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原来如此重视意识形态斗争
核心提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同前苏联为中心的华约争夺世界霸权的几十年间,积累了丰富的意识形态斗争经验。这点我们必须提高警觉。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国家战略调整步伐的越发密集,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只能越来越激烈。从国家间到国家内部,都会有着不同层面的体现。
孔子学院遭遇成立以来最严重危机。
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迄今孔子学院已开遍五大洲90余个国家,累计开办320余所。可以说,孔子学院为中国与各国,甚至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但孔子学院能走进西方国家的校园却是非常的不容易。2005年,通过“汉办”的不懈努力和多方面做工作,孔子学院终于走进欧洲,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挂牌成立。这是中国在欧洲设立的第一座孔子学院,如今,却面临被关闭的命运。
斯德哥尔摩大学在网站上说,如今的情况与10年前不同,当年对该校而言,与中国展开交流至关重要,“如今我们与中国已拥有完全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这样的合作显得多余”。该校副校长维丁对瑞典《每日新闻报》说:“通常来说,大学里设立的一个机构由另一个国家政府提供经费,确实是有问题的做法。”
孔子学院在西方国家遭受的非难远远不止于此。美国甚至把孔子学院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解决。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曾呼吁美国近百所大学取消与孔子学院的合作或进行重新谈判。他们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分支机构,目的是宣传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有违学术自由。
这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一个利用设立在大学校园的教学研究机构控制全香港大学的教程,并不断宣扬所谓普世价值,不断强化“政改”思维和挑拨香港学生“占中”的国家,竟然有脸指责只做中国文化的宣扬,从不牵涉政治话题的孔子学院“宣传意识形态,有违学术自由”,真真是贻笑大方。
在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的“善意提醒”下,孔子学院问题在美国大学中不断发酵。芝加哥大学是有孔子学院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名校之一。除此之外,常青藤大学中尚有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有孔子学院。继芝加哥大学率先终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之后,宾夕法尼亚大学也宣布不再续约。此次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态度,势必在欧美高校中引起又一轮连锁反应。
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的批评道,西方一些人仍抱着意识形态偏见看中国,想当然地认为政府主导的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输出意识形态的工具,把孔子学院在日常教学中介绍现代中国的内容,放大、歪曲成中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例证。
这对那些淡化政治色彩、淡化意识形态,宣扬普世价值,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的言论不啻兜脸一拳,当头一棒。
问题是,为什么在过去十来年时间,孔子学院在全球数百所大学先后落地都没有招致反击,只是在最近两年才纷纷遭遇到狙击呢?首先,中国这些年的飞速发展,由此锻造出的巨大经济体量,由此带来的中国加速崛起,已经使很多西方政客和学者颇为忌惮。想当然把中国当成现时的最大对手和遏制对象。其次,中国的存在及其所秉承的治国理念和国际战略已然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维护其全球霸权体系的绊脚石。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样,美国业已开始构建修正自己的政治经济体系。但由于中国的存在,美国的此次战略调整异常困难,甚至根本没有达到预想目的的可能。中国坚持全球化战略,坚守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同广泛的南方国家利益相一致的,这同美国的战略调整同本质上是相违背的,使美国以金融霸权为中心和着力点的战略调整难以为继。这种战略思想的冲突才是意识形态冲突的本质。怎么可能淡化,怎么可能视而不见。那种鼓吹西方普世价值,在中国极力鼓吹宪政,鼓吹西方民主体制的人,要么幼稚,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同前苏联为中心的华约争夺世界霸权的几十年间,积累了丰富的意识形态斗争经验。这点我们必须提高警觉。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国家战略调整步伐的越发密集,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只能越来越激烈。从国家间到国家内部,都会有着不同层面的体现。
孔子学院问题绝不是像某些人所说,是我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扎紧口袋引来的西方国家的反制和报复,而是西方对我们意识形态斗争的必须之路。如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没有什么不良企图,那我们扎紧口袋,他们又鼓噪不安什么呢。单纯的否认针对中国的“敌视力量”的存在,或者把这种“敌视力量”单纯看做他国的狂热爱国者和“愤青”的观点是极端错误和幼稚的。
孔子学院在欧美遭遇狙击,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的机会。中国的崛起不应该只是经济或军事的崛起,还应该有文化的崛起。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实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三部分组成。所以中国的崛起,不能只是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的崛起,还应该包括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包括在方式论层面的巧实力的崛起。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文化层面的扩张,难道必须要像鬼子进村一样,静悄悄地进行?必须要顾忌西方国家的感受,降低对方敌意?在国际局势越发紧张的时刻,“友邦”的欢欣真的如此重要吗?但令人遗憾的是,某些专家学者在中国社会舆论里不断鼓噪,对淡化这个淡化那个狂热鼓吹,已经先将自身放到了非常不利的位置。这种现象必须加强警惕,必要时给予狠狠打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