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政:从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道路,看不忘初心

作者:赵瑞政 来源:昆仑策网 2016-08-19 2172

內容提要:本文从比较中国革命道路与俄国革命道路出发,追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渊源,透视“不忘初心”的思想内涵。特别阐述了列宁对于十月革命的理论准备:《黑格尔﹤逻辑学﹥摘要》阐述了革命实践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强大思想武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阐述了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规律;《国家与革命》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中国革命道路既是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回归,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实践相结合的创新。

建设和改革要不忘初心。这个初心指的是革命的初心,革命、建设和改革是我们走过的路和正在走的路,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是我们应当时刻清醒认识的问题,忘掉初心就会走错路,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中国革命道路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继续和创新

赵瑞政:从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道路,看不忘初心

无产阶级革命和其他一切阶级的革命根本不同之点有两个,一是目的不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剥削和压迫、消灭一切阶级包括消灭自身,创造人类解放的美好社会。而其他阶级革命的目的是用一个阶级的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二是理论和领导不同。无产阶级革命是以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是以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为领导和指挥的。而其他阶级的革命都没有这样的理论指导和领导力量。所说不忘初心,应当是不忘这两个根本点,一个是革命的目的,一个是指导理论和领导力量。

从理论上看,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集中地表现了革命的初心。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胜利经验时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以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把我们为什么要革命,怎样革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前途是什么、依据是什么,都讲清楚了,而且成为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理论化的真理。因此革命的初心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之中。

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种种差异和不同,如果这种理解和认识的差异和不同,是一般性的,不会影响实践,并且会在实践中逐步趋于一致。如果这种理解和认识的差异和不同是根本性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那么这种理解和认识就要影响实践;按照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去行动,实践就会成功;按照错误的理解和认识去行动,实践就会失败。可以说根本性的理论没有搞清楚已经影响实践了。或者有人说这些东西是搞不清楚的,错了,这是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的。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有认识到真理,并不等于真理不存在。例如,《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刊登的一篇文章认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是列宁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胜利的思想,提出了在落后的东方国家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主义是布朗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该作者公然批判列宁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思想,抬出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头子伯恩斯坦作为先师,打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归结没有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结为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该作者认为恩格斯晚年已经修改了《共产党宣言》的暴力革命思想,因此列宁的思想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了。这种种论述和现实反映表明老牌修正主义伯恩斯坦已在当代死灰复燃,从老修正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股逆流,他们企图扭转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把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引向资本主义轨道;他们千方百计地篡改马克思主义,扼杀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真谛。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尽管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共同点,但是它们具有本质的区别,最终的目的和道路肯定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目的和道路的“和而不同”的和、“和平共处”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永久的。我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视为必然,视为目的,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捍卫者与广大人民群众决不允许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悲剧在中国重演,他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因此这两个方面的斗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长期的复杂的,虽然这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是人民内部矛盾,但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的一种集中反映,渗透到社会结构和阶层结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和”到民主社会主义那里去,而是“和”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里去。如果极少数人始终坚持把中国引向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那么这些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就有由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的可能。把握意识形态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在于用正确的方法开展斗争,教育绝大多数具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人转变观念,避免矛盾转化,在矛盾转化时又能够按照党的一贯政策和社会主义法治正确地解决矛盾。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恩格斯晚年修改了《共产党宣言》的暴力革命的思想,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和平主义,而列宁主义是暴力主义。这完全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歪曲和背叛。《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无产阶级的圣经,恩格斯直到晚年仍在为《共产党宣言》撰写序言,强调贯彻《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怎么能说恩格斯晚年修改了《共产党宣言》的暴力革命的思想!列宁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从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列宁透彻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精髓,并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之前,没有一次无产阶级的斗争真正取得胜利,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证实。而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并且坚定地走向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开天辟地的第一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被完全证实了,同时又被列宁主义发展了。

