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延安宝塔为何成了苦难中国的希望地标?
这一节的主题是:介绍宝塔山下的红色圣地延安。
1937年1月13日,东北军撤出延安向西安方向集中后,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从此,这里注定成为永载史册、永为后世瞻仰的红色圣地。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争取国共合作抗日的最后博弈过程,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启了辉煌壮丽的延安时期,为最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摄的延安
今天的延安
党中央、毛主席1935年10月到陕北,在进驻延安之前的一年多,驻地是在不断转移变化的。相对稳定些的驻地主要有5处:
最先的落脚点是吴起镇。在延安以南176公里,是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共23户人家(也有的说只7户人家)。吴起镇是赤安县(保安县)苏区六区一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中央红军1935年10月19日到这里时,看到乡苏维埃政府的牌子非常高兴,认为到家了,不能把追击敌人带进苏区,于是毛主席指挥了“切尾巴”战斗。因连日征战太疲劳,毛主席在部署好后,对指挥所人员说:我现在要休息休息,枪声激烈时不要叫我,等到打冷枪时再叫醒我。可见其辛劳之极,可见其胸有成竹。此役伏击的是尾追红军的东北军4个骑兵团,胜利结束了长征最后一仗。在吴起镇共住了11天。
第二个驻地是甘泉县下寺湾村。在吴起镇以南150多公里,离甘泉县城50多公里,一个30余户人家的小山村,是中共陕甘晋省委所在地。几天后又到史家湾村,并在这里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宣布与中央红军合编为第一方面军。在甘泉县共住了8天。
第三个驻地是富县东村。位置在甘泉县以南,毛主席在这里胜利指挥了直罗镇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反革命“围剿”,为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12月6日离开,共住了25天。
第四个驻地是瓦窑堡(现子长县)。在延安以北近百公里,因盛产煤炭而闻名,这里人口较多,属于陕北的大集镇了,安定县是陕北红军和苏区的主要创建人谢子长的家乡,但党中央到陕北半年前,他就因伤病而牺牲。毛主席是在直罗镇战役胜利后,离开富县经甘泉、延安、安塞,于12月13日到瓦窑堡,17日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方针转变由此开始。包括策划指挥红军东征、西征,为刘志丹等平反,与张、杨深入联络建立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等,都是在这里进行的。1936年6月21日离开,在这里住了7个多月。
第五个驻地是保安。这是与内蒙古、宁夏相邻,与甘肃接壤,在延安西北部不到百公里,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人口不过400,房屋不过百间的小县城。保安是西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始人刘志丹的家乡,当时是赤安县(后改名为志丹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党中央毛主席1936年7月3日到保安,到1937年1月10日离开保安到延安,共住了6个月多几天。指挥红军胜利西征,完成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取得山城堡战役胜利,与张、杨形成“三位一体”合作,西安事变爆发后应对战争威胁并积极促成和平解决,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等,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延安是党中央、毛主席到陕北后的第六个驻地。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坐落在向东、向南、向北三条狭长的川道间,是从北方进入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咽喉要道,也是扼守西北的锁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陕北已是最大城市了。
党中央到陕北后的主要驻地
