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及其批判

作者:张 灿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 2019-04-20 1127

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及其批判

  

虚无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的重要思潮之一,在全球化扩张过程中涌入中国社会。由此带来各种各样的虚无现象,对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虚无,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虚无,业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危害性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对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作出正确研判,在形形色色的虚无现象中厘清虚无主义的逻辑实质,旗帜鲜明地批判虚无主义,始终保持中国社会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及其批判

一、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

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1]280它不仅是一种最高价值的消逝,也是对传统和现代精神价值的消解与吞噬,把任何信仰、道德规范都打入了虚无的深渊,使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处于精神失范、纷争不已的原始状态。中国的虚无主义衍生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是在中国具体环境中吸收西方虚无主义思想,并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隐形推动下,以意图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的,以历史虚无、民族虚无、文化虚无、价值虚无以及政治虚无为基本表现形式,否定传统文化、否定“一元主体”民族格局的发展历程、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伟大历史功勋,从而“力求在中国实行英美式的自由、民主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2]。虚无主义日渐成为中国社会非主流思潮中的重要力量,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形成巨大挑战。由学术探讨到形成政治思潮,目前更有形成气势日盛的社会思潮之倾向,其价值内核愈发内嵌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科学认识和辨别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中国样态的集中表达

历史虚无主义从20世纪20年代的全盘西化,到70年代资产阶级自由化浪潮,时至今日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涉及的研究领域更加宽广,在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以及社会发展观上都有明显烙印,集中体现虚无主义中国样态的基本理论旨趣。

第一,现象研究代替本质研究,局部研究代替整体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在方法论层面,是“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以历史假设为前提,进行主观臆想和推断,最后得出所谓‘新结论’”[3]。通过歪曲历史现象,拼接历史史实,进而达到自己预想的历史结论。根据历史表面现象,有学者将“改良进步”设想为近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对革命所造成的破坏性方面无限扩大,并使之妖魔化、恐怖化;更有甚者将“殖民侵略”看做是“近代文明”的洗礼。另外,历史虚无主义者善于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打着中立立场,实则进行有选择性的虚无,将历史发展的局部特点延伸为整体性规律。通过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负面挖掘,以期达到虚无整体、否定全部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热衷于从历史的偶然性出发,强调历史相对主义,鼓吹唯心主义历史观,严重背离唯物史观,在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争夺中呈现出激烈的斗争态势。

第二,否定中国革命进步性,否定党的执政合法性。“两个否定”是历史虚无主义中国样态的终极目标。历史虚无主义者将革命史诬称为“流血史”,极力鼓吹“革命破坏论”和“革命无用论”。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从根本上脱离了以英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实现的社会发展成就视而不见,妄图以西化道路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虚无逻辑在于通过抹黑历史人物,随意放大历史事实,以欧美现代化为唯一参照系,否定阶级斗争和革命抗争,全盘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历史,从而达到以否定革命去否定政党,否定政党进而否定国家,“顺理成章”地得出“走西方的路”的谬论。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同‘全盘西化’论相呼应而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4],是“被裁剪历史”的产物。

(二)民族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中国样态的显性呈现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发展历史和传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生活和精神家园。虚无主义者无视民族历史与现实,盲目否定本民族的一切价值文化传统,深刻透视出虚无主义中国样态的媚外特征。

第一,无条件否定本民族传统。民族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静态的农业社会的文化’,在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化中它只能被摧毁或改造,只能被‘现代化’”[5],超稳定结构下的中国社会没有任何的发展活力,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始终没有跳出封建社会的整体性框架,民族的一切传统都应该在现代化中被荡涤。他们颂扬海洋文明的普世价值,极端轻蔑黄土文明,简单地将其二分为传统——现代、落后——先进、愚昧——祛魅,否定民族文化精神和历史发展作用,丧失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第二,极力提倡“民族同化论”。民族虚无主义者把西方模式作为衡量中国发展的唯一标准,他们认为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就是与传统决裂,走“西化”之路。以福山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曾大肆宣扬“历史终结论”,对国内民族虚无主义者造成重要影响。他们坚定地认为民族国家发展的唯一道路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所有的民族都应该彻底地与传统决裂、与非资本主义制度决裂,共同实行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也不例外。按照民族虚无主义者的思维逻辑,对于多民族国家内部而言,同样如此。处于边缘地带的落后民族必须毫无保留地学习西方,以普世性取代多样性和差异性。

第三,规避现实问题的反民族倾向。对于现实存在的民族问题,民族虚无主义者选择视而不见或不假思索地将其归结为传统文化结构的稳固性,使得文化启蒙难以完成。不论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发展问题,抑或是整体民族多元格局构建的问题,都决不是简单的文化启蒙所能一言以概之。正是因为民族虚无主义者无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解决现实问题,因而他们只能选择理论规避和无视现实,更有甚者以虚无整个民族历史借以达到“理论自洽”。如“通观几千年中国的历史,实在是一部灾难迭起的周期性的政治危机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好比是一块带毒的蛋糕”等言论不绝于耳。从反传统到反民族,民族虚无主义者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发展,附庸于西方文化必将导致中华文明的衰落与毁灭。

