要从抵御入侵、捍卫族群特征的角度重建、振兴,意识形态不再仅仅是一种政党政治教育,而是国家和民族安全的重心。中国的军事,因此也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许多新内涵的大安全概念。

  在这个时候,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的话听起来就如暮鼓晨钟了: “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我们因此也理解了伟大的毛泽东注重政治思想教育的跨时代意义。

  由于网络把世界事实上组织在一起,世界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和政治理念,不同价值观念对某一个国家传统意识形态的冲击,以远远大于对于一个国家领土、领空、领海的直接武力威胁。换言之,其政治安全,远比一般性国防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更严峻、更致命。因此,加强心防,就成为国防建设的第一要务。

  二、威胁中国“内部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主要敌人,是美国和西方的中国代理人即“第五纵队”。

  “第五纵队”是国际政治学界一个通称的俗语,用来描述那些隐藏在敌人(国)后方的内应力量。它们不属于正规军队编制,但却起着远比正规军队更大、更广泛的破坏作用。他们也不是一般性间谍,中性地说他们是敌方政治思想盟军更贴切些,其受害母国一般指称其为国家叛徒和民族内奸。

  “第五纵队”一词来自西班牙内战时期。佛朗哥的一位将领率领四个纵队的法西斯军队,进攻共和军控制的首都马德里。战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该将领说他会用四个纵队围城,但另外还有一个潜伏在城内的纵队会做内应。从此,“第五纵队”就作为敌后内应力量的总称,流传开来。希特勒非常钟爱使用“第五纵队”。从二战前期几次不流血征服,到二战爆发后对众多国家的大规模入侵,德军每次行动几乎都能得到不同国家内部支持纳粹的“第五纵队”协助。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是德国“第五纵队”的直接培育者和指挥者,他认为,就算在对手内部不存在这股力量或力量很小,也要虚张声势,造成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第五纵队”的假象,以扰乱对手的阵脚。

  二战后,美国对国际政治的本质有了全新认识,其世界观和战略理论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形成以经济、文化力量为主,以军事力量为辅的征服形式。这是冷战的根本原因,也是二战后近七十年,世界没有发生以军事对决形式为主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而实际上,以苏联被解体、东欧和中东社会发生根本性政治巨变为标志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当前,美国的战略东移和对中国的战略围堵,是以网络为主战场,以心理战和思想战为主战样式,以传统军事力量为佯攻和辅攻的第四次世界大战。它与解体苏联和里应外合解决中东国家的样式从战略上说有类似之处,但在技术手法上又有不同,主要是依据中国的特点,更加重视各类反政府、反华势力组成的“第五纵队”的思想文攻和舆论围攻,借助美资控制的中国的互联网舆论和经济平台,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争夺人心和经济控制权,伺机策动社会动荡,挑起民族内争,最后以武力介入方式,完成其征服中国的战略目的。

  美国现在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正在对中国展开全面战略进攻,“第五纵队”在十八大后近乎以总攻的姿态,一边展开宪政攻击,一边疯狂制造网络谣言,绞杀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保卫者。

  美国在互联网方面对于中国的优势,远远超过核武器和信息化军事体系的优势。在这样的新型战争面前,中国的核武库、中国庞大的常备军毫无用处,这已经被苏联的解体所证明。

  打开中国互联网,即使是在严厉打击谣言的大环境下,各种反共、反毛、反华的言论仍然比比皆是,渲染暴力和道德沦丧的网站多如牛毛,一些在文化和思想毒害方面堪称罪大恶极的人仍然盘踞在某些高校,日复一日地毒害着中国青年。

  在新时代的新战争模式下,网络舆论思想战远比军队之间的任何作战样式都现实。“第五纵队”通过他们的言行,利用强大的互联网优势,每时每刻把中国的青年变成他们的媒体战士,并进一步被塑造为下一步社会动乱的主力,如埃及那样的“傻子革命”的炮灰。“第五纵队”的威胁,已经超过核武器和美国的传统军事威胁,成为中国政治安全领域的心腹之患。

  三、美国的文化帝国战略和对“第五纵队”的战略性重视

  因为有着长时间的隔岸观火,美国从双方的整体性国家对抗中发现了不少战略秘密,并通过一个叫摩根索的德裔美国学者深刻地揭示出来:

  1,普世价值舆论界不存在。摩根索认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在国际政治领域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强国用来美化自身、控制对手的策略。

  2,国际法、跨国经济合作靠不住。和虚假的普世价值不同,国际法、经济合作是真实存在的,但都靠不住。国际法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的世界政府,也没有真正的世界警察和世界军队,所以,国际法的裁决无法落实,最终沦为强者的游戏。至于经济合作,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一战前的英德,二战前的日美,经济合作和相互依赖程度非常深,但丝毫不妨碍二者刺刀见红,干个你死我活。

  3,帝国主义正在由军事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过渡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是最隐蔽、最持久也就是最有效的帝国主义形式。摩根索认为苏联已经抢占先机,美国要紧紧跟上。

  4,普世化的民族主义最可怕。就像前面所说的,摩根索不相信有普世价值,但很多国家在标榜自己代表普世价值。摩根索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披了普世价值外衣的新民族主义。这种普世化的民族主义更据攻击性和欺骗性,是未来国际社会中的重大隐患。

