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党“抓壮丁”乱象

作者:高戈里 来源:新周报 2025-08-25

导读

近些年,围绕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等问题,产生了不少争论,其中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抓壮丁”的真实性。此前,有报纸发表了关于“川人抗战”的一系列文章和讨论,其间,有人慷慨陈词:“拉壮丁有没有呢?也有,但是我告诉你,不到万分之一”……事实真是这样吗?

01

何应钦追问:“壮丁哪去了”

据抗战时期曾任国民党四川省达梁师管区司令官的周开勋著文记载,国民党政府于1939年颁布新兵役法后,组建了庞大的兵役机构,各省均设立了军管区司令部,其下设若干师管区司令部,再下又设若干团管区司令部,以专司壮丁征调和新兵训练。

1943年夏天,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兼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召集各省军、师、团管区司令,到重庆开会。会议期间,国民政府兵役署长程泽润在其所作的兵役工作报告中称:“自1939年实行新兵役法起,到1943年5月止,全国(东北不在内)所征出的壮丁将近1200万人。”

1200万壮丁,本是作为兵役机构成绩来宣扬的,不料,当场受到何应钦的质疑:“全国军队包括警察在内也不过700万人,而征出的新兵数却比此数大得多。至于伤亡,根据各战斗部队报告,综合起来也没超过240万人。你们征了1200万壮丁,各部队的长官却天天叫喊要补充新兵,这是什么原因?”按何应钦的“算账”,4年中,有数百万的壮丁神秘地失踪了。

面对何应钦的责问,专司征兵的司令官们叫苦不迭:“征兵困难,逃兵太多……”据抗战时期曾在四川荣威师管区任职的张登上著文记载:“由于大多数的壮丁都是被强迫、陷害、欺骗来的,在押送途中,他们常常是被一根粗麻绳一个一个地串联捆绑着。而送壮丁的官兵则是刺刀出鞘、子弹上膛,虎视眈眈地押着进行。”即便如此,被抓壮丁还是逃亡不断,甚至还有集体逃跑的。

据抗战期间曾任兵役机关骨干幕僚的万金裕回忆:四川在1939年征兵工作展开实施“适龄壮丁抽签”时,因当时征兵舞弊多,壮丁受虐待致病、致死严重等问题,曾引发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1939年夏,四川隆昌、新都等地发生过“规模很大的民变”。1941年夏,四川的广汉、中江、金堂等地因役政舞弊“又一次激起民变”。

可笑的是,大量壮丁经常性逃亡,给个别据守交通要道的地方政府带来“役政”工作的便利。据周开勋回忆:“巴东伪县政府曾专派一自卫队,抓由湖南、湖北前方逃跑的逃兵,最多时每天要抓几十个人,一个月即可抓数百名之多。这样,巴东伪县政府即可在本县少抽丁,而交新兵的时间反而又最快。”

抓来的壮丁补入部队后,依然逃亡不断。据周开勋先生回忆,就连何应钦也在这次会议上承认:“根据派到各师的点验委员会报告,按照每个师的编制人数应有1.2万多人,但有的师只有八九千人,甚至只有五六千人,其主要原因就是逃兵关系。”

02

难言之隐:“层层吃缺贪污”

说到逃兵太多的原因,何应钦说是部队长官“管理教育不善”,“带不好兵”。这话也不假,但很不完全。实际上,国民党军队普遍缺额还有一个司空见惯但大家都不愿意说破的问题,就是各级带兵长官“层层吃缺贪污”。

所谓“吃缺”,又叫“吃空”或“吃空额”,就是虚报、冒领并贪污部队空缺人员的兵饷、粮代金和武器装备。“吃空”的方法,通常是有意不把部队的兵员按编制编满,在向上级申报领取各项经费时,所报的兵员数多于实际兵员数,其空缺的兵饷、粮代金和被装则为带兵长官私吞。空缺的武器装备军官也敢贪污。贪污之后,拿去倒卖或送人,并安排在作战之后上报损失予以销账。

据原国民党将领郭汝瑰回忆,1941年10月他接任暂编第5师师长时,发现前任师长戴季韬的“兵一共3000多人,却上报7000多人。不但领饷吃缺,他甚至把多报部分人的军装、衬衣、被盖等全部拿去卖了。吃缺最厉害的是大米,仅一个月就可多领1.6万多斤。这些大米卖成钱,都被戴季韬等人装进了腰包”。

