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科学期刊应该怎样“定位”?——评《学术期刊的定位与学术品位—<社会科学论坛>改版研讨会综述》

作者:李革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9-03-07 924

新时代社会科学期刊应该怎样“定位”?

——评《学术期刊的定位与学术品位—<社会科学论坛>改版研讨会综述》

李革新

新时代社会科学期刊应该怎样“定位”?——评《学术期刊的定位与学术品位—<社会科学论坛>改版研讨会综述》

作者提示:河北省有一本杂志,叫《社会科学论坛》。多年来,他们发表了大量鼓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攻击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领袖的文章,可以说是一本小《炎黄春秋》。经河北省委宣传部约谈以后,仍然不思悔改,依旧我行我素。该刊于2018年第1期发表的《学术期刊的定位与学术品位—<社会科学论坛>改版研讨会综述》,集中暴露了他们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办刊宗旨。本文较长。如读者没有时间读完,可选读第四部分。

 

  2017年9月16——18日,河北《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就该刊改版事宜,在北京主办了一场“学术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社会科学论坛》改版研讨会”,并在该刊2018年第1期发表“研讨会”综述。《综述》称,研讨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部分社科期刊的主编、编辑及人文社科学者等二十余人”。鉴于《综述》所说该刊是“1999年创刊,走过来近二十年的历程”的“社会科学”期刊,遂结合阅读《综述》,重温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经过分析研判,发现这个专题讨论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及其《综述》,完全不符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新时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和宣传方向等,对共产党员来说,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或者说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底线。可是,该研讨会及其《综述》的“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却对这些统统不屑一顾、未置一词一字;与会人员又是来自全国各地社会科学、人文学者的精英群体,十分了得,进一步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的无比正确,也是关系到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定位”的价值取向问题、向何处去的问题、发展方向的问题,故不得不就这些问题与之商榷。

一、社会科学期刊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回顾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来,在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一大批名家大师、进步学者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大量历史事实和辉煌成就,明确指出:“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习近平还针对有些人所谓“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的论调,和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提出批评,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上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作为“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的重要讲话,是不是对社会科学工作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定位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据笔者所知,河北《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含)之前一度为每月两期的半月刊,2011年至2017年改为每月一期的月刊,这次研讨会则是改为每两个月一期的双月刊。可是,其“改版”研讨会和《综述》,对改版后的“版”有那些变化、这样变化的原因以及这样变化好处基本没有涉及。“技术活”不说也罢。讨论办刊宗旨、研究刊物的“定位”、“品位”等办刊方向问题,应该说是更加重要。但这个以“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为主题的“改版”研讨会和近万字的《综述》中,却通篇不见一处提到“马克思主义”;至于什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些“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是一字皆无;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治国理政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也统统未置一词;而多次重复的就只有“纯正的学术理想”、“纯粹的学人风范”,反复强调的只是“期刊的定位应当紧盯‘学术’二字”和办刊的“独立性”等等。据说是为了“保持期刊的学术性和思想性,形成期刊自身风格与特色”。“研讨会”一方面强调要“取中庸之道,避免极端”,另一方面又极力推崇“完全开放的办刊态度”。其究竟要“避免”什么什么的“极端”,又要“完全开放”什么什么的内容呢?从研讨会给出的“期刊定位”和“学术品位”完全“避开”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总体倾向来看,他们所要“避免”的所谓“极端”,只能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而他们所要“完全开放”的,不过是新老自由主义的一套货色。应当指出: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是2016年5月17日,讲话的内容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社会科学论坛》这次改版研讨会是2017年9月16——18日,间隔一年零四个月,“研讨”出来的“期刊定位”和“学术品位”,竟与《讲话》精神大相径庭,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我们不禁要问:研讨会的主办者,及上述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学术期刊领域内经验丰富的总编、编辑,以及不同学科领域内的知名学者”(《综述》用语),你们对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看了忘记了,还是根本没看?你们觉得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发表一年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两个多月之后,为河北的《社会科学论坛》“研讨”出这样一个脱离“马克思主义”、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纯粹的”学术“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是合适的吗?这是要把《社会科学论坛》,要把河北乃至于中国的社会科学引向何处,不值得深思吗?