  5,摩根索认为共产国际就是一种“第五纵队”,说真正的“第五纵队”早于法西斯而出现,也没有随着法西斯的灭亡而灭亡,更不会随着共产国际的解体而解体,而是会长期延续下去。因此,摩根索提议美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战略和“第五纵队”,要严防被别国鼓吹的普世价值所忽悠,但要不停用美国版的普世价值去忽悠别的国家。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崛起为世界性帝国,和苏联开始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争霸战。由于核武器的出现,美苏两大阵营的庞大常备军虽跃跃欲试,但谁都不敢先跨第一步,打出第一枪,只能通过代理人推推搡搡。谁都知道,核国家间的战争必将导向互相毁灭的战争和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大国之间的战略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十分尚武的美苏,在争霸中都选择冷战模式的根本原因。

  于是,双方情报系统大显身手,中情局和克格勃不相上下,除了基本的暗杀、窃密之外,双方博弈的重点就是煽动对方阵营国家的社会动乱,在对方政府内扶持自己的力量,掀翻自己不喜欢的政府,做的其实都是操纵“第五纵队”的事情,不同的是,美国有着清晰的理论做指导,而苏联则没有。

  摩根索针对冷战的新形势,指出在后殖民时代,大量新独立的国家存在先天缺陷,可供“第五纵队”进行渗透。美苏中三国未来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谁能更有效的渗透、颠覆、控制最多的新生国家。这个研究成果很快引起了美国官方和学界的重视,他编写的《国家间政治》一书也成为了风行美国高校数十年不衰的超级教科书,为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中情局、兰德公司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战略力量。

  四、核战争烟幕下的心战争:“第五纵队”是打垮苏联的主力军

  1945年二战结束,美苏对峙态势初现。美情报机构负责人艾伦.杜勒斯,在美国总统杜鲁门参加的国际关系委员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说:“战争将要结束,一切都会有办法弄妥,都会安排好。我们将倾其所有的黄金,全部物质力量,把人民塑造成我们需要的样子,让他们听我们的。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改变的。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不知不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偷换的价值观念。用什么办法来做?我们一定要在俄罗斯内部找到同意我们思想意识的人,找到我们的同盟军”。

  杜勒斯说:“一场就其规模而言无与伦比的悲剧----一个最不屈的人民遭到毁灭的悲剧----将会一幕接一幕地上演,他们的自我意识将无可挽回的走向消亡。比方说,我们将从文学和艺术中逐渐抹去他们的社会存在,我们将训练那些艺术家,打消他们想表现或者研究那些发生在人民群众深层的过程中的兴趣。文学,戏剧,电影----一切都将表现和歌颂人类最卑劣的情感。我们将使用一切办法去支持和抬举一批所谓的艺术家,让他们向人类的意识中灌输性崇拜、暴力崇拜、暴虐狂崇拜、背叛行为崇拜,总之是对一切不道德行为的崇拜。在国家管理中,我们要制造混乱和无所适从……只有少数人,极少数人,才能感觉到或者认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会把这些人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把他们变成众人耻笑的对象;我们会找到毁谤他们的办法,宣布他们是社会渣滓。我们要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根挖出来,把精神道德的基础庸俗化并加以清除。我们将以这种方法一代接一代的动摇和破坏列宁主义的狂热。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赌注押在青少年身上,要让它变质、发霉、腐烂。我们要把他们变成无耻之徒、庸人和世界主义者。我们一定要做到!”

  1947年,美国冷战教父乔治·凯南的那篇著名的八千字长电报《苏联行为探源》,堪称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奠基石。凯南敏锐地发现,苏联高层的政治权力移交并不稳固:“一种巨大的不确定因素给苏联的政治生活蒙上了阴影。那就是把权力从某个人或一批人转移到另一个或另一批人手中的难以预测的局面。”当政治权力从列宁转移到斯大林手中后,斯大林用了十二年时间才巩固这次权力转移的成果,为此“牺牲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动摇了国家的基础,余震波及整个国际革命运动,对克里姆林宫本身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可以想见,类似的不稳定以后还会周期性出现,而每一次动荡都是美国的机会。

  美国在摩根索理论的基础上,完全采纳了凯南和杜勒斯的主张,制定了分化中苏同盟,肢解社会主义阵营,进而渗透苏联,进行“第五纵队”颠覆行动的计划。

  冷战开始,对苏联的思想战全面展开。美国和整个西方的对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文化战略为主,经济战略和军事战略为辅;二是在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组建“第五纵队”。

  美国的努力很快收到了丰硕的回报,连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成了“第五纵队”成员。结果就是,庞大的苏联空有百万雄师,和无数的先进武器,却在一夜之间,因为内部的“第五纵队”而土崩瓦解。

