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效 杨肇林:苏振华上将与中国核潜艇
一、苏振华参与组织上报海军核潜艇工程建议报告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我是始终主张建立一支强大海军的,但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必须大搞造船工业,大力造船,建立‘海上铁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内建立强大的海上战斗力量。”
6月22日下午,苏振华参加了毛泽东主持召集的军委扩大会小组组长会议,毛泽东和大家一起讨论,在同志们汇报时频频插话,十分活泼而生动。
苏振华联想到战争年代同毛泽东的接触,知道毛泽东的畅谈,无不经过深思熟虑,有感而发,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毛泽东谈及海军建设时,苏振华更加聚精会神,一字一句地仔细记录。
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在长江舰上与官兵交谈和合影。
毛泽东面带笑容说:“海军提出保卫海防,不让敌人上岸。中国海岸线一万几千公里,都不让上岸,是不是能够办到?可不可以考虑一下,一万公里不让上,有几千公里让他上;上来后好捉活的,不让跑掉。完全不让上,我看靠不住。就是有些地方准备好了让他上来,把他困住,消灭掉。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打法呢?”
苏振华感到毛泽东讲的是一个重大的方针问题,就是从实际出发,积极防御,而不要分兵把口。晚清末年,西方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中国海防一触即溃,政治腐败是根本原因,而分兵把口的防御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毛泽东又接着说:“几年以后,形势会有改变,将来钢生产出来了,工厂搞起来了,要造什么样的飞机,什么样的军舰呀?”毛泽东举目问道:“海军需要多少钢?”
苏振华慎重答道:“造150条潜艇,大约要30多万吨钢。”
毛泽东摇头说:“太少了。还可以多搞些。”
彭德怀插话说:“可以再多造些潜艇。”
苏振华也接着说:“我们现在如果要出国访问,连一条像样的军舰也没有。将来自己可以造军舰了,太平洋的局势就要改观。”
许多元帅和将军们都兴致勃勃地表示,支持建设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等大家议论了一阵后,说道:“军队,特别是海军、空军,现在要赶快抓技术,抓设计,抓科学研究。现在不搞,将来就来不及,赶不上了。五年,十年以后,还可设想一些新问题。”
苏振华趁势说道:“海军刘道生副司令员写了个关于海军建设的材料,其中有一些新的提法。”
毛泽东很感兴趣,说道:“材料在哪里?我要看一看。”
苏振华回答说:“我这里有一份。”
毛泽东伸出手来,苏振华便把刘道生写的关于海军发展设想的材料递了过去。
毛泽东三番五次地强调海军要赶快抓技术,抓科研,抓设计,苏振华和海军的同志们都坐不住了,感到重任在肩,刻不容缓。
会议召开前夕,1958年5月14日,肖劲光、苏振华和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联名向中央军委专题报告提出:
在现代条件下,我国海军应该以火箭、导弹为主要武器,争取自力更生独立设计适合于我国作战方针及气候条件的装备,努力发展军用核动力装置和研制导弹核潜艇。为加快这一进程,建议我国政府向苏联提出给予新技术援助的要求,促使我国海军武器装备逐步向导弹化过渡。
受毛泽东6月21日、22日讲话的鼓舞,6月24日,苏振华和罗舜初邀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五院院长钱学森和一机部、二机部的领导同志开会,向他们通报了海军向党中央建议研制核潜艇的报告。
说道:“你们都是专家,请你们来审查,看是不是可行?如果可行,我们代表海军几十万指战员,请求你们支持,支持中国人民实现百年来的心愿,建设起强大的海军,使中华民族再也不受外人的欺负!”