党中央毛主席1937年1月13日进驻延安,到1947年3月离开延安,共10年零两个多月。如果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陕北吴起镇开始,到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领导转战陕北胜利后,离开陕北到河北西柏坡为止,广义上的延安时期一共12年零5个多月,史称延安13年。这13年跨越三个时期,见证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历史转折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圣地,还是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指挥中心,毛主席从陕北东渡黄河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基本就是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略决战,准备建立新中国了。
我们是怎样得到延安的呢?一般的说法是,西安事变后,驻扎延安的东北军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有关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没有查到相关协议条文出处,也许是口头协议或者默认。在现实中不留文字和签字的认同比比皆是,也为历史研究生出许多迷雾和话题。其实,很多事情逻辑上很明白。为什么?因为事变爆发后何应钦组织中央军进逼西安,蒋介石被释放后西安还在中央军的威胁之下,东北军集中到前线,北面和西面的后方需要安全保证,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是共进退的,这应当是张学良让红军进驻延安的直接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隐蔽的。红军和东北军开始秘密接触时,蒋介石一再严令东北军进剿陕北,并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为了迷惑蒋介石,也为了给张学良留下回旋的余地,党中央毛主席与东北军达成协议,决定把瓦窑堡让给东北军。半年后东北军让出延安,这也可以说是礼尚往来。
1936年初,中央派李克农与张学良沟通联络,见面会谈时张学良就曾提出这样的要求。据李克农的儿子李力讲:会谈过程中张学良曾说,你们红军能否放下武器,接受国民党政府的改编?李克农回答:张先生你不要弄错了,我是谈判代表,不是投降代表,如果这样谈判,那我就没什么可谈了。边说边站起来往外走,被挽留坐下后,张学良又指着地图提出另一个要求,希望红军能把瓦窑堡让给东北军。李克农说,张将军只要瓦窑堡这点地方,为什么不多要一些?我们共同抗日,从鬼子手里收复失地不是更好吗?经进一步交谈才知道,他是为了用这一“战功”向蒋介石交差,减缓蒋对他的追逼,是做给蒋介石看的。李克农表示理解,但事关重大需要报告,后经中央同意,双方就此达成协议。
毛主席指挥红军东征期间,周恩来与张学良在肤施谈判,张也提到他再不“进剿”无以回答蒋,蒋已经对他电责,还转给他阎锡山告他隔岸观火的电报。东征返回后,彭德怀率红军主力西征甘肃宁夏,6月中旬东北军分三路向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前进,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撤出瓦窑堡。
当时,军委给一方面军和陕甘宁省委领导发报,专门讲中央机关准备转移的部署。电报说:估计瓦窑堡迟早必失,我军决搬空瓦市,准备作战。中央及军委各机关撤出瓦窑堡后到哪里呢?准备移至甘肃环县北部洪德城、河连湾一带。电报中还进行了分工:由周恩来留在东线,由彭德怀负责布置洪德城、河连湾一带机关,由林彪负责指挥沿途搬迁的机关部队,并对部队掩护、牲口接运等做了安排。最后还对撤离瓦窑堡解释说,中央此次准备迁移并不改变加速进行西北大联合的根本大计。在干部及群众中应解释,中央迁都是为着直接领导和巩固新的更大的西北根据地,是为着更便利于发展东西游击战争,是为更易于争取东北军,准备着新的回攻。
但对这个安排,内部有不同意见。几天后彭德怀回电,认为瓦窑堡的重要不轻易放弃,张学良、杨虎城对时局应有温和表示,决不能毫无所闻。他还说,保障陕北苏区是发展西北局面,是促进蒙回民族运动,联络统一战线以力量的推动。瓦窑堡、陕北是全国苏维埃运动最高旗帜,中央机关在必要迁移时,以保安、吴起镇为妥,安边得手后更好。最后,中央还是把瓦窑堡让给了东北军,但也听取了彭德怀的部分意见,中央机关没迁移去甘肃,而是留在了陕北,从瓦窑堡迁到了保安。
不同意见的讨论是需要的,在取长补短中可使决策更完善。
退出瓦窑堡前,叶剑英同东北军前线部队的一个师长见面,告诉他我们准备主动撤走,让他等我们两天,但在执行中却出了意外。
6月14日周恩来电告王以哲,让他的前线部队停止前进,以免造成双方敌对。王以哲接电后南撤。周恩来又电告王以哲,若国民党中央军进占瓦窑堡,我方必定事先通知他们,由东北军来占领。但到6月21日,高双成第八十六师突然袭击瓦窑堡。当时红军大部队都在西征前线,毛主席、周恩来身边没有几个兵,幸好还有警卫部队和红大学员100多条枪,红大校长林彪指挥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党中央领导机关才撤出来。
