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上甘岭炮战的战略意义

作者:王志刚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2015-10-23 630

     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门参加过63年前上甘岭战役的日式三八野炮,被称作“功劳炮”,它属于我原所在部队——炮九团八连七班。当年,这门炮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的全过程,共发射炮弹3600发,毙伤敌人1400余名,击毁汽车2辆、火炮1门、机枪1挺。战后,该班荣立集体特等功,并荣获 “二级杀敌战斗英雄班”称号,班长王祥文荣记一等功。整个上甘岭战役,敌我双方向仅3.7平方公里的地方,共发射(投掷)炮弹(炸弹)200余万发,(敌190余万发,我35万余发),两个高地削低了两米。 “小米加步枪”起家的我军,第一次实现了与美军的火力对抗,也是第一次用炮兵取代步兵成为杀伤敌人的主要手段。正是志愿军与美军的火力对抗使这次上甘岭战役具有了战略意义。
一、上甘岭战役的基本情况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上的一个小村庄,它南面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构成了五圣山的天然屏障。作为金化地区最高峰的五圣山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敌人夺取了五圣山,就直接威胁平壤。要夺取五圣山,就要先攻占597.9和537.7高地。两个高地的重要性,使中美双方采用添油战术,由上甘岭战斗发展成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重要战役。此役属于“联合国军”金化攻势的一部分,由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指挥。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敌先后投入美军步兵第7师、南朝鲜步兵第2师、第9师,共约6万余人。志愿军由第15军军长秦基伟指挥,逐次投入15军之45、29师,12军之31师、34师106团等近10个步兵团,总兵力4.3万人。

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坚守阵地与反复争夺(10月14日至20日);第二阶段, 坚守坑道与准备反击(10月21日至29日);第三阶段,实施反击与巩固阵地(10月30日至11月25日)。双方围绕两个高地反复争夺了43天, 战斗越打越惨烈,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每次易手就伴随着天翻地覆的炮战和天昏地暗的拼杀,志愿军最终以伤亡1.5万余人的代价,打死打伤2.5万余名敌人,守住了阵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二 、敌我双方火力对抗的概况
美军条令规定:一个步兵师的进攻正面为4~6千米,加强炮兵6~9个营。但在上甘岭3千米的正面上,范佛里特投入了两个师的兵力(美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加强炮兵多达16个营,火炮口径为105、155、203毫米三种。此外,还有高炮和火箭炮各一个营、2个坦克连、1个重迫击炮连,以及200多架次飞机支援。敌炮兵采取多线、重点、纵深的配备原则。距我前沿1000米以内,为60炮、81炮、无后坐力炮和坦克炮;2000~3000米,为机关炮和部分105毫米轻榴弹炮、T-38型多管火箭炮;3000~5000米,为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6000~8000米,为155毫米、203毫米榴弹炮和155毫米加农炮。火炮密度堪称世界之最。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敌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以每秒落弹6发,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猛轰,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两个高地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强烈的冲击波,使得坑道中的守备部队就像颠簸在波浪汹涌的大海上,不少人牙齿都咬破了舌头、嘴唇,有一个战士被活活震死 。炮火之猛堪称朝鲜战争之最。而当天我军仅有十几门炮参战,打了区区千余发炮弹。为什么?

原来,敌人进攻上甘岭时,担负这一地区防御任务的志愿军第45师为确保我军侧翼安全,正在准备反击位于上甘岭东北的注字洞南山之敌。志愿军第15军决定,45师于10月18日拔掉这个“钉子”。 10月8日,组成第45师炮兵前方指挥所,共辖7个炮兵群:第1群炮30团2个连,美式155毫米榴弹炮8门;第2群炮28团2个连,日式150毫米榴弹炮8门;第3群炮7师3营,苏式122毫米榴弹炮9门;第4群军属炮9团3营,日式38野炮11门;第5群师山炮营,山炮8门;第6群高炮35营及601团,37高炮4门和85高炮3门;炮209团火箭炮24门为机动炮群。火炮射向除第4群外,大都指向了注字洞南山。这就是上甘岭战役第一天,我军仅有十几门炮参战(炮9团3营11门)的原因。