海军的诚意,海军的热切希望使这些原本就积极支持海军建设的专家们,也热血沸腾,他们以科学家的严谨,更以科学家的胆识,支持海军的建议,主张着手独立研制核潜艇。
在此基础上,海军向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聂荣臻作了报告,聂荣臻再次召集有关同志,听取了海军的详细汇报。聂总十分高兴,肯定了这一主张。指示海军综合各方面的意见,重新修订请示报告,把需要和可能,成功的把握和预期的困难,客观地、如实地向党中央报告。
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反复仔细地审核海军重新修订的报告后,以他的署名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呈送了一份绝密文件《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
报告说:我国原子能反应堆已开始运转,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能动力用于国防的问题……为此,曾邀集有关同志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力量,考虑国防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
这份只有500多个字的传阅件宛如一声惊雷,打响了我国研制核潜艇的第一枪。报告当天便被呈送给了国防部长彭德怀。彭德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这份绝密报告上作出批示:“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中政常委批准,退聂办。”
第三天,邓小平总书记批示:“拟同意。主席、林总、彭真于阅后退聂。”并特别在绝密报告中关于加快研制进程处批注了“好事”二字。随后,文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快速传阅。
6月29日,报告送到了毛泽东的案头,他看了很高兴。海军同志有此雄心,应予支持。他欣然在报告上圈阅,表示他的赞同和批准。军委扩大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在讲话中,又再次强调:大搞特种武器!毛泽东发出了加速航行的命令。
报告得到中央批准后,海军随即成立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对外称“海军造船技术研究室”,代号“07”(后因有人泄密,代号改为“09”,一直沿用至今。)
从此,中国核潜艇工程起航了。
二、苏振华率团寻求苏联技术援助受挫
作为一个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要研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谈何容易。因此,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把目光投向了苏联,希望苏联能给我国提供技术援助。
1958年10月,海军政委苏振华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
1958年苏振华(前排右1)出席第一次军委扩大会议留影。
1958年10月,苏振华政委率领专家代表团访问苏联的留影。
据舰艇研究院原副院长尤子平回忆,代表团正式团员都是行政干部,级别比较高,团长苏振华为海军上将,副团长兼秘书长方强为海军中将,其他团员都是部长、局长级领导,技术干部均为顾问。尤子平作为技术顾问,负责将初步探索的核潜艇总体设想方案带去苏联。
代表团本来是想参观一下苏联的核潜艇,并从那里带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回来,可是,苏联“老大哥”不但没让代表团成员参观核潜艇,甚至拒绝讨论核潜艇尖端技术问题。
代表团在苏联逗留了一个多月,“老大哥”除了安排他们参观名胜古迹,就是让他们去参观一般的民用核设施。代表团乘兴而去,失望而归。
在这种情况下,核潜艇技术研究室根据多方收集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自美国和苏联公开发表的文献),开始了刻苦的研究。
1959年9月底,时任赫鲁晓夫来到中国,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核潜艇的技术援助问题。可赫鲁晓夫盛气凌人地说:
“核潜艇技术太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并表示“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不就有了吗?我们可以组织联合舰队嘛!我们还可以出钱帮你们建长波台”。
毛泽东强压心中的怒火,对此表示:“借钱给我们当然好!我们自己建。建好后,钱我们还。”会上,赫鲁晓夫提出的建立中苏联合舰队、在我国海南岛设立大功率长波台、利用我国港口设施为苏联舰艇提供后勤补给和人员休整的要求都被我方否决。
赫鲁晓夫之所以在支持中国研制核潜艇问题上态度消极,是因为当时中苏两党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
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的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当然不会轻易放弃核潜艇这一关键性的国防工程。面对赫鲁晓夫的傲慢,毛泽东说出了那句豪气万丈又斩钉截铁的名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三、苏振华为09工程研制方案拍板