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毛泽东的一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即形象,又准确,说得完全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是在十月革命之后,是受了俄国革命的影响,这个外因客观的作用是不能否认的。先有革命的行动,后有党的建立,即符合事实,又符合规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适应革命的需要,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在共产国际和俄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的。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只能走过去的老路,以失败而告终。正是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普遍性的意义上说,中国革命道路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继续。必须走俄国人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时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得出的一个根本性的战略性的结论。例如,1921年初在新民学会对选择革命道路的讨论中,毛泽东指出:“社会政策,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否认权力,这种主义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如罗素所主张的极端的自由,放任资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这表明建党前中国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已经选择了俄国的十月革命道路作为中国的革命道路;而且他们已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路明灯。例如,毛泽东1921年1月21日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是事实,不像唯理观之不能证实而容易被人动摇。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这表明建党前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继李大钊等人之后已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唯物史观作为世界观的根本指导原则,也就是说他们的世界观已经转变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即从思想理论上真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的道路本质上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同时中国革命道路又是十月革命道路的创新。1927年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讲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就和俄国十月革命武装夺取政权走的是一条道路。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俄国不同。因此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所以中国革命道路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继续和创新。中国革命的胜利,进一步了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讲“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句话并没有错,因为马克思揭示人类必然消灭剥削和压迫,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在地球上已经被证实为真理。这个证实就是被列宁和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实践所证实。民主社会主义讲瑞典和北欧也实现了社会主义,它们那里的福利搞的比社会主义还好。我们说这只是社会的表象,不错,它们学社会主义为公众搞了很多福利,但是它们社会的本质仍然是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着的整个社会,说它们是民主社会主义,只能说它们是戴着社会主义帽子的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的主体没有本质的变化。所以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是通过议会道路没有任何暴力和平走入社会主义社会的。

二、列宁十月革命前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和创新

认识十月革命道路必须认识列宁是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十月革命不是那个人头脑发热想出来的,它的成功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十月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践方面列宁把握了高超的无产阶级斗争策略;在理论方面正是本文研究的列宁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前期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开始的时期,在大战开始前列宁在阐述民族问题时正确把握了时代特点,指出:“我们所处的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宪制早已确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抗大大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叫作资本主义崩溃的前夜。”” 资本主义崩溃的前夜“这一提法正好抓住了时代的要害。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才有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的科学论断,二者的实质是一样的,是一以贯之的科学思想。

“一战”爆发不久,1914年9月,列宁在《战争和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一文中,批判了欧洲主要国家的社会党维护本国资产阶级利益的沙文主义立场,批判了俄国“右派”社会民主党人特别是普列汉诺夫等人部分浸透了沙文主义的言论。他得出结论,认为:“变现实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是唯一正确的无产阶级口号,这个口号由巴黎公社的经验所提示,由巴塞尔决议(1912年)所规定,并且是由高度发展的资产阶级国家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各种条件中产生出来的。既然战争已经成为事实,那就不管这种转变在某一时刻会遇到多大困难,社会党人绝不能放弃在这方面进行有步骤的、坚持不渝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摆脱对沙文主义资产阶级的依赖,才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以坚定的步伐比较迅速地走上各民族真正自由的道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里一是表明革命的道路。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是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和发展。二是革命党人对于将到来的革命必须进行有步骤的、坚持不渝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包括理论准备,列宁所做的理论准备是十月革命的充分必要的、完整的理论基础,正如他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三是革命的目的是以坚定的步伐比较迅速地走上各民族真正自由的道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一战”进行过程中,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內获得胜利。”这个重大的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创新,这是在实践中根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世界形势得出的结论,又被十月革命的实践证实是正确的理论,因此说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或者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绝不就是指列宁讲了这句话,当然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十月革命前期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入阐述和对实践的考察总结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发展工作,由此对十月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项系统的理论工作集中反映在这一时期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914年9——12月)》、《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

(一)关于《黑格尔﹤逻辑学﹥摘要》

“一战”期间列宁研读、批注和撰写的大量哲学著作与部分其他时期哲学摘要、札记一起编为《哲学笔记》,成为列宁全集的独立一卷,是列宁哲学思想的重要宝库。《哲学笔记》中《黑格尔﹤逻辑学﹥摘要》是重要代表作。列宁为什么要在“一战”期间读黑格尔的最难懂的哲学著作《逻辑学》呢?一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直接需要。《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著作,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之大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来源之一。列宁甚至认为不懂得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就不懂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因此为了研究现实的帝国主义战争背后的经济动因就必须掌握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同样制定无产阶级斗争策略也必须掌握辩证法。二是和机会主义、错误思潮斗争的需要。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必然产生各色各样的机会主义和错误思潮,和各种诡辩论、折中主义、奇谈怪论斗争必须透彻地掌握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三是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1908年列宁为了反对革命斗争中的唯心主义泛滥问题,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论。从唯物论到辩证法是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科学道路,也是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那么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摘要》中阐述了哪些重要观点呢?举例简要说明如下:

