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策略的几点思考
对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策略的几点思考
仲大军
这一波百年罕见的世界金融风暴导致中国经济急剧下滑,如果仍然按传统的宏观调控思路去刺激经济。必将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并可能引发社会性的问题。因此,正确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先保民生,拉动消费,再搞投资建设。在经济衰退期,需要谨慎地动用国内资源,谨慎地采取刺激经济的手段,不应盲目地消耗国民储蓄,应尽量减少浪费性的投资拉动,在严冬里保存体力。应花大气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调整贫富差距,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不均衡发展问题。
一、导致2008年
中国经济急剧下滑的两个原因
2008年中国经济发生急剧变化,11月份的GDP增速降到了7%,生产资料出厂价格(PPI)从10月份的6%猛然降到11月的2%,进出口贸易出现了负增长,电力也出现了负增长,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物流指数从8月份起就进入衰退区域。这种急剧下滑的局面与其他国家完全相同,只不过滞后于西方国家3个月。这种剧烈变化的状况使许多人始料不及。
中国经济出现急剧下滑,是由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国内因素就是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拐点,由于房价攀升到难以支撑的高点,使房地产业陷入停滞和停顿,而理论界和政府对此至今还没有清醒的认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与美国一样,由于畸形发展都出现了价格的调整。房地产业的减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实体经济,导致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一路猛跌,由此影响了家装、家电等一系列产品的疲弱。如果仅仅是出口企业出现了问题,决不会如此严重地影响钢材等建材价格。从钢材、煤炭、焦炭、铁矿石价格居烈下降的情况看,如果不是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衰退,其他行业的减速决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所以,中国经济的急剧下滑是在国内和国际两重因素叠加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能只看到外部因素,而不从中国经济自身和内部找原因。
这种情况说明,即使不发生美国金融风暴,中国经济也已经到了调整的边缘。而且这种调整不是局部性的微调,而是宏观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调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只不过加重了中国经济的急转直下。
二、单靠增加政府开支,
继续扩大投资需求,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先保住基本生存,再搞经济建设。即所谓先消费,再投资。面对百年罕见的全球经济危机,如果继续把投资放到拉动经济的第一位,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消费——特别是平民大众的消费,是检验一国经济发展质量的试纸。经济高增长和大量投资并不一定反映国民生活的幸福指数的提高。秦始皇修长城是那时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代,但却成了人民生活最痛苦,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最高,但并不能说这一时期美国人民生活最幸福。同样,中国今天的经济高增长,也不一定反映多数民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有了高增长。
当前,中国最需要发展的是大众消费。对一大批没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只有采取最现代派的经济学方法,发钱给他们消费。所以,在这次经济衰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保住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不要因失业、低收入等原因出现社会问题。要先保证民生问题,再搞经济建设。这是一条基本的顺序。要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增大一点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实现刺激经济的效果。对中国而言,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是均衡国民财富,不盲目搞投资拉动。如果不顾一切地追求表面的GDP增速,可能会造成国家财力的损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尽量减少浪费性的投资拉动。要知道,这一次经济衰退主要是由生产过剩导致的,中国现在有许多部门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这些在经济过热和结构失调时期建立起来的工厂,本来就应该让他们自行消失,政府没有必要继续维护它们,保全它们。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出现了如此严峻的困境,美国国会都不同意援助它们,其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已经发展得畸形,危机可以对它们进行矫正。我们要根据自己国家的财力物力水平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在确保民众处于经济衰退中有小康生活的条件下,再择机低代价地发展经济,拓展中国在世界上的生存空间。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全球经济衰退造成的低物价状态,有效利用外部相对廉价的资源。譬如当石油降到40美元以下一桶时,中国要动用大量的外汇建立国家的石油储备。特别是要在美元出现大幅度贬值之前,尽量多地使用外汇储备,减少过高的外汇储备。我们更没有必要大造声势,大张旗鼓地炒做四万亿和十几万亿的刺激经济政策,搞得国际市场一些原材料价格刚刚跌下去,又要涨起来。
虽然目前中国所有的经济措施都离不开为政治服务。但也不能不惜成本和代价。我们要在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之间进行平衡与选择,既要保证衰退期间的社会稳定,又要追求合理和最佳的经济效益。譬如,中国在世界经济还没有摔到底的时候,为什么要过早地干预,轻易的出手呢?现在西方观察家预测,石油每桶可能跌到25美元,这对中国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岂不是更加有利?