  美国在苏联扶持的“第五纵队”:作家、艺术家,学者。简单地说,他们使用笔和嘴代替枪炮飞机坦克在作战。美国之音是他们的放大器。

  冷战,美苏军队始终未在核战和热战中交手,但美国“第五纵队”不分昼夜进攻苏联的体制,苏联的人心,苏联的经济。美国为苏联植入了致命的病毒,病毒在苏联体内发作。

  美国前总统塔夫特曾经宣称,“美元将代替士兵而战斗,美元将比炮弹更有杀伤效果。”1989年8月15日的美国《基督教箴言报》写道,“对苏联的伟大美元攻势正成功地发展。3万颗核弹头和用最新科技成果装备的世界上最大的军队却不能掩护自己国家的领土拒绝渗透的美元,它已把俄国的工业消灭一半,打垮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瓦解了苏联社会。苏联已不能抵抗,所以专家们预言说,它的覆灭是最近2-3年的事……而我们则应当对那些伟大计划给予应有的评价,塔夫特制订了它,罗斯福润色了它,而且尔后的历届美国总统都彻底地执行它”。 《基督教箴言报》的预言惊人地准确,2年后,苏联解体了。

  1995年10月25日,克林顿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秘密会议上说:“……最近10年来对苏联及其盟友的政策清楚表明,我们所采取的清除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最强大军事联盟的路线是多么正确。我们利用苏联外交的失误,戈尔巴乔夫及其一伙的非同寻常的自以为是,其中还包括利用那些公开站在亲美立场上的人,我们获得了杜鲁门总统想要通过原子弹从苏联获取的东西。不过,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我们还附带获得了原料供应,而不是原子弹毁掉的国家。如果是那样,恢复起来可就不容易了。”

  曾经的世界超级大国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一支曾经打败了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军队,在这样的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中灰飞烟灭。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军队所遭遇的最彻底的覆灭。而消灭它的不是全副武装的对手,而是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的敌人——这又创下一个人类之最。

  苏联是具有尚武传统的国家,他们打赢了欧洲的两大枭雄拿破仑和希特勒,冷战时还拥有了原子弹,拥有了中国和东欧盟国这样的全球盟友,苏联踌躇满志,欲与美国西方阵营一决雌雄。但是,它没有意识到,对手采取的是一种全新的决战方式,而自己已经悄悄地中招了。

  五、配合美国全球扩张的“第五纵队”,在东欧、中亚颜色革命中大获全胜

  苏联被和平打败之后,美国把战略征服的主要对手锁定为伊斯兰世界、俄罗斯和中国等三大潜在对手。

  就在苏联行将就木的时刻,美国战略学者约瑟夫·奈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美国注定领导世界》。他认为,传统的帝国太依赖硬实力,容易因扩张过度、树敌过多而瓦解。美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软实力优势,通过灌输美式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控制世界。

  苏联解体后,美国按照摩根索的主张,一边嘲笑苏联模式的失败,同时大肆宣传美国梦、美国模式和美国代表的普世价值。利用美国掌控下的全球贸易体系,将麦当劳、转基因、好莱坞和华尔街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经济理念,“合法”输入目标国家,既洗劫赚钱又“洗脑赚人”。对于那些原苏联阵营的“孤儿”国家,美国则毫不客气,文武并用,果断、彻底地予以清除,南联盟就是这样被强行肢解的。

  早在科索沃战争爆发半年前的1998年10月,中情局就先行一步的进入了科索沃地区。当时,在欧安会的名目下组建了一个停火观察员小组前往科索沃,进行所谓的和平调查。实际上其中美国使团的很多成员是中情局成员,或与中情局关系密切的人员。他们利用了这次机会,成功的和科索沃的阿族非法武装建立了联系,并秘密向后者转交了有关南联盟军队和警察的战略情报。

  在单靠“第五纵队”无法颠覆该政权的情况下,美国于1999年的3月23日,在北约的框架下,以科索沃发生人道主义危机为理由发起了科索沃战争。而前述欧安会的停火观察员小组则直到战争爆发前一周才离开科索沃。中情局的相关人员临行前又将卫星电话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重要通讯设备给了阿族武装部队,为日后联军的空袭提供了地面引导。

  战争结束后,当各方以为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而放松警惕的时候,好戏其实才刚刚开场。美国及西方情报机构花费巨额资金收买了大量的南联盟原军队人员、反对党和媒体,通过美国第二中情局——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时间里资助塞尔维亚反对派4100万美元,反对派趁机迅速发展壮大。南斯拉夫发生颜色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在2000年大选中,米洛舍维奇和反对派争执不下,都宣布自己获胜。西方主流媒体一边倒地指责米洛舍维奇选举舞弊。最后,在中情局的协调组织下,反对派于10月5日发动政变,他们占领了议会大楼和电视台,关键时刻米洛舍维奇的安全特种部队“红色贝雷帽”也倒戈。第二天,米氏被迫宣布辞职,由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反对派中的各派系随之瓜分了国家政权里的各个要职。第二年的4月1日,米洛舍维奇被逮捕,随后移交给受美国操纵的海牙国际法庭。四年后,米洛舍维奇离奇死亡。

  “9.11”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美国又以打击基地组织为名,出兵并控制了阿富汗。和科索沃战争时一样,在美军的军事行动展开之前,中情局的人员即先行进驻,负责搜集情报,接洽反塔利班武装,收买线人,笼络地方部落首领。开战后又为美军的空袭指引目标,并为地面行动提供信息。阿富汗战争结束后,据CIA的初步统计,他们共计花费了7000万美元(内含建立战地医院的费用)。在一场现代化战争中,这个数字不过两架俄制三代战斗机的价格,尚不及一架美制四代战斗机价格的三分之一。所以连小布什也不无得意的赞扬:“这实在是太便宜了。我真的很奇怪,前苏联在对阿富汗的战争中花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到最后还是一败涂地?看来在这点上,他们没有我们聪明。”

