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荣政: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的学理性思考

作者:梅荣政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4-02-10 1190

摘要:坚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要求。理论工作者要肩负起研究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神圣职责。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研究的意义,弄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逻辑理路,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征,从而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供学理支撑。

梅荣政: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的学理性思考

2023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为确保党中央这一指示意见的贯彻落实,并日益走深走细,理论工作者应有高度自觉,肩负起研究和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神圣责任,以为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领会、把握这一科学体系,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锤炼忠诚品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而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供学理支撑。这个问题涉及多个方面,本文仅就以下四个问题谈些初步思考。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研究的意义

在党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史上,重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建构、研究和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为构建、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纯洁性而不懈奋斗。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在痛击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曲解、攻击和糟蹋中,第一次以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把含“相当多的领域”的问题概括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三大主要领域,并从其相互关联上“比较连贯的”阐述了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透彻地揭示其各主要部分之间、各主要部分与整体之间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宏伟大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1878年6月11日的序言中特别强调:“希望读者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杜林论》当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开山力作。此后人们多以《反杜林论》的逻辑框架为遵循,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恩格斯高屋建瓴,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大手笔,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所含原理的内在联系作进一步归纳,简明地表述为“两大发现”和“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是第一个用“体系”这一概念来指称“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从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上,坚持认为,无论是在理论内容上,还是在逻辑关系上,马克思主义都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其各种原理、观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在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之际,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为题,明确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继后他又在《卡尔·马克思》(1914年11月)一文中用实质定义的形式界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性,即“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特别强调“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列宁还强调,从体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对领悟其原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毛泽东很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体系问题。他曾从三个方面概括列宁主义体系的建构——世界观、革命的理论与策略和社会主义建设学说,倡导高级干部认真研究和掌握。邓小平高度重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和教育。他强调要把毛泽东著作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联系起来学,在讲到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时特别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他要求“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花相当多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阐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从而推进了党和人民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归纳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学习、研究的意义提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要求中青年干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刻认识和领会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这四个维度的意义,自然首指其内容,同时也指承载其思想内容的逻辑体系。因为逻辑体系正是思想内容的理论表达形式。

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是领会其科学真理性的要求。党中央集全党的共识和意志,已经确认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大收获和最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伟大实践和理论淬炼中具有了客观性、系统性、整体性、全方位性等内在素质,成为严整而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一确认意义重大。

其一,这一科学体系的形成宣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熟定型。任何理论都是许多概念及由以组成的命题,按照内部联系和相应的秩序组合成的系统或体系,若没有这种系统或体系,各概念、范畴、命题之间就是分散、零碎的,就不能称之为理论。因此完整的系统或体系是一种理论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

其二,这一科学体系的形成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真理性。列宁说:“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绝对自然”即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永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的、处在不断的生成和消失过程中的世界,是一个纵横交织、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观念形态,必然也必须无条件地是一个严整的体系。唯有如此,它才能与被反映的“绝对自然”相符合,被称之为科学真理。相反,如若这种反映观念形态是零碎的、个别的,或各种观点、判断、推理彼此不相联系、不相贯通、杂乱无章,是非体系的,那就表明它和客观对象、“绝对自然”不相符合,这个理论的真理性也就荡然无存。这种没有真理性的思想,无疑对社会发展没有牵引作用,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没有指导作用。所以,科学思想的体系性与其真理性、指导作用是同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性,彰显了它的科学真理性。

其三,这一科学体系的形成成为推进理论实现飞跃的重要动力。1886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评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意义时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标示出这门科学提出了新见解。术语的革命与新见解的关系是这样,那么,一种术语体系与新见解的关系更是这样。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探究、追求、推出新的科学术语、概念,不仅是开辟理论新境界的重要动力,而且是推进一种思想体系学理化的必经之路。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一以贯之地重视建构、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性。