1,列宁在摘要中指出:“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彼此转化的东西。”列宁这个定义是对辩证法的最好总结,是最正确的定义,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史上至今没有超过这个定义的。1937年8月毛泽东写作《矛盾论》,阐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个辩证法的精髓问题就是引用和依据列宁这个定义的。

2,列宁在摘要中指出:“如果我没弄错,那么黑格尔的这些推论中有许多神秘主义和空洞的学究气。可是基本的思想是天才的:万物之间的世界性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人的概念中反映——唯物地颠倒过来的黑格尔;这些概念还必须是经过琢磨的、整理过的、灵活的、能动的、相对的、相互联系的、在对立中统一的,这样才能把握世界。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探讨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列宁在这句话旁边的黑框中写道:“而’纯逻辑的’探讨呢?这是相符合的。这必须相符合,就象﹤资本论﹥中的归纳和演绎一样。”这是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评价,即指出它的问题,又特别指出它的基本思想的价值,提出怎样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列宁把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和马克思《资本论》的归纳和演绎相提并论,当然列宁指出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颠倒过来的唯物辩证法。

3,列宁在摘要中指出:“真理就是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概念的关系(=过渡=矛盾)=逻辑的主要内容,并且这些概念(及其关系、过渡、矛盾)是作为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被表现出来的。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列宁在这句话旁边写道:“黑格尔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列宁的相关摘要指出:“要义: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列宁评价黑格尔天才地猜到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又站到了黑格尔之上强调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特别应当重视的是列宁讲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现在又过了一百多年,我们是否懂得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因而是否真算懂得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否真正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摆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者面前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4,列宁在摘要中指出:“关于批判现代康德主义、马赫主义等等的问题:要义二则,1.普列汉诺夫对康德主义(以及一般不可知论)进行批判,从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多于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因为他只是肤浅地驳斥它们的议论,而不是纠正(象黑格尔纠正康德那样)这些议论,不是加深、概括、扩大它们,指出一切概念和任何概念的联系和过渡。2.马克思主义者们(在20世纪初)对康德主义者和休谟主义者进行批判,按照费尔巴哈的方式(和按照毕希纳的方式)多于按照黑格尔的方式。”怎样批判错误思潮,不只是方法问题,也是从什么理论出发的根本观点问题。普列汉诺夫等人对康德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因为他们大体是从庸俗唯物主义出发,而不是象黑格尔批判康德那样,因此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错误思潮。列宁从黑格尔那里得到的借鉴对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和从什么出发批判错误思潮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告诫我们不要犯庸俗唯物主义等错误。

5,列宁在摘要中指出:“辩证法的特征的和本质的东西不是单纯的否定,不是徒然的否定,不是怀疑的否定、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的要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要素,——不是这些,而是作为联系的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它保持着肯定的东西,即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折中。”在总结辩证法的规律时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归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对黑格尔的评价最后说:“妙就妙在:关于‘绝对观念’的整整一章,几乎没有一句话讲到神(差不多只有一次偶然漏出了‘神的’概念),此外——注意这点——几乎没有专门把唯心主义包括在内,而是把辩证的方法作为自己主要的对象。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这是绝妙的。还有一点;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实!”列宁强调作为辩证法特征和本质的否定因素,是作为联系环节、发展环节的否定,它保持着肯定的东西,即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折中。他把辩证法的核心原理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对这个学说“需要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对于黑格尔的这部晦涩难懂,往往让读者头疼著作,列宁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辩证的方法;石破惊天的话是“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这句话本身就是辩证法,也是对“摘要”的总结。

(二)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称《帝国主义论》)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是他1916年上半年撰写的。1895——1913年列宁曾对帝国主义作过部分研究,为了全面揭示帝国主义的特征和本质,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1915年年中开始列宁集中力量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他从148本书籍(其中德、法、英文书146种,俄文译本2种)和刊登在49种不同期刊(德、法、英文期刊)上的252篇文章作了共约50个印张的摘录、提要、笔记等等。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例如,垄断形成帝国主义问题、殖民地问题、附属国和宗主国问题、世界资源和全球市场问题、大国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问题等等。列宁的这一研究反映了科学、严谨、系统的研究过程。《帝国主义论》就是这一研究的结晶,而他的著作必须让广大读者容易看懂,同时公开发表又要考虑到沙皇政府的书报检查,因此必须写成了“通俗的论述”。100年前列宁写就的这部著作,今天是否还有指导意义,是的,今天还有重要指导意义。正如陈云同志所说:“列宁论帝国主义的五大特点和侵略别国、互相争霸的本质,是不是过时了?我看,没有过时。那种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非常有害的。这个问题,到了大呼特呼的时候了。”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列宁的科学论断就不会过时。列宁的这部著作都有哪些重要论述呢?依据列宁的论证思路,举例简要说明如下:

1,列宁指出:“在半个世纪前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候,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自由竞争是一种’自然规律’。官方学者曾经力图用缄默这种阴谋手段来扼杀马克思的著作,因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理论和历史的分析,证明了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现在,垄断已经成了事实。经济学家们正在写大堆大堆的著作,叙述垄断的某些表现,同时却继续齐声宣告:’马克思主义被驳倒了。’但是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事实是最顽强的东西,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得重视事实。事实证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别,例如实行保护主义还是实行自由贸易,只能在垄断组织的形式上或产生的时间上引起一些非本质的差别,而生产集中产生垄断,则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又指出:“生产社会化了,但占有仍然是私人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仍旧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在形式上被承认的自由竞争的一般架子依然存在,而少数垄断者对其余居民的压迫却更加百倍地沉重、显著和令人难以忍受了。”这表明列宁的论述正是依据马克思《资本论》的原理,而不是离开马克思的理论另搞一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尽管否认马克思的理论,但事物发展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真理还是在马克思那里,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

2,列宁指出:“危机(各种各样的危机,最常见的是经济危机,但不是只有经济危机)又大大加强了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到银行的作用,那我们对于现代垄断组织的实际力量和意义的认识,就会是极不充分、极不完全和极其不足的。在任何情况下,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有什么样的银行法,银行总是大大地加强并加速资本集中和垄断组织形成过程。银行业发展的最新成就还是垄断。一方面是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日益融合,或者用尼﹒伊﹒布哈林的很恰当的说法,日益长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是银行的发展成为具有真正‘包罗一切的性质’机构。总之,20世纪是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从一般资本统治到金融资本统治的转折点。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并且享有实际垄断权的金融资本,由于创办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债等等而获得大量的、愈来愈多的利润,巩固了金融寡头的统治,替垄断者向整个社会征收贡赋。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金融资本时代,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组织是交织一起的,实际上这两种垄断组织不过是最大的垄断者之间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斗争中的一些环节而已。”这里充分表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特征——垄断,无论是工业垄断,还是金融垄断,或者是二者结合的垄断,实质都是“向整个社会征收贡赋”;而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组织的交织不过是“最大的垄断者之间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斗争中的一些环节”。

3,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各国的殖民政策之下,我们这个星球上无主的土地都被霸占完了。世界已第一次被瓜分完毕,所以以后只能是重新瓜分,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我们把波斯、中国和土耳其列入半殖民地,其中第一个国家差不多已经完全变成了殖民地,第二个和第三个国家正在变成殖民地。显然在金融资本时代,当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争夺这些半附属国的斗争也就必然特别尖锐起来。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非经济的上层建筑,即金融资本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加强了夺取殖民地的倾向。金融资本和同它相适应的国际政策,即归根到底是大国为了在经济上政治上瓜分世界而斗争的国际政策,造成了许多过渡的国家依附形式。这个时代的典型的国家形式不仅有两大类国家,即殖民地占有国和殖民地,而且有各种形式的附属国,它们在政治上、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被金融和外交方面的依附关系的罗网缠绕着。“这里列宁确定了在资本主义殖民政策下,中国的社会性质属于半殖民地,而且正在变成殖民地,国家危矣!他指出金融资本时代,不仅经济领域,非经济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殖民地和半附属国的斗争也非常激烈;有些国家政治上、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被金融和外交方面的依附关系的罗网缠绕着”。

4,列宁指出:“给帝国主义下这样的一个定义,其中要包括帝国主义的如下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定义就是包括帝国主义五大特征的定义,至今帝国主义仍然具有这五大特征,因此当今的时代仍然是帝国主义时代。关于资本输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资本输出,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这一点似乎相同,但有质的区别,社会主义的资本输出和国际主义相联系的,而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与帝国主义政策相联系;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一定的资本输出,世界市场就完全由帝国主义占领了,而且社会主义的发展就要受到限制。因此社会主义的资本输出是资本合理利用的输出,而不是单纯为本国和垄断组织利益服务的资本输出。