这让东北军前线部队很有意见。说好的让他们缓一两天,然后把瓦窑堡让给他们,结果让别人钻了空子。这怎么办?要想办法去补救一下。周恩来紧急调来红二十九军和红三十军包围瓦窑堡,并请李克农与王以哲联系,协商用“打假仗”的办法将东北军引进瓦窑堡。李克农亲带一个排,煞有介事地布置在瓦窑堡南边的山岗上,与王以哲部队一起朝天放枪。6月23日,红军“寡不敌众”撤走,东北军“愈战愈勇”一直进入瓦窑堡城内,高双成部队只得撤出。这一切都如真的,包括我们一些老同志回忆都说,敌众我寡打不过人家。东北军有了占领红都的功劳,可以糊弄蒋介石了。尽管这个过程有意外和缺憾,但这人情是给了,表现出我们与东北军合作的诚意。
共产党高举着抗日大旗,做事有情有义有信,迅速促进了西北“三位一体”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第一时间把延安让给红军,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延安旧称肤施。清代之前置延安府,肤施为其首县。民国后废府,肤施县直隶陕西省政府。肤施这个名字源于一个动人的传说,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尸毗王修行时,见一只被鹰追捕鸽子飞到跟前求救,他便把鸽子藏于自己衣下保护起来,鹰讨要时他不给。鹰说,我不吃它就会饿死,你为何救它而让我饿死呢?这让尸毗王陷入两难境地,佛家讲众生平等,救苦救难不应厚此薄彼,尸毗王最后的抉择是割下自己的肤肉去喂食饿鹰,从而使两个生命都能得救,肤施便是来自这割肉饲鹰的故事。这个故事佛经有载,尸毗王修炼之地虽然不知何处,但此地称肤施却是始于秦汉,或许更往前,历史漫长。中共中央进驻后,很快以城区设延安市,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因肤施县并入延安县,肤施地名逐渐淡出,但那救苦救难、自我牺牲的精神,却被那一代共产党人发扬光大,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更加感天动地的延安精神。
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 尸毗王割肉救鸽
北宋时期,范仲淹曾在此为官,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相当于具有地方行政职能的省军区副司令兼延安市委书记或市长,当年颇有文治武功,宝塔山石壁上“嘉岭山”三个大字就是他所题写。他的为政经历现在很少有人记起,但他写的《岳阳楼记》却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尤其文中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揭示和向往,那令人感动的境界,完全不同于当今一些精英把兽性当人性的堕落。那是中华文化“别人兽”基点之后高尚人性的张扬,那是一种让所有有良知者肃然起敬的浩然之气、民族正气,极其经典、极其传神地表达了仁人志士的品格与追求。
延安摩崖石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有什么特征?喜怒哀乐和价值判断,不为外物左右,也不以个人得失来决定。他们身在朝廷的时候,忧虑着底层百姓的疾苦;被放逐江湖的时候,即便是个普通百姓也想着忠君报国,心忧国家的兴衰成败,而不是置身事外、幸灾乐祸。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进退得失都在忧虑,你还有快乐吗?什么时候才能快乐?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仁人志士的回答是:老百姓痛苦的时候我怎么会快乐呢?看到天下苍生过上好日子的时候我就快乐了。
圣贤仁人的心是相通的。由此我们想起毛主席: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他什么时候才会快乐?是漫山遍野劳苦大众,是全天下的受苦人还有他们的妻儿老小,脸上泛起幸福快乐的笑容的时候,自己与他们一起快乐高兴。
范仲淹最后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们能追随谁而去呢?如果有了这样的人,我们怎能不追随他奋斗视死如归呢?
范仲淹在延安主政3年离开,894年后中国共产党毛主席进驻这里,这正是范仲淹理想中的那些与众不同的仁人志士。毛主席,还有那一代共产党人和老一辈革命家,就是这样一群救苦救难、救国救民、可以为民族和人民利益牺牲一切的马克思主义圣徒。这样的延安怎能不成为抗日圣地、革命圣地、人民圣地?延安为之奋斗的神圣事业怎能不天下归心?回想起延安的伟大辉煌,怎能不使我们眼中常含泪水?此后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怎能不以生命和热血去伴它、去延续发展那无与伦比的光荣和追求?
