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为什么要花大价钱在海外布局研发

作者:余鹏鲲 来源:科工力量 2018-06-10 1144

华为为什么要花大价钱在海外布局研发

余鹏鲲

华为为什么要花大价钱在海外布局研发

(华为Mate7日本发布,邀请了日本人气偶像组合“早安少女”前来助阵,这才是商业宣传的正常模式)

华为这个以研发投入高而闻名国内的企业,已经引起了欧洲社会的注意。

根据欧盟委员会官网发布的“2017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这项排行榜调查统计了2017财年全球两千多家重要企业投入的研发(R&D)费用,其中华为以104亿欧元位列全球第六,让欧洲人如此之近的感受到了华为的研发力度。

而今年118日,华为召开市场大会颁奖典礼,宣布2018年销售收入目标为1022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不到10%,与以往30%左右的增长目标相差较大。在企业营收增长预期放缓的当下华为依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就不得不使人关注它投入的钱究竟是怎么用的,效费比又如何的问题。

而从研发人员的招聘与研发中心的布局上看,华为的做法令人费解。在2017年度秋季校招中,华为本硕博招聘人数合计比2016年少招了不少,同时有消息称本科生和硕士生占招聘总人数的比例还略微有所下降。还有应聘华为的知乎网友表示与2016年相同实力的学生比,2017年的学生更难在华为招聘中获得相同的评级(这会对工资待遇有一定的影响)。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为在国外尤其是在欧洲的研发中心则迎来了新鲜血液,按照其2015年就做出的计划,2017年华为欧洲各地的研发中心如期招聘5000余人服务于华为研发。

华为 目前在海外十余城市设立了研究所,每个研究所又下辖不止一个研发中心(一般2-4个),总数已略超过国内,研究人员总数也非常可观。

那么华为为何要花大价钱在海外进行研发布局,这些海外的研发构成是不是华为装点门面的工具呢?

华为当然是认真的

把海外科研人员当作装饰品的人,显然是没考虑到这么做的投资与效益是多么的不平衡。

仅以华为2016年在法国布洛涅市设立的数学研究中心为例,该研究所的员工全部为博士及以上学历,数量超过80人。80人或许看起来不多,但在数学这个方向上已经是很壮观的数字了。

根据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同时也对中国数学的发展贡献很大的数学家丘成桐介绍,美国一所普通大学数学系一般教职工也就20人左右。北大作为中国数学的领跑院校,其教授副教授相加也就100人上下。从这个角度说,华为作为一个企业在法国的一个研发中心就有超过80人的博士及以上的研究队伍,不能不说是很庞大了。

而在法国这样的国家雇佣一个数学博士的开支是非常高的,在许多发达国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都算基础学科,受到非常的重视,同样的课时量基础学科的老师都能拿到更高的工资。一些国家还有规定,基础学科的博士即使只是在初中教书也能得到法定待遇的特殊“保底”工资。

相同的经费如果用于与明星合作、广告推广等活动无疑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哪怕华为希望通过招聘技术人才造就技术领先的形象,最优选择也是与国外知名公司和科学家合作。而不是通过聘请大量洋博士这种花费高、效果差的方式进行宣传。

海外研发既是本地化要求也有利益考量

几乎所有国家都不欢迎不创造就业机会的投资。同时拥有一定数量的当地雇员也是企业能够在当地正常运转的前提,正如我们在麦当劳餐厅就餐可能会感受到其国际化的一面,而不会强烈的觉得这是一种美国文化的投射。在这个过程中,全体中国员工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世界上每个国家几乎都对跨国企业在本国招聘的员工比例有着规定,而且其中还有不少国家对本地员工的学历、民族构成也有要求,过多过少的高学历人群都是不行的,而且各种人群背景也要相对均衡。而根据中国网2015年的报道,华为当年海外员工本地化的比例即达到75%。在那么高雇员比例存在的情况下,不发挥国外的人才质量优势就太可惜了。

设立海外研发中心除了被逼无奈的因素之外,也有华为出于利益考量主动作为的因素。国内的人力资源毫无疑问具有性价比高、来源广、组织纪律性强的优势,但和老牌强国相比,也存在一些劣势。以数学为例,我国的积累尚有差距,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当今我国获得“菲尔兹奖”的尚无一人,而法国已经有十多人了。

商业创新不同于实验室科研,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商业研究需要工程师在效益、难度和成本之间做出妥协,强调时效性。因此少数高素质的研发人员的努力十分重要,尽管企业要为这些人才付出高昂的成本,但同时也得益于高素质研发者高效率的工作,企业将在时间上占得先机。

同时对于少数顶尖科技人员而言,聘用的成本更多遵循的是世界共识价值,并不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具有太多的优势。2016年,华为曾经提前一年用上海华为有限公司2012实验室中央软件研究院的高薪Offer签下了一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在读女博士。由此可见尖端科技人才招聘争夺的激烈程度,华为即使把研发中心放国内也未必能降低成本。

国外研发有促进商业名声的合理逻辑

华为作为一家企业比较鲜明的特点是其非常注重宣传工作,国内的网民应该深有体会。它的宣传策略不可否认有非常“土”、非常直接的一面,比如之前提到的“数学研究中心”。

事实上,很久之前金融界、工业界就是数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工作去向,之前招聘数学研究生的团队多数具体的称之为金融研究所、通信研究所、光学研究所……而华为BG总裁徐文伟说:“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数学’在华为起了关键作用。我们认为未来很多技术和解决方案是要通过数学来解决的。为此,从1995年开始,我们就招聘了很多数学博士。我们在俄罗斯有个数学研究所,那里的专家通过数学核心算法,解决了无线2G3GLTE的共平台问题,我们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这个共平台的企业。”

虽然提出新的算法无疑是数学家的主要工作,不过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华为的数学研究中心主要还是解决通信原理的问题,称为通信研究所似乎也没有问题。至于“2012实验室”、“中央软件研究院”等更是令人闻之莞尔。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华为的宣传也有其非常合理、非常讲逻辑的一面。华为是以通信行业搅局者的身份登上商业舞台的。在华为之前,因为通信产品完全由西方垄断,所以通信市场上充溢着不合理的垄断高价。交换机中一块一斤重铁质散热片可以在国内卖出1000多元的高价,如果中方管理人员自行放入正常价格的散热片将会失去保修资格。而作为相关技术已经成熟二十多年的交换机行业来说,显然非常不合理,但同时也养活了相关行业非常多的“研发人员”。

而华为的交换机靠的是价格低外加售后非常好的优势取得市场的,当时华为的研发投入还非常小,交换机的主要性能还比较差,所以有相当多的国外同行认为华为的胜利是劣币驱逐了良币、山寨取代创新、疯狂加班取代正常工作作息。折衷地说就是,华为是通过非高新技术产业不应该拥有很高利润率这一大逻辑,打败了企业需要足够资金进行创新的行业逻辑。

现在华为从搅局者变为行业的领导者,客观上需要重新提出新的行业逻辑,需要为行业和自身获得更多利润寻找理由。最棒的理由,无疑就是通过真正的有效率的创新使传统通信行业重回高科技行业。

作为中国人,笔者当然希望华为能多聘用本土学者,多为国内通信行业培养人才。不过笔者也看到华为的海外研发布局不仅有着利益上的合理考虑,更有向全世界树立华为品牌形象、文化的诉求。世界眼里的华为将有更加丰满的形象。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