三、美国金融危机
对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构成威胁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订单上的损失,也有财富上的损失。订单上的损失导致部分企业减产或关门,造成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失业,但财富上的损失也许更大,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积累多年的以外汇形式储备的积蓄,可能在瞬间化为乌有。这种财富损失比订单损失要大得多。
外部的订单消失后,我们可以通过启动储蓄增加内需,制造新的内部订单。但如果储蓄没有了,那么中国就既丧失了外部订单,又丧失了启动内部订单的能力。所以,影响中国经济最大的因素不在于外部市场的经济衰退,而是因为即将发生的美元贬值,这将导致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缩水。
目前我国的银行存款总数大约是45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财富,但这些金融资产中大约有15万亿元是以外汇形式储存的,这就是中国的大约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民间外汇。中国的外汇储备应当被看做是外币形式的中国金融储蓄资产。目前,这笔外汇储蓄大部分投资到了海外,主要是美国。它们一旦贬值或在海外投资中丧失,那么就等于我国金融总资产中损失掉了15万亿元人民币。当然这些损失不会一下子发生,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加深,中国在美国的投资越来越危险。假如这笔巨大的海外投资遭受损失,那就意味着中国1/4的金融储蓄财富即将丧失。这对中国启动内需的能力是个巨大打击。因此,在2008年12月4日举行的中美战略高峰会议上,中方代表王岐山第一次明确地说出了这样的话:“美国要确保中国在美资产和投资的安全。”
中国目前要严密注视美国政府是否对全球的债权人负责任,这是因为我们对美国解决本国巨额债务的能力有疑虑。目前,美国政府负债高达10万亿美元,企业和民间负债高达四五十万亿美元,美国的债务总额要高出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四五倍。美国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方法,已经成为世界高度关注的事情。我们还要高度关注美国是否会发生高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元贬值。
鉴于外汇储备方面的损失已经成了观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中国的一切经济刺激措施都要取决于外汇储备损失的程度。如果美元不出现大幅贬值,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得以保全,中国还有能力加大国内投入,刺激和拉动经济。如果外汇储备损失过大,美元出现了大幅贬值,人民币出现大幅升值,那么中国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投资和消费的能力,调控经济的手段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硬要搞刺激经济增长,也可能是以再一次的通货膨胀为代价。所以,中国的国内政策应该变得谨慎才是。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少有人按这一思路思考问题,去寻求应对策略。相反,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躁和盲目的状态,譬如中央4万亿的投资计划被放大成全社会14万亿的跟风行动,形成一种大跃进的势态,就是一种不冷静的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和2008年这两次国际性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完全不相同的。1998年中国没有丧失巨大的外汇储备,而2008年的危机实质是对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的威胁,是对中国国民储蓄的掠夺。如今,输出国外的巨大的国民财富正在遭受重大的损失。然而,这似乎并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相隔几年,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刺激经济的手段却与十年前如出一辙:靠财政发行国债上项目搞投资来拉动经济。这种调控手段的危险性在于它可能过早消耗掉中国仅存的一点家底。这在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期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今天遭受的损失已远远大于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往好的方面设想,那就是美国采取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不滥印钞票,不搞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保存完好,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中国在目前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之中,反而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充分利用自己庞大的国民储蓄,利用廉价的国际市场资源,在别人过冬的情况下,搞一个反周期的大跃进。中国并不排除这种前景和选择。但目前情况未明。中国要有两手准备。
四、当前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手段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将过分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和重商主义思路扭转过来。因此,外部危机发生后,国内所有调整手段都是沿着传统思路制定出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重视已经贫富分化了的国内现实,不重视发展不均衡的严峻事实,不重视改善民生的问题,继续依靠投资拉动经济,追求GDP增长速度,这样既存在着投资浪费的危险,又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第二,调控手段落后,其经济学思想仍然停留在陈旧的模式之中。譬如重视投资拉动经济,不重视消费拉动经济;重视发行国债上项目,不重视也可以发行国债发钱给穷人花。