  与此同时,美国也意识到,中情局之类的机构不宜频频露面,所以开始更多的借助带有NGO头衔的非政府组织,更加巧妙、间接的达成美国的国家战略意图。成立于1983年末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此类机构。用该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艾伦·温斯坦的话说:“我们今天做的许多事情,就是25年前中情局偷偷摸摸做过的事情。”

  新的运作程序一般是先由美国战略决策层圈定与美国的国家安全与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与地区,然后对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威胁度和重要性进行排序。随后针对性的锁定具体目标,利用当地的反政府势力,以民主化为旗帜,以人权斗争为手段展开颠覆现政权的政治活动。中情局的工作是在幕后进行秘密策划与指导,并安排人力与资金的流向。关联性民间机构则在半前台地带,扶助当地的亲美派反政府势力。其手段包括了境外的电台、网络宣传,进入当地创办纸质期刊,以宗教组织、文化社团和论坛的形式延展其力量触角,组建培训性机构训练运动骨干,同时广泛发行所谓的“民主”指导手册,引导当地民众组织街头政治和反政府行动。其手册内容从一般性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到统一服装的设计制作,再到活动地点、时机的选择,如何对国家暴力机器进行怀柔式渗透(如事先数年即开始向警察与驻军寄送精心准备的礼物包裹与宣传信件),事无巨细,全部包罗在内。

  继塞尔维亚之后第二个遭到颜色革命的国家是格鲁吉亚。该国的重要性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波斯湾资源圈占据了世界石油已知储量的65%,里海资源圈则是全球第二或第三的潜在资源产出区。一个脱离了俄国势力范围的格鲁吉亚使美国可以经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绕开俄罗斯直接将里海资源外输。这将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全球地位,并使美国与欧盟能够更便捷、更安全的获得里海资源,也将有效遏制俄罗斯对里海——波斯湾地区的影响。

  在这个战略指导下,中情局将塞尔维亚颜色革命中的领导层成员(尤其是学生运动代表)组织起来,与来自美国的专业讲师一起,对格鲁吉亚的同类反政府势力骨干进行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并向后者提供资金支持。后者最终在2003年的11月(即美军全面控制伊拉克的七个月后),在格鲁吉亚掀起了被称为“玫瑰革命”的新一轮颜色革命浪潮,颠覆了原亲俄政权,成立了亲美派主导的新政府。

  第三个被颠覆的是乌克兰政权。乌克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农产品、煤铁资源,还在于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特殊文化渊源。如果乌克兰保持独立地位并奉行亲美的外交路线,则俄罗斯更难以得到其他前苏联加盟国的认同与支持。同时,乌克兰倒向西方还可以切断俄罗斯经由克里米亚出海的战略通道,具有掐断俄罗斯血管的地缘意义。

  2004年是乌克兰的大选年。这一年的12月,乌克兰发生了因抗议选举舞弊而引发的“橙色革命”。这一行动同样以亲俄势力瓦解、亲美政权组建而告终。这次运动之所以得名于橙色,首先在于橙色是亲美派政治家尤先科的选举颜色。其次,运动参与者广泛领取并使用了大量橙色物品(如雨衣、围巾、帐篷、食品袋),以形成雪球效应、向心凝聚力与视觉冲击力。中情局及相关基金会不仅构成了这个创意的来源,而且落实了所需的大部分资金。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4年一年,美国就在乌克兰投入了6000万美元的资助金。如果让小布什来评价,这无疑又是一个划算到近乎廉价的数字。

  2005年3月,通过复制输出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与乌克兰的“成功”经验,在吉尔吉斯斯坦又发生了相同效应的“郁金香革命”。此外,2007年缅甸那场未果的袈裟革命,和2008年3月的西藏事件、2009年新疆的7·5事件的背后,中情局主导下的基金会元素和美国控制下的“第五纵队”无不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关于美国如何操纵世界各地的颜色革命,可参照法国情报研究中心推出的实地调查《阿拉伯革命——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法国记者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先后前往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美国和俄罗斯等国,采访了“颜色革命”中的当事人及一些“幕后推手”,推出的电视记录片《革命.com——美国:征服东方》,更向人们形象地展示了美国如何2000年以来如何在幕后策划者东欧和中亚国家发生的四场“颜色革命。美国政府出钱、出人,一方面成立专门政府机构,向世界“推广民主”;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各种基金会在国际上具体实施。而一些国家的反对派则极力投靠、里应外合。法国电视片称,美国有一个征服东方的战略,而且势头难以阻挡。

  毫不夸张的讲,美军、美元、美媒、美“狗”(即美国在世界的铁杆盟军),业已成为美军进攻世界的四大军团。很快,美国又找到了第五大军团——美网。

  六、网络时代的心战争与第五纵队的大战场:中东茉莉花革命是美国全球文化战略的最新进展

  伴随着技术巨变,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美国也同步实现了军事体系和军事思想的升级换代。

