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坤: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过时了吗?
列宁《帝国主义论》揭示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和现实价值,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各种战略策略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16年,列宁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以下简称《帝国主义论》)阐发帝国主义理论,有力指导和推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发展,极大促进20世纪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展。然而,百余年后,有人认为,帝国主义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有人称,100多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列宁有关帝国主义是垂死、腐朽资本主义的判断;有人甚至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归咎于帝国主义论。事实上,列宁帝国主义论在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经济背景和革命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其闪耀的理论光辉。
帝国主义本质上是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敏锐注意到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新出现的垄断现象,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第四版中,专门提到资本主义新的生产形式——“托拉斯”问题,并提出在托拉斯中“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的观点。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时代,这便是列宁《帝国主义论》一书的主要研究对象。
《帝国主义论》深入分析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历程,深刻揭示垄断资本主义的多维特征。列宁指出,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生产愈发集中于不断扩大的企业,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垄断,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集中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加之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联合,加剧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不可调和的严重矛盾,推动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已经变成国际的和垄断的资本,随着垄断程度不断加深,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及基本特征的科学分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远超同时代的卢森堡、布哈林、霍布森和希法亭等人的研究,对后来的世界体系论、依附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图为1947年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封面 资料图片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未改变帝国主义的垄断本质,反而强化了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所观察到的资本主义垄断相比,今天的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复杂、隐蔽和多样化。
在垄断形式上,资本主义已经从私人垄断发展为国家垄断,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垄断的国际化特征不断加剧。在垄断内容上,除列宁所分析的工业垄断和金融寡头统治外,还出现各种形式的技术垄断、传媒和通信渠道垄断以及以欧美资本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垄断等。当代帝国主义已经覆盖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变成一个超级垄断综合体。
在垄断影响上,凭借全球化风潮,金融寡头在全球窜动,到处兴风作浪。以美国为例,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金融部门总资产为138.56万亿美元,占国家总资产(480.44万亿美元)的28.84%,相当于同年美国GDP(27.72万亿美元)的500%。同年,美国股市总市值达到50.78万亿美元,是GDP(27.72万亿)的183.19%。这些数据表明,美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帝国。
实际上,美国不仅金融资本规模巨大,而且通过操纵全球支付清算系统建立金融霸权地位,深度影响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秩序。此外,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国公司掌控世界上约80%的专利权,基本垄断国际技术贸易。他们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不断强化技术垄断,竭力推动本国政府大搞贸易保护主义,给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当代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卫·哈维明确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就是“新帝国主义”。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也认为,当今时代就是“金融帝国主义新阶段”。更有论者认为,美国已经从金融帝国主义进入高利贷帝国主义,代表着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之后的没落阶段。无论何种说法,实际上都说明一点——帝国主义的经济垄断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新阶段,今天的时代依然处于列宁判定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帝国主义是一个矛盾混合体
帝国主义时代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不断加剧的历史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揭示帝国主义时代内在矛盾及其各种表现形式。帝国主义时代,既存在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存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之间的矛盾。一言以蔽之,帝国主义是一个矛盾混合体。
列宁注意到,在帝国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为维护统治地位和垄断利益,与广大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帝国主义国家为掠夺原材料和对外倾销过剩商品,加快资本输出和殖民步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战争。如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国家或同盟为瓜分和争夺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侵略,造成帝国主义时代各种殖民国家形式。列宁指出:“这个时代的典型的国家形式不仅有两大类国家,即殖民地占有国和殖民地,而且有各种形式的附属国,它们在政治上、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被金融和外交方面的依附关系的罗网缠绕着。”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国主义时代诸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便是战争,战争的可能结果就是引发无产阶级革命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无产阶级革命方面,1917年俄国爆发反抗沙皇统治的二月革命和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随后德国在1918年爆发广大工人、士兵反对资产阶级的苏维埃革命。匈牙利也于1919年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成立苏维埃政府。
欧洲革命持续爆发,表明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而言,列宁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方面进行的民族战争不仅很有可能,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概而言之,帝国主义时代是资本主义矛盾的集中爆发期,“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尽管殖民帝国主义已不多见,但密网遍布世界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及其内外矛盾的体现。其一,西方国家频发各种社会运动,如美国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2018年“黄背心”运动等,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矛盾、民粹主义、政治极化等矛盾不断加剧的典型案例。其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诸多矛盾,美国为维持霸权地位,与欧盟在地缘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上存在各种分歧,不仅未曾消弭,反而有增无减。其三,西方发达国家从未放弃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各种形式的渗透和控制,持续发动直接战争或代理人战争,如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2011年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等。每一场局部冲突无不受到帝国主义势力影响,整个世界弥漫在不确定性的战争阴影中。
凡此种种深刻表明,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依旧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影响,如何反抗帝国主义压迫,依旧是这个时代面临的紧迫课题。
帝国主义克服不了自身危机
列宁断言,帝国主义是寄生和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但他同时认识到,帝国主义是衰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衰朽,是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这种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的论断,科学揭示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分析一脉相承。
当代资本主义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在生产力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优势地位和技术专长,将新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在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吸取多次经济危机的教训,一方面加强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自我调节;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在上层建筑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化了国家的政治职能,一方面加大国防军队开支,以确保本国社会秩序稳定和国际地位稳固;另一方面通过霸权和强权政治,以资本、政治、文化等手段,不断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制造发展难题,以达到掌控全球资源、维持优势地位的目的。
尽管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局部调整,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实际上更进一步加剧当代资本主义走向腐朽的趋势。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进一步加大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数据显示,美国前10%的富人人均年收入是后90%人口的9倍多,前1%的富人人均年收入是后90%人口的40倍,而前0.1%的富人人均年收入是后90%人口的196倍之多。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发现,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超过经济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现象,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将继续扩大。
第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金融资本、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全方位加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盘剥,迫使世界上不少国家陷入政治上独立而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境地。西方发达国家还不惜发动各种形式的贸易战,大搞科技霸权和强权政治,甚至直接或间接发动局部战争扰乱其他国家发展节奏,以维护其霸权地位。这些行径必将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反抗。
第三,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各种危机频现。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大卫·哈维在《新帝国主义》一书中所说的“剥夺性积累”,不断加强技术垄断并采用合并兼并策略获利,使全球市场更加动荡不安,引发各种危机。特别是在国际金融资本领域,各种结构性危机不断爆发,如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以铁的事实证明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腐朽和过渡趋势。
帝国主义之所以一直存在着腐朽和过渡趋势,乃是由其垄断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论》指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这种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并且处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竞争的一般环境里,同这种一般环境始终有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在规定了垄断价格的范围内,阻碍技术进步的因素便会相应增长,技术革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失。同时,各种殖民地的垄断集团、食利者阶层不断扩充,各种形式的资本输出也会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危机。帝国主义本身消除不了竞争、垄断和危机,也不可能引导资本主义走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
列宁《帝国主义论》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典范。为完成这部著作,列宁查阅大量德文、法文、英文和俄文资料,并作了丰富详尽的摘录,撰写了20本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笔记。列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帝国主义,同时还批判性借鉴资产阶级学者的研究成果,全面论述了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列宁《帝国主义论》揭示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和现实价值,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各种战略策略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