第三,继续提高出口退税,廉价补贴国外消费者,将中国经济仍然吊在外向出口的战车上。
第四,继续倾向于将人民币贬值,使中国的国民财富不值钱,使中国在世界上仍然保持一个被廉价消费的大国角色。2008年9月份以来,美元对欧元等货币大幅升值,人民币也受到影响,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已经贬值了大约1%,很多人认为人民币还要继续贬值。甚至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公开对外讲,不排除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
人民币贬值虽然可以促进出口,但却隐含着巨大的风险,那就是将导致国内的热钱外流,减少国内的流动性,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形成冲击,对中国国内的内需启动产生不良影响。
总起来看,以上这些调控手段会使国内那些低收入的贫困国民在严冬到来时会感到更加寒冷。这是因为,大量投资带动的流动性的增加,使本来已经下降了的物价可能又要被刺激起来。譬如,高昂的房价刚刚降了一点,就有可能被再次拉高起来。随着大幅降息等措施的出台,中国的通货膨胀刚刚下降了一点,就有再次上升的可能。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实在不是什么福音。当社会货币量和流动性增加之后,居民的收入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其生活水平就要再次下降。投资拉动尽管可以增添一些大项目,但却是以普通平民低生活水平换来的。中国的每一点经济增长和建设成就。无不是以大众低收入和低消费为代价换来的。我们还应进一步分析,那些大项目,有多少是为平民百姓服务的,有多少是为达官富人服务的。在西部地区修机场,修高速公路.基本上与当地百姓无缘。就是在京沪间修高速铁路,广大工人农民也是坐不起的。所以,即使是投资基础设施。也要看是多数人受益还是少数人受益。
中国之所以迟迟不能调整外向型的发展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和外部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利益集团。他们不情愿让民众一起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因为他们的富裕是建立在大众贫困的基础之上。没有大部分人的低收入,就没有小部分人的高收入。为什么不愿采用发钱的方法拉动经济,为什么只青睐于投资拉动,这是因为利益部门既可以从投资过程中获得好处,又可以得到为他们提供的服务。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往往都隐含着特殊利益集团的身影和利益诉求。今天的中国社会不能盲目地反对投资,而是要对实施的投资项目问一句:是为富人投资还是为穷人投资?
五、中国始终存在着国际热钱的威胁
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危险,对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已进入到货币博弈阶段无动于衷。目前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实体经济领域的一场战争,同时还面临着一场货币领域的战争。其主要表现,一是外汇储备是否会由于美元贬值而缩水,二是美元如果不贬值,人民币如果出现贬值的趋势,中国国内的国际热钱会大量地转移。最坏的情况是,既发生了美元大幅贬值,又发生了国内热钱大量出逃。这两种情况如果叠加起来发生,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是致命的,中国经济就会出现大的挫折和衰退。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这两个问题。
当然,一切变化取决于美国的表现。如果美国勒紧裤带,不滥印钞票,那么美元对人民币的升值是合理的。如果美国撑不下去了,采取印钞票的方法度过难关,那么人民币的升值是肯定的。但是,不管是在人民币贬值还是人民币大幅升值后,热钱都会出逃。总之,中国经济躲不过热钱袭击这一关,我们要时刻警惕热钱的流动。
目前,国内流动性充裕,与国外大量涌进来的热钱有关。热钱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活跃性,但也时刻威胁着中国经济的稳定性。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内资金短缺,一些美国企业将海外大量资金抽调回国。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中国的资本账户开始出现净流出的现象,这导致美元在这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升值,但这种升值不是长久的,是暂时的调整。近一时期美元对欧元大幅升值,这说明资金从欧洲回流美国相当多,但美元对日元却大幅贬值。这是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导致的。日元近一阶段之所以大幅升值,主要是日本出现了对美元的抛售。而中国的情况是,由于一些美国的公司可能将大量的资金回流美国,致使人民币的升值暂时出现了回调,一些投机性的国际热钱错误地估计形势,也跟着出逃,就会出现一波人民币贬值的现象。
但从长远来看,美元对人民币的趋势更多地是贬值,近一阶段的美元升值只是暂时的现象。中国与日本一样,都是货币相对坚挺的国家。如果我们看不清楚这种现实,采取自毁长城的做法,人为地助长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后果将是国内流动性出现紧张,热钱出逃,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反周期刺激经济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人民币贬值可能会有利于部分出口企业,但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十分不利。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的金融资源,让这部分金融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中国还是要保持人民币适当的稳定和一定的升值趋势。