二、社会科学期刊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在中国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在中国,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最高的政治原则,确保依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是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重要基石。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理所当然的包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包括对哲学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的领导。

毛泽东生前无数次强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调舆论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甚至具体到要求必须政治家办报,他批评有的主流报纸“写社论不联系当前政治,这哪像政治家办报?”强调写文章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2)。继毛泽东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也都十分强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立场、觉悟、素质,必须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政治定力,确保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的手里。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无数次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意识,并深刻地、形象地提出:党报、党校必须姓“党”。习总书记在这里说的是党报、党校必须姓“党”。推而广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切舆论宣传工具,包括社会科学期刊等,理所当然地也应该姓“党”、姓“马”、姓“社”。在2013年的“8.19”讲话中,他明确提出两个“巩固”,即“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2018年的“8.21”讲话中,他再次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

毫无疑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领导下的、河北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论坛》,理应是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阵地,肩负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 (3),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理应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可是这个以“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为主题的研讨会和《综述》,却通篇不见一处“党的领导”四个字,而是大谈特谈什么“学术期刊及办刊人”的“独立性”,称“独立性是办刊之本,立刊之基。没有独立性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特色,难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噤若寒蝉、自我阉割,无法顺应世界大势,彰显时代精华,引领思想风骚,创造文化硕果。”好极了!笔者坚决拥护社会科学期刊的“独立性”,更希望“顺应世界大势,彰显时代精华,引领思想风骚,创造文化硕果”!但是,这要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性,是在党的领导下,做到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这样的“定位”和“品位”,就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事求是,就是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文风,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把刊物办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以创新的精神,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中“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及“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4)如果离开这些根本前提、根本立场,对诸如“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保持一致”、“四个意识”等主流思想、主流话语、主流声音,报以不屑、轻蔑的态度,把刊物“定位”在研究和宣传主流思想、研究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什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是什么“噤若寒蝉、自我阉割”云云,这样给社会科学期刊“定位”,就是煽动社会科学工作者与中国共产党离心离德,就是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底线!给该研讨会“定位”做这样的“定性”,绝不是空穴来风,其研讨会和《综述》,本身就做了如是“解读”,请看——为了“保持刊物独立性”,该研讨会不惜笔墨,大力挞伐“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婉转地“回顾”《社会科学论坛》的“创办及发展历程”,强调刊物“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及纯粹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极力称赞《社会科学论坛》在“环境很恶劣,风很大”的情况下,“充满了办刊的艺术,体现着高超的斡旋与委婉”的“大智慧”!天哪,连“斡旋”这样的外交辞令都用上了!如此说来《社会科学论坛》是“遭受”了莫大的委屈,使其失去了“特立独行”的“独立性”,失去了“自我定位、自我提升”。那么,他们所说的“环境很恶劣,风很大”来自何方,又是经过与谁人进行了什么样的“斡旋”呢?研讨会和《综述》的第五题“会议总结”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是“科研管理部门”,即“科研管理部门”对“期刊的误读和误用,造成学术评价标准的异化”,“科研管理部门”的“简单化的评价标准,只是利于行政管理,不利于学术研究”,使“学术研究被学术评价牵着鼻子走”,等等等等。

该话说到这个份上,事情已经很明白,他们所要摆脱的正是“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是与“科研管理部门”争夺话语权的“独立性”!不禁要问《社会科学论坛》,还要不要中国共产党的上级组织,编辑部里还要不要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期刊领导班子和编辑人员中还要不要有中国共产党党员?还应不应该有“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以及上级出版物主管机关和上级党委宣传部门这样的“科研主管部门”?

三、社会科学期刊要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他同时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总书记的这些话可以说是语重心长。他告诉我们,作为中国的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也好,“品位”也罢,万万不可置人民于不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宣传方向,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刊物、文章“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密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把自己的理想融入社会发展前进的洪流,才能实现社会科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和社会抱负。真的不知道离开这些社会现实,离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离开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还会有什么“社会科学”?