1960年3月22日,原来的海军09工程四人领导小组改组,苏振华担任新的09工程领导小组组长。
大约是1961年初,苏振华以海军09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在海军礼堂南侧二楼,给09研究室的全体人员作了一次报告,全面阐述了他对09工作的意见。
苏振华一共讲了七个问题,据最早参加09总体设计组的成员之一郭作东回忆,当时他作了记录,可惜在他退休时将保密本上交销毁了。如今虽然时间久远,详细内容他已经记不全了,但主要内容印象深刻,还可追忆。
苏振华讲话最重要的内容是:以堆为纲,船、机、电、弹紧跟上。以629为基础,集中兵力打歼灭战(629是当时根据中苏“二四协定”从苏联引进的一艘常规动力导弹潜艇的代号,即后来的31型200号潜艇。该艇在核潜艇使用的导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振华说:要将原来的导弹核潜艇研究设计分为两个部份,分别攻关,09总体设计组这一块主要把核动力上艇作为重点,另从09总体设计组分出一部分力量参加629常规动力导弹艇的建造与试验工作。
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解决导弹上核潜艇的问题,这样做减少堆、弹互相牵扯,有利攻关,才能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而集中兵力打歼灭是我军以往使用兵力的一条重要原则。
苏振华还举了“辽沈战役”打锦州的事例来说明,科技攻关和作战力量使用的原理是一样的,分散兵力必然很难取得成功。
郭作东说,随后09总体设计组船体科一分为二,特设科则整个划出到有关单位。明确09研究室现阶段任务只负责鱼雷攻击核潜艇。
苏振华在讲话中强调:为了进一步解决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在核动力上还应该认识核动力整体是一项尖端技术,但尖端技术也不会全部是新技术,是新技术与成熟技术组合而成的,因此不能“见好就要”,求新求全,处理好这个关系,就能更好地集中力量攻关了,这一点是能否集中力量的关键。
苏振华说,技术指标要留有余地,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是有害的。事物发展总是由低到高,分阶段一步一步实现的,不要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为了做好以上的要求,要做好调查研究,认清国情,将技术指标立足于我国现实的工业水平,有把握实现的预期能力之上。
郭作东说,苏振委很谦虚,说是和大家吹吹风,讨论讨论。会后,09总体设计组在到职不久的周圣洋主任和苏平政委的领导下,安排了相当长的时间反复讨论,统一了09总体设计组全体人员的思想,并结合工作进行研究。
至此,09工程的研发思想逐步形成。成立了由海军、二机部有关部门的同志组成的调查组,周圣洋为组长,下分七个专业组,对核动力有关的设备制造能力和潜艇耐压壳制造能力等问题,分赴各地工厂进行调研,确认核潜艇的生产制造能力。
完成调研后,1961年6月,在海军招待所,由海军科研部部长于笑虹主持,进行总结讨论,将09艇的核动力与船体二者结合,定下核动力的功率马力和艇耐压壳尺寸,并提出核动力一回路压力为×××大气压强,二回路蒸汽为××蒸汽。这次定下的方案成为09一代艇核动力的研制方案。
这也就是说,核潜艇的总体方案设计,在1961年6月就初步定下来了。反应堆是压水堆,艇型是水滴型。以后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这个方案上做了一些修改而已。现在有个当时只是普通设计人员的人说,艇型方案是他拍的板,对历史不负责任。
四、苏振华为09核动力研究所保存技术力量
不久,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与此同时,国家又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二机部为了集中力量搞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不得不暂时下马一批尚无太大进展的项目,其中就有核潜艇反应堆项目。
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审时度势,最后决定,除核潜艇反应堆项目留下一批人继续攻关以外,其它项目暂时下马。
1962年7月,海军科技部部长于笑虹带人以海军、二机部的名义,起草了一份关于核潜艇工程暂时下马的报告,于1962年7月20日上报聂荣臻副总理。8月13日,聂荣臻批示:拟同意,请瑞卿同志阅后转军委常委并报中央。周总理于1963年3月19日和21日召开了第四次中央专委会议,原则批准了这份联合报告。
核潜艇工程开始进入了“冬眠期”。实际上,在中央专委批准报告之前,部分研制工作已经停止了,因为一些科技人员被调去充实其它部门了。不过那些被留下来继续搞核潜艇项目的人一直“醒”着,仍在不停地做核潜艇的论证和研究工作。
据郭作东回忆,二机部早期参加核潜艇工程的孟戈非局长,在他晚年出版的《神圣的使命——回顾我国核反应堆事业的曲折道路》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大意):
当时,二机部为了集中力量搞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有人提出,下马的工程要“拆庙赶和尚”,就是在项目或工程代号撤销以后,人也要撤出来,因为当时原子弹是重中之重。
在这种“拆庙”之风盛行的形势下,一天,二机部在六楼会议室召开了一次由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内容便是“拆庙赶和尚”,在宣布被“拆”的“庙”中,就有核潜艇反应堆这个项目。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在原子能所任堆线负责人的孟戈非感到十分突然。这个“庙”不能“拆”!