(三)文化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中国样态的基本内容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23中华民族的自信根基在于对自身文化的自信。然而虚无主义者不屑本土文化,并通过外来文化对此进行矮化和消解。随着对于话语权的日渐重视,文化领域的虚无主义与反虚无主义斗争将更加激烈,文化虚无主义者低俗化、媚俗化趋势更加明显。

第一,文化纵轴演进上的选择性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完整的中国文化谱系,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华文明数千载的演进与繁衍。文化虚无主义者难以从历史发展的长波段中达到虚无文化的目的,只能另辟蹊径进行有选择的虚无。对传统文化,文化虚无主义者恶搞传统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调侃和抹黑历史人物,严重影响了社会群体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对革命文化,他们集中非议和丑化革命领袖毛泽东,通过一些未加考证的资料进行确有其事般的解读,与国外部分学者沆瀣一气,全盘否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功勋,以达到否定革命,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们采用制造话题和虚无社会典型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然挑衅和蓄意背叛,这是文化虚无主义的惯常表现和真正意图”[7]。

第二,文化横向发展上的“去社会化”取向。如今中国社会已经步入自媒体时代,文化再生产频次不断加快,文化产品输出监管日益困难。文化虚无主义者借助新媒体等手段,利用文学艺术作品、影视剧作品、网上言论平台等手段广泛宣传文化虚无主义,错误引领民众文化消费走向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文化大众的人数倍增,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盛行,民众对色情的追求十分普遍。时尚本身的这种性质,已使文化日趋粗鄙无聊。”[8]37各种“戏说风”“解构风”“言情风”“污民风”等,使得消费逻辑降低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媚俗逻辑遮蔽了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隐藏在文化消费之后的虚无主义者,正通过“个人解放”的借口不断消解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当代中国意蕴。

第三,文明比较视域中的“西化”主张。文化虚无主义者同其他虚无主义者一样,从根本上贬低甚至是无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现代化史观淹没其他史观。他们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西化是唯一的现代化模式,其他任何的发展模式都是逆潮流的。文化虚无主义者“错误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离了自由民主的‘普世道路’”[9]。将中西方文明对立起来,不断试图以资本主义文明同化、压倒乃至于彻底毁灭社会主义文明。在“重估历史”“反思文化”中宣传“西化”主张,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不仅是剧烈的社会震荡,最终带来的将是民族深层次的精神消逝和价值死亡。

(四)价值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中国样态的解构核心

价值虚无主义即失去与世界、共同体在精神意义上的关联,也失去自身实质性的内在本质,它是现代社会最根本、最深层、最深刻的道德伦理危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以来遭遇的最严重挑战。中国的虚无主义者抓住价值的根本导向作用,把它看做是各种虚无主义的内核,成为虚无主义解构与重构当代社会的核心关切。

第一,颠覆传统伦理道德,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但其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适现象。当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伦理精神为强大的物化结构所遮蔽,内在的人伦关系为外在的功利关系所取代。正是在这种伦理危机和现实情况的倒逼之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合理吸收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公民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缓慢、法治建设不健全等,价值虚无主义者肆意渲染,把发展的实然情况对比应然状态,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歪曲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进而达到“歪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阶级属性和社会性质,将其与西方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普世价值’观的某些理念相等同”[10]的目的,从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二,质疑社会主义制度精神,破坏社会价值规范秩序。制度是稳定社会价值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道德权威和体现价值伦理约束作用的规范化体制机制。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着崇高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追求,是站在全民立场上提出的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制度设计,因而能够代表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价值虚无主义者则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忽视中国具体国情,标榜西方制度,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高度集中的极权主义,严重抑制了公民个人的权利诉求。他们无视秩序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精神,一味追求个性至上的自由与民主,诬称中国人权状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一个显著的表现。价值虚无主义者抛弃制度的实质性创造,执着于夸大和泛化市场作用,主张去政府化和彻底市场化,全面放开市场准入,这种彻底私有化的倾向将直接毁灭中国社会的价值秩序。

(五)政治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中国样态的新近形式

虚无主义从学术研究迈向政治思潮,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政治利益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揭露出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党内政治虚无主义问题比较突出,这成为虚无主义中国样态的新近形式。

第一,否定党的领导,质疑党中央的绝对权威。毛泽东曾深刻指出:“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11]866党内政治虚无主义者把政治当作“权力的游戏”,更有甚者将权力当作私产,为所欲为。党内部分高级领导干部无视党中央权威,与党中央的政策措施背道而驰,搞“小王国”“小山头”、拉帮结派,严重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致使党内政治生活不认真、不严肃。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首要内容。[12]但也有部分党员干部在理论和实践上忽视党的全面领导,导致党的领导地位弱化,致使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无法得到有效贯彻。