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后,第一个驻地是凤凰山麓,在延安北门内,1937年1月入驻,1938年11月20日因日军飞机轰炸延安,炸弹直接扔到了中央机关驻地,为安全起见连夜迁走,住凤凰山时间约1年零10个月。第二个驻地是杨家岭,在延安城北5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处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山沟里,山陡沟窄,十分隐蔽,直到1943年10月迁走,在杨家岭时间近5年;第三个驻地是枣园,在延安城西北15里的一个山脚下,因园中多枣树而名之为枣园,之前是中央社会部驻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就是毛主席在枣园举行的张思德追悼会上讲的,到1945年11月毛主席因疲劳过度等原因离开,住枣园时间约两年;第四个驻地是王家坪,在延安城东北方向,这里是中央军委机关驻地,毛主席离开枣园后不长时间就搬到王家坪,1946年春节正月十五,延安人民扭着秧歌来到王家坪军委礼堂,给毛主席送上“人民救星”的绣金匾,1947年3月18日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毛主席从王家坪离开延安,共住了1年零几个月。此后就开始转战陕北,牵着胡宗南在陕北的沟沟壑壑里转了一年,1948年3月东渡黄河到西柏坡,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略决战,准备建立新中国。
党中央进驻延安后的驻地
对当年的延安,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感觉去理解。
现在的延安基本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常住人口226万多,生产总值近2400亿,与毛主席进驻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据当年在延安工作的张汉武回忆:延安城内居住的士农工商各界一共3000余人,东关、北关很少住人,只有南关热闹点。没有什么工业,只有大量磨坊和卖烧饼馍的小作坊。因为这里过去长期是国民党军的营地,经营这些有利,所以这些小店倒也不十分冷落。缝衣服的针和生活用品都很困难,还得跑外地才能买到。社会风气极为腐败,明妓暗娼有几十人,烟片烟枪也有500余支,吃喝嫖赌,偷盗闹事,不务正业,不搞生产的二流子也不少。
城内大量的是农民,城周围20多里路外很少有村庄,漫山遍野,荒草丛生,有人居住处才有小块耕地。农村大部分地方1935年前就搞过土地革命,建立了乡村政权。当时分地是指山分配,1946年查田时发现,一户占一架山和一个大岭的很多,土地证上是5亩,实际占了几百亩,有的占了几千亩,甚至上万亩。
自从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后,延安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延安成了中国抗战最坚定的领导中心,也是后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中心,那高耸在宝塔山上的宝塔就成了苦难中国的希望地标,指引着革命人民武装力量和革命事业爆炸式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知识青年奔向延安。抗大、陕公、鲁艺等不断扩大,人员增加很快,延安市人口由几千人,迅速上升为几万人,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生机勃勃的未来新中国的缩影,也成为世所罕见的政治样板。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人加紧对国民党蒋介石诱降,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汉奸汪精卫和国民党顽固派里应外合,把时局搞得乌烟瘴气,疯狂叫嚣要取消共产党、取消边区。毛泽东在延安民众大会上驳斥他们说:“过去如果没有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陕甘宁边区真心实意地出来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就无人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人领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那就无人实现抗日。……为什么要取消他们呢?”回顾这个历史转变过程,真的如此。
毛主席还说:“陕甘宁地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为什么要取消它呢?只有不要脸的人们才说得出不要脸的话,顽固派有什么资格站在我们面前哼一声呢?”
多么理直气壮!多么顺应人心!多么令人怀念!那个共产党人有坚定信仰,劳苦大众翻身解放,扫除了一切牛鬼蛇神和污泥浊水的红色圣地。
宝塔山下的延安,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时代!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