孟戈非马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说,原子能事业,除了核燃料生产和同位素应用外,主要是两个大方面:一为核武器,二为核动力。目前,国家经济暂时困难,一旦原子弹过关,核潜艇、核动力总是要上的。
因此,这个“庙”不能拆,应该保“庙”,为今后作好前期准备;潜艇核动力事业,从零开始,创业不易,人才培养更不易。很多人是从不同专业转学工程物理和反应堆工程的,一旦散了,覆水难收,再上马可就艰难了,一切还得从头学起。
当前国家有困难,如果核潜艇暂时不整体上,是不需要国家花多少钱的,也不会和“一线”争投资。为了保住核潜艇这个“命根”,他同意撤消反应堆这个项目的一些附属工程。
孟戈非慷慨坦陈,得到与会其他部门领导的同情和支持。
核动力研究室这个“庙”暂时没有被宣布拆掉,但“和尚”未必能保住。因为接着就有消息说,要将他们一个个调到“一线”去,其中包括让他和核潜艇动力研究室赵仁恺去搞原子弹,让副总工程师李乐福和其他人去支援别的工程。
这时孟戈非真的急了,他连夜打电话找第七研究院副院长于笑虹。电话里,孟戈非把核动力研究室可能“拆庙赶和尚”或“留庙不留和尚”的形势讲了,请求于笑虹帮助。
于笑虹听罢,也感到问题严重。原子能研究所的核动力研究室太重要太关键了,这个“庙”不能拆,这个“庙”里的“和尚”都是技术骨干,不能走。于是他同孟戈非商定,连夜到海军大院找苏振华政委研究挽救办法。苏振华当时是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
已经是晚上11点了,天空下着小雨。苏振华政委在家中门廊里迎住了他们。落座之后,于笑虹和孟戈非一起,把要说的话都倒了出来。孟戈非说:二机部那些人,你海军要过来,在海军这边成立一个机构,把队伍保留下来,让他们在可能的范围内继续工作,不要断线,将来再上马,这个核动力就好办了。
苏振华说:你讲得有道理,但是海军怎么能跟你二机部要人呢!
于笑虹说:苏政委,请你想想办法,这个“庙”不能拆啊!
苏振华说:是的,这个“庙”不能拆,“大和尚”也不能走!可我海军出面不合适,应该由国防科委出面,因为国防科委受中央委托领导二机部的工作。
苏振华当即要通了国防科委副主任安东的电话,对他说:为了保存09的技术力量,能不能由你们出面,让二机部把搞09项目的55个人给我?
安东副主任听明白了苏振华的意思,约定明天到苏振华办公室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第二天上午,安东来到苏振华办公室。于笑虹和孟戈非也在。苏振华开门见山地说:核动力研究室这个“庙”不能拆。安东对苏振华说:我个人没什么意见,但需要和科委其他领导同志商量一下。他们研究了有关细节问题之后,安东说:我想为了核潜艇,大家会赞成的。
苏振华准备把二机部的这些人要来,放在第七研究院。第七研究院院长刘华清先口头向聂荣臻元帅汇报了这一情况,之后,他又与戴润生、于笑虹联名给国防科委写报告,请求成立一个集中的专业化的原子能动力研究所,保存这支核反应堆科研力量。
聂荣臻将这个报告上报给中央专委主任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拍板,批准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反应堆工程研究室潜艇核动力设计组(47-1室)与国防科委七院09研究室合并,成立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研究所(即七院第十五研究所,1968年以后改称“715”所),隶属七院领导。
“这件事太大了!”郭作东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如果没有保留这些人才,核动力研究就断了!”
周总理批准成立七院十五所之后,有人提出:不得超过200人。周总理接受了这个意见。但是后来该所越搞越大,到1965年,人员达到500多人。
郭作东说:如果没有这个十五所,不可能在二次上马之后,5年时间就把核潜艇搞出来。
我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1965年,他(苏振华)组织制定了海军装备和造船工业科研发展计划,为20世纪70年代自行建成核潜艇和导弹驱逐舰奠定了基础。
五、苏振华重返海军领导核潜艇工程
“文革”开始不久,苏振华就被打倒了。1967年1月16日,中央军委“文革小组”给他扣上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刘邓黑司令部在海军的代理人”等罪名,将其隔离审查,后被秘密关押在湖南冷水滩海军“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在船台上“长征1号”核潜艇。
第一艘攻击性核潜艇出垮留影。
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长征一号”核潜艇正式编入海军序列,苏振华都没能参加。
1972年3月,经毛主席亲自批准,苏振华获得“解放”,同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苏振华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1973年3月,任命苏振华为海军第一政委,随后,他又被选为海军党委第一书记。
苏振华回到海军主要领导岗位以后,继续抓海军建设,其中包括核潜艇工程。据09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回忆,苏振华在一次听取汇报后,做出指示:要把潜地导弹作为重点的重点来抓。同时他还找七机部主管导弹研制工作的领导同志谈情况。