  当年美国为什么能够在冷战中击败苏联?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全球90%以上的新闻由美国及其盟国垄断,美国实际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发展中国家的非本地新闻有75%来自西方国家的新闻机构。这就赋予了美国巨大的新闻塑造能力和传播能力。再加上美国的一整套冷战思想,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策略,苏联不解体,反而奇怪了。

  进入网络时代后,传统传媒受到巨大冲击。现在,全球有约20亿网络用户在网上处理日常事务,以后还会更多。早在1991年底,当时还只是总统候选人的克林顿就已经意识到,“信息时代来临,观念传播不可阻挡,美国面临着推动全球自由民主进程的历史机遇。”

  十年之后,美国国防部委托兰德公司写了一份美国全球软实力的战略报告,明确提出五项建议:

  1、在世界各地扩张网络连接,特别是要连接到那些不喜欢美国思想观念的国家;

  2、把在世界范围推行信息自由传播作为美国的权力;

  3、开发多层次信息分享系统,不仅是确保信息安全,更重要的是制造全球性的信息分享空间,以便公开讨论某些问题;

  4、创建一个“特种媒体部队”,可以随时派遣到发生冲突的地区,搜集与传播信息;

  5、在国家与非国家组织,特别是与非政府建立一个更紧密的协调行动机制。

  其实,在这十年间,美国已经开始将控制的重点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平台。作为互联网的发明者,美国占尽了先机。美国一边通过世界银行和其他貌似经济研究机构对中国进行战略误导,诱使中国大力发展房地产、组装西方工业产品等低技术道路,使中国相对技术倒退;同时却集中自身的全部力量在高边疆战略的基础上,实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完成从电子革命到信息革命的转型,从而领先世界一个时代。当中国还没有完全超越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楼大厦的时候,美国已经有了高耸入云的新时代的“技术高山”:目前,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最大的门户网站(Yahoo)、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最大的短信平台(Twitter)和最大的社交空间(Facebook)全部为美国所有。

  当今全球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器信息由美国提供。超过2∕3的全球互联网信息流量来自美国,另有7%来自日本,5%来自德国。这后两个国家都是美国盟友,这就等于美国牢牢控制了全世界互联网信息流量的将近百分之八十。相比之下,中国在整个互联网的输出流量则少到只有0.05%。

  此外,美国国防部还拥有46个Youtube频道,91个Twitter种子,46个博客,106个Facebook页面。有专业人士进行维护,有不断更新的精彩内容吸引粉丝。同时,美军深知,你自己不把声音传播出去,反面的、扭曲的声音就会淹没你自己,所以,美军不仅不用防范洪水猛兽的方法隔绝官兵和网络的关系,而是引导、训练、鼓励官兵个人主动利用网络媒介“讲述自己的故事”,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海军甚至认为,“每一个使用日志、微博和Facebook的海军官兵,都是其所在部队和海军的形象大使。”

  有了这种强大的软实力基础,美国组建“第五纵队”的规模和效率也大大加强。“阿拉伯之春”就是在其2003年成立的全球舆论办公室直接指挥下,美国家安全局和网络司令部联合运作的信息思想战的第一次全面实践。

  在这次大范围的中东、北非政治地震中,美国通过推特、脸谱等网络平台,实时、高效地指挥了现实世界中的街头政治和颜色革命。先是“维基解密”网站在2010年12月公布了一封密码电报,内容是前美国驻突尼斯大使罗伯特·戈德兹披露了本·阿里总统家庭成员贪污腐化的事实。并警告:“对于遭遇日渐增长赤字和失业现象的突尼斯人来说,展示总统家庭财富和时常听到总统家人叛国的传闻无异于火上浇油”。该文件在网络上出现后,突尼斯国内开始了街头罢工和示威。在此过程中,所有的反政府宣传和集会号召都是通过推特(Twiner)、脸谱(Facebook)和优图(Youtube)进行的。

  2011年1月25日,埃及数百万人上街抗议,要求穆巴拉克总统辞职。示威游行声势浩大、组织严密,迫使穆巴拉克解散内阁,任命前任情报部长奥玛·苏莱曼担任新副总统。这次暴动的主要组织团体“4月6日运动”就是以脸谱为平台组成的一个网络组织。“4月6日运动”的负责人马希尔在华盛顿接受卡耐基基金会采访时说:“这是埃及青年人第一次利用像脸谱和推特这样的网络通讯工具进行革命,我们的目标是推行政治民主,鼓励民众参与政治进程。”

  在该组织的背后,还有更多的潜势力,无不与美国主导的网络力量联系密切。如埃及反对党领导人之一的戈尼姆,就是一名"谷歌"公司的工作人员,他在自白中说到,他是一月份埃及抗议活动的组织者之一,这些抗议活动都是通过在互联网的社会网站上开展宣传,向年轻人们告知活动举行的地点和时间而组织起来的。推特(Twiner)、脸谱(Facebook)、黑莓信使(Blackberry Messenger)等网站电子资源的积极活动对埃及民众的心理产生了影响。在埃及使用社会网站组织抗议行动成效最高,因为每三个埃及人中就有一个使用互联网。在街头暴乱开始后,埃及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切断了国内的互联网。但各网站仍然向世界通报埃及局势的信息来源。在"谷歌"公司的帮助下,技术人员建立了Speak-2Tweet服务,埃及人可以通过该服务打电话,并留下音频信息,这些信息随后被传送到"推特"网上。专家们认为,脸谱(Facebook)在埃及地区的普及率之所以提升,主要因为它能够表达对当局行动的不同意见及组织反政府示威。有鉴于此,部分西方大众传媒将发生在突尼斯和埃及的事件称为“脸谱及推特革命”。