14日16时30分,敌以七个营的兵力,再次向597.9高地和537.7北高地发起了猛攻。炮九团8连和9连3排的少数火炮可对进攻之敌射击。因通讯中断,8连指挥员根据枪炮声判定敌人已发起进攻,当即按步炮协同方案向敌可能运动和集结的537.7高地南沟连续发射炮弹89发,3营参谋长王本昌带指挥排长陈民升及两瓦报话机参加135团指挥所,解决了及时协同,及时指挥射击的困难,9连3排阵地距步兵营指挥所很近,排长于成镇主动跑过去协调,及时指挥本排的两门炮支援步兵作战。激战至17时,坚守高地的部队因伤亡过大,全部退守坑道,阵地失守。这天,我45师炮兵主力经过移动阵地,改造发射口,傍晚,能支援上甘岭作战的火炮增加到41门。19时,我炮兵对立足未稳之敌实施火力急袭,敌人刚构筑的工事大部被摧毁。志愿军45师135团3个连另两个排,分4路冲了上去,转入坑道的部队也迅速出击配合。经3小时激战,志愿军夺回了两个高地。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敌人发射炮弹3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余枚,为整个战役期间最高纪录。

面对敌人的疯狂炮火,当晚,秦基伟进一步调整炮兵部署,支援两个高地作战的火炮增加到66门。接下来的两天,经志愿军及兵团首长批准,又增调炮兵,大炮增至103 门。19日,第134团6连和师侦察连及工兵连1个排,在44门重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团的支援下,再次夺回了537.7高地。至20日,支援上甘领的火炮增至133门。

10月23日至27日,我炮兵对攻占我表面阵地之敌和敌纵深物资堆积站及部队集结地实施火力袭击,毁敌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29门,迫使敌炮兵阵地后撤2至4公里。我炮兵越战越勇,为第三阶段实施反击与巩固阵地做好了准备。

10月30日22时,我各类火炮115门对敌占阵地进行两次炮火急袭,发射炮弹2万余发。敌阵地表面工事全部被摧毁,增援部队被我炮火打得溃不成军。当晚,597.9高地阵地得以全部恢复。

597.9高地阵地经反复争夺巩固后, 11月11日,开始反击537.7高地。除少量火炮保障597.9高地的巩固外,其余全部火炮转向537.7高地。11月11日16时,我炮兵对537.7高地实施了25分钟的火力急袭,敌工事基本被毁。我步兵发起击锋,至17时50分,表面阵地全部恢复。此后,李伪军第32团多次进行反扑均被我击退。战至25日,李伪军第2师、美军第7师撤下整顿。上甘岭战役结束。
三、上甘岭战役炮兵运用的战略意义

上甘岭之战,由战斗发展到战役,是中美双方在朝鲜战争中,集全身的力量进行一次对抗,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西方通讯社进行了跟踪报道。志愿军炮火与敌火力的硬碰硬,极大地削弱了美军的地空火力优势。上甘岭战役火力对抗具有战略意义。

第一,志愿军的猛烈炮火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美军从此死了再打回鸭绿江的野心。美国侵略朝鲜之初,其战略目标是占领朝鲜全境。这个“野心”并没有因中国军队的参战而彻底改变,在美国看来,现代战争拼得是实力,打得是钢铁、石油。中国的钢产量不到美国的百分之一,原油不到美国的千分之一。美军不仅有完全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其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和摩托化,每个师装备坦克140多辆,各种炮1500多门,汽车3800多辆。而志愿军一个军只装备各种炮36门、汽车100辆。美军靠钢多支撑着“战斗意志和自信心”,用“火海战术”多次在被包围几个师,或一个整师,一个整团的情况下成功突围。虽然五次战役后,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对峙,但上甘岭战役之前,美军的许多将领仍认为只要明火执仗地拼实力,还有可能再打回鸭绿江边。上甘岭的火力对抗,使美军如梦初醒,在第一次尝到了“火海”滋味的同时,重新审视志愿军的实力。认识到志愿军已不是一年前的志愿军了,装备已是明显改善,不仅有缴获的大量美式火炮,而且主战火炮是苏式122和152毫米榴弹炮及喀秋莎火箭炮。到1952年9月,志愿军共有山、野、榴弹炮1493门,其中榴弹炮578门,此外还有高射炮988门、火箭炮162门。炮兵武器装备的加强和改善,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物质保证,使美军真正感到,无论靠战略战术还是靠拼实力,打回鸭绿江的野心都无法实现了。美国承认“只要能使南朝鲜保持独立,不受控制就算达到了目的”。

