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新时代新的伟大进军的冲锋号

作者:施芝鸿 来源:北京日报 2017-10-30 548

吹响新时代新的伟大进军的冲锋号

——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札记

施芝鸿

党的十九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确定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指导思想、行动纲领、奋斗目标、宏伟蓝图,吹响了新时代新的伟大进军的冲锋号。

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跑好历史接力赛中关键的一棒: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发起的新的伟大进军,也是向着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民族愿景变为辉煌现实发起的新的伟大进军。

新时代新的伟大进军,是在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促成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壮行出发的

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5年之所以极不平凡就在于,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等10个方面。

5年之所以极不平凡就在于,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9个方面的历史性变革: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三是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四是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五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六是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七是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八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九是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这些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年之所以极不平凡还在于,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而实现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带领全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特别是勇于进行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的自我革命。这场革命对党的革命性锻造、对军队的革命性重塑,其力度和成效都是空前的。

如果说十八大以来最根本、最关键的历史性成就,是确立了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为党和国家事业掌舵领航;那么,十九大的最大历史贡献,就是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科学指引,使我们党在新时代新的伟大进军有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主心骨和航标灯。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里所说的“长期努力”,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在几届中央领导集体长期探索、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量变基础上,由十八大以来全方位、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形成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促成的一种质变。

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新时代指的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达到的新的发展方位、发展阶段、发展起点、发展程度、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要求。

新时代的由来是:十八大以来这5年,我们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进行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及其促成的我国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催生了新时代;5年来我们党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的重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重大变化,以及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变得更高的发展新台阶,奠基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发展新阶段,标识了新时代;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从供给侧到需求侧这两端所发生的历史性新变化,促成了新时代;党肩负的在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新内涵,诠释了新时代;既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引领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对外战略及党的建设新要求新布局,推动了新时代;集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大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新时代。

十九大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告诉我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的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应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是在十九大命名的,但这个思想的科学内涵是在十八大以来这5年的创造性实践中孕育、产生、升华、形成的。其丰富内容、精神实质早已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镌刻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坎里,成为引领和指导这5年来创新实践的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

十九大报告用“五个是”给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定义,同时用“八个明确”、“十四条坚持”和“五个是”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历史地位。这就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意义和时代特色,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的力量。

十九大报告还用“三个意味着”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这“三个意味着”归根到底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打破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打破了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话,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当今世界引人注目的中国之治、西方之乱所呈现的鲜明国际对比,一些发展中国家从过去习惯于眼睛向西、向西天取经,到现在纷纷向东看、向当代中国寻找治国理政的东方宝典这一新时代的新风向都表明,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具有科学依据、时代依据和实践依据的,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新时代新的伟大进军,首先是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起的进军

十九大报告用了一个动员令、冲锋号式的标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他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到上个世纪末都已如期实现。

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新的奋斗目标:即在21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几届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了一步一层楼的台阶式跨越。我国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初排名世界第十一位,到2009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十八大以来的这5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覆盖的领域、覆盖的人口、覆盖的区域这“三个全面”;到2020年要把全国13亿多人口整体带入全面小康社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经过十八大以来5年的积极工作,全国范围力度空前的脱真贫、真脱贫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国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中国作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全国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这里提出的“五大建设”、“七大战略”、“三大攻坚战”,以及“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还有“得到全国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是在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基础上,针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实际状况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全局指导性。这既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关键一仗的高度重视,又体现了我们党大政方针的连续性、稳定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生动体现。这里提出的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牛鼻子”,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保证。

应该看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在此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肩负的双重历史任务。成功收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胜利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所以,只有坚决打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攻坚战,才能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新的伟大进军,同时也是向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起的进军

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作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的顶层设计,并确定了相应的奋斗目标: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注重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相统一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特点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如果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理论主题,那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两步走”目标,则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实践主题。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将更为宽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迈出坚实步伐,这就意味着我们党原先确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提前15年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原来确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升格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将基本实现,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十九大战略安排中的第二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是对2035年基本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加强版和升级版。到那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将迎来胜利实现的那一天。

这一顶层设计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变得更加清晰可见,并且可望可即。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已“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十九大报告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两步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还有一个重大意义,那就是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届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可以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替代。这样,就可以保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延续性。这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再造新辉煌,具有重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新时代新的伟大进军,要由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十九大在吹响新时代新的伟大进军冲锋号的同时,也向全党450多万个党组织,8900多万党员、干部发出了积极投身这个新的伟大进军的集结号。这主要体现在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中提出党的建设“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思想。十六大报告也曾提出过“两个毫不动摇”,那是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方针。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这“两个毫不动摇”,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党的建设的一个新的重大思想。

这一重大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前提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在新时代领导的自我革命,坚持立字当头、立破并举,既成功推进了党的自我革命,又避免犯颠覆性错误,迥然不同于以往某些特定时候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兴则国强,党衰则国弱。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进一步把党建设好,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显然,这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执政思想,运用到党建思想中的生动体现,这同十九大报告强调的“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样,都是在党的建设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

十九大报告在深入分析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严峻形势基础上,按照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总思路,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总要求确定了“两个坚持”的党建工作根本方针、“4个以”的党建工作具体抓手、“5+2”的党建工作总体布局、“5句话”的党建工作目标,提出了同建设质量强国相对应的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大任务。也可以说,这是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基础上的质量兴党,这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的人民军队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的要求有相似相通之处。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也是新时代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下大气力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把握住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大局,不断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党的建设就能铸魂、扎根,就可以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就能使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党的事业蓬勃发展。

十九大报告还强调,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这是对新时期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推进到哪里、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到哪里成功经验的借鉴。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必将推动全党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十九大报告着眼于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强调指出:“领导13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这“八大本领”。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本领高强,是同政治坚强、意志顽强紧密相连的。其中的“本领高强”,又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科学处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日趋复杂的各方面关系、善于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满足人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紧密相关。可以预期,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等各种途径,不断增强党的各级干部的“八大本领”,就能有效提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这对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对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都是至关重要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间开始了!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撸起袖子加油干,鼓足干劲同心干,那么,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