其四,这一科学体系的形成为克服当前理论宣传上的弊端提供了行动指南。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引领力,归根结底在于它的科学真理性。而对一种理论学理化体系化的研究、揭示和阐明,是让群众了解和接受其科学真理性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和阐明还很不够,这是现在理论宣传上存在不足的原因之一。习近平指出:“现在理论宣传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的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少。”这从一个侧面指明了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科学体系研究、阐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体系化的原因及思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严整的体系,“学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深入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深化问题的认识,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何必然体系化,其逻辑思路又当怎样。

关于体系化的必然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体系形成的必然性,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问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这告诉我们,任何具体对象都具有无限多的方面和联系,具有无限多的本质,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获得的正确认识,只是认识具体对象的一个阶段,一些方面、联系和本质。按列宁的说法,认识的“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穷尽地反映出对象的一切,完全的具体对象只有一帮概念、规律等等的无限综合才能提供。这就造成了认识的连续性、阶段性和间断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多种思想形式之间的联系、层级、转化、贯通、结构等情形,也就给我们提出了研究这种思想体系的任务。

关于体系化的思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伴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形成的,而且对其每一步的分析,又都是以事实即实践为根据的。但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的观念形式说,把握其逻辑理路,关键在把握其概念的关系。因为“概念的关系(=转化=矛盾)=逻辑的主要内容”。不能正确把握概念的关系,就谈不上逻辑理路的问题。在这方面有四个问题需把握好。

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运用,即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起来,把历史、现在、未来贯通起来,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贯通起来,从马克思主义(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的视角,全面地历史地系统地梳理一定历史阶段内,反映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文献资料,从中抽象出最能集中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各层级本质的概念来进行阐明。

二是要深入领悟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时若干重要论断:“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然而思想不能处处跟着历史走,因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即要集注某一概念、范畴在逻辑关系中的地位。

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论到《资本论》中的经济范畴安排时讲得明确。他指出,按经济范畴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看来是它们的合乎自然的次序或者同符合历史发展次序的东西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们在‘观念上’……的次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这值得我们好好领悟。

三是把握好特定概念在逻辑关系中的层级规定,不要把不同逻辑层次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概括的“两大发现”、列宁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虽然各自的内涵都很丰富,但这些部分的具体内涵同“两大发现”“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等概念不在同一层面,只能在阐明本层次理论的必要限度内作适当说明,不能作详尽展开,否则会导致逻辑混乱。如马克思《资本论》的内容极其宏伟,但列宁在高度抽象的层面评价说,《资本论》“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性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至于这“几点概括性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的丰富内容,只能在各分领域各方面的层级去展开。

四是正确把握体系化与学理化的关系。有学者描述两者的紧密关联说:“体系基于学理而逻辑严整,学理以其体系性而深邃博大”。这个精彩的论断提醒我们,体系化研究不能孤立进行,而应与深入推进学理化研究统一思考。因为所谓学理化,虽然学界具体解读甚多,但其本质基本上是将实践经验和感知上升为学术理论,并用系统的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体系化与学理化是辩证统一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逻辑理路具有鲜明特色。

第一,逻辑严谨。如关于时代课题,是在深刻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发现,并按其内部联系排序的,使诸时代课题得以由此及彼、由总及分、深一层浅一层地展开,井然有序,令人叹服。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的中华文明形态是什么样的,怎样建设,是世人最为关注的。以此为首要问题,总揽全局,后续以其内在联系逐一提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关于首要问题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两个大局”,发现和不断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即人类历史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在当代中国的集中表现),在对社会主义认识跃升的基础上,提出了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及相应的创新观点。紧接下来以此类推,必然是隶属前一问题的国家问题,因为“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即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提出及其回答,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全新的理论高度和战略高度,对经济、政治、社会、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等各方面的问题作出了科学概括,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前景。再接下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问题,即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而且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从科学思想指南的高度,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提出及其回答,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党的建设重要思想,开辟了管党治党强党的新境界,谱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光辉篇章。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情还包括国际环境。对外的问题是对内政策的继续。所以,讲完国内的重大问题,必须提出和回答关于国际问题、外交问题,这就是建设什么样的美好世界、怎样建设美好世界的重大时代课题,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提出及其在回答中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重要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又如“十三个方面的成就”非随意排列,而是按其内在逻辑关系依次分置,十三个方面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而对于每个方面的阐述大体亦按历史背景、问题提出、应对方略、最终效果的路径推进,给人以抽丝剥茧之感。

