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走”还是“向西走”--乌克兰动荡的根源分析

作者:谭扬芳 贾江华 来源:红旗文稿 2014-03-25 1118

  “向东走”还是“向西走”——乌克兰动荡的根源分析

  ◎ 谭扬芳 贾江华

  网络首发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

  2014年2月22日,乌克兰局势突变,导致政府更迭、总统逃逸并被通缉、国内暴乱不止。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3月1日批准普京请求,可以在乌克兰使用俄罗斯武装部队。3月1日,乌议长图尔奇诺夫下令乌克兰武装力量进入完全的战备状态。3月1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举行全民公投,超九成投票者赞成加入俄罗斯联邦。18日,普京签署条约,允许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市以联邦主体身份加入俄罗斯。乌克兰前途去向扑朔迷离的悲惨局势,表面看来是肇始于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导致爆发一系列的抗议集会,但是把历史的镜头拉长,我们可以看到乌克兰动荡的必然性。

  1. 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大肆入侵,以“自由”的名义分裂乌克兰,普通民众敌友难分。

  自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以来,政治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飘摇不定,踯躅不前。2004年“橙色革命”发生后,欧美势力以“自由”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进入,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乌克兰成为全世界最“自由”的国家之一。其自由程度甚至超过美国、法国等主流发达国家,并成为西方情报部门渗透最佳的场所。2004年发生的“橙色革命”和2013年末开始的政治危机,美国人是幕后推手,这在乌克兰是尽人皆知的。但是,无知无畏的学生和青年,还有临时雇佣的暴民,都乐于接受美金的资助去闹革命。

  2. 乌克兰民族、文化缺乏内在统一性,东西部民族在文化和发展取向上难以融合。

  乌克兰在历史、宗教、语言、文化等问题上,尤其在民族差异上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作为多民族国家,第聂伯河南北走向将乌克兰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俄罗斯族,讲俄语者居多,信奉东正教,经济上与俄罗斯有密切联系,自然在情感上更加倾向于俄罗斯。西部主要人口为乌克兰族,主要讲乌克兰语,多信奉天主教,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对俄罗斯统治的历史有着很深的敌意。这种民族、宗教、文化认同差异又使乌克兰社会面临地区分化和社会分层考验,在政治家激烈言行的动员下迅速传导到国家未来发展道路和对外关系问题上来,并最终从国家认同危机深化为影响乌克兰主权完整和社会稳定的政治危机。

  3. 乌克兰官僚体系从上到下贪婪敛财,经济政策左右摇摆,搞垮了国家经济。

  从苏联体制下局部独立出来的乌克兰总统、总理以及高官贵族们,终于感觉到“权力扩张”的滋味很舒服,干起了鱼肉百姓的勾当。乌克兰历任总统总理都敛财,库奇马总统变卖军火,甚至一些国宝级的武器也难以幸免,幸好库奇马时期,社会刚刚开始转型,中小企业纷纷成立,国内经济暂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货币也没怎么贬值;尤先科执政时期,乌克兰的好家底子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没有好价钱,于是就与民争利,大肆敛财,到后来权利被总理季莫申科架空;季莫申科通过政治流感,让背后的医药财团赚了个盆满钵满;亚努科维奇更甚,财团老板们基本上都是其家人,乌克兰最大的港口敖德萨的进出口市场,就被亚努科维奇的儿子把持着。

  乌克兰由于长年不致力于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生产体系,政策变换不稳定,在世界市场根本没有可靠的立足之地。201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严重放缓。乌克兰的经济生产结构,对欧洲基本上难有产品输出,因而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俄罗斯为主的独联体国家。特别是制造业,许多企业生产产品标准基本上都是GOST标准——全苏国家标准。因此乌克兰企业除了一些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产品的标准开始欧化以外,其他产品要么苟延残喘地等待着来自俄罗斯的订单,要么眼巴巴等待其他国家来买其高科技武器。由于乌克兰近年来入欧进程加快对俄罗斯的刺激,使俄乌双边贸易大幅下降,出现了大量失业青年。这对乌克兰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

  4. 西方政治制度在乌克兰未能成功“嫁接”,政治制度混乱。

  在西方自由宪政、多党制思想的渗透下,代表乌克兰各方利益的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1997年到2004年短短几年间,乌克兰出现了近两百个政党,数量迅速增长了将近五倍,带来了国内政治生态迅速变化,自由主义思想在政党政治中风起云涌。

  2004年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自由派”尤先科代表了这一自由主义疯长的势头,并通过内外支持获得了总统竞选成功,同时很快对宪法进行修正,以迎合当时的政治文化潮流,巩固修宪后的新政权——议会、政党的自由权力,用以限制或者防范早期特别是库奇马时代总统权力过大问题。亚努科维奇上任后于2010年再次修宪,推倒2004年宪法,限制政党数量、提高政党进入议会的门槛,把尤先科主张的“激进政党体制”改为“温和政党体制”,强调总统优先于议会的“总统议会制”。这次动乱中,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在妥协中提到的“回到2004年宪法”的实质,则是要再次回到自由派尤先科所主张的“议会总统制”。

  在乌克兰,国家认同和法治精神远远没能建立,国家权力在议会和总统之间多次往返摆动,无疑给外部干预势力留下了空间。虽然乌克兰在社会转轨过程中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但是受历史传统、法律监管缺位、公民社会力量薄弱以及过于强大的金融工业集团的影响,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在短期内真正有效地运行起高效廉洁的政府和政党政治,而且还无法帮助乌克兰弥合国家认同的差异。

  5. 特殊地缘政治地位,政策取向“东西”摇摆不定,道路无法抉择。

  乌克兰是欧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的交叉点。乌克兰的地位在这个地区相当特殊,恰好处在一个战略上的十字路口,俄罗斯输往西欧的天然气石油管道东西走向贯穿乌克兰全境。欧盟东进、北约东扩、俄罗斯西部缓冲带和能源入欧桥梁、传统上的军事技术强国等等因素使得乌克兰成为地缘政治的热点。

  乌克兰此次动乱肇始的原因,就是欧盟、美国与俄罗斯争夺对乌克兰的主导权。从欧洲角度,欧盟争夺乌克兰是出于地缘战略的需要,争夺乌克兰也就是争夺对此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将来如果欧亚合作开展,欧洲如果控制乌克兰就有了与中国、俄罗斯要价的本钱。美国争夺乌克兰主要意图是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同时,也是阻断欧亚联接,打断中国提出的欧亚丝绸之路的着力点。因此,乌克兰对于俄罗斯和中国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冷战后国际局势的演变,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西方挤压得所剩无几,作为俄唯一战略依托的独联体也逐渐被西方蚕食。乌克兰作为独联体中除俄以外的最大国家,是欧洲的粮仓,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发达,如果乌克兰倒向西方,俄罗斯将失去最后的战略屏障。

  而从乌克兰的对外政策看,自从1991年独立后,未来到底是向西融入欧盟还是向东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一直是令乌克兰头疼的问题。从第一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对俄罗斯采取“激烈对抗”政策到库奇马的“东西平衡”政策,再到尤先科任期的“东西摇摆”与如今亚努科维奇重回库奇马时期“多向量”的外交政策,乌克兰在经历了数次反复后发现无法摆脱大国的影响和束缚。当前这场危机的爆发已将乌克兰民众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问题上分裂成两派。如今,这场政治危机造成了国民的严重对立,这也是乌克兰爆发大规模冲突的最根本原因。

  (作者: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新媒体管理与舆论导向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