可是,一场研究“社会科学”“期刊定位和学术品位”的研讨会和长达万言的《综述》,除了某教授提到《人民日报》、另某教授提到“人民大学”两个名称之外,其它任何一处,竟然通篇找不见“人民”两个字!更何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研究、宣传方向!那么,他们以谁为中心呢?研讨会《综述》的结尾处做了如下回答:“学术刊物本身就界定了它的受众就是学界同仁,本来就是小众的,所以学术期刊本就该靠学术来定位,否则身份认同就产生了危机”,这简直是“标本式”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着干”的绝妙的结论!用不着再谈什么重大理论问题了,一个连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上述各位具有“高贵”的“身份认同”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文人”先生们,你们吃着人民种的粮,穿着人民做的衣,“共享”着人民改革开放的成果,研究着社会科学的“期刊定位”和“学术品位”,却把作为衣食父母的人民抛到了九霄云外,这又是什么“品位”啊?!

四、《社会科学论坛》是一本“纯学术”期刊吗?

如上所述,《社会科学论坛》这次改版研讨会,给他们的刊物“定位”为“三无”(无马克思主义、无中国共产党、无以人民为中心)的刊物,标榜所谓“纯正的学术理想”和“纯粹的学人风范”,和什么“特立独行”的“独立性”等等,这充分反映了该刊多年来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政治导向的事实,同时也是他们下定决心要继续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一个“声明”或曰“政治宣言”!值得思考的是,这个《社会科学论坛》到底姓不姓“党”,是哪个阶级、哪个政党、哪个时代的社会科学期刊?太往前的情况不甚了了,自2010年至2017年初,笔者就发现该刊在多篇文章中公开攻击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有的文章攻击马列主义是中国“红色革命组织”的“洋旗号”,中国无产阶级专政是“小秦始皇主义”和“驱邪清污”的“社会卫生学”,“新中国的缔造者”是“利用‘阶级斗争理论’中的‘翻身’理论”“为其专制制度做掩盖”,“20世纪50—70年代在大陆建立的‘社会主义’是现代化进程中明显的倒退”、“乌托邦理想和反现代性。”(5)有的文章打着“反思”苏东剧变、“探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向何处去的旗号,为新老修正主义翻案,鼓吹伯恩斯坦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是“正确”的,攻击《共产党宣言》关于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错误”的(6)。有的文章攻击我国土改斗争中的农民是“失去任何理性的暴徒”,打土豪分田地是农民“平均主义”的“自我本能的激发”,“罩上了革命的合法外衣”(7);土改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权力实践”,从外部“植入”到农民头脑中“进行阶级再造”,“人为塑造敌对阶级”(8)。有的文章攻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什么领袖“独揽对于所有问题的解释权”,在《讲话》的“‘可怕武器’的指引下……‘暴露派’横尸文坛者无计其数”,“成了‘阳谋’的牺牲品”,《讲话》以来是中国“文艺走入死胡同”历史。(9)有的文章攻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是“类似于宗教文本或者圣书”,号召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做“五种人”,有“脱离实际之嫌 ”,是“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的名义将个人私生活领域的合法性取消”,“造成了巨大的人权灾难。”(10)有的文章公开煽动知识分子与共产党的“权威意识形态”对抗,要知识分子“既不能屈服权威,也不能皈依民间”,而要“离开庙堂和民间”,“独立地站着”,以“抵抗和拒绝权威话语对文学的压迫和利用”,扬言要以“启蒙的姿态、精英的姿态”、“救世主面对芸芸众生的那份悲悯的姿态”,来“教训大众”!要用“知识分子的精英话语”占领“国家权威意识形态”的“阵地”!(11)以上这些东西,仅仅是笔者个人的视界和水平,能够发现并能够认识到其反主流倾向文章的一小部分;还有的没发现,或虽然看到但并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

