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叩访毛主席读书的东山学校

作者:陈先义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3-21 975

陈先义:叩访毛主席读书的东山学校

正是阳春三月,我们一行来到了设计古朴的湘乡东山中学。据说,这是当年毛主席走出韶山的第一站,也是他独立闯荡生活的开始。装潢古朴的学校大门的门楣上方,高悬几个潇洒自如的四个大字:“东山学校”。一看就像是毛主席的字体。

这个猜测一点没错,校方同志介绍,门楣上这四个大字,是1958年,毛主席写的。这年的9月10日,毛主席为东山学校题了两份校名,并且写信说:“东山学校各同志:现遵嘱写了校名二纸,请选用,未知适当否?”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于母校的重视。

这所学校,紧邻湘乡城,前傍涟水河,后倚东山,为当地百年教育重镇。先后培养过毛泽东、陈赓、谭政、萧子升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作为毛泽东第一次离开韶山的远行求学的开始,那是1910年,17岁的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他要去的就是属于湘乡县的这所名为东山书院的学校。当时据说父亲阻挠他,甚至逼他交出因为去湘乡上学而误工的“工钱”。父亲要的是他在家承继土地经营和家业。但是母亲非常坚决地支持他,便从娘家文氏亲戚那里帮助筹措了这笔“工钱”。在临行之前,毛泽东悄悄把自己的一首诗夹在父亲精心保管的账本里。这首诗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据说,这首诗本来出自日本一位高僧之手,毛泽东把诗改了一个字。原来的“学不成名死不还”改成了“学不成名誓不还”。

如今,毛主席就读的这所旧式学校,依然还能够看出是晚清民国的建筑风格。

走进校门,发现学校校舍周边是水系环绕,学校好像就是坐落一座湖上的孤岛。如果从外边看去,你只看到迎面高耸的十几米高的装潢古典的高高墙壁,从高墙中间的门洞进去,你才能感到这高墙之后,藏着一体化建筑的一座非常整齐的校舍。

如今整座孤岛上的校舍,已经再没有作为学校教学的实用意义了,仅仅为参观之用。学校已经在附近另辟校舍。但学校内旧时的课桌板凳依然保留着毛主席在此求学时的当时模样。在毛主席听课的座位和自习室的座位上,还特意有指示牌加以标记,说明这是毛主席当年坐过的位置。这里原本叫东山书院,在正厅左廊璧嵌刻的石碑上还镌刻着《东山书院记》。文中称“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的教育理念和“实事求是”“变通求学”的办学思想。文中以“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大洲”一句尤为世人注目。

据研究考证,这是毛主席最早学习接触“实事求是”这样一个词汇。这样一个词汇所包含的思想,没想到一直影响后来毛主席的整个革命和人生实践。书院的主办方最初认为只有实学才能救中国,而只有废除旧式科举才能兴办实学。

陈先义:叩访毛主席读书的东山学校

毛主席这段学习虽然只有半年,但是对毛主席影响很大。1936年,毛主席在陕北向美国记者斯诺介绍东山学校时还说“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1950年,毛主席对当年的老同学周世钊又说:“我是湘潭人,但是受的是湘乡人的教育。”

从校舍出来,沿着通向岸边的桥走到湖岸。在岸边的一棵绿杨树下,有一口直径不过二三十公分的井,至今井里水依然清澈透明。在井口不远处,矗立一块不大的青石,青石上镌刻着一首毛泽东当年入校时写的命题诗。诗不过四句: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虽然仅只四句,但是毛泽东高远的志向和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生态度,已经跃然纸上。此诗当时在东山学校就曾语惊四座,受到学校老师学生普遍夸赞。在这个东山学校就读半年后,毛泽东继续挑着他简单的行李,去向一个更远的地方出发,这就是湖南长沙。可也就在那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毛泽东受到革命的巨大影响,短暂地参加了新军,退伍后,他花了一块钱投考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堂(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但是在这所学校也再次读了半年,他觉得已经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便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自修计划,他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早上一开门就进去,中午买两块米糕,就这样的自学“闭关”苦读持续半年之久,毛泽东最终花一块钱报考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于是,毛泽东更加宽阔的求学之路开始了。他的思考不仅开始思考湖南,也更主要的思考中国思考世界,他真正地开始了革命生涯。

但是,一直到了晚年,毛泽东都年年不忘这段东山学校的学习生活,他曾经对人说,没有这段读书,他不会离开韶山,不离开韶山,当然也不会到长沙读书和革命,更不会有后来到北京大学工作的机会。东山学校,是他开始独立思考学习和进而踏上革命生涯的一个台阶。

今天,作为领袖生活学习故地的东山学校,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毛主席青年时的人生之路,依然在影响和启发着今天的人们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陈先义
陈先义
3
3
13
2
2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