  又如动员埃及反对政府势力进行示威游行的核心力量Kefaya(正式名称是“埃及变革运动”),也是一个虚拟组织。它成立于2004年,是“4月6日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充分利用新兴社会媒体和数字科技工具,作为动员埃及民众的主要方式,他们尤其是将政治博客、发布未经审核的优图短片、图片等手段应用得得心应手,极为专业。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利比亚。在利比亚发生内战的初期,示威者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传输介质,争取支持,呼吁为民主而战并与外界沟通。利比亚的反政府“网络活动家”利用美国全球社交网站推特和脸谱来组织反政府活动,呼吁将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定为“愤怒日”。仅在2月16日这一天,网上报名的追随者就超过了4000人。到2月17日,拥护者更超过了9600人,并造成局势动荡,给利比亚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奥马尔·马哈穆德称,为了使人们走向街头,利用了交友网站“马瓦达”,该网站不在警察的关注范围内。正是由于利用了该网站,他成功地联合了17万名卡扎菲的反对者。

  在冲突加剧的时候,利比亚政府关闭了互联网,北约立即为起义者提供了网络支援,使得利比亚国内和境外的起义人员能实时相互沟通,找到了可以把信息提供给外界的方法,并成为其重要通信联络方法。从2月23日开始,一名美籍电信公司高管和他的朋友领导的工程师团队,帮助反政府力量劫持了卡扎菲的蜂窝无线网络,建立了自己的通信系统,让反政府组织领导人更容易与外界交流或请求国际援助。他们在埃及、阿联酋和卡塔尔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一个不受的黎波里控制的独立数据系统,并破解了卡扎菲政府的手机网络,获取了电话号码数据库。利用这些信息,他们建立了被称为“自由利比亚”的新通信系统。4月2日,新通信系统开始测试并运行。随后,他们创建了由谷歌地图组成的战争进展战况图,以此追踪报道相关事件,该图在12天的时间里被用户浏览31.4万次,这些信息至少被20多家新闻媒体转载,足见其影响之大。

  美国文化战略的最终目的在于瓦解敌对势力政权,而实现目的又无外乎两大模式:一为苏联模式,通过思想渗透,扶植体系内的代理人,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肢解敌手。二为阿拉伯之春模式,通过社会性动员推动现实政变,自下而上、自外而内地消灭现政权。

  今日美国进攻世界,就是靠着美军、美元、美媒、美“狗”、美网等五大战略进攻体系,其中,网络“第五纵队”是主力。

  顺着布热津斯基为美国全球战略制定的三条战线,美国以军事力量为“正兵”,以经济和文化力量为“奇兵”,同时对伊斯兰世界、俄罗斯和中国,以网络为主要通道,发起全面的“文化大革命”,其中中俄又是重点。2013年底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是美国和西方最新“民主”攻势之一幕,而同时,与中国关系最好的委内瑞拉和泰国,也都处在“民主革命”的煎熬之中。更有甚者,对于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这样已经完全西化了的“民主”区域,由于总体政治形势稳定,不符合美国和西方扰乱中国的意图,于是,也骤然掀起了“港独”游行、冲撞驻军以及学生占领“立法院”和“行政院”等事件。可以说,“新战争”已经兵临中国城下。

  七、美国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和当前“第五纵队”对中国的战略总攻

  早在五十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就有一个相当机密的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条诫令”,其关键词是: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鄙视所受的共产主义教育和刻苦耐劳精神,把青年从他们政府那里吸引走;制造人民和社会分裂,时时处处宣言西方民主,丑化其领导,制造更大更强的动乱,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一切的敌人和可能成为他们的敌人的人们。

  相比于一般的军事战胜,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长期、彻底、全面的国家颠覆战略。毛泽东大张旗鼓反和平演变,邓小平“两手都要硬”的做法,让美国的文化战略连遭失败,其在华“第五纵队”也屡次遭到灭顶之灾。但美国和西方并不甘心,仍然步步为营加强着对华攻心战:

  A,美国精心伪装的各类基金会、各大学培训机构,以文化、经济交流为名,全面渗透中国的大学、企业、国家机关、智囊机构直至中国政府高层;

  B,美国战略大师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及其他智囊机构成员,频繁到中国,积极干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试图培养亲美国的领导人,争取找到中国的戈尔巴乔夫;或把中国拉入美国体系,夺回1949年丢掉的中国;或让中国在内乱中肢解;

  C,在中国培养一批鼓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误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让中国发展房地产,继续沿着低技术的道路前进,全面降低中国与美国较量的国家实力。世界银行和高盛集团与中国的一些高层智囊机构关系密切,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还抛出了别有用心的《2030中国经济发展构想》,企图让中国彻底沦为美国的经济附庸;