第二,理想信念丧失,宗旨意识淡薄。有些党员干部公然嘲讽英雄人物,漠视中国革命历史和传统,放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谈不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内部分领导干部“全无宗旨观念,尽失公仆意识,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吃拿卡要、贪污索贿无所不为,彻底走向人民的对立面”[13],脱离了人民群众,忽视了广大民众的切实利益诉求,引发民众的不满情绪,导致党群关系不和谐。

第三,忽视党史国史学习,放弃理论自觉和行为自觉。党内政治虚无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论修养不够、历史知识掌握不够、行为自我约束不够,对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党的制度规范没有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些党员干部不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建党学说以及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还处在粗线条的简单印象中,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变迁更是了解得少之又少,这无疑为政治虚无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党内政治虚无主义者的阻挠,给新时代中国的改革事业带来诸多挑战。

二、中国虚无主义的批判理路

中国虚无主义的不同存在样态其实质上都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国内虚无主义者以否定历史、否定文化和否定传统等伪学术活动为逻辑出发点,以否定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为逻辑主旨,以在价值虚无的解构中“重构价值”为逻辑归宿。从根本上来说,其试图效仿现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全面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融入所谓世界潮流的意识形态,彻底改变现存一切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国内虚无主义者在理论上信奉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和政治民主理论,认为其为全人类发展提供了最为完备、最为科学的建设原理和方案;在方法论上坚持形而上学,片面、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与现实情况,属于典型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在实践上解码现代文明,并遵循严密的“理性路径”,逐步渗透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内部关系上展现出耦合态势,虚无主义的结构化趋势日渐明显。警惕与防范中国虚无主义必须从理论逻辑、方法论逻辑、实践逻辑进行考量,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表现作出总体性批判。

(一)理论逻辑的批判理路:理论意涵的三组驳正

中国的虚无主义者宣扬的西方资产阶级理论,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依附于西方思想理论体系之上,“超然”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具有鲜明的空想性和蛊惑性。他们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层面发动了对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攻”。他们认为,凡是与西方理论相悖的,就必须加以批驳与消解;凡是与西方理论有接近或相似之处,就必须大加称颂、崇拜。无论是自由、民主、共和等价值理念,还是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在虚无主义者看来这正是一种“历史的终结”,是西方世界“拯救全人类的福音”。这种现代“殖民主义”的叫嚣与倾向给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一轮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虚无主义者宣扬的众多理论都存在“非此即彼”“非我无他”“普适实用”的理论意涵,对此,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加以严厉驳正。

第一,共性绝不能泯灭个性,虚无绝不能淹没现实。虚无主义者用现代化的共性去改造其他民族的个性因素,以虚无之姿摧毁其他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和现实诉求,使之成为西方现代化的复制品。这种有选择性的重视共性忽视个性,是有意为之的。我们必须辩证看待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都是事物固有的本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特征,个性则表明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受共性制约。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本就是共性与个性集于一身的事物。共性体现在实现本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个性体现在不同民族国家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历史情况与现实境遇存在显著差异。同理,为了实现现代化不同国家选择相应的政治形式也是个性与共性集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民族与社会都将按自己的内在要求选择或塑造不同的政治形式,从而形成政治形式的多样性”[14]257。

第二,理论绝不能固化,范式绝不能模式化。虚无主义者将西化等同于现代化,从而为其他国家设置唯一发展路径,将西方理论变为万能的理论范式,最大程度上将其作为独一无二的模式推展开来。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反对任何的唯一化、模式化倾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的成熟程度,这也正说明理论的成熟程度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理论的内核与外延应该在世情变化中不断发展,从而具有强烈的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任何理论固化的倾向都是“反理论”“反真理”的行为,都会在逐步脱离现实之后成为“空想主义”。

第三,外来绝不能代替本土,附庸绝不能销蚀独立。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必然是一种主体性建构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附庸于他者的发展终将失败,自我独立的民族才能振兴。虚无主义者提出“告别革命论”,意图实行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用外来的资本主义彻底改造社会主义,把中国拉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秩序中去。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并结合革命的有效性进行严正反驳。中国是在革命中得以建立民族国家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外来的、以附庸依附为特征的“理论给予”,绝不会带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传统以及当下国情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以理论自信和历史自信,坚决抵制虚无主义,保证社会前进始终有着强大的理论指引。

