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美国制度性种族压迫贻害至今

作者:黄元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5-07-05 135

大多数美国政客和学者往往避重就轻,将种族压迫和不平等视为“偶然现象”或“历史遗留问题”,有意无意地避而不谈其深层制度根源。

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美国白人至上主义以多种形式系统性压迫有色人种,尤其是非洲裔美国人。奴隶制度和《归化法》为白人至上主义提供法律和制度基础。奴隶制废除后,相关压迫性法律为美国南方“黑人法典”(Black Codes)、“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所继承,种族隔离和剥削黑人得以延续。与此同时,三K党等极端组织崛起,以暴力威胁强化白人至上主义,维护白人的社会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种族压迫观念深植美国的政治、社会、法律制度之中,美国克服种族压迫顽疾任重道远。

种族压迫由来已久

奴隶制是美国种族压迫问题的根源之一。殖民时期,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等殖民国家将黑人贩入美洲,特别是美国南方种植园,强迫他们从事高强度农业生产。17—18世纪,奴隶劳动和随之形成的奴隶制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在南方各州,奴隶制深深嵌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政治体系。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通过“五分之三妥协”(Three-Fifths Compromise)和其他相关条款,规定奴隶人口的五分之三计入各州人口总数,作为分配联邦众议院席位和征收联邦直接税的人口基数,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奴隶主利益,为奴隶制合法化提供宪法依据。

在奴隶制下,黑人奴隶被视为财产。奴隶不享有任何人权,其人身和所有劳动成果均归奴隶主所有,无法独立拥有任何东西。黑奴也无法维持稳定家庭关系,不能在法庭上自辩,不允许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即便他们在某些情况下获得自由,仍面临被再次追回并重新奴役的威胁。美国通过法律手段巩固奴隶制,将黑人永久置于从属地位,白人对奴隶拥有绝对控制权。

1790年《归化法》设立的国籍和移民的法律框架,进一步体现美国社会的种族偏见。《归化法》是美国历史上首部关于国籍和移民的联邦法律,确立了外国人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基本框架。《归化法》规定只有“自由白人”才能成为美国公民,美洲土著、非洲奴隶和亚裔等非白人群体被排除在外。虽然第十三修正案(1865年)废除奴隶制度,第十四修正案(1868年)确认所有在美国出生的人均享有美国国籍,但《归化法》中的种族限制思想仍成为日后种族歧视法律的基础。

即便奴隶制被废除,白人依然通过各种社会、政治和法律手段对有色人种进行压迫。“黑人法典”通过禁止黑人自由迁徙、拥有房地产或大宗财产、限制其职业选择和阻碍其行使选举权等方式,延续种族不平等的社会框架;“吉姆·克劳法”在这个框架下进一步利用法律手段,强制隔离黑人和白人,剥夺黑人基本政治和社会权利。

尽管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南方白人种植园主仍然依赖黑人劳动力,并通过“黑人法典”恢复类似奴隶制的社会结构。其中,“黑人法典”的“游民法”条款规定,黑人如果没有固定工作或收入来源,将被视为“游民”(vagrants),并可能受到惩罚或强制劳动。部分条款还限制黑人自由迁徙,要求他们留在原居住地或与白人签订劳务合同。迁徙限制旨在确保黑人劳动力依附于白人雇主。部分州的法律规定黑人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或低薪工作,加深黑人对白人地主和雇主的依附;部分州规定黑人不能拥有或租赁土地,黑人通常需要接受白人监护才能拥有财产,从而限制他们的经济自主权。此外,“黑人法典”虽然没有直接剥夺黑人选举权,但复杂的选举程序和较严格的选举资格,事实上阻断了黑人行使选举权的途径。

“黑人法典”失效后,南方各州通过“吉姆·克劳法”继续维持种族隔离和白人主导地位。“吉姆·克劳法”是美国南方及部分北方州实施的一系列种族隔离法律,将黑人和白人在教育、交通、餐饮和娱乐等公共领域分开。19世纪70年代起,前南部邦联及其他一些州按照“吉姆·克劳法”实施种族隔离,189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普莱西诉弗格森案”中肯定了南部种族隔离政策的合宪性,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种族关系法律原则,推动黑人与白人的社会隔离。“吉姆·克劳法”通过制度化隔离,确保黑人无法在教育、住房、公共设施等方面获得与白人平等的待遇。“吉姆·克劳法”持续近百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高潮时期,通过《民权法案》(1964年)和《投票权法案》(1965年)的实施才逐渐被废止。

残暴对待有色人种

“吉姆·克劳法”是官方政策体现,成为滋生美国三K党等种族主义暴力团体的温床。三K党是臭名昭著的白人至上主义恐怖组织,最初由一群前南方邦联军人于1865年在部分南方州成立,目标是通过暴力手段,恢复白人对南方社会的绝对统治。

历史上,尤其是在20世纪20—60年代,三K党常通过集会和演讲传播种族主义理念,宣扬白人至上主义和白人优越论,将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视为次等人种。三K党成员在学校等多种场合宣讲,扩大思想影响力和渗透力;还借助某些宗教领袖的布道,将种族主义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声称种族隔离和白人至上符合“神意”,给其种族主义理念披上“神圣”外衣。

