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

作者:张潇文 来源:红旗文稿 2014-05-09 544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

  ◎ 张潇文

  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是整合力量、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也是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撑。在现代文明条件下,意识形态开放性、多样性、重叠性、交融性等特点越来越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从我国当前的现实状况看,无论是力量的对比,还是意识形态的交锋态势,仍然是“西强我弱”的状态,政治上的“宪政民主”、思想上的“普世价值”、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思潮不断增多,部分党员干部在“淡化意识形态”思想的影响下,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长期性缺乏清醒的认识。

  30多年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巨大成就充分证明,通过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辛的理论创新和卓越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仍然是我们对未来理想社会和文明形态追求的基本价值原则。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感召力,必须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正确处理一元化思想与多样性思潮的关系,坚持以一元统领多元;正确处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做到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同步解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

  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性

  理想信念是对未来远景和远大目标的自觉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追求。意识形态只有被全体人民内化为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个理论创新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被大家所接受,但如果理论本身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它就会逐步变成一种共识。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关系,正确地判断了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具备了理论的先进性;在政治立场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具备了价值取向的正当性。我们党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正是由于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意识形态功能和主题由斗争向建设的转变。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既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坚持理论自信的根本所在。

  实现“两个巩固”,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分层分类推进,在党内关键是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问题,面向社会关键是解决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专业课、基本功和看家本领,学得越多、学得越深,就越能认识真理,越能加强党性,越能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不断丰富完善其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要把科学理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掌握,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转换为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提升我们的理论境界。

  二、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价值共识的引领整合作用

  意识形态体现为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整体社会发展和个人人生价值体现的精神支柱与文化保证,具备着将个体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从国家层面来看,共同的理想信念通过积极应对“西方的价值输入”,促进价值共识的形成和价值整合的完成,从而形成共同的社会凝聚力、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从社会层面来看,它使社会个体从科学的理性思维出发,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把追求眼前价值与确立正确远大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达到共同的理论自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必然产生不同的经济表达、政治表达、社会表达、文化表达。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意识形态会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自身时代内涵的丰富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鲜明主题,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社会共识,萌发于近现代中国170多年的历史,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60多年的实践,凝练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创新。中国梦的产生,依托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聚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背景和差异化表现,蕴含着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既体现了一元,也代表了多元。因此,中国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连接全国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于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道德上的共同进步,对于社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时代主题,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维度:一个是实践维度,一个是文化维度,既要和中国实践探索相结合,又要和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时代需要我们解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越来越多,只有对此作出强有力地理论阐述和解答,才能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权威。

  意识形态根植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中,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而形成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和思想体系。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理论创造力。这种思想理论上的独创性,来自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管理权领导权话语权,必须放在具体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分别从世界和中国、历史和文化、民族与信仰、国情与道路的角度强调了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当前,要以这四个“讲清楚”为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积聚强大的理论优势和力量,引导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形成共识。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5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