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部青年奋斗手记:唯有大地蓄江河

作者:董亚洁 来源:青年力 2018-02-25 2066

一位西部青年奋斗手记:唯有大地蓄江河

董亚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8个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提及近十次。十八大以来,在不同的岗位上,千千万万的人们在总书记话语的感召下,兢兢业业,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下面,我们聆听一位来自西部的青年记者的心声。

不仅习总书记提到,历史的昨天和现实的今天都在证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离开实干,事事难成。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习总书记内涵深刻、高屋建瓴的讲话使我的内心深受鼓舞。作为一名西北小城的青年记者,我立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立言,想群众所想,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01

唯有大地蓄江河

2014年大学毕业,我选择回到家乡,到青海广播电视台做一名记者。初心如明月高悬草原,唯有大地永蓄江河。3年来,我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高原人民讴歌。

20166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青海西宁挂牌成立。同年8月,我作为第一批去国家公园实地采访报道的记者,来到三江源国家公园。

从西宁到玉树,从湟水河畔到大江之源,从青海湖到扎陵湖,2000多公里的路,跨越“一园三区”几乎跑遍了半个青海。我把这次采访之旅称为“十天逛三园”这三园即:长江园、黄河园、澜沧江园。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动,也为自己是一名青海人而感到骄傲。

初秋的三江源头草原如毯,流水潺潺,一望无际的草原向前蜿蜒而去,到处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景象。青海省多年来实施的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效果初显。

在“千湖之县”著称的果洛州玛多县我遇到了80后牧民索索,只见他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红色袖章,正和队友们在黄河源头的扎陵湖边草原做巡护。

他告诉我,就在一个多月前,他通过申请,成为了擦泽村57名生态管护员中的一员。我问起他的收入变化,索索说:在这里每个月可以拿到1800元的工资;他的牛羊被纳入了当地合作社,再不用象以前那样跟着牛尾巴过日子,年底还有分红;除此之外他每年得到草原生态补贴。他告诉我,国家公园成立后牧民真是受益,日子越来越好了。接着,索索指着对面的山坡告诉我,明天他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那里远程对话。他说就为了等这一天,他已经兴奋的有好几天睡不着觉了,想说的话很多,但自己不会汉语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就在我们媒体团出发的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视察工作。虽然当时不知道习总书记要去哪些地方,但听到索索的话,我既兴奋又激动,似乎感觉我们与习总书记的距离是那么近。

由于行程的原因,这次采访过索索后,我没有再见到过他,尽管我的内心多么想知道索索和习总书记见面的情景。巧的是,824日那天晚上,我打开电视《新闻联播》,里面正在报道习总书记视察青海的内容,在长达20分钟的新闻画面中,我看到了索索的身影,他代表青海人民手捧洁白的哈达,站在山坡上向习总书记敬献哈达!看到这一幕,我是多么激动啊!

采访行程在继续进行,一路上我们和当地的老百姓交流,参与他们的日常活动。在黄河源头我们用一天的时间,与当地生态管护员一起上山、下河,骑马、徒步、坐皮划艇,体验他们的工作。我们5人乘坐一艘皮划艇,在黄河源头顺流而下,由于高原天气多变,遇到风时我们每个人都要以手为桨奋力划水。水浪高时江水打进了艇里,我们的鞋裤全湿了。短短一天的时光,我们经历了四季交替。一路上还看到了穿跃于悬崖峭壁间的岩羊,展翅高飞的大鵟,成群结队的藏野驴……在这深山老林,潜在的危险,如今想想真是后怕。通过这一天的工作体验,我对当地生态管护员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山高路远,没有人监督他们,有的甚至不拿一分钱,自愿来当生态管护员。他们内心的愿望就是要保护好环境,保护好园区的山水林草湖,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调研时提出:“青海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采访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三江源头的牧民百姓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习总书记“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嘱托。

10天的采访扎扎实实地结束了,虽说这次大多时间在路上,但这一次的采访,我的出稿量却比平常要多。每一篇稿子写完后,我都觉得真切、感动。也许只有去实践了、体验了才能写出了“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的新闻稿件。总书记说:“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深入基层,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基层故事,何尝不是如此!