  D,作为政治斩首行动的一环,大力培养一批宣扬西方宪政思想的中国学者,大肆攻击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

  E,利用中国向西方选派留学生和寻求西方金融合作的机会,培养一批顺从西方理念、甚至被秘密收买的金融学者进入中国金融体系,以图全面控制中国的金融体系;

  F,培养、资助一批外交学者和官员,借其口指责中国民众“极端民族主义”,以此消磨中国的爱国主义(中国爱国主义是抵御美国文化战略的特效药);

  G,在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后裔或具有明显自由化倾向的人中,着力培养一批政治学者,以学术的名义宣扬普世价值和美国价值观、自由民主,攻击新中国开国领袖,虚无新中国历史;

  H,利用基督教的迅猛扩张,彻底扫荡中国毛泽东思想和共产主义的残迹,争夺下一代。

  I,以美国为首,以欧洲和日本配合,高层政治层面,对中国境内的分裂势力予以各种声援。而美国和欧洲、日本的隐秘机构,则对危害中国安全的疆独、藏独、台独分子和其他反华势力,予以具体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福特基金会便大举进入中国,对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和研究生院及其他一些著名大学的经济学者,提供资助,邀请其到哈佛大学等美国各类机构进行“访问研究”。中国一些所谓的着名经济学家还大张旗鼓地主持美国福特基金会关于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课题研究。”台湾光华教育基金还资助北京的某大学成立了光华管理学院。

  福特基金会是何方神圣?学者王绍光介绍说:“在冷战期间真正帮了中央情报局大忙的是诸如‘福特基金会’(FordFoundation),‘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Foundation),‘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Foundation)这样的大牌基金会。中央情报局往往将经费拨到这些基金会的帐上,然后这些基金会再以自己的名义把钱“捐助”给中央情报局指定的对象。……在这些基金会所有对国际活动的赞助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中情局。”那么,中央情报局又是干什么的呢?“它的拿手好戏之一是推翻民选政府、扶持军人政权:希腊的新法西斯(1949年)、伊朗的极右王朝(1953年)、瓜地马拉的杀人政府(1954年)、黎巴嫩的长“强”党(1959年)、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军人政权(1965年)、智利的皮诺切军人政权(1971年)、南非的种族隔离政权(最近有材料揭露,正是中央情报局将曼德拉交给南非警察当局拘禁)……身后都有中央情报局的影子。”这就是说,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间接资助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让这些人来设计和主导中国的经济改革。

  卡耐基基金会也不甘落后,2005年底它与中国改革论坛签订一项协议,计划共同研究全球化对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这便于收集中国国内的观点和信息,使华盛顿的决策者易于掌握它们。与中国的其它合作研究包括新疆的种族研究、能源、防扩散、气候变化和贸易政策,这些课题都是美国决策者非常感兴趣的。该基金会还与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合作,加强对中美危机管理,特别是台湾问题的研究。最令人吃惊的是,作为这样一个外国机构,卡耐基基金会已经涉足位于北京的权力中心。它已经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计划委员会进行合作研究,介入了中国国内议事日程,如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环境政策、地方政府和有关社会紧张程度的信息。它甚至获得了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凝聚力”的信息。

  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另一个重点是法学。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培育”,终于在中国的法学界形成了一个处处反体制的“法律党”。

  100多年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就曾提醒当时的总统希奥多.罗斯福:“哪一个国家能够成功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因此在精神与商业两方面收获最大的回报。如果美国在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国的留学潮流,并使其壮大,那么我们此时就能以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那就是以知识和精神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他认为:为赢得中国青年而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即使从物质利益的角度来说也是完全值得的。与军旗相比,道义与精神将更有力地支配商业。

  和军事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不同,经济和思想战场上的较量是暗战无声,但却更加致命。

  八、美国对华网络舆论战的指挥体系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面渗透之外,美国还对中国军队实施了猎鹰计划,令中国军内杰出战略家“停止思考”,对坚定捍卫国家利益的中国鹰派,运用离间计借刀杀人,逐个清除。原因很简单,这些鹰派不仅是战场上的战鹰,更是思想界的猫头鹰,既反美又警惕“第五纵队”,是歼灭“第五纵队”的核心力量。这就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军方人士迭遭网络围剿的原因所在。

  在具体舆论战役的组织指挥方面,是由外资控制的几大门户网站,及已被西方思想盟军所控制的中国部分传统媒体担负。一些接受了美国和西方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的资金的中国学者和某些企业家,则发挥“固定炮台”的作用,在网站提供的阵地上,对着新中国的历史,对着现实中国的政治,甚至对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楷模,夜以继日地炮轰。如有突发事件可以利用攻击政府,则通过网络串联、啸聚,异口同声地发难,网站趁机推波助澜,沆瀣一气,制造事端。一些隐藏在体制内的同盟者则趁机以民间舆情或其他方式转递上层,以达到其舆论颠覆或“杀人”的目的。

  最嚣张的第五纵队,甚至利用神秘资金组织专业舆论战公司——中国叫网络推手公司,其实就是网络爆破队和暗杀队,雇佣秦火火这样的信息恐怖分子,连续制造海量的谣言,大V转发,门户网站密切策应,国外媒体跟进配合,形成强大的舆论龙卷风,围攻中国政府部门、爱国人士,丑化中国捍卫者形象,目的就是让整个中国人对自己体制仇恨,对未来失望。