(二)方法论逻辑的批判理路:方法误区的双向超越

方法论在哲学意义上指的是改造世界的工具,科学的方法论能够增强人自身存在意义和发现世界内在规律,伪科学的方法论则会使人陷入“方法的实效”和“意义价值的废黜”。虚无主义者运用唯心主义方法论,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都带有明显的伪科学色彩。这种方法论重点在于对事物现象进行有选择性的研究,采取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分析事物,人为地嫁接和虚构事物之间的联系。批判虚无主义的方法论,既是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也是具体方法论之间的较量。只有从整体性批判和具体性批判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才能实现对虚无主义的辨别与超越。

第一,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建立的基础,它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本规律,并且从宏观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反观唯心主义,忽视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虚无主义者正是基于唯心主义立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虚无,通过不断的话语累积,形成了一种吞噬和消灭唯物主义的思想氛围。只有用唯物主义驳斥虚无主义者,才能切中要害,使其无法理论自辩;只有用唯物主义教育人民群众,才能提高民众辨别虚无主义、抵制虚无主义的自觉性,也就能够使得虚无主义失去生存与扩散的土壤,使之成为历史理论的遗弃。

第二,深刻揭示具体方法的局限,科学论证虚无主义结论的虚假性。以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革命史的虚无来看,在历史横断面上有选择性地选取部分史实,忽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传承性,肆意否定和歪曲中国革命的整体研究;以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来看,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反省,并把传统文化糟粕中的部分扩大化,使之成为否定民族一切传统的突破口;以价值虚无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攻击来看,将当下社会部分人盲目逐利的行为视为全体人都变成了经济动物,从而得出当下中国社会放弃对最高价值本身的追求的论断;政治虚无主义者更是无视党和国家,难从全局高度和历史眼界出发,审视自身问题。习近平强调:“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15]106-107这种辩证方法最大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上的进步性和超越性。

(三)实践逻辑的批判理路:实践进路的三重审视

虚无主义者在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和传播手段,宣扬虚无主义,矮化社会主义,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通过对虚无主义中国样态的分析,虚无主义在原有特征表现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挑战和围攻态势正逐步形成。因此,必须深刻了解虚无主义的实践进路,找寻虚无主义发展扩散的内在机制,全面审视虚无主义的动态演变轨迹。

第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虚无主义从学术思想进一步转化为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严峻挑战。就历史虚无主义来说,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党内政治虚无主义的滋生与壮大,极大地弱化了党的全面领导,进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主流不强、支流强劲”的不正常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这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也遭到了虚无主义者的恶意中伤。结合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党大还是法大”等热点问题的大肆鼓吹,一时间在全社会造成了思想领域的震荡,对党的领导和“四个意识”的树立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此,习近平鲜明指出:“在坚持党的领导的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16]2对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残酷性,我们要明白,社会主义中国永远是资本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重点对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也将是一场长期性的斗争。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坚守自媒体时代的网络阵地,提升话语质量。虚无主义通过网络阵地、借助自媒体等信息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地进入社会大众的生活。近些年,虚无主义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由历史虚无主义逐步向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以及政治虚无主义蔓延。针对这种多位一体的演变形式,我们必须坚守自媒体时代的网络阵地。针对当下中国虚无主义者大肆利用微信平台、微博、网络大V等散布虚无主义言论,首先,必须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网上言论行为,净化网络政治生态。其次,要妥善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增强抵制虚无主义的自觉性。最后,大力提升社会主义话语质量,牢牢掌控主流话语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主流话语权的解释力和公信力。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与虚无主义在传统领域的斗争,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与一切虚无主义作毫不妥协的斗争。

第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虚无主义在中国广泛存在的根源是目前中国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直观的发展差距成为虚无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立论基点。虚无主义者对于造成发展差距的历史原因视而不见、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视而不见、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展现出来的远大发展前景视而不见,依旧遵循着肆意解读个别社会问题,以所谓的“问题意识”“问题现象”诘问制度设计和制度精神,达到否定执政合法性、否定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对此,最好的回应就是以发展来解决问题,以巨大的发展成就让虚无主义“不攻自破”。经济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市场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全社会活力,释放经济发展动能;政治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实现党政关系、党社关系以及党群关系的良性构建,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文化上,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社会建设上,注重公平正义,落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生态建设上,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建设美丽中国。只有真正发展起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从源头上克服虚无主义思潮的持续泛滥,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彰显中国气象。

参考文献:

[1][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陆剑杰.中国的自由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哲学研究,1999,(11).

[3]杨金华.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

[4]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

[5]李振刚.民族虚无主义及其理论误区[J].东岳论丛,1992,(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孙丽珍,李泽泉.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本质及治理[J].红旗文稿,2018,(9).

[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9]李艳艳.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5,(7).

[10]竟辉,王岩.十八大以来国内新自由主义思潮主要错误论调辩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张灿,王进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逻辑理路、根本保障和价值指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4).

[13]丁俊萍,李磊.旗帜鲜明地反对政治虚无主义[J].红旗文稿,2018,(8).

[14]王沪宁,等.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1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