5,列宁指出:“考茨基对帝国主义的理论分析,以及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帝国主义的批评,都始终贯穿着一种同马克思主义绝不相容的、掩饰和缓和最根本矛盾的精神,一种尽力把欧洲工人运动中同机会主义的正在破裂的统一保持下去的意图。垄断,寡头统治,统治趋向代替了自由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愈来愈多的弱小国家,——这一切产生了帝国主义的这样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趋势之一,即形成为’食利国’、高利贷国的趋势愈来愈显著,这种国家的资产阶级愈来愈依靠输出资本和’剪息票’为生。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出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某些资本最雄厚的国家(英国)腐朽上面。根据以上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如果人为地拖延消灭这个外壳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烂,——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在机会主义的脓疮迟迟不能治好的最坏情况下),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列宁论述得出的结论是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因此帝国主义终究要被消灭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趋势。由此产生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但是各色各样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千方百计地阻止革命的到来、破坏革命的进程、转移革命发展的方向、延缓帝国主义和各国附庸阶级、阶层的寿命,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艰难曲折就是必然的了,然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终究是要胜利的,因为这是不可阻挡的客观规律和真理。

(三)关于《国家与革命》

列宁的写于1917年8、9两月的重要著作《国家与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和革命理论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指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正确理论,是照耀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光辉文献。这部著作立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论述了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问题、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国家消亡问题、资产阶级法权等重大问题,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列宁的重要观点,举例简要说明如下:

1,列宁指出:“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他又指出:“’考茨基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要巧妙得多。’在理论上’,它既不否认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也不否认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但是,它忽视或抹杀了以下一点:既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既然它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那么很明显,被压迫阶级要求的解放,不仅非进行暴力革命不可,而且非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体现这种’异化’的国家政权机构不可。这个在理论上不言而喻的结论,下面我们会看到,是马克思对革命任务作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后十分明确地得出来的。”这里确证了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理论结晶,列宁坚持和发展了暴力革命的思想,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否认暴力革命思想,就是否认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就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2,关于国家体制和普选制,列宁指出:“’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下之所以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通过帕尔钦斯基、切尔诺夫、策列铁里之流)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建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还应该指出,恩格斯十分肯定地认为,普选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他显然是考虑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长期经验,说普选制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的标尺。在现今的国家里,普选制不能而且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如我国的社会民主党人和孟什维克,以及他们的同胞兄弟西欧一切社会沙文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却正是期待从普选制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他们自己相信而且要人民也相信这种荒谬的想法:普选制’在现今的国家里’能够真正体现大多数劳动者的意志,并保证实现这种意志。”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国家体制,认为“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其本质是使资本更稳固地发展,而不是改变了国家性质。他引证恩格斯的话指出“普选制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的标尺,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因此民主社会主义说恩格斯晚年已经改变他和马克思的暴力革命思想,把普选制奉为党的宗旨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3,列宁指出:“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阶级斗争学说,就是阉割马克思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平庸的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深刻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他又指出:“只有懂得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于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于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本质是一样的:所有这些国家,不管怎样,归根到底一定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这里列宁提出了一个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就是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个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括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是适用的,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的整个历史时期都是适用的。在我国否定无产阶级专政或者说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必然导致资产阶级专政。有人在《炎黄春秋》上公然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因为他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修正主义者或民主社会主义者。

4,列宁在引证恩格斯的论述后指出:“这里抓住了对现代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理论评价中最主要的东西,即资本主义转化为垄断资本主义。后面这四个字必须用黑体加以强调,因为目前最普遍的一种错误就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所断言的什么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不是资本主义,已经可以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如此等等。完全的计划性当然是托拉斯所从来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但是尽管托拉斯有计划性,尽管资本大王们能预先考虑到一国范围内甚至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规模,尽管他们有计划地调节生产,我们还是处在资本主义之下,虽然是在它的新阶段,但无疑还是处在资本主义下。在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看来,这种资本主义之’接近’社会主义,只是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接近,已经不难实现,已经可以实现,已经刻不容缓,而绝不是证明可以容忍一切改良主义者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和粉饰资本主义。”列宁在引证恩格斯关于国家形式的论证后指出:“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从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出发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单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他认为联邦制共和国或者是一种例外,是发展的障碍,或者是由君主国向集中制共和国的过渡,是在一定特殊条件下的’一个进步’。而在这些特殊条件中,民族问题占有突出的地位。在恩格斯看来,集中制集中制丝毫不排斥这样一种广泛的地方自治,这种自治在各个市镇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统一的同时,绝对能够消除任何官僚制度和任何来自上面的’发号施令’“。这里列宁引证恩格斯的论述表明,恩格斯晚年已经看到或敏锐地把握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继续完成恩格斯的未竟事业并断言这绝不是社会主义,进而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不难实现,已经可以实现,已经刻不容缓”的思想。这就必然导致坚定进行十月革命的决策。列宁考虑革命胜利后的国家体制问题时,充分尊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不搞联邦制,搞民主集中制的国家体制和广泛的地方自治制度,“消除任何官僚制度和任何来自上面的‘发号施令’”。