总之,该刊领导坚持错误导向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以至于宣传部领导給他们“约谈”也听不进去,过后依然故我,有时是这个月“约谈”,下个月同类文章照发不误,其坚持自由化导向是何等的固执、坚定、明确! 这次“改版研讨会”,只不过是打着“纯学术”的幌子“玩深沉”,以掩盖其继续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政治立场的目的。但又不再像以前那样摆出“文人风骨”的“架势”跟主流思想“对着干”,而是以“犹抱琵笆半遮面”的面貌出现:俺们就是一本“纯学术”“三无”的刊物,对什么马克思主义,什么共产党,什么以人民为中心,俺们是既不“紧跟”宣传也不反对,俺们的‘定位’就是不“人云亦云”,就是“取中庸之道,避免极端”,谁奈我何?——原来他们就是如前所说的,用这样“高超的斡旋与委婉”的“充满了办刊的艺术”的“大智慧”,来巧妙地对抗“科研管理部门”对“期刊的误读和误用”和“简单化的评价标准”,抵制“学术研究被学术评价牵着鼻子走”的!所谓“高超的斡旋与委婉”的“办刊的艺术”的“大智慧”,不过是“虚晃一枪”,以掩盖其真实的新老自由化的政治“定位”!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真的“执行”什么纯而又纯的“纯正的学术理想”和“纯粹的学人风范”的“定位”。所谓的“独立性”也只是“独立”于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外。

从2018年改版后的《社会科学论坛》可以看到,许多文章仍然有着十分鲜明的政治倾向、政治立场。例如2018年第3期《世界体系中的“改革开放”》一文,讨论从1860年“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既不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打破了中国志士仁人“学西方的迷梦”,也不谈中国人民同国内外敌人艰苦卓绝的斗争;讨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既不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不谈“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不谈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不谈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什么马克思主义、“四个自信”、“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等政治导向方面的话语,统统被“虚无”得无影无踪;却用晦涩的语言,极尽调侃、讽刺、挖苦之能事,戏谑中国“护卫舰队巡弋于大洋之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苍穹之下”才“有点‘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了”;还说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40年,是向“承认人性私有的合理性”的低头致意,甚至是什么“向英美所主导的大西洋文明时代的世界体系低头致意”,更明白地说是向“统治地球一个半世纪,于今虽现衰像,却依然蔚为霸主”的美国低头致意,是什么为了“免于”‘开除球籍’”,“不得不向侵略者学习而自救”!再如2018年第4期《“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人文关怀》。这是一篇专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章,却对习近平同志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一字不提,用该文作者的话说,他是“租用”了1923年周作人与鲁迅失和后,写给鲁迅绝交信中的一句话“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把文人本质“消散”在“人之为人的可怜”上,“惺惺相惜才是不忘初‘性’”;大谈所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感受到普天下文人的脆弱与‘可怜’”,自虐中国的人文学者成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这位“可怜”的作者,还阉割我国文人先贤的正能量,特别对革命先驱李大钊在《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中,充分肯定《共产党宣言》关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阶级斗争不可避免的重要论述只字不提,只摘引“人类不是争斗着掠夺着生活的,总应该是互助着友爱着生活的”(12)一句话,作为他的“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的佐证。与上述同一期的《何炳棣:读史阅世,天真烂漫》一文,则用30年代青岛大学右翼学生以侮辱性的语言向闻一多先生身上泼脏水,诋毁毛泽东关于“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13)的爱国主义光辉形象,——白纸黑字可以作证:《社会科学论坛》的“期刊定位”是所谓“纯学术”,还是是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否定历史、抹黑英雄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大合唱,不是明摆着吗?

五、要什么样的社会科学学人的“文人风骨”?