仍据周开勋先生回忆,一些地方征兵官员也“吃空”,他们在分配兵额时,有意增加名额,如在原定每乡镇分配的150名壮丁基础上,再增加二三十名,以此勒索富裕户出钱。在当时,每个壮丁名额可以敲诈一二百半开(花钱)。如果没有钱,则要求被敲诈人家“以骡马代兵”,如云南丽江县政府就曾交给团管区四五匹骡马。

壮丁被拉后,即送往体格检查所检查身体。这时,有钱人家的壮丁只要贿赂体格检查所三五十块钱,就能作为身体有病不合格而准予缓征。兵役官员受了贿,顺理成章地就要免去富家子弟的兵役,而上峰派下来的兵役名额,自然就要转移到穷人头上。

富裕人家可以用钱买丁,穷人则千方百计躲避抓丁。对此,保甲长也有办法,白天抓不到壮丁,就在晚上派乡丁去家里抓人;抓不到本人,就把壮丁的父母关起来,逼迫壮丁“自愿”当兵;本乡壮丁实在凑不够数,就带着乡丁上路乱拉商客,钱物没收,人充壮丁,“形如匪盗”。

有的兵役官员还专门豢养一批“兵油子”。据《宜宾县志》记载:民国33年(1944年)7月6日,宜宾县交给七十六军二十四师七十团的86名新兵,全系收买的兵痞流氓。这些人以充作壮丁为生计,每次得买身价1500至5万元(法币),先领一部分,其余暂存乡保长处,每1万元生息1000元,待逃回之后,即取领本息。乡保长平时把他们供养起来,其“安家费”“供养费”,一律向民众摊派,承办者从中渔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地区,保长、甲长一旦完不成壮丁“征集”任务,保长、甲长本人则被抓去充数,毫不留情。

03

“没有把新兵看成人”

为什么要逃?在周开勋的记忆中,国民党的役政“弊病丛生,惨绝人寰”,壮丁的衣食住行“惨不忍睹”:

壮丁穿的——“冬发夏装,夏季不发……每人发一套汗衣裤、一套单军衣裤、一顶军帽、一床灰毡(有时不发)。”

壮丁吃的——“按规定由县政府粮食仓库拨给”,由于接送壮丁的长官肆意克扣壮丁的粮饷,军粮“发给新兵部队时,则掺入沙土细石”,且“每人每日八两”,吃掺了沙子的稀饭还要求3分钟吃完,美其名曰“培养战斗作风”。克扣下来的余粮,则趁机卖出,中饱私囊。

壮丁住的——在云南大理三塔病兵集中处,10月深秋季节,“轻重病员同塞在一间大房里,全无被盖,只是用些稻草铺点盖点,满屋粪便狼藉,臭秽逼人,惨不忍睹”。

壮丁患病——“政府对新兵的待遇和生活不重视,使新兵穿不暖吃不饱,有病无药医”,相当一部分壮丁“未到前方就病死了,因此人人怕当兵”。用周开勋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把新兵看成人”。

04

兵役视察流于形式

当时,乱抓壮丁的现象十分普遍,就连专司兵役的司令官们也承认:“拉捆壮丁现象各省都有。”这话,在张登上的《国民党兵役视察目击记》等文章中,能得到一个极富讽刺意味的“佐证”:

全国第二次兵役会议后,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针对各管区办理兵役的基层干部积弊甚深的问题,决心建立全国性的兵役视察网。1941年4月和11月,遴选“兵役干部训练班”优秀学员120人进行训练,学习结业后分别派驻各师管区担任驻区视察员。

1943年12月中旬的一天,四川荣威师管区来了一位派头不小的兵役视察员训话:“本视察员奉命代表军政部前来视察,一切有关违犯兵役法令的问题,都要严肃处理。言出法随,绝不姑宽!尔等全体士兵有苦诉苦、有冤鸣冤,切勿疑惧不前,因循自误……”

据当场统计,全连竟有90%以上的新兵都有冤屈,诉说起来声泪俱下。大部分壮丁均是被拦路强拉而来;有一些是地方上的乡镇保甲贪污受贿,大搞移花接木骗来的;有一些则是因为得罪了“地头蛇”被陷害来的。这当中,竟有两名年仅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因回家度假被强拉来的。

面对上级派来的“青天大老爷”,壮丁们希望拨云见日,岂知,这又是一场骗局。不仅如此,这个荣威师管区和荣县县政府,后来竟然“因兵役工作显有成效”,受到了上级的传令嘉奖。

本版文章据中国历史研究院高戈里/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高戈里
高戈里
军人作家
0
0
0
0
1
4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