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亭友:驳“私有制才有效率”论

作者:汪亭友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2-04 43

汪亭友:驳“私有制才有效率”论

新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制永恒论,所讲的具体理由是,只有私有制才有效率。这个理由是从“经济人”假设推理出来的:既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那么追求个人利益便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因而只有符合人的本性的私有制才有发展的动力,才是有效率的。如果消灭了私有制,人就没有了积极性,没有了动力,当然也就没有了效率。其实,这是一种美化私有制、为私有制辩护的资产阶级理论。所有资产阶级学者都竭力鼓吹私人产权制度是唯一有效率的制度,把这一条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不言而喻的信条,似乎无须加以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专门批判了这个信条。早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人说,“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并据此反对公有制、反对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反驳道:“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用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利己观念来观察问题,当然只能得出私有制即个人拥有生产资料的产权才有效率的结论,而永远不会理解也不愿理解公有制即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发展动力。对于一个普通工人来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当家作主、相互之间建立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实行按劳分配,与在私有制条件下的被雇用、被剥削的地位相比,其积极性、主动性显然要高得多。不妨回顾一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广大职工出于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出于对社会主义的由衷热爱和执着追求,出于对国家美好前景的热烈憧憬,焕发出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可惜,这种积极性在“大跃进”中被严重地浪费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极大地破坏了。但是,这至少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调动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确实具有不同于以往剥削社会的独特优势。这一点也是囿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假设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有人认为,只有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个人才会关心生产资料的保值和增值,个人才会有积极性,生产才会有效率,因而主张把公有财产量化到个人。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只有在个体小私有制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才真正归个人所有和使用。按照这些人的逻辑,个体经济应该是效率最高的。然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个体小私有制的效率并不高,也正因为如此,它不可避免地为资本主义所摧毁。在今天的资本主义企业里,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领导者常常不是企业的所有者,而是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人员,他们并不是因为企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才去关心生产资料的正确使用和增殖的,而是有其他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动机。这些企业的工人就更不是因为企业属于自己所有才去劳动的。

显然,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说明哪一种所有制形式具有经济效率的问题:一种生产关系,当它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有效率的;当它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没有效率的。事情并不像执迷于私有化的人想象得那么简单,仿佛只要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能提高经济效率,而无须分析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在我国,在生产力已经具有社会性质的地方,与生产力的这种性质相适应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在这种条件下,实行私有化,把生产资料分散归私人所有,是一种倒退行为,是不可能提高经济效率的。

有人提出,只有保护私有制,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发展。这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的说法。他们忘记了私有制不管还会存在多长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终归只是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恒的。某种私有制形式,当它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当它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就整体来说,资本主义私有制早已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一再发生的经济危机早就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并不否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制在一定范围内还有积极作用,然而这种积极作用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出来。如果没有公有制为主体,没有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为主导,如果资本主义私有制占统治地位,那就必然使得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社会就会出现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且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会越来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苏联那样的政局动荡、经济凋敝、社会不稳的状态。

“经济人”假设、私有制永恒的这套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起了极坏的作用。一股股私有化浪潮,就是以此为依据的。按照这种理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无法存在,整个社会制度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旗帜鲜明地批判“经济人”假设、私有制永恒论,捍卫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学界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汪亭友:驳“私有制才有效率”论

(本文原载汪亭友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的《理论是非辨与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一书)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