一次,海军党委召开常委会讨论核潜艇问题,陈右铭在汇报导弹核潜艇研制情况时,特别讲了对导弹核潜艇的两种不同意见和导弹核潜艇的长处与短处。常委们就这两个问题各自发表了意见,最后一致认为,海军必须发展导弹核潜艇。
苏振华政委说:“搞尖端技术,要有战略战术思想。有人说,现在有了洲际导弹,有了卫星,核潜艇就没有用了,这是不对的。美苏有很多洲际导弹,还拼命搞核潜艇。而我们不搞核潜艇,是没有道理的。洲际导弹在陆地上机动性比较小,而核潜艇是活动的,洲际导弹不如它的机动性能大、隐蔽性好。我们不反对搞洲际导弹,但反对不让我们搞导弹核潜艇。”
会议结束后,09办公室把海军常委的发言进行了整理,在海军内部作了传达,并报告了上级有关部门。
1973年9月21日上午,叶剑英副主席由苏振华政委等领导同志陪同到海军部队视察。
叶副主席首先检阅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快艇、驱逐舰和常规潜艇,然后,兴致盎然地来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边,听总装厂副总工程师介绍核潜艇的构造和性能,叶副主席一边听一边问,问得很详细,听得很认真。
下午,叶副主席就核潜艇问题向海军和工业部门的领导同志做了指示。他说,苏振华同志在这里留两、三天,研究一下以后的步骤,各工业部门的同志要参加研究,希望大家努力协作,除鱼雷核潜艇生产不断线外,要把导弹核潜艇搞上去,为完成毛主席的指示,为建设强大海军而努力。
叶副主席离开以后,苏振华政委留下来和大家一起研究关于导弹核潜艇的问题。
1975年5月2日晚,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是他最后一次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会后,毛主席对苏振华说:“海军要搞好,要使敌人怕。”随后伸出小拇指说,“我们海军只有这样大。”
5月8日,苏振华立即向海军党委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组织海军会同有关工业部门研究制订了《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
5月22日苏振华写信向毛泽东报告:
“五月八日,我根据个人追记,向海军党委常委传达了主席五月三日晚对海军的指示。昨晚政治局同志学习主席这个指示时,发现我追记的有些出入,根据核对记录,主席指示为:‘管海军靠你,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我们的海军只有这样大。’
是否准确,请主席审示。
我们拟将主席的这个重要指示向海军部队和有关工业部门传达(第一句不传达),是否有当,请指示。
主席早在一九五三年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曾指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支强大海军。但是,海军建设经过二十多年时间,现在仍然很小。
目前,我国自力更生建成了相当规模的造船工业基础,可年产五万吨左右军用船只,并将逐年提高造船能力。我们一定要遵照主席指示办,努力把海军各项工作搞好,力争在十年左右建成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看信后,甚为欣慰,在5月23日批示说:“同意,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
苏振华回到海军,向全体海军官兵传达了毛主席“海军要搞好”的指示,海军部队掀起了一个新的练兵热潮。核潜艇的建造,也掀起了一个新的热潮。
1976年10月6日,为了稳定上海的局势,中央决定由苏振华出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于是他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上海。
苏振华政委和肖劲光司令员视察海军部队。
1979年2月7日,苏振华在参加会议的过程中,突发心肌梗塞猝然去世。
苏振华未能看到他一直关心的导弹核潜艇在1983年8月编入海军序列,也没能看到导弹核潜艇随后进行的一系列导弹发射试验。
不过,这些成绩是与他当年的组织领导工作分不开的。在中国核潜艇历史上,核反应堆的“堆型”——压水堆,核潜艇的“艇型”——水滴型,都是在苏振华担任09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时候,在他的领导下提出建议,由中央专委确定的。
09工程1965年第二次上马以后,于1966年秋成立了09工程办公室。办公室根据大家的意见,组织专家对原定的“堆型”和“艇型”又讨论过一次。
大家认为,之前所定的方案是科学的,实用的,无需改变。
在海军核潜艇部队建设的历史上,会永远铭刻苏振华的名字。
海军苏振华上将
参考文献:
[1]杨肇林.1958年军委扩大会要保护海军的积极性.
[2]杨肇林.毛泽东: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环球时报,2013.12.23.
[3]刘征鲁.毛泽东心系海军建设.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