3年的时间,我由于工作的需要,几乎走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工作时间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写稿,很多时候是在路上写稿。作为一名90后的新闻人,这里有我的初心,有对大地以及对大地上生活着的人们深沉的体验。我感恩生活,感恩这份工作。这些经历能让我回味一生。

一位西部青年奋斗手记:唯有大地蓄江河

0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175月,我被单位派往中央电视台学习一年,对我来说,能到国内顶尖的新闻机构学习,是莫大的荣耀。515日,我如期来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报到。来到这里,我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什么事情都陌生,又对什么事都好奇。在这里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所掌握的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是冰山中的一小撮“冰末”都算不上。

不到新闻中心,绝对不能体会到那种“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的高度紧张感。新闻中心的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呼吸、呼吸”,起先我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得知“呼吸”的意思是在奔跑中呼吸,用呼吸来调整自己。的确,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在奔跑,每一个人都为了顺利播出时刻调整呼吸。一线记者在前方的采访中“奔跑呼吸”,后方编辑在为确保顺利播出“呼吸奔跑”。就是有了这种“呼吸”精神,才有了这里“前方无畏,后方无私”的团队文化。

812日,新闻中心地方部举行了年度技能大比武,活动现场完全模拟真实的新闻事件,并在短时间内做好准备,顺利直播。整个活动不仅考验了新闻记者的各项业务能力,更是考验了一个团队的协作能力。我惊讶同事们在比赛过程中的完美表现,也被中心主任最后的讲话所打动。8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一位母亲联系不到正在九寨沟旅游的丈夫和女儿,当她守在电视机前一遍一遍地看着新闻频道的震区新闻时,在一个几秒的镜头中她看到了丈夫和女儿的身影,此时这位母亲泪流满面。主任说:“如果累了,就想想那位守在电视机前的母亲,电视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我们所要负责的是每一位电视观众。请继续在奔跑中调整呼吸。”

今年92日是央视59岁的生日,网上有不少言论称“央视已非昨日之央视”,也有人觉得如今的央视是“剑客肥硕”。这确实反映了,在满足人民的期待方面,央视要加强的还有很多。从我作为学习者的角度,在这里的日子,吸取这里的精华,深深为这里的每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而骄傲。很多人,为一条新闻稿件,精心打磨每一条标题,锤炼每一则导语,斟酌每一个画面,考虑每一个镜头,他们的认真,是央视的核心竞争力。观点交融、凝聚共识,筑牢底线、坚守良知,深入基层、以民为根,只有这样,新闻才有活水,新闻事业才会是蓬勃向上的。

一位西部青年奋斗手记:唯有大地蓄江河

03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许多人问我,既然来了北京,以后还回青海吗?这是我来北京后,最常被人问起的问题。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一则小故事:几十年前二十多岁的藏民歌唱家才旦卓玛来到北京演出,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周恩来总理,总理问她今后有什么打算,才旦卓玛告诉总理,“以后想回去,回到家乡”。同样,这也是我的回答。26岁的我,心中依然时刻怀有理想。也许有人会笑我幼稚,会觉得理想与情怀太虚化,可是在我的心中,那是一方从未染尘的净土。

君不见,当日,“屈大夫汨罗怀沙,九死尤未悔,大悲凝楚魂。李太白望月谪仙,长风济沧海,仰天笑出门。岳飞风波亭问罪,满江红传遍,金人闻胆寒。孟浩然坐观垂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理想情怀是每一个新闻人的根,青藏高原寄托了我的情,我要继续在大地上做报道。

苍莽昆仑,横空出世,阅尽人间春色。三江之源,河水汤汤,览尽山川大美。在国家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极大拓展青海在各方面的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说,“今天的青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做好青海的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未来的工作道路上,我跟许许多多的新闻工作者,都将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持正确新闻志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圆梦终有期,吾辈当自强。实干兴邦,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闻作品,是我最大的愿望。

一位西部青年奋斗手记:唯有大地蓄江河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
2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