三K党还直接在有色人种社区施暴。1868年,南卡罗来纳州发生“百人屠杀”事件,三K党杀害多名黑人;20世纪初,三K党组织数百次私刑,在没有法院审判的情况下,以绞刑等方式残忍杀害黑人;20世纪20年代,三K党在田纳西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等地发动屠杀,甚至“清洗”黑人社区。即便在民权运动期间,三K党依然试图通过暴力手段摧毁黑人争取平等的努力。

三K党没有官方身份,也非正式政治党派,但在某些时期和地域表现出一定的“半官方”属性,为其暴力活动和传播种族主义思想提供掩护和支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K党与某些州政府、地方政府的官员联系紧密,地方政客和警察对三K党多持宽容态度,有些人甚至直接参与其活动。20世纪20年代,三K党以其选民基础等资源支持特定政客,对多个州的选举产生重要影响。此后,尽管三K党的活动逐渐收敛,但其种族主义思想和压制黑人权利的先例贻害无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爆发由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民权运动,但遭到系统性打压。首先,民权运动期间,警察与白人至上主义者勾结,以暴力手段镇压抗议示威活动。如1963年4月,金在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领导大规模非暴力抗议(伯明翰运动),伯明翰警方暴力镇压抗议者,造成数百人受伤。此事引发全国激愤,人们纷纷谴责警察的暴行。其次,美国法院打压民权运动。20世纪60年代“自由骑士”事件中,许多抗议公共交通系统实行种族隔离的社会活动家被地方法院判刑;金因领导伯明翰运动被判入狱,在狱中写成《伯明翰监狱书信》。最后,美国联邦调查局通过“反情报计划”(COINTELPRO)监控民权活动家。1964年,FBI向金发出匿名信,以揭露其个人隐私逼迫他自杀。FBI还监听民权运动领导人之间的通讯,故意泄露不同领袖间的私人矛盾和意见分歧,试图从内部分化瓦解民权运动。

种族压迫难以根除

自民权运动以来,尽管在法律层面取得一系列反歧视成就,却并未消灭制度性种族压迫。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美国政客和学者往往避重就轻,将种族压迫和不平等视为“偶然现象”或“历史遗留问题”,有意无意地避而不谈其深层制度根源。这种消极、自欺欺人的态度,使公众误以为美国社会已经进入种族平等时代,削弱了对现实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力度和改革动力。

其中,“文化差异”论是最常见的观点。此论认为,不同种族群体之所以在经济地位、教育水平、家庭结构等方面存在差距,源于文化取向和价值观不同。例如,有研究强调非洲裔美国人家庭结构中“父亲缺位”现象,指责其为导致贫困、青少年犯罪率高等问题的根源,却忽视这一现象本身就与长期制度性歧视密切相关。从强迫拆散黑奴家庭,到实行不利于维系两亲家庭的福利制度,再到种族偏见导致的执法不公,大量结构性因素促成当前社会现实。“文化差异”论者却通过“文化缺陷”标签,将问题归咎于黑人群体自身,掩盖国家制度的缺陷。

另一种常见的观点是“色盲种族主义”(Colorblind Racism),即主张在公共话语和政策中完全不谈种族,把每个人视为“独立的个体”,以期达到“种族平等”。论者认为,既然宪法和法律已经废除歧视性条文,社会应当不再区分种族,而是“人人平等”。然而,种族不平等现象不会因掩耳盗铃的忽视就自行消失,反而可能因无人质疑而固化为无形的制度性障碍。例如,在高等教育录取、公立学校资源分配、企业招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许多看似“中立”的制度设计实则对少数族裔构成系统性歧视。在这种背景下,不承认种族差异会掩盖现实存在的不平等,使被压迫群体更难发声和争取权利。

“美国梦”与“机会平等”论强调个人奋斗,认为每个美国人都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贫困和失败是个体不够勤奋或选择失误的结果。相关论调常见于保守派政治话语中,特别是在谈及福利制度改革、贫困问题或教育政策时,常有人声称“黑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此类说法在逻辑上倒置因果,将结构性压迫转化为个人失败的故事。大量研究表明,少数族裔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面临的门槛远高于白人群体。即便拥有相同学历,黑人和拉丁裔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薪资待遇和晋升机会仍显著低于白人。所谓“机会平等”只是幻想,并用于维持既得利益。

“自由主义历史叙事”论认为,种族压迫是过去的问题,是“历史的错误”,随着民权立法的推进和社会改革的深入,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因此,没有必要对种族问题“过度关注”和“持续纠缠”。美国公共教育体系深受此逻辑影响,许多教材在讲述种族压迫历史时草草了事,甚至将“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作为“种族和解”达成的标志,仿佛民权运动后美国已真正进入“后种族”时代。然而,警察暴力、住房歧视、医疗不平等、选举权受限等问题至今仍困扰广大少数族裔,“种族问题已经解决”一说不过是粉饰太平的修辞。

美国保护有色人种权益方面的措施治标不治本,未触及种族压迫的制度和文化根源,白人对有色人种的压迫仍屡见不鲜。近年来,美国掀起反种族主义运动,旨在反对警方暴力、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黑命亦命”(Black Lives Matter,BLM)运动影响尤其广泛。面对反对种族压迫的汹涌民意,美国政府虚与委蛇;一再宣称愿意推进种族平等的民主党只考虑争取少数族裔选票,缺乏推行实质性改革的诚意。随着美国保守主义复兴,种族压迫和族群冲突问题将愈发严重。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