第二,志愿军的猛烈炮火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打掉了美军在正面战线发动进攻的信心。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投入的火炮数量不到“联合国军”的一半,发射炮弹总数是敌人的五分之一, 但由于炮兵部署和运用得当,打得稳准狠,除了阻止集结之敌的集中射击、粉碎冲击之敌的拦阻射击和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的覆盖射击外,志愿军炮兵还实施了从来没有过的炮兵对炮兵的大规模炮战,有效地支援了步兵,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志愿军像这样的火力运用,是抗美援朝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无论是在坚守阵地与反复争夺阶段, 还是在坚守坑道与准备反击阶段,以及实施反击与巩固阵地阶段,哪里有敌人出现,哪里就有猛烈的炮火。70%的敌人是被我炮火消灭的。美军惊呼,“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外国电讯称,共军的炮火经常使“进攻的联军陷于瘫痪”,“使那些爬上山顶的联军全军覆没”。经此役,敌发动“金化攻势”夺取五圣山、改善金化地区防御态势的企图彻底破灭,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三八线上,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范佛里特承认:这次作战是“战争最血腥的、时间拖得最长的一次战役,使‘联合国军’受到最大的损失”。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到:“这个开始有限目标之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作战是失败的。” 与敌人相比,是我炮兵作战能力的极速提升,志愿军的炮火与参战初期已不可同日而语,已不再是敌人所称的“人海战术”对“火海战术”,而是用“火海战术”、“坑道战术”,对抗敌人的“火海战术”、“人海战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这次战役之后,志愿军或攻或守更加主动,不但能攻下任何想攻下的阵地,而且能守住任何想守住的阵地。上甘岭成了美军的“伤心岭”,彻底失去了在正面战线发动进攻取胜的信心,此后,美军再未动用一次营以上规模兵力的进攻。

第三,志愿军的猛烈炮火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的和谈诚意,增加了谈判桌上的筹码。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在上甘岭战役中体现的颇为明显。范佛里特制定的“摊牌”行动,其目的是通过夺取上甘岭的这两个高地,配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大选中连任,并迫使中国接受其在战俘问题上提出的无理要求。10月8日,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批准“摊牌”行动计划的同一天,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退出会场时,他边走边喊:“让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这是从1951年7月10日停战谈判开始以来,美国第二次中断谈判和口出狂言。第一次是在划军事分界线时,以“谋求海军空军优势的补偿”为借口,要志愿军后退数十公里,企图不战而获取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遭驳斥后,便叫嚣让飞机大炮去辩论,发动夏季、秋季攻势捞不到便宜后,才恢复中断两个月的谈判。1951年11月27日军事分界线的划定达成协议,但美国又不想执行,总想依靠火力优势,迫我订立城下之盟,就违背国际惯例,以“自愿遣返”为借口,“强迫扣留战俘”,实现不合理解决朝鲜问题的种种企图。1952年9月28日,美方代表提出了所谓“自愿遣俘”的三择其一方案。10月8日,朝中方提出了战俘全部遣返新方案,美方拒绝讨论协商,片面宣布无限期休会,又一次中断了停战谈判。43天的上甘岭战役,我军用猛烈的炮火回击了敌人蛮不讲理,破坏谈判,扩大战争的阴谋,坚持了战俘全部遣返的原则。随着美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失败,杜鲁门连任落选黯然去职。

能打方能言和。上甘岭战役后,虽然志愿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敌人对我已奈何不得,但却表现出极大的和平诚意,1953年4月23日提出了解决战俘问题具体方案。25日,美国同意恢复谈判。而这时的李承晚集团竟公然破坏停战协议的签订,狂言要向鸭绿江进行一次全面的军事进攻,“必要时单独作战”并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俘虏。为了惩罚李承晚当局,促使停战的最终实现和保证停战后朝鲜局势的稳定,志愿军于7月13日发起了 “金城反击战”,重点打击李承晚军队,取得了辉煌战绩。中国同时掌握着军事与和谈两个战场的主导权,美国不得不低下头并制止李承晚集团的胡作非为。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与1951年11月27日相比,志愿军阵地向南扩展了332.6平方公里。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志愿军成功地实现与美军的第一次火力对抗是这一转折的关键。

(作者是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
3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