第二,知行合一。知,这里指认识、理论。行,这里指行动、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系列时代课题的回答,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建设什么样的”,侧重于认识世界。“怎样建设”,侧重于改造世界。认识世界侧重于理论阐明,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中的“十个明确”,是理论阐明;改造世界侧重于实践行动,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中的“十四个基本方略”,是对实践指导的阐明。“十三个方面的成就”则讲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和辩证体现。

第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中有论,这是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个体系乃至各部分阐述的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这里贯通全局。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界已有多种研究成果。如有教材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等三大部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念和逻辑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有文献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有学者认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还有其他种种归纳。这种种大体相同又不尽相同的归纳是理所当然的,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博大精深,学者们有一个学习研究领会的过程。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对这样一个处在生气勃勃发展中的理论体系的概括,在一定时期内,学者们自然会有不同见解。这些见解的价值在于,对完全地反映具体对象具有里程碑意义。

笔者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的结构可试分为三个梯级:基础、框架和精髓。

第一级:基础。即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统一。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最基础的层级。

理论基础。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观点、人民民主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社会建设的思想、人与自然关系观点、世界历史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观点等。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重要论述,如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实践基础。最根本的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这种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如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同自然灾害斗争的胜利。

全面深化改革并取得重大突破。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民法典的颁布,G20杭州峰会、上海进博会的举办,世界政党大会的召开;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开展;新时代全局性重大战略部署、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的谋划和十一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等的制定和实施。

新时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阵地。同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作斗争,同党的领导弱化虚化作斗争并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同反中乱港和“台独”等分裂势力的斗争,同国家安全的严峻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的斗争,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逆全球化的斗争,同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复杂形势作斗争,等等。

所有这些实践成就,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上,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国际影响上,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卓越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所有这些既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实践之源,又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引领实践的真理力量。所有这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中得到集中概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了各种资源,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一科学理论之所以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就在于它融入了十分宝贵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的资源。

第二级:框架。即主要内容和重要思想的统一。主要内容构建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整个框架,重要思想是垒筑框架的金砖金瓦。

主要内容,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其中,“十个明确”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是基于理论分析,从实践发展的政策指导层面确定的路线图,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三个方面成就”科学总结了新时代伟大实践各领域各方面的成就和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全景式展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之间内在联系紧密,是同一本质的内容在不同层级的展开。“十个明确”是反映“十四个坚持”的理论样态,“十四个坚持”是由“十个明确”转化而来的实践样态,“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相结合的成果样态,这“三大概括”彼此呼应、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其内涵博大精深,丰富而贵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将其概括成19个方面。

重要思想,就是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提出的系列重要思想、重要理论观点。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第二个层级的重要内容。这些重要思想是在不断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集中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在回答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过程中,从“两个大局”的高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以及所属的具体经济、政治、社会、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等各领域各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细化的成果。对这些成果,随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不断推进,学界喜迎时代与时俱进,有过多次体系性学理性概括和阐明,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和人民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作出了“十五个提出”的科学概括。即:“我们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新时代强军目标和战略,提出维护和落实中央对香港澳门的全面管治权,提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等”。这一科学归纳,把全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即重要思想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级:精髓。即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这一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最深层、具有精髓和活的灵魂意义的内核。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这里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亦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因为列宁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是“完备而严密”的“完整世界观”,“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立场问题或者态度问题,也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科学世界观,也是科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重要体现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的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和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立场、精神特质、宝贵品质、实践指向、科学方法、宏阔视野,是必须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关于精髓问题,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但决不能简单地认为“六个必须坚持”就是这一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全部。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至少还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即“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强化历史担当、坚持真抓实干、重视调查研究、发扬斗争精神、勇于自我革命”。这些观点是基于深入研究提出的真知灼见。二是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容构成之一,又是贯穿其整个体系的红线。关于实事求是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明确。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三个梯级的构成,是在实践力量推动和思维逻辑作用下,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波浪式的推进、深化过程,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切配合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同时三个梯级又只是认识之网上的几个网结。三个梯级及其各部分质的规定性、功能、价值,均归属于“对象本质的整体”并有赖于其“整体”而存在着。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征