5,列宁在引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自然消亡问题的理论时,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当资本家的反抗已经彻底粉碎,当资本家已经消失,当阶级已经不存在(即社会各成员在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经没有差别)的时候,——只有在那个时候,’国家才会消失,才有可能谈自由’。只有在那个时候,真正完全的、真正没有任何例外的民主才有可能,才会实现。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民主才开始消亡,道理很简单:人们既然摆脱了资本主义奴役制,摆脱了资本主义剥削制所造成的无数残暴、野蛮、荒谬和丑恶的现象,也就会逐渐习惯于遵守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强制,不需要服从,不需要所谓所谓国家这种实行强制的特殊机构。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法权‘没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只是在已经实现的经济变革的范围内,也就是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取消。’资产阶级法权’承认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社会主义则把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在这个范围内,也只有在这个范围内,’资产阶级法权’才不存在了。但是,这还不是共产主义,还没有消除对不同等的人的不等量(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的’资产阶级法权’。马克思说,这是一个’弊病’,但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愿陷入空想主义,那就不能认为,在推翻资本主义之后,人们立即就能学会不需要任何权利准则而为社会劳动,况且资本主义的废除不能立即为这种变更创造经济前提。”国家消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国家学说的最终结论,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出国家消亡,也就是阶级消亡和民主消亡,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在国家消亡前的国家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因此资产阶级法权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资产阶级法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加以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才能在共产主义社会来临之前逐步消亡。

三、十月革命道路和中国革命道路向马克思主义原点《共产党宣言》的回归和发展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统一的发展过程。1845年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恩格斯称“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他们世界观转变和新世界观创立的标志。而他们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的《共产党宣言》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马克思和恩格斯直到他们的晚年共为《共产党宣言》写了七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肯定了《宣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同时对《宣言》的个别提法和个别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纠正。所以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民主社会主义所臆想的恩格斯晚年放弃了《宣言》的暴力革命理论的情况。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圣经这句形象的话并不过分,尽管它的一些原理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被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了,但是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并不过时,而且全世界无产阶级至今还远远没有完成它所提出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因此只有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这些人类社会的极少数人才害怕《共产党宣言》成为团结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宣言》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地位和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这是一条不可改变客观规律,提出了共产党如何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走向解放的道路。它的基本观点,例如,《宣言》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又如,《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再如,《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中国革命道路与十月革命道路是两种不同的革命模式,但本质上都是遵循《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用马克思高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话说: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是“两级想通”。如果我们比较中国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点,就会发现十月革命道路离《共产党宣言》的具体原理近,而中国革命道路离《共产党宣言》的具体原理远。这就是为什么王明等人提出的问题,“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的一个客观现象。但问题的实质是马列主义不仅适用于欧洲的各国的革命,也适用于像中国这样的东方被压迫民族的革命,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解放的指路明灯;所以山沟里能出马列主义。问题的关键是能否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相结合就是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有了这个相结合中国革命就胜利了。这个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就是毛泽东思想,就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不忘初心就是不忘马列主义,不忘毛泽东思想,不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注释: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1、1469页

《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第5页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页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4页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13页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74页

《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241页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90页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122页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166、151页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150页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195、192、202、203页

《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370页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3、14、19页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2、23、29、33、36、38、45页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66、70、72、74、75页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78页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10、112、113、114页

列宁《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915年第1版,第8、9页

列宁《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915年第1版,第15页

列宁《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915年第1版,第35、36页

列宁《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915年第1版,第69、70、73、74页

列宁《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915年第1版,第86、91、96、97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版,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42、49页

(作者赵瑞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