笔者坚信,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社会科学论坛》编辑部的大多数同志,是拥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是愿意坚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愿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宣传方向的。可是他们的改版研讨会及其《综述》,却使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完完全全地在“论坛上’失声’”了,他们一字不提马克思主义,一字不提党的领导,一字不提人民,而是多次强调所谓的“纯正的学术理想”、“纯粹的学人风范”和 “办刊人”的“独立性”,强调“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还说什么“环境很恶劣,风很大”,把坚持正能量,宣传主流思想说成是什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主流思想面前“噤若寒蝉、自我阉割”等等。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科学理论界有些人,例如这本《社会科学论坛》,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观念,即对诸如“马列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保持一致”、“四个意识”等等主流话语持反感、轻蔑、甚至抵制的态度。这种情绪,有的是作为文章的主题贯穿全篇,有的是在字里行间表露出来。好像越是写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着干的文章,就越能体现作者的“文人风骨”;而谁要是写歌颂、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文章,就是缺乏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就是什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是什么“奴颜媚骨”;把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文艺家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说成是什么“追风与趋利”、“消极、奴性、迂腐和浅显”,是对政治的“应景捧场”,做“政治附庸”,是为“为逃避政治压力”而“化装”的“心是口非”、“着力应和、粉饰、靠近”(14)等等。真是岂有此理!

笔者并不赞标语口号式的“紧跟”,不赞成写“人云亦云”的“正确的废话”的文章,不赞成“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15),只会“看来头”的风头“理论家”、文艺家;敬佩、点赞坚持实事求是,敢说真话,治学严谨,客观公正,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当老实人,写老实文,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揭示事务发展客观规律的文章和人文学者。从这点说,笔者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骨头”是要硬一点;但是坚决反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党的历史,否定人民英雄,否定主流思想,脱离人民实践,要“揪着自己的脑袋离开地球”的所谓“独立性”和“文人风骨”。毛泽东指出:“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对于人民的事业并无热情,对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战斗和胜利,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他们所感到兴趣而要不疲倦地歌颂的只有他自己,或者加上他所经营的小集团里的几个角色。这种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者,当然不愿意歌颂革命人民的功德,鼓舞革命人民的斗争勇气和胜利信心。”(16)那么,要不要揭露错误、鞭挞丑恶呢?当然要。我们今天的社会并非到处莺歌燕舞,反腐败还在路上,腐败分子还很猖獗,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黑恶势力令人痛恨,群众生活中也有许多不良现象、不文明行为。有些道德沦丧、丧尽天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确实“令人气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科学学人和社会科学期刊,理应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不该歌颂者就不歌颂之,应该暴露者就坚决暴露之,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针砭时弊,矫正社会问题,修补道德“短板”。包括对党和政府工作有不同意见、也应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抱着“把事情办好”的良好愿望,真诚发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毛泽东说过:“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党章》和《宪法》也都赋予了共产党员和公民这个权利。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离开党的领导,离开党的中心工作,离开党和人民“正在做到事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所谓“离现实越远学术价值越高”的说法,完全是违背实践第一、违背人的思想发展规律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歪理邪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必须宣传党的主张,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面对错误思潮敢于亮剑!这不是什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更不是什么“奴颜媚骨”,而是共产党员党性的表现,是真正的“文人风骨”,因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研究、宣传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么就是“噤若寒蝉、自我阉割”了呢?总之,社会科学工作也好,社会科学期刊也好,都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的要求“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注释:

(1)习近平2018年6月29日主持中共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转引自《中华魂》杂志2018年第12期第18页

(3)习近平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

(4)《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

(5)《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红色文艺”的困境》

(6)《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第9期《白天鹅酒店:“马克思幽灵”的在场与还魂》

(7)《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革命名义下的合法性集体暴力——土改文学中“斗地主”的群体心理分析》

(8)《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10期《从乡土社会到阶级社会:土地改革与阶级划分的权力实践》

(9)《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6期启之的《影史启示录》

(10)《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第7期《“老三篇”的修辞艺术》

(11)《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0期《知识分子立场和现代性承担》

(12)《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222页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页

(14)《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2期《以“现实主义”解读“古典主义”的趋附与狭隘》

(15)《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86页

(1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73页(2019年2月26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9
0
0
2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