六、如何克服资本主义
内在规律对中国经济的危害
2008年间中国经济的表现证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规律已经在中国显现。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人没有消费能力,而大部分行业的产能都在过剩。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痼疾的特征。其实,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一痼疾正是美国引起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假如美国的贫民可以买得起房,商业银行就没有必要发放次级贷款。穷人靠信贷消费终归是要出问题的。中国社会30年来发展的不均衡程度和贫富差距远远超过了日本、韩国等邻国,要想启动巨大的生产能力,就必须让人民有钱消费。而这钱从何而来?只能是劫富济贫。所以,中国的经济问题要在劫富济贫方面做文章,这应当成为中国新的历史时期重要的研究课题。其手段有多种,譬如加征财产税、遗产税、消费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劳动权利,等等。还可发行国债,利用富裕资金,搞财政转移支付。这样既活跃了经济,又改善了弱势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平。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缺乏政治改革的适当跟进,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如生产过剩、经济衰退、贪污腐败和贫富分化等特征特别容易发生。由于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中国的畸形投资和奢侈消费越来越明显。中国宝贵的经济资源本来应当主要用在大众消费品上,但相当大的一块国民生产总值却用在奢侈消费品方面。这种不平等、不均衡的发展,既耗费了资源,又造成社会的不平等。
经济发展的畸形还表现在股市的过度投机方面。目前中国的股民将近一亿人,股市开户将近一亿户。一亿城市人搞投机,八亿农民搞生产。这么多的人不从事实物生产,成为食利群体,这是不正常的。投机生存会浪费大量的国民财富,并影响这个国家的实物生产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仅仅靠纯技术的手段来调控经济,事倍功半。仅用减息降税等手段是远远不够等。我们必须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手,解决问题。
七、结束语
2009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财富泡沫破灭后的世界经济和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并且很可能是相当长的一个历史调整期。这其中,中国虽然很难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但却需要把握好经济调整的节奏。譬如。是让经济自由降温和自动减速到适当的程度再施以援手,还是立刻采取行动止住经济下滑的速度?这是政府的调控艺术。11月我国经济增速已降到了7%,这是自1998年以来从来没有过的速度。所以,今天的经济形势远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严峻。这种局面会让我们最终意识到,西方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决不是机遇大于困难,而是损害大于机遇。尽管政府现在有4万亿的投资拉动计划,在2009年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会有多大下降,但重要的是看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低增长时期,群众生活不一定过得不好;经济高增长,民众的幸福指数也不一定高。如果只是一味靠投资拉动经济,紧盯增长速度,而不调整国民收入,结果就会出现修了大量的路,路上没车开,建了大量的房,房里没人住。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实际上已处在一个不合理的过热阶段,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飞涨,交通物流高度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环境发生经济衰退,正好给中国经济带来降温的作用,使中国经济可以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并且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加大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从过度外向型适度向内转,从过度追求效率转向适度注意公平。总起来说,2009年将是中国经济惊心动魄的一年, 也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脱胎换骨的一年,是中国社会鲤鱼跳龙门的一年。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挑战是:保巨大的生产能力,还是实实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单纯追求GDP增速,还是追求社会综合指标。
历史常常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89年是日本经济的重大转折点,从这一时刻起,日本从经济发展的高峰跌落低谷。2009年,是否也会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时隔20年,这两个东亚国家是否会上演同样的一幕经济大戏?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虽然不完全相同,日本经济当年的泡沫化程度远比今天的中国高,但也不能说2009年的中国所处的境况要比当年的日本好。这是因为中国正在遭受着日本当年没有遭受过的损失,那就是庞大的外汇储备的贬值和海外投资(购买的美国债券)的损失。这一损失不亚于当年国际热钱从日本卷走的巨大财富。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