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历史这面镜子

作者:王 喆 来源:解放军报 2018-08-09 685

用好历史这面镜子

  

80年前,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于1937年12月13日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回顾伤痛是为了不再伤痛,今天我们审视这段沉重、这份屈辱,既是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缅怀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缅怀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更是要以源自历史又超越历史的智慧,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在感悟历史中触动灵魂。历史之所以有魅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展示出有别于当下的社会情境和生活状态。人们往往被那些曾经发生过、却没亲历过的人和事所吸引。然而,走进历史的能力决定理解历史的高度,特别是对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要真正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首先要在走进历史深层中有所感悟、有所触动。关于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无论是时人血泪控诉,还是外国友人书信日记,都真实完整、细致入微地向世人展示出这段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当我们走进纪念馆,或是翻开历史书籍,会看到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一段段陈旧的影像。由于时空的阻隔,使我们很难再听到中国人痛苦的呻吟和日军狂妄的笑声。我们不能抱着旁观心态、甚至是猎奇心理去翻看这段历史,因为我们与那些逝去的中国人有着共同血脉、共同家园。要与历史对话、与逝者对话,仔细观察古老照片中那些即将被杀害和正在被屠戮的中国人的眼睛,他们的目光中有恐惧、有屈辱、有愤怒、有绝望,他们的目光穿透历史烟云,注视着我们、警示着后人;透过烙印血腥黑暗、野蛮残暴的文字记载,听到背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国人的呐喊,看到一个个有思有盼的时人的抗争。只有透过凝重的历史感受到生命的挣扎,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得到真正触动,从而汲取历史的教训。

在洞悉历史中理性反思。对这段沉重历史的回顾,我们有太多理由对敌人的残暴进行彻底批判。在这场人类浩劫、民族屈辱中,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孺遭到蹂躏残害。日军犯下的反人类罪行,不仅仅是对生命的践踏,更是对生命的羞辱,这些足以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痛心不已。然而,对这场浩劫的理解和认知,不能仅停留在心情澎湃、感情愤怒,我们更需要有理性的深度反思。要反思国运为何如此破败衰微,从而真正理解和牢记落后就要挨打、道路决定命运;反思军事为何如此不堪一击,从而真正理解和牢记能战方能止战、革新才能图强;反思国人为何如此命途多舛,从而真正理解和牢记团结就是力量、斗志托举希望;反思人类社会必然前进中出现的曲折,从而真正理解和牢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深刻把握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更加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立场态度,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只有这种理性反思,才能找到洞悉历史真谛的钥匙。

在走入历史中把握现实。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述、复原和展开,更具有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维度。回顾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在内的近代以来民族恨、国家痛,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过去、认识仅仅停留在苦难,而应放开眼界,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中,深刻认识今日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相比,存在着天壤之别;深刻体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及其具有的“三个意味着”的蕴意。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不懈奋斗,离不开人民军队的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对历史的感悟转化为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在探究历史中担负使命。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任何一个民族的光辉历程都来自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今天,我们回顾这段沉重历史,无不会被日军的残暴而震惊。然而,对敌人的控诉、对未来的宣示,不能仅仅是一时震动的姿态,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表态,更要变为具体行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我们心中的狼烟绝不能就此熄灭,战争的利剑依然高悬人类头顶,战争的危险从未远去。我们需要的不是抗日神剧的娱乐,不是缺乏理性的“键盘英雄”。为了老祖宗留下的土地不丢失半寸,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胸怀强国梦想、紧盯强军目标,深入研究对手、时刻准备打仗,从而不负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使命,不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不负那些逝去的中国人的目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