  在国内一小部分反动学者,利用网络掀起反共、反政府乃至反华舆论狂潮的时候,十四世达赖集团、热比娅、台独、法轮功是第五纵队的分支,也不失时机地进行配合。2008年,组织08宪章的刘晓波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达赖立即发表声明予以支持。

  在美国一手策划、指挥,暗流涌动的思想大战中,日本也浑水摸鱼,成立所谓的“C国网客联盟”,对中国的一些学者和网站进行经济收买,使其发表有利于日本立场的言论。2013年,广大网友群起声讨复旦大学某历史学者亲日言论和国内某门户网站在钓鱼岛问题公开附和日本立场,就其本质而言,已是国家间战略博弈中的舆论战。

  九、隐形外资军团以网权力悄悄而全面地控制中国的思想舆论阵地

  互联网是美国发明的一项划时代技术,在中国绝对是一个新生事物,但这个新生事物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和震动,超过以往任何一种技术发明:仅仅引入十多年时间,就几乎蔓延到中国所有角落,2013年中国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微博账户已有13亿,这一年中国总人口也不到14亿,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中国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被“一网打尽”。

  在中国忽视这一新媒体革命浪潮的时候,美国却抓住机会,入股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然后,又帮助这些有着“中国肤色”的网站返回中国攻城略地,等中国官方恍然大悟也着手建立网站的时候,所有门户网站的地位已经全部被这些美资支持下的中国私营商业网站全部占据。

  在以资本控制、市场占领完成的同时,美国还对网络新媒体的从业人员进行了政治甄别、思想培训和资本绑定。美国派出在微软、谷歌任职的美籍华人,利用其华人的伪装,派到中国,对极大门户网站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控制网站内容制造团队、技术团队人员的任用、提拔。通过这种思想上、资本上的双重控制,美国彻底地把这些掌握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人,全部培养成了美国价值观的忠实信徒和美国战略的全力推行者。体现在行动上,这些美国控制的中国门户网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推荐那些爱美国贬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章以及新闻,而对热爱中国的言论、学者甚至是网民进行疯狂打压。这就是为什么丑化毛泽东、诋毁中国共产党,攻击中国政府,抨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污损道德楷模、英雄人物,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章充斥这些门户网站的根本原因。

  正如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是由作者和编辑构成的一样,网络新媒体也有一个“内容制造团队”和“网编推介团队”,由于没有行政和法制监管,一些门户网站的“内容制造团队”堕落为谣言制造者如秦火火、薛蛮子之流,再就是一些反共产党、反政府和反华者,通过他们不断炮制各种歪理邪说,或像十条诫令中说的“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

  美国深知,信息不仅是舆论话语权,它也是一种军事权力、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美国的网络政策和网络战部队,就是要把这种世界新的权力形态变成美国特权,为此,伴随着战略东移围堵中国,美国正在通过网络对中国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

  美国在冷战期间制定的《十条诫令》正是通过其网络司令部和全球传播办公室已经他们培植起来的第五纵队,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完善着。这种严密而秘密的体系,在2013年中国整治网络谣言行动中展现得十分清楚:境外巨大的网络军团,出于对中国扫荡第五纵队的报复,居然攻击中国国家互联网,造成短暂瘫痪。

  美国此次战略东移的如意算盘主要有两点:一是保持强大的随时可对中国实施快速军事干预的能力,保持对中国的军事高压态势,以压促变,以压促乱。一旦时机成熟,则快速出手,与在中国内部网罗的“第五纵队”一起,里应外合,“扳倒中国”,排除可能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最大战略对手。

  十、结语:维护政治安全的着眼点,是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舆论管理思想引导

  可以说,在美国实现网络化社会转型的十年间,是中国受到网络威胁和舆论攻击最为严重的十年,也是我们政治安全状况最差的十年。在过去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可以说,几乎所有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部门,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失职现象。党不管党,党不管政治,不管思想,不仅对社会上肆意猖獗的反党现象充耳不闻,对自己体系内的反党现象也不管不问,造成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反党、反政府、反华逆流几乎汹涌澎湃,严重毒害了社会风气和一代中国人的心灵,那些党和政府的捍卫者也受到了巨大的重创,给党的形象、军队形象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习主席说: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已经造成了一个事实上的“资产”阶级。存在决定意识,他们与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保持着天然的政治亲密性,正如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与苏联保持政治亲密性一样。而美国正是看到这样一支力量在成长壮大,在进入中国的各个阶层,所以采取接触与遏制战略,外压与促内变相结合的战术,一边从国家层面上试图把控中国,一边又从内部大力培植第五纵队,平时用以牵制中国,关键时刻则用以进行颠覆。这一点在俄罗斯大选时普京所遇到的反对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一旦这些人被所在国惩治,则美国立即动用国家力量予以“关切”或保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如何在社会规律之上,研究经济改革和政治安全的问题,已经不仅是学术层面也是决策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在美国和西方“里应外合”战略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外因通过内因其作用的研究,也十分迫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戴旭
戴旭
空军现役上校、军事专家
12
0
0
4
0
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