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
辽沈战役: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
李 晛
贾祯生于1934年,曾参与辽沈战役,是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附属炮兵观测兵。辽沈战役纪念馆供图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中共中央在科学分析战争形势之后,当机立断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无论是战争的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为中国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辽沈战役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刘晓光介绍,作为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不仅完成了解放东北的伟大历史使命,也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为其后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党员个个都是好样的”
“辽沈战役是党中央领导的第一个战略决战,东北人民解放军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取得伟大胜利,体现了听党指挥、信仰坚定的政治本色。”刘晓光说。
位于辽宁省锦州市翠岩山脚下的牤牛屯,是一座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它见证了沙场鏖兵的血雨腥风,也因辽沈战役而闻名。
李如吉,曾参与配水池战斗,时任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118师山炮营1连观测班班长。辽沈战役纪念馆供图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挥师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10月5日,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秘密到达牤牛屯,并在这几间简陋的民房里,指挥了锦州攻坚战以及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辽西围歼战,直至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在辽沈战役期间,西柏坡和牤牛屯两个村庄间往来电报近百封,党中央通过电波直接领导和指挥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正是因为做到了听党指挥,辽沈战役才有了最后的决胜。
生于1934年的贾祯,曾是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附属炮兵观测兵,年近90岁的他回忆起辽沈战役时为党员竖起了大拇指。
“锦州是解放战争中,东北战场上第一个大的攻坚战,党员个个都是好样的,那真是冲锋在前,开总结会的时候,牺牲的多数都是党员,真是为了革命,为了胜利做了自我牺牲。”贾祯如是说。
“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铁的汉”
1948年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开始扫清锦州外围据点。配水池之战,就是锦州外围的关键战斗之一。
曾参与配水池战斗的李如吉时任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118师山炮营1连观测班班长,他告诉记者,在配水池战斗中,国民党军大约有一个加强营在配水池,近七个碉堡在其周围,战斗非常激烈。
“当时一营没有战壕,步兵没什么掩体,打的时候一个连一冲锋,结果敌人的重机枪点射,一个连上去了就倒下去。”李如吉激动地说。
配水池是1937年日本人修建的一个供水设施。国民党守军在此修建了大量钢筋水泥的永久工事和砖石结构的半永久工事,并自喻“守配水池的都是铁打的汉”。
1948年10月12日,担任进攻配水池任务的东野3纵7师20团1营,顶住国民党军在装甲车、飞机掩护下的立体攻势,喊出“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铁的汉”的口号。经10小时激战,先后击退国民党军30余次反扑,攻占了配水池。
配水池战斗的胜利,为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打开了城北的门户,为攻锦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辽沈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援”
1948年10月14日11时,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0余万人,10月15日锦州宣告解放。11月2日,沈阳和营口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援。”曾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6师18团3营9连排长的杨宝怀已年近百岁,忆起辽沈战役仍感触颇深。
杨宝怀说:“当时我们走到哪,老百姓都特别拥护我们。为什么能打胜仗,就是因为有老百姓的支持。”据介绍,在激战中,战士们有时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当地群众就冒着炮火,往前沿阵地送饭送水;敌人将大量炮弹倾泻到我方阵地,在民兵和群众的有力支援下,阵地失而复得。
杨宝怀已年近百岁,曾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6师18团3营9连排长。辽沈战役纪念馆供图
据杨宝怀介绍,进入锦州以后,战士们就开始挖战壕,在百姓的拥护下都士气高涨。不幸的是在合成染料厂的战斗中,杨宝怀受了重伤。
“包扎伤口后,老百姓组成的担架队把我抬到了农村,等我清醒时,已经躺在一户农家的炕上了。”杨宝怀说,在枪林弹雨之下,还能坚持把他送到后方,这是英雄行为。要不是老百姓不顾危险的救他,给他喂稀饭,就没有他的今天。
据刘晓光介绍,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解放了东北全境。此役后,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上升至300余万人,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兵力数量反超,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为纪念辽沈战役这场伟大的战争,1958年12月,在辽沈战役的主战场——辽宁省锦州市成立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如今,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辽沈战役纪念馆每年都要接待大量来自祖国各地的观众到这里参观学习。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