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扬:阿富汗对中国的重大考验

作者:文扬 来源:联合早报 2014-11-08 482

 无论中国是否接受,外界的解读已应声而起:中国正在利用阿富汗的“后北约时代”,意欲填补权力真空,取代西方,也取代俄国,成为阿富汗事务的新一代主导者。

  阿富汗的大门,就像是突然间向中国打开了,而仅仅几个月前,中国还在隔岸观火。

  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怀着矛盾的心态看待阿富汗的局势。一方面,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看起来很像是围堵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令中国不得不防;另一方面,美国和北约推翻了塔利班并打击了基地组织(卡伊达),确实也在客观上改善了中国西线的安全环境。

  而两相比较,前者较虚,后者很实,前者对中国的坏处不大,后者对中国的好处多多。也正因为如此,西方总是嘟嘟囔囔说中国在阿富汗“搭顺风车”。

  形势说变就变了。一个月前,素有“中国通”之称的阿什拉夫·加尼就任阿富汗新总统。一周前,美英两国在它们的驻阿军事基地降下各自的国旗,正式结束了在该国的军事行动。紧接着,北京于10月底首次承办了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外长会,加尼作为新总统后的首次正式出访选择了北京,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会谈。

  无论中国是否接受,外界的解读已应声而起:中国正在利用阿富汗的“后北约时代”,意欲填补权力真空,取代西方,也取代俄国,成为阿富汗事务的新一代主导者。

  中国也的确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借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外长会在北京召开之机,李克强总理顺势推出了关于解决阿富汗问题的“五点主张”,即:坚持“阿人治阿”、推进政治和解、加快经济重建、探索发展道路、加强外部支持。同时宣布,中国将在四年内向阿富汗提供20亿元无偿援助。

  真金白银无偿援助。作为对老朋友加尼总统的鼓励?对“五点主张”的背书?还是中国进入阿富汗的一份见面礼……怎么理解都行。

  对于中阿关系突如其来的亲近,连美国也意味深长地表示了欢迎,一位白宫官员说:这是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客国邀请,主国有意,大国欢迎,三方面的条件全具备。对正在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来说,很像是难得一遇的大好事。

  中国自己最清楚,地球上有很多地方中国难以进入,到处都有大国的“势力范围”或“战略要地”,当中国想要踏足其中时,绝大多数情况都会遭遇抵抗,甚至会触发危机。除非情况极为特殊,否则,中国的势力扩张,尽管是和平的、以经贸为主的、互惠互利的,通常也不会受到鼓励。

  现在,这个特殊情况就在阿富汗出现了,就在这个自古以来,既是大国必争之地又是大国野心坟墓的“世界岛”中心。

  进还是不进?这是个问题

  阿富汗对于中国的利益,不可谓不大。中国企业早已参与了对蕴藏丰富的艾娜克铜矿和阿姆河盆地油田的开发,迫切希望这两个项目能取得实际进展,其他矿产资源也前景可观。另外,中国首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离不开阿富汗这个中间“枢纽”。

  但阿富汗对于中国的危险,也同样显而易见。就在今年,随着西方国家的撤军,阿富汗的暴力冲突急剧增加,塔利班正卷土重来,已经夺取了中部、东部和南部多个中心乡镇。事实明摆着,没有了北约空军的空中支援,阿富汗政府军完全不是塔利班的对手。

  一旦西方停止了其军事行动,伊斯兰极端势力重新上台,这个横亘在中国与中东之间、隔阻在中亚和南亚之间、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大本营、又与中国新疆接壤的伊斯兰国家,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到现在还属未知。

  仅从安全形势这方面看,中国肯定是要极力避免“西方撤出—中国进入”这样一个莽撞的进入模式,肯定要尽最大努力向外界释放出中国与其他大国完全不同、不寻求在这一地区替代其他大国的讯息。李克强“五点主张”中将“阿人治阿”放在第一,明显是在强调这一点。意思是,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直接插手进去武力扶植亲中政权。

  另外,中国的方案是帮助阿富汗实现经济发展。中国认为,贫穷落后是滋生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的温床,军事打击只能加重贫穷和落后,适得其反,必须通过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外交部首任阿富汗事务特使孙玉玺说:“阿富汗需要更多的投资、更多的发展,而不是更多的武器。”

  表面上看,美国输出美式民主,中国坚持“阿人治阿”,美国侧重军事打击,中国强调经济发展,两者的确泾渭分明。其中的逻辑很清楚:无论怎样,中国都不能重新走上那条通往帝国坟墓的老路,新路在何方暂且不管,中国先要摆出一个另辟蹊径的高姿态。

  老路还是新路?这更是个问题

  中国的新方案从西方的前车之鉴中引出,从美国的反衬对照中导出,在当前的形势下,这是必须的,甚至是没有选择的。但是,从这里出发可以通向哪里?脚下的路能否走通?这是中国突然来到阿富汗大门门前时,还来不及想清楚的。

  “五点主张”的第一点“阿人治阿”和第二点“推进政治和解”,至少从字面上讲,意味着中国准备接受包括塔利班在内的联合政府,甚至不拒绝塔利班的重新上台,因为不能说塔利班战士不属于“阿人”。但这是美国能够允许的吗?美国并未离开阿富汗,根据当前的安全协定,由美军领导的1.2万名北约部队将至少继续驻扎至2015年。即使这支部队也撤走,西方仍然会在此地保持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不会真的留下一个权力真空。

  在巴勒斯坦有“巴人治巴”之议,在叙利亚还有“叙人治叙”,在乌克兰也有“乌人治乌”,各国的民族自决作为原则性的口号没有问题,但实际问题肯定不会如此简单。再考虑到中国自身的疆独、藏独、台独和港独等问题,即使没有西方的抵制,中国版的“阿人治阿”之路也注定走不了多远。

  而经济援助,更不可能是灵丹妙药,甚至很可能完全不起作用。截止到今年7月,美国在阿富汗国家重建计划中已经投入了1040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投入,超过了二战后投入到欧洲16国的“马歇尔计划”。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超过一半的资金,用于维持阿富汗政府军和警察部队。但有目共睹,这支靠巨额美元支撑的军事力量,却连最基本的安全任务都无力完成。

  美国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如果没有了美国的援助,即使实现了在2017年之前裁军三分之一的目标,阿富汗政府的全年财政收入也仅够支付一半的费用。

  阿富汗政府今年的财政支出预算是76亿美元,而预计的税收只有28亿美元,余下的缺口全部要靠外国援助。如此看来,中国“五点主张”中的“加强外部支持”,具体到资金援助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也是大大的疑问。

  事实明摆着:美国不会放弃阿富汗,但它无意维持驻军了,也不想再继续援助了。这个时候,中国表示了进入的兴趣,并且推出了优先发展经济的中国方案,所以白宫官员说:这是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当然中国会有自己的全盘考虑,毕竟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大国,对于既是邻国又是世界级战略要地的阿富汗,中国必须更为积极地介入,不可能一直隔岸观火,只等风向转好再搭顺风车。

  介入阿富汗事务,当前这个时机也许不是最好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很不好,但作为新兴的大国,早晚要学会处理世界级的难题。

  进还是不进?走老路还是闯新路?历史在此时选择了阿富汗,中国需要面对这个重大考验。

  作者为香港中国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