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赤诚铸就勋章:“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作者:季静云 胡昌勇 来源:百年的辉煌 2024-12-25 2730

用赤诚铸就勋章:“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今年是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同志诞辰100周年。朱光亚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以赤诚的家国情怀、不懈的科学探索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践行了“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的人生理想。

“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1941年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第二年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5年抗战胜利时留校任助教。1946年9月,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工作,1949年秋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时年25岁。留学期间,他积极参加留美学生进步团体,并担任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

用赤诚铸就勋章:“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朱光亚博士学位照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朱光亚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于1950年春取道香港回到祖国,立即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热潮中。

归国前,他牵头起草并与50多名留美同学联名发表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学子回国:“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70多年过去了,这样一封激情澎湃的信,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年轻科学家火一样的爱国激情。此信一出,仿佛吹响了回国的集结号,让一大批海外学子受到感召,毅然回到祖国。

“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1950年4月,朱光亚回国与阔别10余年的家人团聚仅4天后,就赶赴北京大学报到,担任物理系副教授。1951年,他撰写出版了新中国最早介绍核武器的科普读物《原子能和原子武器》。1952年4月,他担任朝鲜停战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秘书处英文翻译,赴朝鲜参加停战谈判。1953年回国后调往东北人民大学任教授。1955年调回北京大学,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他为新中国培养的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在较短时间里大都成为我国核科学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1956年4月,朱光亚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35岁的朱光亚临危受命,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和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担起了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任,此后,与“核”打交道近50年。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他参与领导并指导了核武器研制任务的分解、主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确定、技术途径的选择、攻关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等重要工作。

用赤诚铸就勋章:“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聂荣臻(左)与朱光亚(中)在核试验基地

1964至1966年,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1967年,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1969年,参与组织指挥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从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从地面、空中试验到地下平洞、竖井试验,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全部40余次核试验中的每一次试验,其中30多次是在试验现场组织指挥,为中国铸造核盾建立了不朽丰碑。

回顾自己的一生,朱光亚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其实,朱光亚的成就远不止于此。除核武器之外,他还组织和指导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核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为和平开发利用核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杰出的科技帅才”

朱光亚不仅科研水平极高,更有着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被誉为“杰出的科技帅才”。

1962年,朱光亚参与起草《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工业情况的报告》,提出在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装置正式试验的目标,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同时,他主持起草关于原子弹研制科技工作的两份“纲领性文件”,为党中央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刚完成理论设计时,他就前瞻性地组织科技人员制定突破氢弹原理的工作大纲,为我国核武器的系列化发展提前布局。1963年,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企图通过禁止大气层核试验阻止他国发展核武器。朱光亚较早就提出要在抓紧进行原子弹核航弹试验准备工作的同时,开展地下核试验的技术研究和准备工作。

用赤诚铸就勋章:“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毛泽东接见朱光亚

朱光亚参加了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总体战略专家顾问组召集人之一。他参与组织领导了国家“863计划”制定和实施,参与指导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他组织领导了新时期历次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组织拟制了国防关键技术报告,并组织领导了核武器技术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对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发展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4年至1998年,他担任中国工程院第一任院长、党组书记,领导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为中国工程院的初创和发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和开拓性的工作。

“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

“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朱光亚的颁奖辞中的一句话。每当人们提到他在中国原子能事业上的成就时,他总是说:这些重大成就,是许多同志共同做的。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1999年9月18日,朱光亚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直到这时,朱光亚才从幕后被推到台前,他的事迹渐渐为人们所知,他是“两弹元勋”中最后被解密的一个。许多文章都曾试图写下朱光亚的个人事迹,可总是被他本人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用赤诚铸就勋章:“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工作中的朱光亚

2004年12月,国际编号10388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在“朱光亚星”的命名仪式上,他平实地说: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朱光亚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不仅用科学智慧铸就国防基石,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家精神,更以谦逊的人格、宽广的视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朱光亚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也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