科学体系的特征是其科学精神实质的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的最大收获、最大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它的本质特征怎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这告诉我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本质特征,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不过在实现“两个结合”中被赋予了新时代的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鲜明特色。

(一)紧扣内核,明确主题,彰显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性和崇高性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中,最核心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概念,就是基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坚定信仰。恩格斯称之为“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即共产主义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有的理论基础。其硬核是人类社会最终必然要实现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或说“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世界观贯穿《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全部著作,列宁因此把共产主义学说直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称“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学说”。

共产主义世界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中最深层最坚实的概念,由此确立的坚定信仰,是其第一个鲜明特色。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坚守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他强调,“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些原理、观点的落脚点和归宿都基于共产主义世界观。因为共产主义世界观不过是整个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观念反映、理论概括。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实现共产主义,是党与生俱来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这种理论武装,才能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才能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严格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新时代主题。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捍卫共产主义理想。他对“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给予尖锐批判。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他提醒全党注意,“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这些重要思想,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基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信仰的坚定性和崇高性。

(二)不忘初心,坚持人民立场,彰显践行宗旨的彻底性和价值的高尚性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同志运用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共产党宣言》宣示的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化,表达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后继,毛泽东同志多次阐述党的根本宗旨,告诫全党“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多方面系统地发挥了党的根本宗旨的理论。坚持人民立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又一鲜亮底色。

第一,坚持党独有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从党性原则高度,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第二,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历史创造作用。关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甚多,归纳起来可谓“四位一体”,即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创造主体、江山主体。在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在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是“使用实践”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力量;在人类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创造主体,创造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方面,人民群众是江山主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第三,明确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报告中,坚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主轴,从多方面展开阐述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如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理论阐述,都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全部实践中,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践行宗旨的彻底性和价值的高尚性。

(三)强化实践观,致力开拓创新,突显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发展性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创立和阐发新世界观找到的正确的立足点和生长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对于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框架具有基础性意义。列宁和毛泽东对实践的重要地位极为重视,论述很多。

习近平总书记发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同志的光辉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反复强调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些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关于知行合一的理论中,如他提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观点。这些重要论断在理论上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实践上实现了生活化,成为干部、群众的行动指南。如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要求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学习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他坚持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强调做事关键在于落实,不要坐而论道。不实干就不能成就伟业,不攻坚克难、不奋斗不息就不能实现梦想。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做真抓实干的实干家。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中,要履行职责,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久久为功,办好实事,干成大事。等等。

实践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把强化实践观点与开拓创新紧密联系起来。在强调实践观点首要地位时,十分重视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他高度评价创新,强调“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坚持面向实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鲜明地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开拓创新的特色。

(四)遵循客观规律,回应重大课题,展现出整体内容的科学性和辩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准确把握世界大势、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探索,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活动规律的认识,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面对我国新时代提出的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迎挑战,破难题,战风险,深谋划,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时代风云,把握世界大势,立于人类发展前沿,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关注人类前途与未来,积极探索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应对全球性挑战、求解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为回答时代之问与世界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融会中外资源,坚持去粗取精,展现民族性和开放性特征。

(作者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本文原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0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